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劝说艺术解说 稿
《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艺术探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艺术探析《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首运用白话诗艺术形式表达新时代新时代价值观的诗歌作品。
该作品以描写武退秦师,将波澜壮阔的反映历史的内容融入大气的白话语言,将苍茫的史实拟人化,激发出满满的历史记忆感,并以深邃的史实诗化,唱出古老历史新的真相,塑造了联结历史与现实,贯穿古今的历史新认知。
在语言艺术上,该诗极为丰富,既体现出白话诗的基本特点,又运用了传统文化中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凸显了丰富的语言艺术,形成独特的美感。
其中,由于诗歌的节奏,用词对照,句式押韵,使得历史内容更具活力,更加贴切地表达出历史深沉的真相。
总而言之,《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首充满浓郁历史色彩,运用白话诗艺术形式表达新时代价值观的诗歌作品,并有着丰富的语言艺术特征,给人以极大的历史感悟和新的认知,值得历史爱好者仔细钻研。
此外,《烛之武退秦师》更是一首受众广泛的诗作。
它不仅仅让历史爱好者们能够深入了解历史,深刻感受历史,而且让普通读者能够多种视角感受历史,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感怀和极大的历史思索。
它以宏大的背景及语言活跃的表达,把历史以诗化的形势溶入文字里,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当年的历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示出绚烂的新时代价值观。
由此可见,《烛之武退秦师》不仅让历史爱好者们获得新的历史认知,更是一首能传达新时代价值观的诗作。
诗中对历史的把握,展现的历史感悟,更是能够让普通读者理解历史的精彩,唤醒对历史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传达一种新的价值观——勇力向前,勇往直前,勇敢的面对一切困难。
这种态度,正是当下社会所推崇和追求的价值观,正是新时代所需要的正能量。
在影响力上,《烛之武退秦师》更是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并以此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它以浓郁的历史感,以及运用白话诗形式的表达,使得这首诗作受到许多读者的垂青,这更是其赢得良好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诗作中反映了新时代价值观中的勇毅精神,这种精神并不仅仅存在于文字之中,也存在于人们生活当中,是一种新时代共同的理念。
_烛之武退秦师_的对话艺术

看来,《烛》的艺术价值首当其冲地根植于其话语方式的卓越表现,正是凭借这种叙述优势,《烛》的生命才会向未来无限延伸。
一、贯透在对话中的叙述激情《烛》将事件对话化,使对话形式独具鲜明的文体意味。
正如巴赫金所揭示的,“文学体裁在包容他人话语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与他人话语的对话、争论和斗争,这一切都集中表现在文学的形式上,如复调和狂欢化形式等,构成在作品的价值立场。
”(梅兰《巴赫金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193—194页。
)据此,《烛》文骤起骤落的叙述激情与特有的雄辩声音正是对话思维混融、移注的产物。
那么,从对话本体来检视《烛》文,则将更贴近文本的审美意蕴与意义结构。
“晋侯、秦伯围郑”,秦晋联军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兵临城下,小小的郑国旦日可破。
鉴于形势的危机,郑伯审时度势地采纳了佚之狐的劝谏,作者仅以郑伯的“从之”即让烛之武粉墨登场。
然而这个让佚之狐胜算在握、让郑国前途初露曙光的烛之武却婉辞:“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话语中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声吻毕肖,情态活现,文章波澜陡起,这不仅使郑国的形势又浓云密布,而且也让读者《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下简称《烛》),是以对话情境展现历史视域、表现人物性格的名篇。
章学成说:“记言之文,则非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期如适如其人之言,非作者所能自主也。
”(章学成《文史通义校注》(卷五),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8页。
)章学成将历史人物语言个性化、符合人物自身性格特征的书写原则,作为史传文学“记言”的艺术指标。
俄罗斯当代文学理论家瓦・叶・哈利泽夫也认为,对话不仅是人类言语活动的中心,而且是构成文学话语形象性的基本质素,他甚至从艺术意蕴层面强调说,倘若人物在审美关系中不能获得言语特征上的描写,文学文本就很难具体、鲜明地揭示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页。
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特色

教
解析
JIAO JIE XI
《左传》属于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叙了周王室衰微的过程及诸侯争霸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烛之武只身犯险,前往秦军大营说服秦国君主退兵,成功保全郑国的故事。
下面,笔者就简要分析一下《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特色。
一、脉络清晰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群雄并起,彼此间征伐不断。
公元前628年,晋国联合秦国共同攻打郑国。
郑伯迫于无奈,只能向烛之武求助,希望他能够前往秦
军大营面见秦王,说服他退兵。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事件涉及多方势力、多个人物,但是作者在讲述故事时始终紧扣“烛之武退秦师”展开。
他先说明战事爆发的原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接着比较敌我双方的力量:“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侯率领军队驻扎在函陵,而秦伯率领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秦晋大军将弱小的郑国包围了;郑国若无外援,随时都有灭亡的可能)。
突出了局势的危急。
作者以极其简洁的语言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这种情况下,郑伯选择通过外交途径化解这场危机。
佚之狐向周碧云
教。
烛之武退秦师的说理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的说理艺术
烛之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外交家和谋略家,他在战争中向敌人发起说服攻劝,从而达到战争的目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在战国时期退秦师的故事。
烛之武当时是齐国的大将军,齐国与秦国交恶。
秦国攻打齐国,准备派出大军攻打齐国的都城蓝田。
烛之武决定发起一场说服攻,向秦将白起发起进攻。
