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讲解PPT课件( 66页)
产品管理-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授课教案教学目的 掌握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教学内容 §1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2 作物群体结构§3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4 作物的品质及其形成 §5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实验)以讲授为主教学重点和难点1.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2.作物群体结构与产量;3.作物源流库与产量;4.作物品质及其与内外部因素的关系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一、作物产量作物产量即是作物产品的数量。
作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除外)。
在总干物质中有机物质占90%~95%,矿物质占5%~10%。
严格说来,干物质不包括自由水,而生物产量则含水10%~15%。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不同作物其经济产品器官不同,禾谷类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和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等)的产品器官是种子;棉花为籽棉或皮棉,主要利用种子上的纤维;薯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等)为块根或块茎;麻类作物为茎纤维或叶纤维;甘蔗为茎秆;甜菜为根;烟草为叶片;绿肥作物(苜蓿、三叶草等)为茎和叶等。
同一作物,因栽培目的不同,其经济产量的概念也不同。
如玉米,作为粮食和精饲料作物栽培时,经济产量是指籽粒收获量,而作为青贮饲料时,经济产量则包括茎、叶和果穗的全部收获量。
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中所要收获的部分。
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做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
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
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不同,其大小与遗传基础、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有关。
第三章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三、源—库—流理论的应用
在育种方面,应培育具有理想株型的品种,形成 高光效的群体。即具有“源强、库大、流畅”的 光合性能。
在栽培方面,应尽量以形成合理冠层,提高群体 冠层的光合效率为目的。减少基苗,增加分蘖成 穗,增加LAI,加强田间管理以及注意中后期的 病虫防治。
产量水平 (kg/hm2)
分蘖期
8034.5 0.640
7828.8 0.505
6340.7 0.689
越冬始期
1.524
1.345
1.404
返青期
3.430
2.123
2.739
拔节期
4.526
3.935
3.863
孕穗期
6.634
6.130
5.608
开花期
5.870
5.025
4.382
光合能力:一般以光合强度、光合生产率或光合 势为指标。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植物的 光合作用产物和产量也相应增加。
超过最适叶面积指数之后,下层叶片被遮荫,群 体的光合生产率不能进一步增长而处于停滞状态。
所以,各种植物都有其最适的叶面积指数。
在取得最适最大叶面积指数的基础上还要在植物 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较好的叶面积指数形成动态。
不同产量水平小麦群体光合叶面积指数变化动态
源流库对产量的限制分析
• 在产量水平较低时,源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同 时,单位面积穗数少,库容小,也是造成低产的原因。 增产的途径是增源与扩库同步进行,重点放在增加叶面 积和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上。
• 当叶面积达到一定水平,继续增叶会使叶面积超出适宜 范围,此时,增源的重点应及时转向提高光合速率或适 当延长光合时间两方面,扩库的重点则应由增穗转向增 加穗粒数和粒重。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可修改版ppt]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cbdec982cf84b9d529ea7a8a.png)
(五)种子
种子是颖果,由皮层、胚、胚乳三部分组成。
二、油料作物的形态特征
(一)大豆、花生
1.根和根瘤 直根系,主根、侧根、 根毛。根系上有根瘤。
2.茎
茎秆坚韧,近圆形。茎上有茸毛,棕黄、灰白两色。主 茎叶腋里产生分枝,蔓生、半直立和直立。
3.叶 叶分为子叶、单叶和复叶。
4.花 • 花为总状花序,由苞叶、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组成。
(1) 子叶 • 甘蓝型油菜:肾脏形 • 白菜型油菜:心脏形 • 芥菜型油菜:杈形
发育时期
(2) 真叶
• 真叶组成:叶柄、叶身(顶叶、裂叶)、无托叶 • 叶缘:全缘、波状、锯齿、缺刻。 • 叶色:绿(深、浅)、灰蓝 • 叶形复杂、多变:不同品种叶形不同、同一植株不同
部位叶形也有差别
油菜的叶形
真叶的类型
(2) 花
• 为十字形花 • 花冠4 • 花萼4 • 雄蕊4 • 雌蕊1
花冠的形态
白菜型
芥菜型
甘蓝型
5.果实
• 长角果 • 由果身和果喙组成 • 果壳由4个果瓣组成:2个壳状果瓣、2个假隔膜 • 每角果由12~40粒种子 • 根据角果成熟时在果轴上的着生状态,可分为几种
类型
角果的几种类型 • 直生角果型:角果与果柄夹角近似垂直 • 斜生角果型:角果与果柄夹角45度左右 • 平生角果型:角果与果柄夹角20度左右 • 垂生角果型:角果与果柄夹角大于90度,角果下垂
由下而上增长、着生短柄叶。 • 薹茎段:位于主茎上部,节间由
下而上缩短、着生无柄叶。为角 果着生部位。
分枝
• 主茎叶腋的腋芽发育 形成分枝
• 根据一次分枝在主茎 上的分布,可分三种 类型
(1) 上生分枝型
• 分枝基本集中在主茎中、上部 • 分枝数目比较少 • 下部有效分枝极少或无分枝 • 整个植株成扫帚形 • 某些白菜型早熟种、密度过大、干地下茎6~8节,叶节处抽生出匍 匐茎,匍匐茎先端膨大形成块茎。
