(小学教育)2019春六年级美术下册 第10课《竹》教案 浙美版

合集下载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3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3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10 竹》这一课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学习画竹子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竹子的结构和特点,掌握画竹子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竹子的图片和作品,供学生参考和欣赏。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观察能力,他们对美术课程充满兴趣。

但是,对于画竹子这一课题,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对竹子的结构理解不深,画竹子的技巧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竹子的特点,逐步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竹子的结构和特点,掌握画竹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绘画的乐趣,增强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画竹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表现竹子的结构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竹子的图片和作品,提前了解学生的绘画水平,准备好绘画工具和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自带绘画工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竹子的图片和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引发学生对竹子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竹子的结构和特点,展示画竹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竹子的线条和色彩,理解竹子的生长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始绘画竹子。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年级下册美术课件-第10课 竹丨浙美版 (共21张PPT)

六年级下册美术课件-第10课 竹丨浙美版 (共21张PPT)

生活中有见过竹的身影吗?
竹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衣 食 住 行 用 ……

竹 斗 笠
竹 衣
竹 鞋
竹笋可以做菜

竹叶可以沏茶



竹 篮 子 是 怎 样 编 出 来 的 呢 ?
编竹
试一试吧!
竹石
清 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 图
(从这首诗里你看到竹子有怎样的品格?) 郑 燮
观察竹子
竹子结构
竹干 竹枝 竹节
竹叶
竹干画法
竹叶
个字 介字
名作欣赏










王 绂
顾 安
吴镇《竹谱》
画竹
根据老师准备的墨竹范 本,进行创作,并可题上与 竹子有关的诗句。
竹子的未来
谢谢观赏

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竹》教案浙美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竹》教案浙美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竹》教案浙美版第十课竹一、教学目标1.掌握水墨画竹及简单的竹制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了解传统的竹文化。

2.欣赏与竹相关的名作、竹制工艺品,探索竹文化,在临摹、制作与竹相关的作品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

3.领会传统文化中将植物人格化的内涵,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

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品格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又与兰花、菊花、梅花一起被称作“四君子”,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墨竹更成为花鸟画的基础画种之一,中国画画家几乎都会画竹子,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代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等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

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关系等要素。

课本还选取了竹皮的制作过程、民间艺人编织竹制品的图片以及竹制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所具有的优秀品格。

难点:在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时,能较好地掌握画墨竹时用笔用墨的方法,能合理利用技法制作竹子工艺品。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毛笔、墨、宣纸、水、临摹范本等与画墨竹相关的材料。

(教师)毛笔、墨、宣纸、水、临摹范本等与画墨竹相关的材料。

教学过程1.提问导人。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4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4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竹》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生长特点,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竹子的美感。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竹子图片和绘画技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竹子的画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线条、色彩有一定的认识。

但竹子的生长特点和绘画技法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生长特点,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竹子的美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竹子的生长特点及绘画技法。

2.如何表现竹子的美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评价法等,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实践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竹子的图片、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竹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外形、颜色、生长环境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竹子的生长特点,如竹子的种类、生长环境、竹叶、竹节等,并进行绘画示范,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绘画技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技法,自己动手绘画竹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互相交换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指出作品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竹子作品,可以加入其他元素,如鸟、虫、山水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竹子的生长特点和绘画技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一幅竹子绘画作品,要求表现出生长环境、竹叶、竹节等特点,下周课堂交流。

8.板书(课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整理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竹》说课稿2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竹》说课稿2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10 竹》这一课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竹子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教材通过详细的步骤解析和图片示例,引导学生学习竹子的画法,包括竹子的结构、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调配等。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不同风格和题材的竹子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借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手绘竹子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竹子的绘画技巧。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通过观察和实践,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竹子的结构和画法,掌握线条的运用和墨色的调配,能够独立完成一幅竹子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美,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对手绘竹子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竹子的结构、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调配。