他首先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对方的情报,了解了对方的虚实,又派出特工深入敌后探查情况。
在面对强大的秦军时,烛之武采用了许多巧妙的说服策略。
例如,他曾经向白起提出过一个问题:“如果你面对的是我方的军队,你会不会退兵?”白起回答:“不会。
”烛之武接着问:“为什么?”白起回答:“因为我是将军,责任重大。
”烛之武再细心地分析说:“如果你不退兵,就意味着你没机会战胜我们;如果你退兵,就意味着你长期和我们对抗,最后必定会获得胜利。
因此你不退兵就等于是在放弃胜利的机会。
”
这样的说服艺术使得白起等人心中深感不安,他们开始重新考虑战略。
烛之武继续攻劝,最终促使秦军撤退,避免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烛之武的说服艺术是古代外交家和谋略家的典范之一,他的成功离不开深入的情报分析、精湛的说服技巧和对敌人心理的深刻洞察。
他的经验值得所有外交家和谋略家借鉴,特别是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处理复杂的危机时,更应该学习他的成功经验。
- 1 -。
烛之武退秦师措辞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措辞艺术
烛之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谋略家,他在战争中的言辞艺术也是备受赞赏的。
其中,他在退秦师时的措辞更是被人们称为经典中的经典。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烛之武在退秦师时的措辞艺术。
在战争中,措辞艺术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面对强敌的时候。
烛之武在退秦师时,不但要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决心和立场,还要避免激化矛盾,尽可能减少战争的损失。
因此,他在措辞上运用了许多巧妙的手法。
首先,在措辞中,他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和决心,表示自己绝不向秦国低头。
他说:“小国不能迎敌,请秦国勿犯。
”这句话短小精悍,表达了自己不能迎敌,但是不代表会向对方低头,同时也告诉了秦国不要犯境。
这种直接了当的表达,使人一下子就明白了烛之武的立场和决心。
其次,在措辞中,他运用了说服的手法,试图打动对方的心灵。
他说:“唯请秦王通令关中,勿伤我百姓。
”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同时也为对方考虑,表示自己的百姓无辜,希望对方不要伤害他们。
这种说服的手法往往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
此外,在措辞中,他运用了顺从的手法,缓和了矛盾的气氛,使得双方的对话更加和谐。
他说道:“若前军远来,不备迎接,非恶意也。
”这句话先把错误归结于自己,表示这不是自己的恶意所为,更加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使得矛盾得到缓解。
总的来说,烛之武在退秦师的措辞中,不但表现出了自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还试图说服对方和缓矛盾,避免激化战争。
他的措辞艺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让我们在处理别人时更加圆滑、得心应手。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春 秋 战 国 时期 , 整个社会动荡 不安 , 各 个 国家都 在为 发展 而 绞尽 脑 汁 , 有联合、 有结 盟 、 有 合纵 , 也有连横 , 这 些 举 措 都 离 不 开利 益 二 字 。烛 之武 正是看 到这 一 点 , 围 绕利 益 展 开 劝 说, 取 得 了较理想 的效 果 。 烛之武 先用 迂 回策 略 让 秦 王沾 沾 自喜 , 闭 口不谈 让对 方 退兵 的事 。接 着话 锋 一 转 , 如 果 灭 了郑 国秦 国能从 中得 到一 些利 益 , 那 也 值 得
二、 击 中要 害
的通过和平外交方式平息战争 ; 还有的靠一个 人单枪 匹马游说 阻止 一场 战 争 , 这 则是 高超 的
语 言艺 术 的体 现 , 它 要 求 这 样 的 人 能 审 时 度 势, 把 握对 方 的心 理 , 能 一 针 见 血 地 指 出对 方
的弱 点 , 让 对 方 心 服 口服 , 从而达 到预期 的 目
求, 语文 这 门 学 科 的 内涵 在 一 步 步 延 伸 , 而 且
必须 一步 步延 伸 。阅 读是 语 文 能 力 的 展 现 , 所 以, 阅读 教 学 尤 为 重 要 , 它 不 是 局 限 于教 会 学 生理 论知 识 , 而是更侧重教会 学生动手实践 。
在课 堂 上 以单 一 的形式 进 行 细读 , 那 么 学生 便
的。烛 之武就是 其 中的一 位 代 表 , 在 秦 晋 两 国 联合 进 攻 郑 国 的危 急 时 刻 , 只 身 一 人 来 到 秦 国, 言简 意赅 地 说 服 秦 国 国君 , 让 郑 国化 危 为 安, 令人 拍案 叫绝 , 成为 了经典 。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迂 回策略
言妙谋变 巧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劝说艺术摭谈

言妙谋变巧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劝说艺术摭谈■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任鹏娟岁月可以湮没旧址古道,亦可以荒芜烽火边城,但那个从《左传》中走出的烛之武,其不凡风采,却可以穿越千年依然熠熠闪光。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只身犯险,以一己之力,仅凭一番说辞,就瓦解了秦晋之盟。
烛之武巧妙的游说堪称经典。
面见秦伯,烛之武首先坦言知亡,这一招“以退为进”,避其锋芒,出乎秦伯意料;第二步,“以害警醒”,直言若亡郑则有利于晋,而利晋势必就会害秦,这就在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紧接着换一个角度,“以利相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让秦王自己权衡。
在秦王已经有所动摇之时再不失时机补叙秦晋历史关系,向秦揭示晋过河拆桥的本质。
火候至此,烛之武公开道明秦晋两国的关系,运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会给秦国带来的潜在危险。
最终,秦晋联盟土崩瓦解,晋军被迫撤离,郑国转危为安。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烛之武劝说成功的要诀就是:言明利害,抽丝剥茧。
这是有勇有谋的劝说。
纵观古代的经典劝说,有时候,在国与国的外交上,“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九鼎之辩重于泰山之宝”。
如何巧妙化解矛盾,用语言解决问题,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的双赢。
拥有高超的口才,让生活中的劝说独具艺术,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劝说进一步延伸、探究,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的劝说还有如下几种艺术特征。
一、讲究类比,现身说法《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处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很难听到真实的话了,可谓当局者迷。
邹忌善于在劝说中运用类比,现身说法,可谓旁观者清。
