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香校本课程设计走近苏轼
《苏东坡传》整体阅读方案.doc

《苏东坡传》阅读活动设计一、活动目标:1、拓展课内知识在高二完成林语堂《苏东坡传》的阅读,实现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材中出现的苏东坡作品等课内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与理解苏东坡,读懂其人与其文。
2、提升阅读能力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方法,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可以帮助我们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的书。
3、探究人生意义通过阅读《苏东坡传》,引导学生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养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促使他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从而更好地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成长,不断走向成熟。
4、培养思辨品质通过整本书阅读,了解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同时,引进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开展比较阅读,理解为何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这样的形象,为何与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不一样,进而思考真实的苏东坡形象究竟该是怎样的,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二、活动准备(一)分析学情教情1、访谈调查。
(1)你读过哪些苏东坡的作品?称了解有关苏东坡的哪些东西?诸如诗词、文章、书画、生平等。
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的?教材、课外读物,还是百家讲坛,抑或影视作品(2)你了解林语堂吗?读过他哪些作品?(3)你现在一年大概阅读几部文学作品?主要阅读哪类书?影响你阅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没时间,不知阅读什么书,还是家长、老师反对,抑或觉得和考试联系不紧密?(4)你对以下几组对象的关联性有何看法?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阅读与成绩、阅读与人生。
(5)你父母反对你阅读吗?他们知道苏东坡吗?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苏东坡的?他们读过苏东坡的哪些作品?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吗?2、整理并分析学情教情。
(二)明确阅读意义1、打通课内外,以更宏大的视角审视教材中苏轼的作品把教材中收录的苏轼作品,诸如小学课文中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初中课文中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少I·I出猎》等、高中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放到苏轼整个生命历程,人生长河中去品读,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更全面、更透彻地形解苏轼这个人。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人生百味话苏轼》教案

人生百味话苏轼——晴雨人生背后的乐观精神教学目标:1.通过初步认识苏轼的生平事迹,熟悉苏轼的主要作品,激发学生阅读苏轼诗词的兴趣,体会苏轼人格魅力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2.阅读苏轼的诗词,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他面对逆境时乐观、旷达的心胸。
课前准备:了解苏轼的背景、阅读苏轼的诗词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成就(3分钟)1.同学们,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咱们呀,就先来对一对!但愿人长久,欲把西湖比西子,卷地风来忽吹散。
2.刚才我们对的这些诗词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出自苏轼之手。
(贴板书:苏轼)3.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2人。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
4.关于苏轼有这样一段介绍,请你读一读。
谢谢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聊一聊苏轼,感受他晴雨人生背后的乐观精神。
(贴板书:人生百味话)一起读课题。
二、寻访足迹感受命运坎坷(5分钟)1.过渡: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位旷世奇才苏轼做到了。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学习单。
看苏轼的足迹都遍布哪里?阅读完学习单,让我们看着地图,一起来寻访苏轼的足迹,课件出示,听录音,教师点地图。
3.同学们,了解了苏轼的人生足迹,你感受到了什么?3人。
评价:他的生活是漂泊不定的。
评价:他屡遭被贬,仕途坎坷。
评价:捕捉到了这个小细节,不走运,倒霉。
(相机贴板书:漂泊坎坷不幸)三、诵读赏析领悟性格豁达(15+3+2=20分钟)学习《定风波》15分钟1.66岁的苏轼,在遥远得儋州被朝廷召回,他路过金山寺看到自己的画像,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教师读,你听出了什么?2人。
这首诗是苏轼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如果要问他一生的成就在哪里?就在——黄州惠州儋州。
2.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他在黄州写的一首词《定风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评价:大家读得很认真,还能用笔画出词的节奏,已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东坡传苏轼精神境界研讨课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传》苏轼精神境界研讨课学情分析:《书册阅读教学现场》之“《苏东坡传》”的教学,以新颖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全面的归纳了苏东坡生平与人物形象。