2.教学难点:竹子的立体感的表现、墨色的变化和线条的流畅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践、合作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竹子作品,提供详细的步骤解析和图片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风格和题材的竹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讲解:讲解竹子的结构和画法,包括竹子的线条运用和墨色的调配。

3.实践: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按照步骤尝试画出竹子,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4.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幅竹子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共同总结和提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竹子的结构图示、线条运用和墨色调配的要点,以及学生的作品展示。

通过板书设计,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竹子的绘画技巧,并且能够直观地欣赏到其他学生的作品。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1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1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竹》这一课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竹子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通过详细的步骤讲解和丰富的图片示例,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画竹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踊跃,乐于尝试新事物。

但同时,部分学生对竹子的结构和绘画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指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结构和特点,掌握画竹的基本技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竹子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竹子的结构及绘画方法。

2.竹子的线条处理和墨色运用。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老师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绘画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图片。

2.画纸、毛笔、墨汁、水等绘画材料。

3.竹子的实物或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竹子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特点,如竹子的形状、线条、颜色等。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课件展示竹子的绘画步骤和技巧,如如何画竹叶、竹节等。

同时,老师进行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老师示范的绘画方法,自行尝试画竹。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老师挑选几名学生作品的进行展示,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拓展(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竹子与其他元素结合,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路。

6.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竹子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要点。

浙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10竹(教案)

浙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10竹(教案)

10、竹课题:《竹》课业类型:综合课型(课时2)执教: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

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朝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

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关系等要素。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2.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的寓意。

难点: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用竹子制作工艺品,掌握构图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图片或实景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竹子,学习水墨竹子的画法。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

3.让学生感受竹秀丽、挺拔的自然美,培养其赏竹及热爱自然的情趣,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初步领会传统文化中植物人格化的内涵。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墨汁。

(教师)表现竹的有关美术作品或图片、视频资料、音乐。

教学过程1.认识竹子[课件展示1]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欣赏竹子[课件展示2](1)展示、欣赏课本中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讨论介绍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0课 竹丨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0课 竹丨浙美版

《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

[教学难点] 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

[教学方法] 欣赏评述练习[教学准备](师)电脑、电脑课件、教科书(生)课本、美术作业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1写意花鸟画四君子指哪几种品种?(梅兰竹菊)2前几周我们学习了梅兰菊的画法,运笔方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用墨主要采用了破墨法,积墨法等两种。

那竹子运用笔墨如何表现呢,大家想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竹子的画法。

二、讲授新课(一) 竹子的品格和特征1 竹子的品格在中国竹子与梅、兰、菊被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并具有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动写照。

魏晋时期,战乱平凡,文人雅士追求玄学,主要内容是以三玄为思想骨架(《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玄”指无形无名的“道”,其核心就是清淡,玄学对绘画的影响表现在绘画作品中,能够体现出作品超凡脱俗、超然尘世、自乐逍遥的风格。

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贤是是指才能的人。

西晋末东晋初(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不满司马昭父子政权,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文学作品追求清谈,世谓竹林七贤。

因为这七个贤人是在竹林里面经常聚会,后人把七个人的文采用来附着在竹子身上,所以竹林也就寓意并反映七个文人的人品——高尚,有气节。

再如郑板桥画竹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竹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水墨画竹及简单的竹制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了解传统的竹文化。

2.欣赏与竹相关的名作、竹制工艺品,探索竹文化,在临摹、制作与竹相关的作品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

3.领会传统文化中将植物人格化的内涵,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品格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又与兰花、菊花、梅花一起被称作“四君子”,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墨竹更成为花鸟画的基础画种之一,中国画画家几乎都会画竹子,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代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等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

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
关系等要素。

课本还选取了竹皮的制作过程、民间艺人编织竹制品的图片以及竹制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所具有的优秀品格。

难点:在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时,能较好地掌握画墨竹时用笔用墨的方法,能合理利用技法制作竹子工艺品。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宣纸、水、临摹范本等与画墨竹相关的材料。