他把朝廷大事和自己的家庭琐事巧妙地进行类比,为当局者指点迷津,威王经此提醒,醍醐灌顶,察纳雅言,使得齐国最终“战胜于朝廷”。
《魏王欲攻邯郸》中辩士季梁也是以自身经历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以现身说法使魏王由此明白了攻打邯郸的盲目。
这是巧妙的劝说。
烛之武退秦师之劝说艺术

以史为例,引史论证
背景介绍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公死,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 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 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 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 指“秦立晋君”之事。
言辞艺术1: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烛之武【在夜里】【在绳子上放下去】出城
亡:使灭亡 有益于君:【对您】有好处
敢:冒昧。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 从者。《崤之战》
言辞艺术1: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1.伸手不打笑脸人,开口不骂送礼人。 2.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谦虚而又谦虚的君子, 即使处于卑微的地位,也能以谦虚的态度自我约束。 3.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乾隆送陈家洛佩玉上 之刻字,道出自己人生特别推崇的境界。
烛之武见秦伯一开始就自揭己短,说到郑国的危险处境, 但后面接着自圆其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马上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分析利弊,处处为秦考虑。
二、阐述利害,晓之以理
越国以鄙远,君 知其难也。焉用 亡郑以陪邻?邻 之厚,君之薄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 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 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以,连词,表并列。利:使得利。 利国利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什么短语?)
故事结局:秦军撤退,留下驻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家好,我是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的语文教师邵长城,今天和大家一起赏析的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劝说艺术,我们知道《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精品,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文本,本文的中心就是烛之武说服秦穆公,因此其劝说艺术的赏析就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2、今天,我们一起看一看烛之武是如何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保卫郑国。
下面,我们从内容、技巧两个方面来看看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
3、烛之武作为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
我们来看烛之武与秦军的对话内容,这段说辞很短,但是烛之武的言辞却很有逻辑。
采取了步步为营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开门见山:郑既知亡,接着分析亡郑利晋、存郑利秦、并不失时机的揭露晋无信用、预测晋必阙秦
4、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烛之武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坦言郑既知亡,避其锐气, 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以退为进。
但是此时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然后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阐明利害,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
假如烛之武此时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因此,他转换角度分析 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就会权衡利弊了。
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婉言提醒:晋必定攻秦,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穆公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
次
番说辞点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最终达到了退兵助郑的目的。
5、这段说辞也表现出了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技巧。
烛之武,首先运用了迂回战术,
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
这样就避免过早的暴露游说目的 ,就容易被秦伯接受。
其次巧施攻心计。
烛之武善于巧妙的利用秦晋同床异梦的矛盾,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
使秦君顿感危机所在。
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也转化他们之间的矛盾。
再次,婉言相劝展示了一位成熟外交家的风范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却没有倚老卖老,句句婉言相劝,处处尊重对方:例如“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
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
6、总的来看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却没有露出一点乞怜相,不卑不亢。
他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转移危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人信服。
他的说辞里表面上处处言秦,其实处处为郑,名为秦国,暗为郑国,使秦伯心悦诚服。
最后成功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正所谓,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7、最后请同学们思考烛之武、邹忌、晏子三位劝说艺术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