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3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3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掌握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2.学习升华和凝华的常见实例,如冰冻的衣服变干、霜的形成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掌握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和能量变化,了解潜热的概念。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升华和凝华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了解升华和凝华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
要求:阅读后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讨论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对未来科技发展的设想。
要求:讨论要有深度,观点要有创新,鼓励发表不同见解。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冻的衣服变干、霜的形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新课讲解:系统讲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特点、能量变化等,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升华和凝华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升华和凝华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能量变化、生活中的实例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但升华和凝华作为物态变化中的特殊现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实验操作等方面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升华和凝华现象的神奇,激发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为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下是根据本节内容制定的教学活动: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露水等现象,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升华和凝华的规律、吸热和放热特点。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哪些关于升华和凝华的知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学生回答: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升华和凝华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2.基本概念: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特点,结合图像进行描述。
3.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收集数据,分析规律。
4.知识拓展:介绍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冰箱等。
5.问题探究: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巩固所学内容。
4.作业提交前,请认真检查,确保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表述清晰。
-分析冰箱制冷过程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作用,以及它们对冰箱能耗的影响。
3.拓展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升华和凝华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航天、化工等,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科普小短文。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2)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可以从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但仍然需要大量的实验和实际例子来支持他们的理解。在学习习惯上,他们大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但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监督。此外,他们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这些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实验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在这一节中,学生将学习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升华现象,以及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凝华现象。这两个现象是物质状态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将了解到升华和凝华的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节课位于第三章“物态变化”的中后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固态、液态、气态等基本状态,以及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状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知识点有:
1.升华现象: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吸热。
2.凝华现象: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放热。
3.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如冰雕作品的保存、冬天窗户上的霜等。

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教学设计3.4升华和凝华

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教学设计3.4升华和凝华

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3.4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认识升华和凝华的现象;2.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条件;2.教学难点: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分子运动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纸巾、干冰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你们之前学过物质的三态变化,那么除了固态、液态和气态,还有其他的状态变化吗?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例如:展示冰块融化后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以及洗衣粉在被洒在地上后逐渐消失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现象,并与之前学过的物质三态变化做对比。

1.升华的定义和现象:–定义: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现象: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需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

2.升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条件:温度和压力(如干冰在常温下升华)。

–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3.凝华的定义和现象:–定义:物质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现象: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需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气态转变为固态。

4.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条件:温度和压力(如蒸馏水在冷凝管内凝华)。

–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实验演示与讨论(15分钟)1.实验演示: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将干冰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其升华、将水蒸气接触到冷凝器观察其凝华等。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实验演示中的现象、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思考和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分子运动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优秀教学案例
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与思考的优秀教学案例。在案例中,我将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通过设置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撰写作业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会要求学生撰写作业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此外,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会告诉他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提问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温度和热量”、“热传递”等基础知识之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但对升华和凝华这两个过程的理解却仍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原理。
3.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大自然中水循环时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吸、放热情况,能正确说出云、冰、霜、雪等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案:1.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升华,升华是_______ (填“吸”或“放”)热过程。

2.把樟脑丸放在衣柜里防虫,最后樟脑丸变小了,这是_________现象,在此变化过程要_________热。

3._________叫做凝固,凝固是_________热过程;_________叫做液化,液化是_________热过程;_________叫做凝华,凝华是_________热过程。

4.填写下列现象的物态变化的名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_________;夏日炎炎,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就不见了_________;冬天大雪纷飞_________。

●教学过程:(一)预学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1)物质由直接变为的现象叫升华。

(2)升华需要热。

(3)物质由直接变为的现象叫凝华。

(4)凝华需要热。

(二)探究(教师组织交流,学生答问讨论)(三)精导(教师讲授新知,学生互动参与)(二)探究与精导人工造“雪”【做一做】在锥行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想一想】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棉线析出的碘外形像什么?大家可以看到以上实验中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态为固态。

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棉线上析出的碘外形像雪(人造雪)。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新人教版

对烧杯微微加热,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物质
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吗?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对 象是吸热还是放热? 略
(2)停止加热,冷却后揭开玻璃片,你在烧杯内壁和玻璃片上 又看到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对象是吸热还是放热?

(3)升华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吗?本实验为什么要对碘进行 加热? 答:升华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本实验对碘进行加 热是想让实验更快进行,现象更明显.
(4)升华是有害的还是有利的?你能举些生活事例来证 明你的观点吗?
略 (5)①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碘颗粒,碘由 固 态直接变为 气 态,这一过程属于 升华 现象,需要 吸 热.
②烧杯壁上碘的结晶体是碘蒸气由 气 态直接变为 固 态, 这一过程属于 凝华 现象,需要 放 热.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4 节 升华和凝华
1.概述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能辨别常见的升华现象和凝华 现象.(重点) 2.明确升华是吸热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3.能用物态变化说明雨、雪、露、霜的形成.
探究:升华和凝华 小组利用图3-4-2所示的装置,完成探究实验,思 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碘,烧杯口用玻璃片盖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其特点。
(2)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教学难点
(1)对升华和凝华物理过程的理解。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4.联系实际应用,介绍升华和凝华在科技、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实验教学法则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升华和凝华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物理过程。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动手操作表现出浓厚兴趣,喜欢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奥秘。然而,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性强、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探究、实践来建构知识。此外,探究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2.师生共同探究人工造“雪”的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及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探求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教学难点】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实验准备】
学生用:
碘升华和凝华管、开水、冷水、烧杯、樟脑片、旧灯泡
教师用:
碘升华和凝华管、开水、冷水、烧杯、樟脑片、旧灯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置疑问
引入课题【创设情境】
导语:前面几节课我们已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
知识。

