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三大家简介
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

第三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们把类看做是自 己的本质,而动物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类。 人的类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作为人的物质食粮, 包括在人的类本质之中,二是自由自觉地社会性的劳动。 “异化劳动。由于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 机能,是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 对人来说,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 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相异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 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 生活对于他自己来讲本来是维持的生活的手段,但是异化 劳动使得这种关系变了,生活对于他自己来讲不是维持生 活了,而是维持自己的生存。(《1844手稿》)
(五)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既是人们精神生产的产物,同时 它又是外在于人类,并强制人类的一套整合 的观念体系
2.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和意识形态反 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3.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颠倒、逆转和经过 修剪的反映,是一种虚假意识
二、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
(一)涂尔干的社会观及方法论(考) 1.涂尔干的双重社会观 2.涂尔干的社会方法论 (二)社会转型与失范(考) 1.社会整合或社会团结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会整合的类型即社会类型的划分 3.社会团结的危机——社会解组 (三)社会失范的表现——自杀(考) 1.自杀的定义 2.自杀的类型 3.自杀的控制 (四)对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评价(考) 1.涂尔干的社会建构——道德社会+道德个人 2.评价
(一)涂尔干的社会观及方法论(考)
1.涂尔干的双重社会观——客体社会;理想 社会
社会——理想的中心——宗教——集体仪式——集体 生活——崇拜社会的本质
《宗教生活的基本方式》——宗教明显是社会性质的 ,宗教表现是集体实在的集体表现,仪式实在集合群 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他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者重 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
西方社会学家及分类

西方社会学家及其分类1.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塔尔科特·帕森斯(1902——1979):《社会行动结构》(1937)《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1966)《社会体系》(1951)《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1951)《经济与社会》(1956)《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1960)罗伯特·金·默顿(1910——):《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1949年)迪尔凯姆(1858——1917):《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划》(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2.冲突理论学派米尔斯:《权力精英》(1956)科林斯:《冲突社会学走向一种解释的科学》(1975)科塞(1913——):《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年)达伦多夫(1929——):《工业与企业社会学》(1953)《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1959年)《马克思的观点》(1953)《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走出乌托邦》(1958)《社会人》(1958)《德国的社会和民主》(1967)《社会理论文集》(1968)《新自由》(1974)《生活机会》(1979)3.社会交换理论学派霍曼斯(1910——):《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社会科学的本质》(1967)《返回到人》(1964)《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彼得·布劳(1918——):《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不平等与异质性》(1977)4.符号互动理论学派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年)布鲁默(1900——):《劳资关系中的社会理论》(1947)《工业化与传统秩序》(1964) 《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1969)戈夫曼(1922~198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1956)《避难所》(1961)《邂逅》(1961)《公共场所行为》(1963)《污记》(1963)《互动仪式》(1967)《框架分析》(1974)5.社会批判理论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为主要代表)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理性与革命》(1941)《单向度的人》(1964)《文化与社会》(1965)《反革命和造反》(1972)阿多诺(1903——1969):《启蒙辩证法》(1947)《新音乐哲学》(1949)《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哈贝马斯(1929~) :《公开活动的结构变化》(1962)1962年德文版《理论与实践》(1963)《走向合理的社会》(1968)《知识与人的利益》(1968)《合法性的危机》(1973)《交往和社会的演变》(1976 )《交往的理论》(1981)马克斯.霍克海默(1895——1973):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作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之间链环的康德的断力批判》(1925)《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的开端》(1930)《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1932)《朦胧——在德国的笔记》(1934)《真理问题》(1935)《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1937)《启蒙的辩证法》(与阿多诺合著,1947)《理性之蚀》(1947)《对西德社会科学的审视》(1952)《论自由》(1962)《工具理性批判》(1967)《批判的理论》(1968)《社会哲学研究》(1972)《转变中的社会》(1972)6 .芝加哥学派齐美尔(1858——1918):《历史哲学问题》(1892)《道德科学引论:伦理学基本概念的批判》《货币哲学》《康德〈在柏林大学举行的16次讲演〉》《宗教》《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社会学的根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库利(1864——1929):《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社会组织》(1909)《社会过程》(1918)杜威(1859~1952):《心理学》(1887)《应用心理学》(1889)《思维术》(1910)《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哲学之重建》(1920)《稳定性的追求》(Quest for Certainty 1929)《经验与自然》(1925)《艺术即经验》(1934)《逻辑──探究之理论》(1938)《认知与所知》(1949)7.现象社会学舒茨(1899~1959):《社会世界的现象学》(1932年)加芬克尔(1917~):《民俗学方法论研究》8.后工业社会理论学派丹尼尔·贝尔(1919——):《美国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1951)《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今日资本主义》(1971)《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1976)9.后现代理论学派布希亚:《消费社会》(1970)《象征交换与死亡》(1976)《类象与拟象》(1981)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里比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1979)《公共游戏》(1979)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1981)《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德文化逻辑》(1984)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学的兴起》(1975)《后现代建筑的语言》(1977)10 风险社会理论贝克:《风险社会》(1986)《世界风险社会》(1999)芭芭拉·亚当《风险社会》11.经济全球化理论吉登斯:《现代性之后果》(1990)《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8年)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罗伯逊《社会学》(1999)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2000)12.实证主义孔德:著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主观的综合》等斯宾塞:《政府的适当权力范围》(1842年),《社会静力学》(1850年),《进化的假说》(1852年),《心理学原则》(1855年),《第一项原则》(1862年), 《生物学原理》(1867年),《社会学研究》(1873年)。
社会学三大学派简介

