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导读-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道德经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道德经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 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 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 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 不欲见贤。(77章)
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 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 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齐家治 国平天下。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 老子认为"抱一而为天下式"有三个要点:"我有三宝,持而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老子认为,天慈万物,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也应该效法 天道"执左卷而不责于人"。范应元说:"吾之心慈爱素具,由爱 亲爱君推而爱人爱物,此皆自然之理。夫慈爱故能勇于行道, 使亲安君尊,而天下无弃人,物无弃物也"。孟子所谓:"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都是在说应该做到以宽厚仁慈的心态待人接物,成人之 美,与人为善。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韩非子注曰:"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 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 宽厚仁慈,既是爱人,又是爱己,这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本。
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 和谐法则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负阴抱阳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 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 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没身不殆。(16章)

道德经1-10最全解释ppt课件

道德经1-10最全解释ppt课件

5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 为。
6
如果社会上没有恭维有才华的人,就不 会导致老百姓相争,如果珍贵的东西大家都 不认为他是珍贵的话,那么就不会偷窃之人, 不显耀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 乱。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就是:要使人民都 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 心,使人民身体强健,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 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难填的风尚, 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 天下之大不韪”了,圣人按照“无为”的原 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社会就不会不 太平了。这里的“无为”是有特定的含义, 不是无所作为。“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 说你的行为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天下就 没有你管治不了的事情。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ǎo)。 此两者,同 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
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 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 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jiào)。万物作焉(yān)而不 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 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jiù)。 功遂身退,天之道。
13
贪得无厌的人都是手里面已经有很多东 西了,还想拿着其他的东西,拿的多的时 候,很容易把东西弄到地上,不如适可而 止。一把刀在锋利无比,也不可能永远保 持自己的锋利无比。人不应该机关算尽、 不做好事、这样做的话只是一时之快,过 后可能会遭到报应。“金玉满堂”的人没 有几个人能守得住的。人富有了有钱有势 了,不要骄傲、自大、骄横跋扈,这样会 种下恶果的。功成名就了,也要懂得身退, 一切顺从天意不要太执着。

老子--道德经Microsoft Word 文档

老子--道德经Microsoft Word 文档

《道德经》全文0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0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0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0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原文+译文+导读

《道德经》原文+译文+导读

《道德经》原文+译文+导读《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全文只有五千言,主要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道德经》的原文、译文和导读: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名词表述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因此,常从无中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以说是深奥玄妙,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导读:《道德经》首章提出了道的本质和特征,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这一句话既是对道的存在的否定,也是对一般理解的道的否定。

它指出道是不可言说的,是超越人类语言和理解的。

这种理解与儒家“天道远人道迩”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是因为有恶的了。

因此有和无互相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导读:第二章阐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道的自然性和无为性。

它指出万物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圣人应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而不是强行干预、肆意妄为。

这种思想是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不尊重自然规律、强作妄为的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总之,《道德经》的原文、译文和导读是非常深奥和复杂的哲学思想体系。

道德经里的名句

道德经里的名句

道德经里的名句导读: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5、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7、静能制动。

沉能制浮。

宽能制褊。

缓能制急。

8、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9、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0、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11、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12、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13、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

14、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15、柔胜刚,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有利器,不可示人。

16、天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7、道冲,而用之久不盈。

深乎!万物宗。

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湛常存。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1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9、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20、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1、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2、有,是万物之所始;无,是万物之所母。

2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5、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26、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7、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3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3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名著阅读——《道德经》知识点整理

名著阅读——《道德经》知识点整理

名著阅读——《道德经》知识点整理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道德经》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1. 作者和起源
-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

-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2. 内容概述
- 《道德经》共分为81章,文字简洁精炼。

- 书中主要讨论了“道”的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3. 关键思想
- “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概念,意为宇宙万物的辩证统一原则。

- 强调了“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思想,主张尊崇自然、反对过度干预。

4. 值得注意的章节
-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引出了《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探讨了修身养性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 第八十一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呼吁追求真实和天道而不迷失于功名利禄。

5. 影响和意义
- 《道德经》对中国哲学、文化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 其强调的自然、谦逊、无为而治等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

以上是对《道德经》知识点的简要整理。

希望对您的研究和了解有所帮助。

准确性提示:本文内容整理自相关资料,确保内容准确性但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道德经导读