产品管理-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授课教案教学目的 掌握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教学内容 §1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2 作物群体结构§3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4 作物的品质及其形成 §5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实验)以讲授为主教学重点和难点1.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2.作物群体结构与产量;3.作物源流库与产量;4.作物品质及其与内外部因素的关系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一、作物产量作物产量即是作物产品的数量。
作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除外)。
在总干物质中有机物质占90%~95%,矿物质占5%~10%。
严格说来,干物质不包括自由水,而生物产量则含水10%~15%。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不同作物其经济产品器官不同,禾谷类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和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等)的产品器官是种子;棉花为籽棉或皮棉,主要利用种子上的纤维;薯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等)为块根或块茎;麻类作物为茎纤维或叶纤维;甘蔗为茎秆;甜菜为根;烟草为叶片;绿肥作物(苜蓿、三叶草等)为茎和叶等。
同一作物,因栽培目的不同,其经济产量的概念也不同。
如玉米,作为粮食和精饲料作物栽培时,经济产量是指籽粒收获量,而作为青贮饲料时,经济产量则包括茎、叶和果穗的全部收获量。
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中所要收获的部分。
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做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
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
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不同,其大小与遗传基础、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有关。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课件资料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生长是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和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从营养器官阶段转到生殖生长的质变过程。
由于细胞有序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结构和机能的细胞、组织、器官。
生长和发育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一、作物的一生(一)作物的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对于以收种子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如棉花一般将出苗至开始吐絮的天数作为生育期。
经常采用育苗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草等,通常还将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秧田)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作物、牧草、绿肥、甘蔗、甜菜等,生育期是指出苗到产品适宜收获期的总天数。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目前,各种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方法尚未完全统一。
几种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如下:禾谷类出苗期,分蘖期,拨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豆类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棉花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油菜出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黄、红麻出苗期,苗期,现蕾期,开花结果期,工艺成熟期,种子成熟期甘薯出苗期,采苗期,栽插期,还苗期,分枝期,封垄期,落黄期,收获期马铃薯出苗期,现蕾开花期,结薯期,成熟期,收获期甘蔗萌芽期,苗期, 分蘖期,蔗茎伸长期, 成熟期对于不利用分蘖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等,可不必列出分蘖期。
为了更详细地进行说明,还可将个别生育时期划分更细一些。
比如,开花期可细分作始花、盛花、终花三期,成熟期又可再分作乳熟、蜡熟、完熟三期等等。
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一方面由作物的遗传特性决定,另一方面又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因而表现出不同层面的生长发育特性。
作物栽培学: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 杨等的研究:
理 论 产 量 ( kg/m2) 透 光 率 (%)
1
0.25
0.8
0.20
r = 0.464*
0.6
0.15
0.4
0.10
0.2
0 60
0.05 r = 0.416*
80
100
株 高 (cm)
0.00 120
株高与产量、透光率的关系
• 结论: 适当增加株高,可以降低叶面积密度, 增加透光率,改善群体的光环境, 提高群体光合效率, 提高水稻产量。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 作物产量的潜力(不讲)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作物品质的改良
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一、作物产量
