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谈道家思想

合集下载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解读,并探讨其中体现的道家哲学原则。

1. 庄子的生命观和自由观庄子的生命观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拒绝抗拒自然而选择顺应自然。

他认为个人的追求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而不应逆其自然。

同时,庄子提倡个人主体意识的超脱和返璞归真,通过寻求心灵上的解放来达到真正的自由。

2. 庄子的无为思想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强调人应该以无为之道来达到最佳状态。

他认为过度努力和执着于功名利禄只会带来烦恼,并主张在适当时机保持内心平静、行动节制。

3. 庄子对人性与善恶的看法庄子认为人性本善,并将善定义为顺从天地之道并养育万物。

他反对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的强加,主张恢复人本性的本真状态,并以“大同”之观念来回归社会和谐。

4. 庄子的自我认知与境界追求庄子强调心灵的解放与成长,认为人应当通过修炼提高自己的境界。

他用“化虚”、“致虚”等概念来揭示个体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间的关系,提倡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归一。

5. 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的态度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有着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即梦幻,一切皆虚幻无常,追求宏观存在感才能摆脱对微观事物过分依恋而产生的烦恼。

因此,庄子用“自在”和“逍遥游”的思想导引人们超越生死边缘。

结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代表了道家思想中重要的观念和原则。

通过理解庄子思想和道家哲学,我们可以从更广阔、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世界和生命的真谛,并从中汲取启示指引我们的生活。

注意:本文内容是根据我的理解和知识对《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进行解读,仅供参考。

如需深入了解庄子思想,请阅读原著或参考相关研究资料。

庄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庄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庄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什么1. 问:道家思想中:《道德经》与《逍遥游》的主体思想区别在哪儿这个《逍遥游》出自《庄子》,你可以网搜《老子》和《庄子》的区别,有好多答案,这不是数学题,想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二人思想一脉相承,都是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自然的理解,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但老庄之言,有着严重的虚无观,这一点要注意,这是他们的弊病。

至于“无为”和“自在”,你可以看《庄子》中‘材与非材’的故事,道家讲的应该是“无为之为”,“得机得势”这种感觉,不是“无为”而是以“无为”之心有为。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嘛!个人见解,见谅!2. 庄子《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实质是自由主义洒脱精神。

与西方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一致。

比黑格尔要强的是自由主义的实践论,也是我们中国人喜欢回归自然,对田园生活的那份农家情感,对返朴归真后心灵的那份宁静与轻松。

庄子并不是虚言于外表的语言争论(他与名家学派有深厚的情意,不能说庄子不懂争论)而求“自明”以及绝对精神自由上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一、逍遥的涵义及逍遥思想的引入“逍遥”一词,据查并非庄子首创,在其成书之前的《诗经》、《礼记》等文著中都有出现;比庄子稍后的屈原,在其名作《离骚》中也有“折若木以扶日兮,聊逍遥以相羊”之句。

不过这些所谓的“逍遥”并不是庄子所崇奉的精神境界里的绝对自由,而有安闲自在之意。

庄子的逍遥,与其说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操守,不如说是精神境界的享受——放怀万物,以心灵去感知宇宙人生的幸福。

我们可以大致地把《逍遥游》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通过逍遥思想的小大别来判别人或事物受物质形体束缚下的相对自由,这一层面的意思到“此小大之辨也”为止,借鲲鹏游弋与翱翔以及鲲鹏与蜩鸠的对比来描绘逍遥的物象、逍遥的小大之别以及逍遥受形体束缚表现出来的相对幸福。

受形体束缚的相对逍遥是算不上逍遥的极致的,真正的精神领域的自由才是逍遥的最高境界。

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

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

文学界·散文鉴赏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蔡鑫,蒋亚龄(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对于中国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无论是积极或是消极方面,其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庄子思想的关注焦点大都集中在消极避世、致虚守静等消极方面。