知道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
互转化,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也可以相互转
化呢?
设疑:二十四节气中有“霜降”一说,古时候人
们认为霜是从天上降落的,故而称为霜降。

你赞
同这个观点吗?通过今天的新课学习,就能知道
答案了。

学生思考回答: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

猜测口答:
可能会直接变化。

学生思考
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
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
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合作探究:进行新课
1.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提出问题】
固体和气体之间到底能不能直接发生变化。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把碘加热后会变成液态碘。

猜想2.把碘加热后会变成气态碘。

【设计实验】
探究固体和气体之间到底能不能直接发生变化。

参照下图进行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开水、冷水、烧杯、碘升华和凝华管。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把碘升华和凝华管放入热水中,仔细观察现象。

观察了解碘的颜色、形状
讨论、探究、交流:
学生能答出探究的一般过

学生思考、设计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
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无
液态的碘出现。

汽化
液化
?凝固
熔化

——分析论证2.升华和凝华
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
2.当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
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
变为固态的碘。

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
【评估】
实验过程中,给烧瓶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
现象?有无液态碘出现?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
方发生错误?
【交流与合作】
把你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究
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
出结论。

【总结并过渡】
从上面实验知道:加热时,碘从固态直接变成气
态,这种现象叫升华,冷却时,碘从气态直接变
成固态,这种现象叫凝华。

让学生总结:
1.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
2.升华需要吸热吗?凝华需要放热吗?
3.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①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
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
在试管的内壁上看到附
着一层固态的碘粒
无液态的碘出现。

结论:
加热时,碘从固态直接变
成气态;
冷却时,碘从气态直接变
成固态;
升华需要吸热
凝华需要放热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
实验亲眼目睹碘的升华
和凝华现象,领悟升华、
凝华定义)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
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
成固态的过程
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
放热
升华
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②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成冰,但结冰的
衣服也会慢慢变干,这是因为什么?
③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
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什么现象。

玻璃上凝华的花纹雾凇
④冰棍外表的“白粉”是怎样形成的?
⑤利用干冰储藏食物,运输食品原理是什么?
【知识应用】
2、解释:引入时的疑问“霜降”的实际成因。

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了。

水蒸气含量大,遇到冷的
玻璃窗凝华成小冰晶。


是凝华现象。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
成的小冰晶。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
升华来吸热降温。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
成的小冰晶。

4.讨论“想想议议”2.有这样一个例子,用久的灯泡会发黑,你能用所
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展示:用久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什
么现象
强调: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多见,要记
住几个常见的现象。

3.人工降雨
闷热的夏天迟迟不下雨,就可将装有“干冰”
的炮弹射到乌云密布的天空。

不一会,瓢泼大
雨倾盆而下。

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
提问:人工降雨的全过程经历了哪些物态变化?
4.舞台上的烟
在舞台上撒干冰制造白雾。

思考在舞台上撒干冰
为什么会出现白雾?说一说这里包含的物态变化
名称
观看图片分析成因
交流:钨丝受热升华为钨
蒸气,冷却后又凝华成固
态的小钨粒附着在灯泡壁
上。

(解答技巧:分析物质前
后的状态,结合定义得出
结论)
思考回答:
这是由于“干冰”升华吸
热,促使水蒸气液化成
水滴,造成了人工降雨。

交流:
干冰升华——水蒸气液
化、凝华
——小冰晶熔化
喷出的干冰升华吸收大
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
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液化成小水珠即为看到
的白雾。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
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
5.阅读“科学 技术 社会” 了解水的循环
【想想议议】
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冰、水和水蒸气。

给 图 填字,说明它们三者之间转化过程的名 称以及吸热、放热的关系。

师生矫正。

箭头所指示的物态变化名称。

【知识拓展】
水资源缺乏是当今一个大危机,我们应如何合理节约用水?组织学生阅读“水的循环”
水的循环示意图
学生思考、交流根据学到的知识填空
阅读后讨论、交流水的循环中的物态变化,知道节约用水的一些措施。

节约用水措施如:
让水循环利用—淘米水浇花;及时关闭水龙头。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人们不仅直接消耗了大量水资源,在生产和生活中还造成了水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这已经敲响了影响人类生存的警钟。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


水的循环造就了雪山和湖泊【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辅以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不太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实验激趣,通过演示实验的亲眼目睹进行升华和凝华的特点了解。

最后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结合实例再一次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升华、凝华现象的普遍存在。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本节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虽然比较常见,但是学生在平时对于这两种物态变化的观察不够深刻,分不清是哪里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如霜和教室玻璃上的冰花,前者是空气中水蒸气,后者是室内的水蒸气。

附件1
本节知识框架
附件2
课堂检测
1.物质由态直接变为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要_____热;物质由_____
态直接变为_____
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要_
_热。

2.在严冬,早晨走进教室时会看到窗玻璃上有冰花,这是由水蒸气发生______而形成的。

冰花出现在玻璃的_____侧(填“内”或“外”)
3.今年春季,株洲持续了较长时间的“回潮”现象,地面、墙壁全是湿的。

此现象属于()
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华
4.如图所示,下列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

山间的“云海”B

树枝上的“雾凇”
C

花草上的“露珠”
D

房檐下的“冰凌”
5.如图所示,对下列四幅图所描述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B.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热
C.飘渺的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D.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
6.我们学习了“熔化”知道用冰来保鲜食物,学习了“汽化”知道用水的蒸发吸热来保鲜食物,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到了还可用什么来保鲜食物?运用的物理道理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
1.固;气;吸;气;固;放
2.凝华;内
3.B
4.B
5.D
6. 解答: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下降,起到保鲜的作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