作物产量是作物一生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作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1、生物产量
3)叶面积密度与群体光合速率
• 叶面积密度是指冠层内叶的垂直分布密度。 • LAI相同时,高株高群体的叶面积密度较小。
• 武田,比较了12个水稻新旧品种, 【-30d叶面积密度】——【-20~0d干物质产量】 之间的关系。
• 发现 【密度——产量】负相关
武田
550
干物质增加量(g/m2/d)
500
作物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 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 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 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除外)。
3、经济产量
• 栽培作物的目的是获得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即 一般所指的产量。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共66页文档

开花后的光合产物直接供给产品器官;
如:在氮肥供应比较少的低产栽培条件下,开花 后的光合作用减少,光合产量少,产量内容物主要 依赖于花前储备物;高产栽培条件下,产量的大部 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因此花后需保持相应的叶 面积指数(LAI)
由此看出,它们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正常生 长的情况下,各个作物的经济系数是相对稳定的、 因而生物产量高,经济产量也较高.
二、产量的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 体的产量,即由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上的株 数两个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不同的作物产量 构成因素有所不同。
禾谷类:产量=穗数×单穗粒数×单粒重量
木薯
甘薯
苜蓿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经济产量占生 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 量的转化率。 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注意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 到经济产品器官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 量的高低。
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所不同,其变化与遗传基础、 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 育的影响等有关。
四、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Mason和Maskell(1928)年提出了“源库” 学说后,在近代栽培生理中研究中,特别 是在超高产栽培的理论探索中,常用源、 库、流三因素的关系阐明作物产量的形成 规律,探索实现高产的途径。
源:作物产量的形成,实质上是通过叶片的光合作 用进行的,因此,源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 片(加工车间);叶鞘、茎、颖壳的绿色部分也能进 行光合作用但干物质生产量很小。
叶面积指数(LAI)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 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即LAI=总叶 面积/土地面积;例如在666.7m2面积上,有 2000m2,则LAI=3。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95页PPT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质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木薯
甘薯
苜蓿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经济产量占生 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 量的转化率。 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注意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 到经济产品器官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 量的高低。
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所不同,其变化与遗传基础、 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 育的影响等有关。
经济系数有其相对稳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但通过品种 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达到高值范围。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三者的关系
1.作物的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2.经济产量的形成是以生物产量即有机物总量为物 质基础的。没有高的生物产量,也就不可能有高 的经济产量。但是有了高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 的高低还要取决于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 率--经济系数。
四、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Mason和Maskell(1928)年提出了“源库” 学说后,在近代栽培生理中研究中,特别 是在超高产栽培的理论探索中,常用源、 库、流三因素的关系阐明作物产量的形成 规律,探索实现高产的途径。
源:作物产量的形成,实质上是通过叶片的光合作 用进行的,因此,源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 片(加工车间);叶鞘、茎、颖壳的绿色部分也能进 行光合作用但干物质生产量很小。