道德经导读

解读心得: 1.本章说明圣人执道而行,自然无为,无心作 为,但无所不为。但他能客观地看问题,而且事 无巨细,都能认真对待,绝不轻视怠慢。所以圣 人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以弱为强, 以易为难,凡事从小事做起,从容易做起,从不 自以为是,不自为大,所以最终能成就其伟大。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做大事,先从 小事做起;想飞得更高,必先接着地气起飞。万 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扎实努力,才可能取得成功。 任何好高骛远的想入非非都只能是白日做梦的空 想而已。
2. 道经导读
第一章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能用言语说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 极的“道”; 能形容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 “名”。 无影无形的混沌状态,乃天地万物之始。 天地万物形成时的本原状态,乃孕育万物之源。 所以要常从“无”中领悟“道”的玄妙; 要常从“有”中领悟万物产生的端倪。 “无”和“有”本原相同名称相异,但都体现了 “道”的深远玄妙。 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又深远,玄妙 又玄妙,这就是宇宙天地万物之一切奥妙的总门。
5201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 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现代《道 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 5162字。 《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举足 轻重的经典著作,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 著作。它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意丰, 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内容涉及政治学、 军事学、伦理学、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 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 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 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 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 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 千言,即《道德经》。 版本: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 乙本为5342字,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

老子道德经全文ppt ppt课件

老子道德经全文ppt ppt课件

只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 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 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
三 十 九 章
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 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 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
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
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
恐竭;万物无以为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十 五色令人目盲,

章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 发狂,
十 难得之货

章 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 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

三 章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
得 之 若 惊 , 失 之 若 惊 ,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 天下之至柔,

三 章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十 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章 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 十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
五 章
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
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二 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三 章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二同 于 道 者 , 道 亦 乐 得 之 十三同 于 德 者 , 德 亦 乐 得 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13
天地无所谓仁爱,它把万物当作稻草扎成 的祭祀用的刍狗一样。
圣人无所谓仁爱,他把百姓都看作刍狗一样。 天地之间,不正像个风箱吗? 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它,产生的 能量就越多。 言辞政令越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 不如保持少言虚静。
5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 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 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 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 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 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 千言,即《道德经》。
版本: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 乙本为5342字,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
6
5201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 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现代《道 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 5162字。
《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举足 轻重的经典著作,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 著作。它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意丰, 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内容涉及政治学、 军事学、伦理学、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4
《诗》《书》《易》《历》《礼》《乐》, 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 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 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相传,《道德经》一书写于他归隐时, 途经函谷关,守将尹喜向他问道,于是老 子才留下这部《道德经》。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
20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 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
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 居于柔下的缘故。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 国的信任和依赖;
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 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小国的信任, 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 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 从大国。 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1
1. 道德经简介
2
《道德经》原名《老子》,汉代的河上 公所著《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为 《道经》37章,《德经》44章,故有《道 德经》之名。
《道德经》作者为老子(又名老聃, 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 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 孔子同属一个时代,但年龄长于孔子。老 子曾任周王室藏书管理者。
15
第九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6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 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 了祸根。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 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11
解读心得: 1.开篇第一章,老子即提出了“道”之存在,
以及它的无形、无名、玄妙。老子认为,是 “道”使宇宙万物“无”中生“有”,化生有 名之万物。所以,“道”为“众妙之门”。他 的这种思想,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观。 2.“名”,是概念,能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多 带有主观色彩,自然,它是有局限性的。而 “道”是无影无形的,所谓“大道无形”; “道”也不是概念和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所 谓“言不尽意”。
14
解读心得: 1.天地万物皆有所属,天地万物都是一种客
观存在。万物不因天地之仁而生,百姓也不因 圣人之仁而生。他们共生的原因,是一种客观 上的互相需要,相辅相成。这就告诉我们要保 持一种客观的态度看事物、看问题。
2.作为个人,如果想保持不竭的生命激情和 力量,就该法天效地,保持中心的虚静,充实 内心,少说多做,这样才能保持无穷元气,拥 有智慧和源源不尽的生命力量。
2.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 之。
3.满招损,谦受益。
18
3.德经导读
19
第六十一章 各得所欲,大者为下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7
解读心得: 1. 这一章讲的是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余
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 脑。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 应该适可即止,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 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一般人 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 有不趋之若鹜的。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 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希望人们把握好 度,适可而止。
8
2. 道经导读
9
第一章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0
能用言语说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 极的“道”;
能形容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 “名”。
7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 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 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 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 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 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 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 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3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 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 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 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 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 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 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据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 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
无影无形的混沌状态,乃天地万物之始。 天地万物形成时的本原状态,乃孕育万物之源。 所以要常从“无”中领悟“道”的玄妙; 要常从“有”中领悟万物产生的端倪。 “无”和“有”本原相同名称相异,但都体现了 “道”的深远玄妙。 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又深远,玄妙 又玄妙,这就是宇宙天地万物之一切奥妙的总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