中国三大学派简介
乡村建设学派
1、乡村建设学派主要从事乡村建设事业,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晏阳初等。
2、梁漱溟以“中国文化失调与重建”理论为依据,主持了邹平乡村建设实验;
3、晏阳初以“愚穷弱私论”理论为依据,主持了定县的乡村建设事业;
4、主要贡献:乡村建设学派的乡村建设事业发展了农村教育,培养了农村人材,传授和推广了农业技术,发展了农村合作及其他公益事业;乡村建设学派的探索引起社会学界的争论,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研究事业。
综合学派
1、综合学派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认为社会现象具有非常复杂的性质,故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的研究;
2、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孙本文、朱亦松、简贯三等人,其中孙本文是综合学派的集大成者。
3、主要贡献:
(1)综合学派是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正宗”;
(2)综合学派的社会学探究代表了中国早期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之后;
(3)综合学派在“社会学中国化”问题上做了一定的贡献。
社区学派
1、社区学派是20世纪上半叶活跃于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
2、社区学派以认识国情和改造社会为主旨,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大量的社区实地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进行理论探索。
3、主要贡献:社区学派的研究及活动改变了中国社会学界译述西方社会学的局面,对“社会学中国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由于该派重视社区的实地研究,大大丰富与发展了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实地研究方法。
中外著名社会学家介绍

中外著名社会学家介绍一、西方著名社会学家1.孔德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
生平与著作1798年 1月19日生于法国南部蒙彼利埃城。
16岁进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学习。
1817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C.H.de圣西门的秘书和合作者。
后因观点相左,两人分道扬镳。
1826年设馆讲授实证哲学。
1857年9月5日在巴黎逝世。
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6卷,1830~1842)、《实证政治体系》(4卷,1851~1854)、《主观的综合》(1856)等。
社会学思想的基点孔德从秩序、进步的原则出发提出他的社会学构想。
他的思想深受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关于“意见支配世界”的影响,并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理论家A.de孔多塞和圣西门的思想为其理论来源。
但孔德的社会学思想与其前驱者有所不同,他认为秩序是一切进步的基础或前提,在社会观上主张渐进的改良主义。
在他看来,中世纪神学是封建主反对民众革命的“倒退学说”;18世纪启蒙思想家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内的形而上学是一种“否定的学说”,目的在于破坏旧世界,并没有告诉人们在破坏之余如何建立新的秩序;19世纪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新的,以建设为目的“积极的”亦即“肯定的”新学说,这就是“实证主义”。
他反对一切空想的、批判的学说,把重整法国革命后社会动荡的希望寄托在工业社会自身的秩序上,最终以建立一种普遍人性的新宗教视为他的社会学任务。
人类理智发展的三阶段说孔德认为,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①神学阶段(约1300年以前),又名虚构阶段。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对超自然力量和神的信仰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社会和自然界都被看成是神创的。
神学阶段又可分为拜物教信仰时期、多神教信仰时期和一神教信仰时期。
②形而上学阶段(约1300~1800),又名抽象阶段。
特征是崇拜抽象力并以抽象的本质如“自然界”为现存事物的终极原因,而不以人格化的神来解释现实事物。
社会学