1.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其经济系数比收获籽实作物要高; 薯类作物:0.70—0.85;水稻、小麦:0.35-0.40;
2.同为收获籽实的作物,产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比蛋白质 和脂肪为主的作物高;玉米:0.30—0.50;大豆0.25—0.40; 油菜0.28左右;棉花(籽棉)0.35—0.40;皮棉0.13—0.16
产量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动调节现象,这种调 节主要反映在对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上。
如禾谷类作物:
种植密度偏低或苗数不足,可以通过发生较 多的分蘖,形成较多的穗数来补偿;
穗数不足时,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增加,也略有 补偿作用;生长前期的补偿作用往往大于后期, 而补偿程度取决于品种,并随生态环境和气候条 件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经济产量—— 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 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不同作物其经济器官也不同:
禾谷科作物(小麦、玉米、水稻)、豆类和油料作 物(大豆、花生、油菜等)的产品器官是种子; 棉花为籽棉或皮棉,主要利用种子上的纤维; 薯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为块根或块茎; 麻类主要是叶纤维和茎纤维;甘蔗为茎秆,甜菜 为根,烟草为叶片;绿肥作物(苜蓿、三叶草) 为茎和叶。
豆类:产量=株数×单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 单荚实粒数×粒重
蚕豆
绿豆
薯类:产量=株数×单株薯块重×单薯重
油菜:产量=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 角果数×每角果粒数×粒重
棉花:产量=株数×每株有效 铃数×每铃籽棉重×衣分
衣分指籽棉轧花后所得纤维(皮棉)重量占籽棉重量的百分率
烟草:产量=株数×每株叶数×单叶重
产量构成之间的关系:
例如:小麦的产量(kg/hm2)=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千粒重(g) /10002。由公式可以看出:
①各构因越高,产量越高。 (同一性)
②作物栽培的对象是群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各构因间势必 要产生矛盾(矛盾性)。如密度增加,个体变小(是普遍现 象)。但个体变小不—定产量就低,因作物栽培的最终目的 是各构因的乘积达到最大值,当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株数)增 加能弥补并超过每穗粒数(每株荚数)减少的损失,仍表现为 增产。相反,若—、二个构因的增加不能弥补其它构因的损 失则表现为减产。
一般说来:
a 前一个生育期时期的生长程度决定后一个生育 时期生长程度;
b 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生长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只有营养器官生长良好,才能保证生 殖器官的形成和发育。
因此,在高产栽培中,应通过合理密植、施肥、 灌溉等措施,建立适度的营养体,为形成较多的 结实器官,增加产量提供物质基础。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第一节 作物的产量与生产潜力 第二节 作物的品质及其形成 第三节 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
第一节 作物的产量与生产潜力
一.作物产量的概念 产量(yield)——即是作物产品的数量;可以 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Biomass yield)—— 是指作物一 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和作用和吸收 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 积累的各种有机质的总量。整个植株总干 物质的收获量。
由此看出,它们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正常生 长的情况下,各个作物的经济系数是相对稳定的、 因而生物产量高,经济产量也较高.
二、产量的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 体的产量,即由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上的株 数两个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不同的作物产量 构成因素有所不同。
禾谷类:产量=穗数×单穗粒数×单粒重量
禾谷类作物开花前光合作用生产的营养物质主 要供给穗、小穗和小花等产品器官形成的需要,并 在茎、叶、鞘中有一定量的贮备;
开花后的光合产物直接供给产品器官;
如:在氮肥供应比较少的低产栽培条件下,开花 后的光合作用减少,光合产量少,产量内容物主要 依赖于花前储备物;高产栽培条件下,产量的大部 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因此花后需保持相应的叶 面积指数(LAI)
叶面积指数(LAI)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 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即LAI=总叶 面积/土地面积;例如在666.7m2面积上,有 2000m2,则LAI=3。
植株不同部位的叶片,其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的 比例不同,小麦的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运转 值分别为39.9%、37.9%和12.9%;源的同化物有 就近输送的特性,如水稻、小麦、高粱等旗叶的 光合产物对穗的贡献率最大,玉米棒三叶,尤其 是穗位叶的光合产物主要供给果穗。
三、作物产量的形成特点
作物产量的形成与器官分化、发育和光合产物的 分配和累计密切相关,把作物的生育期划分为3个 阶段:
生育前期:营养生长阶段,光合产物主要用于根、 叶、分枝的生长,骨架生长
生育中期:生殖器官分化、形成和营养器官旺盛 生长的重叠期
生育后期:结实成熟阶段,光合产物大量运往籽 粒,营养器官停止生长且重量逐渐减轻,穗和籽 实干物质重量急剧增加,直至达到潜在储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