但就当时社会而言,庄子的思想当中也不乏在社会中体现个人价值的积极因素。

本文将从《庄子》开篇《逍遥游》入手,从成才观的角度阐述庄子积极而高扬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逍遥游》;积极;成才观;人生态度Abstract:Zhuangzi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aoism in Chi-na,on social thought and attitude towards life,whe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aspects of Zhuangzi's ideas on later generations have had a profound effect.For a long time,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ideology,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Zhuangzi's though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negative aspects.This article from the"Zhuangzi"begins with "Happy Tour"starting from a talent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and highlight the theme of Zhuangzi's attitude toward life.Keyword:"Happy Tour";positive;taught view;attitude中图分类号:I2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2-0001-04春秋末年,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诸子争鸣竞起,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中开创了中国文学和思想的黄金时代。

庄子与道同游的思想境界

庄子与道同游的思想境界

庄子与道同游的思想境界*导读:《庄子天下》谈到当时的七派思想,其中关于庄子自身的描述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庄子天下》谈到当时的七派思想,其中关于庄子自身的描述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庄子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轻视万物,不质问别人的是非,而能与世俗相处。

在上与造物者同游,在下与超脱生死、忘怀始终的人做朋友。

在此,庄子把道具体描写为造物者,因为道是万物之源;同时,他也把造物者视为天地精神,亦即造物者是使天地成为天地的力量;换言之,庄子并未把天地视为道,因为道并非天地,而是天地之本。

由此可知,庄子自己无疑是悟道者,然后,他在人间的表现如何?他随遇而安,不过问别人的是非,但是,他也少有朋友可以来往。

听来有些感伤(当然这是我们读者的感觉),在《庄子》全书中,庄子有名有姓的朋友只有一位,就是惠施,而这位惠施经常扮演唱反调的角色,距离与庄子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好友层次,可谓十万八千里。

不仅如此,庄子有名有姓的学生也只有一位,就是蔺且,但是他的背景及思想皆不详。

换言之,庄子在人间是十分孤独的。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悟道者如何处世?庄子的秘诀是不得已三个字。

不过,所谓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被动、无奈、委屈,而是明白自身的处境及相关条件的配合,进而采取顺应的态度。

譬如,身体若有残疾或衰老,则视之为气的变化过程,如此就连死亡也不必在乎了。

又如,贫穷只是不愿曲学阿世,真正可悲的是未闻大道、虚度一生。

即使就算命而言,庄子也认为世间祸福相生相倚,与其希求福报,不如调整自己的观念与欲望,使自己不受外物的干扰。

那么,庄子对于儒家最为重视的孝道有何看法呢?他提出了六个由下而上、由易而难的层次,依序是:敬亲,爱亲,忘亲(忘记父母的角色而与父母和谐相处),使亲忘我(使父母忘记我的角色而与我自在相处),忘天下人,使天下人忘我。

浅谈道家思想分析

浅谈道家思想分析

浅谈道家思想分析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道”。

道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为而治”、“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真人”等概念。

在该思想体系中,道被视为宇宙的本原,是一切事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规律。

道是周而复始的,永恒不变的,不能被人类的有限智慧所理解和捉摸。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即道是不能被描述和定义的。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也强调了道的本质是虚无无形的,是无法凭借人类有限的认识力来实际认识的。

所以,道家思想强调了人们应当尊重道的本身,并以道为导向去思考和实践。

道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不做为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按照道的本义去生活和处理事务。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提到:“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了“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指不逆天命、不强求、顺其自然。

通过无为而治,人类可以达到无为而有为的境界,从而实现和谐和平衡。

道家思想还强调了“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是一个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整体。

自然以其无限的创造力和运动力,赋予了万物生命和发展的能力。

人类应当像自然一样追求自由、宽容和包容,而不是限制和控制。

在《庄子·天地》中,庄子揭示了自然的奥秘,认为自然是自然的,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道家思想还强调了“真人”的概念。

真人被认为是道家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真人是指那些可以与道融为一体的人,他们具有无私、自由、超然的品质。