但仍有明显的不足,课堂容量大但过于浅显,只是对整本书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并没有学生的阅读问题,思维能力培养不足。
所在班级是高二学生,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应该是学习《苏东坡传》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另外,所教班级是理科班,语文基础不够好,对苏东坡本人很熟知也很感兴趣,但是学生对这本人物传记的热情度并不高,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用很多次的阅读活动来刺激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坚持读下去。
版本介绍:《苏东坡传》林语堂著述,张振玉翻译,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标:1、通过绘制苏东坡的人生轨迹,掌握读整本书的方法,并思考苏轼在黄州的“老练”涵义。
2、体会苏东坡自评功业涵义,理解苏东坡的处世哲学与人生境界。
3、联系现实,反观自身,思考苏轼的人格精神带给现代人的启示。
教学重点:用目录索引法来思考黄州时期命名为“老练”的原因教学难点:苏轼对功业的理解教学方法:着眼于导,落实于读、品、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安排1、课前三分钟的方式泛读《苏东坡传》。
2、画思维导图,介绍各自的读书方法。
3、概括我眼中的苏东坡和说明概括的依据,并进行统计。
教学现场一、课堂导入请齐声朗读这几首诗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山东省淄博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苏轼主题单元设计

1.了解苏轼的生平简历和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2.诵读苏轼的七首词,初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 10
word
3.通过课堂朗诵、讨论、回答,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协作竞争意识。
本专题问题设计
1.通过朗读,每首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为更好地传情达意,每首词各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3.这七首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共同点是什么?
苏轼,一个旷世奇才,士大夫心仪神往的人格典 X,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有 一派刚直不屈的执著风节、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和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 良心肠。苏轼的魅力是一个谜,是因为他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 可能性,所以能通过他这个载体可以窥视出中国浩瀚悠久的文化景象:因为他处在中国古
活动二: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让学生谈出每首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谈出每首词所抒发的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活动方案.doc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活动方案【设计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他没躲雨。
(小序中,词中可见。
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千年等一回——苏东坡在廉州》校本课程设计案例

种 说 法 呢 ? 史 实 和 传 说 各 自的
请 同学们认 真 思考 , 究 学 习 方 式 下 的 学 习 成 果 ,以 学 出 :让 学 生 在 课 外 获 取 知 识 是 一 魅 力 在 哪 里 ? 可 以 在 课 下 将 自 己 的 想 法 写 出 生 代 表 的发 言 作 为 评 价 小 组 学 习 个 很 值 得 借 鉴 的 做 法 。 效 果 的依 据 。 2 . 关 于 北 宋 历 史 纪年 的背 景 来 。
王 朝 危 机 四 伏 的 年 代 。 当 时 宋 王 到 的 资 料 中找 到 依 据 吗 ? 哪 组 同 请 各 组 都 展 示 一 下 给 你 们 留 下 最
朝 为 巩 固 自身 的 统 治 ,进 4 5 - 过 两 学 可 以 说 说 ? ( 学 生 顿 时 轻 松 起 深 印 象 的 事 物 ,并 和 大 家分 享 感 次 大 的改革 ,即所 谓 庆历 新政 和 来 ) 受。
熙 宁 变 法 , 熙 宁 变 法 也 就 是 我 们
生 :我 们 组 查 到 了关 于 这 种
第 1组 ( 投影“ 万 里 瞻 天 ”四 个大字, 图略 ) : 在 廉 州期 间 , 苏 东坡 心 情 很
常说 的王安 石 变法 。苏轼 直接 卷 说 法 的典故 。
入 了 围 绕 王 安 石 变 法 所 进 行 的 党
一
3 . 感悟 苏东坡 的豁 达 、 智 慧 可 以 说 是 他 仕 途 生 活 的 最 凝 练 的 是 自 己 , 知 道 自 己 错 改 了 王 安 石
概 括 。
【 评价 设计 】 采I RA , 组 派代 表
讲 故 事 的 方 式 检 测 自主 、 合作 、 探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第一篇: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的尝试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其实,我从高一就开展了专题阅读教学。
根据教材编排,开设了散文专题、小说专题、诗歌专题、戏剧专题,每个专题进行系统的阅读指导和写作训练。
例如,现代诗歌专题,我利用课前五分钟“每日一诗”配乐朗诵和教室后面的“语文园地”,发动学生找好诗,读好诗,写好诗。
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著名诗人的作品大多涉猎,还读了拜伦、雪莱、普希金、惠特曼、泰戈尔、波德莱尔等外国诗人的作品。
形成了评诗写诗的高潮,录制了几十首高水平的配乐朗诵,编辑了两本诗集,在《同学月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诗作,可谓硕果累累。
所以,在高三学完第五册文学评论单元和第六册唐诗宋词单元之后,做苏轼研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也是对高中三年语文学习水平的一个检测。
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1.确定选题确定选题首先要考虑选题的内容和价值。