(教师)毛笔、墨、宣纸、水、临摹范本等与画墨竹相关的材料。

教学过程
1.提问导人。

(1)如果让你选择成为一种植物,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2)揭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出竹子。

教师:“老师也想-为竹子,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让我们来好好了解一下竹子吧。

板书课题:《竹》。

2.深入感知。

(1)举行“咏竹大会”,让学生说说关于竹子的诗句、词语及故事等。

引导学生谈论竹子的品格并作一个总结,依次分组板书。

(2)引一引。

文人用诗词来歌颂竹子,抒发心志,历代画家们也喜欢表现竹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总结:竹子不仅具有优秀品格的寓意,也是中国花鸟画基础练习方法之一,所以中国画画家都会来几笔墨竹。

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画竹的名家,孙导学生进行欣赏。

(3)看一看。

老师出示历代墨竹精品,让学生欣赏并谈一谈感受。

教师总结并讲解。

(4)比一比。

以文同《墨竹图》为切人点,讲讲《胸有成竹》的故事,强调学生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

出示竹叶与柳叶,让学生观察两者之间的区别。

3.技法体验。

(1)学一学。

出示真实的竹子,引导学生观察。

并以吴镇《墨竹图册》为例,边示范边讲解竹子的画法。

①中锋淡墨画竹竿。

(中锋用笔,一波三折篆书法,稳中求圆。


②浓墨中锋画竹节。

(上抱“乙”字,下抱“八”字。


③中锋用笔画竹枝o(用笔参照竹竿,可从不同的方向开始画。


④浓墨中锋画竹叶。

(藏锋起笔,速度稍快,有大有小有转折,与柳叶有别。


(2)教师提示注意的要点:
①画多根竹时要注意每根竹子的竹节位置要错落有别。

②忌三根竹竿或竹节相交于一点。

③画多根竹竿时要注意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

(3)临-临。

发下墨竹范本,学生临摹,并提上诗句。

(4)评一评。

让学生根据对竹子品格的理解或喜好,将自己的作品贴到板书中的竹子品格分组上(再次感悟竹子品格,见第2步)并相互点评。

4.课后拓展。

竹子浑身是宝,它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搜集竹篾、竹枝、竹竿、竹叶等原材料及手工所需的其他工具。

教学过程
1.实物导入。

笛声或笛箫实物导入,讲述丝竹之音的概念。

竹音,泛指中国传统的管制乐器。

如果没有竹子,我们中国的音乐史便不会那么灿烂了。

上节课我们从精神文化层面去了解了竹子,这节课我们再从生活应用方面去更全面地了解一下竹子吧。

揭题板书:《竹》。

2.加深认知。

(1)说一说。

教师介绍竹子的相关知识:竹子的种类、生长周期等。

(2)问一问。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竹子做的物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归纳为“衣、食、住、行、用”,分组板书。

(3)忆一忆。

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竹子有关的趣事,深切体会竹子对自己生活有过的影响。

(4)比一比。

竹子与木头的不同之处。

总结:竹子可再生的速度很快,而且竹子韧性好,易于加工塑造成各种用品,所以可以被大量地运用于生活中,这是竹子的优势。

而树木则至少十年才能成材,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应倡导人们多用竹而少用木。

3.创作体验。

(1)想一想。

出示竹篮子,问学生足用竹子的什么部位做的、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思考竹签、竹皮等制作方法。

(2)赏一赏。

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各种竹制品,进一步扩散学生思维。

了解竹子的基本加工方法。

(3)做一做。

以竹子的竿、枝、叶、根为原材料,通过拼、贴、剪、刻、穿、粘、插、编、画等方法创作一件平面或立体的竹制品。

教师巡回指导。

(4)评一评。

通过自评、互评等方法评价学生的作品。

4.课后拓展。

课后搜集—些竹制品来装饰自己的房间,方便自己的生活。

小学教育资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5 页共5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