真人既不被权力、财富和名声所诱惑,也不受外界的影响和限制。

他们具有超越个人利益,追求共同和谐的远大胸怀。

庄子在《庄子·德充符》中提到:“真人者,其心如槁木。

”真人的境界是深入人心的,超脱尘俗的。

《逍遥游》中蕴含的人生启示

《逍遥游》中蕴含的人生启示

《逍遥游》中蕴含的人生启示〖摘要〗先秦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哲理,而先秦诸子的文章又首推儒、道两家学派蕴含内容最有深度,本文试从“无己、无功、无名”三个方面阐释《逍遥游》中蕴含的哲学思维和人生启示。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庄周梦蝶的故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对于庄周本人及《庄子》的思想,也许大家只是在历史书中有过简单的了解。

庄子,名周,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对老子思想有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大家一听“道”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做法事的“道士”,认为是封建迷信,骗人的鬼把戏。

对“道”的本义及道家思想的核心还是少了点了解。

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这句话可以知道,“道”,其实就是自然运行的法则或者说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

比如说:日月有升有落是“道”,四季寒暑更替是“道”,月之阴晴圆缺是“道”,大河滚滚东流也是“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再加上后世道家谈玄成风,所以给后人留下了道家玄奥,迷信等影响,造成一系列对“道”及道家学说的误解。

正因为道家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要模拟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所以道家历来主张清静无为,无所不能。

道家讲“无为”,儒家讲“有为”,貌似道家和儒家是楚河汉界,泾渭分明。

其实从思想实质来说,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有其相似之处。

儒家以“五经”为思想核心,而五经之首的《易经》又以乾坤两卦为代表,坤卦的卦辞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白了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以“无为”的人生境界,写“有为”的华丽人生,其实就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融合。

《庄子内篇》作为庄周的代表作品,更能够将庄子的道家思想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思想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它分别从自然、社会和人生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人通过不断超越,记可达到“与自然相从”,“与道同体”的精神境界,才能获得“逍遥游”这种真正的自由,这也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逍遥游》读后感(精选17篇)

《逍遥游》读后感(精选17篇)

《逍遥游》〔精选17篇〕《逍遥游》篇1近来正在学习庄子的《逍遥游》一文,我初次接触这篇文章是在很久以前的一次课外阅读上,记得当时只是在偶尔一瞥中看到了一句话:“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时只是觉得震撼莫名,而其后的“庄子”和这篇《逍遥游》便深深地印入脑海,近日再读,照旧免不了对其中所蕴涵的深深的智慧而钦佩不已。

整篇文章与开头便以宏伟的视角展现出“鲲鹏展翅”的壮景,那只“水击三千里”的大鹏给人以深深地震撼,而其后的说理,更是让人感触颇深。

“大鹏,栖于北溟而乘风迁于南溟,世人皆见大鹏展翼之宏伟,殊不知其借风之力也。

”大鹏鸟之所以可以一飞冲天,固然有着其自身的才能,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承载他的风。

假如没有宏大的风力相辅,那大鹏就会像“置于坳堂杯水”之上的水杯,“焉那么胶”,又怎能有其扶摇直上的九万里之高呢?想到这里,我不禁有所明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大鹏,都有着扶摇直上的才能,可为什么有人成就极高,而有人那么碌碌无为一生呢?答案很简单,是风。

《逍遥游》中提到过:“适莽苍者”,由果腹而返,“适百里者”,那么“宿舂粮”,而“适千里者”更是要“三月聚粮”。

而大鹏之飞,亦是须乘六月海动之风。

“只有足够充分的准备,才能有出色的成绩”,这句话一直是不变的真理。

在生活中,或许我们的理想就是大鹏,而我们所学习所积累的知识和经历就是承载我们的“六月海动之风”,只有储存到一定的知识,才能厚积薄发,从而于六月海动而风起时,一飞冲而天,使“翼假设垂天之云”,直飞南溟,否那么“风”不大,无力负起双翼,起飞尚且不行,又何谈远行?故此,在我们生活中,应努力的储藏、积累知识,让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有足够托起理想双翼的力量,只有这样,方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否那么一切都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逍遥游》篇2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此文来于文秘站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此文来于文秘站学说的最高理想。