在中国灿若群星的文化名人中,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各体中都取得巅峰成就与宗师地位的文化巨人,确实少见。
用林语堂的话说,是“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他的博大精深,他的丰富多彩,他的艰难坷坎,足以引发各种各样的论题。
其次要考虑教师的准备情况。
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指导学生研究。
在此之前,我在北师大攻读教育硕士期间,曾选修中文系硕士生导师赵仁〖HT5”,7〗王〖KG-*4〗圭先生的《宋词研究》,阅读了大量关于苏轼的研究论文和论著。
可以说,对苏轼比较熟悉。
所以,在指导学生写论文的过程中,比较游刃有余。
第三,要考虑学生实际。
要了解学生平时对这个专题接触的程度如何,学过什么内容,听过什么评论。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苏轼诗词并不多,但生活中苏轼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如电视节目中有星期日的《荧屏诗坛》“走进苏东坡”专题,澳门回归大型文艺晚会苏东坡的词被朗诵和演唱,报纸上有著名女作家方方的话:“如果我生活在苏轼的时代,我一定想方设法嫁给他。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新桥中学高一年级“走进苏轼”课题组走进苏轼,了解苏轼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苏轼的为人作品风格等.在学习中去鉴赏苏轼的文风,学习苏轼的人格。
在活动中逐步去树立自己良好的人生观。
同时研究苏轼还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
学生在研究中势必接触苏轼的大量作品其优美作品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引入学生习作让学生作文内容充实。
本课题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并且能够与常州地方及校本资源相结合,贴近学生学习实际、课程实际、地方资源,又能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品格修养;且相关任课教师、指导教师都一定的课题研究和方法指导经验;学校地理位置、重视程度和人文精神更是课题研究和实验的重要保障。
该项研究是探索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的一项探索性研究。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本课题的哲学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性传承是本课题的学科理论基础。
3、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是本课题的教学理论依据。
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
苏轼大家都知道,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的词人代表,也许,这些是大家所共同知道的常识,不过,对于苏轼这位伟大的词人来说,我想,这点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苏轼与常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的称号也是在常州得名。
大家都认为,这么一个伟大的文学巨匠,竟然与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不是常州人的他,却选择了常州做他的终老之地,常州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
这难道不是应该好好的更深的挖掘吗?!“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
”这是宋费补之对苏东坡与常州之缘最确切的概括!对于苏轼的书法,绘画等,也相当有名,但是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苏轼的书法,绘画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真正看到的东西却模模糊糊,对于苏轼的绘画或者说书法的特点更是不通了。
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素质、个性成长;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学生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本课题研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了解名人、了解自身,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本课题研究可以优化、整合学校相关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着。
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
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7]。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
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
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着作越来越多。
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
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
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7]。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
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7]
文学影响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
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着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
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着影响。
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着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1][5]
顺义一中校本课程教案
校本课程名称:走近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