《庄子·逍遥游》的文本逻辑与思想结构

《庄子·逍遥游》的文本逻辑与思想结构

《庄子·逍遥游》的文本逻辑与思想结构《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这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笔变化多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所宣扬的主张是清静无为、以养天年。

他对于世间的大小、贵贱、寿夭、是非、得失、荣辱等的解释是相对主义的。

他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思想态度,无论是消极的还是富有启发性的,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厌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与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否定鬼神的存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 道家思想主张消极避世;儒家思想讲求的是人的社会存在价值, 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个体生命的人生理想; 儒家思想要求人们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而道家思想更加鼓励人们追寻心灵的自由。

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在中国人的内心中交替作用着, 道与儒相抗衡、相补充, 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哲学与艺术。

庄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文章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无论是在思想史上, 还是文学史上, 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对后世的影响, 无论是积极方面, 或消极方面, 意义都十分深远广泛。

其作品想像力丰富, 文笔变化多端, 善于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 富有幽默、讽刺、哲理的意味,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正确理解《逍遥游》的主旨是把握庄子其人其书的一个关键。

庄子在《逍遥游》中告诉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

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 这个“逍遥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 但庄子在《逍遥游》中更多的是给我们一种生命的引导, 无论我们从哪个层面解读, 也都可以把《逍遥游》中的点点滴滴转化为今天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释庄子在《逍遥游》中向我们传递的逍遥游精神, 或许会给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某些启示。

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在现实社会中, 人们往往以“消极逃避”、“虚无主义”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 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 只要我们深入了解道家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就不会这样草率地得出结论。

道家是在以一种特有的方式维护自己心灵的净土: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蔑视礼法和权贵, 不与统治阶级合作, 以追求内心的调和。

而庄子的退隐也不单单是为了逃避无法改变的黑暗现实, 不单单是为了避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 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以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 一个动荡不安而又积极有为的时代。

虽然庄子一生淡泊名利, 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悲愤与绝望。

虽然“清静无为”、“顺于自然”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 庄子的“无为”是指“上必无为, 下必有为”, 这种“下必有为”,即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庄子在《逍遥游》中对“人为物役”的现实发出强烈抗议,要求回归自然, 向我们提出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 要超越现实, 任其逍遥遨游。

而“逍遥游”中的“游”就告诉我们要在世界上超乎功利、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 追求人生的真实自我。

《逍遥游》中讲到的“至人”“神人”“真人”都是以个体生命为本位的人生理想, 这是庄子心中的理想世界。

庄子的《逍遥游》开篇就酝酿了一个庞大恢弘的背景: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

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 天池也。

”由鲲而鹏, 由北冥而南冥,气势磅礴, 意境恢弘。

作为庄子“至人”理想人格化身的象征———鲲, 自然而然地生长, 无拘无束地畅游于天地之间, 而鲲不满足于北冥的空间, 有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冲动。

鲲转化为鹏, 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这种不一味地顺应眼前的生活环境而追求更加宽阔的生活空间、追求更大的自由所表现出的生命活力,恰恰是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自我价值取向还体现在他主张的“无用之用”和“巧用”上。

在《逍遥游》中, 庄子通过与惠施的两段对话阐述了关于“无用之用”和“巧用”的观点。

惠施对庄子说, :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 其坚不能自也。

剖之以为瓢, 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说惠施原来不会使用大的东西。

庄子随即讲了一个故事说明事物的用处是多方面的:“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世世以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请与之。

'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 大败越人, 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 或以封, 或不免於,则所用之异也。

”庄子指出:“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 而浮於庄子在《逍遥游》中体现的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表现在:以生命为首要自我价值, 以“无用之用”和“巧用”来体现自我价值, 去实现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