1.孔德:社会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社会学之父”2.认为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实证主义社会学家,将社会学定位为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
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3.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受达尔文影响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成为社会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代表人物。
4.迪尔凯姆(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明确指出社会学以社会事实为独立的研究对象。
提出失范理论与《自杀论》研究,还提出《社会分工论》5.韦伯: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非实证主义)。
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
在方法论上的“理想类型”与“价值中立”的主张。
对于科层制的研究极大的影响了后来的社会学发展。
6.达伦多夫:现代社会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7.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学在中国的出现存在争议和分歧:I.一说康有为的讲学算起。
康有为讲学时学科分类中列有“群学”。
II.另一说应自严复翻译斯宾塞的著作算起。
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名为《群学肄言》III.中国学者中,谭嗣同最早使用了“社会学”一词8.费孝通:社会学研究最为著名,他本人的也是著名和贡献最为显著的社会学家。
《社会学原理》《乡土中国》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社会指的是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社会有如下涵义:I.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II.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III.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接而成,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2.社会的性质: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3.社会的构成要素——a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b社会关系c社会行动人的双重性:自然和社会属性一、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二、人有能动性三、人类有共同生活的模式4.社会关系的类型: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5.文化的特性:I.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II.文化是群体共享的III.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6.文化的相对差异性I.主文化与亚文化:前者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后者指在这一范围内占次要地位的文化II.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III.与我族中心主义相对,认为文化没有优质高低之分,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也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1.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学家及其代表作

• 《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 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 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 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 劳动分工论 • 自杀论
• 宗教社会学
劳动分工论
涂尔干否认社会分工的产生是为了创造更多财富的观点。 他强调,一个事物的功能,并不是产生出这一事物的原因, 原因在功能之前。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增加财富,但这要 在分工出现后与分工前的对比中才能显示出来。他认为造 成分工制的原因是人口密度过大。人口的增加最初迫使一 些人迁徙到其他地方,当无路可退时,他们被迫改换行业, 分工制也就随之出现。他重视研究社会事实的功能,是功 能理论的先驱之一。同时在方法论上,强调区分功能与原 因,这对功能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自杀论
涂尔干把自杀划分为4种类型,即利己型自杀、利他 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 • 利己型自杀产生于极度的个人主义。社会的人必须以 他为之服务的社会作为生活前提,他需要一种高于自我 的生活目标和意义。如教徒的生活目标是宗教信仰。 • 利他型自杀产生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 义,过密地结合在社会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 • 失范型自杀由社会混乱所导致,在混乱中社 会成员的行为失去了规范,增添了痛苦。 • 宿命型自杀是由于社会控制过 度造成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希望。
宗教社会学
• “神圣性”历来是解释宗教的关键。迪尔凯姆认为宗教的 神圣来自社会,它不过是被实体化、人格化了的团体力量, 即道德力量。
• 宗教象征以其突出的神圣色彩加强个人对社会的隶属关 系。社会对于个人,就像神对于其崇拜者一样,没有了这 种至高的神圣性,便不可能有社会生活。
社会学名家名录

社会学名家名录(2010.4.28)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又译为布丢)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实践理论大纲》(1977)、《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90)、《语言与符号权利》(1991)、《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1992)。
孔德(1798~1857)Comte,Auguste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
1798年1月19日生于蒙彼利埃城,1857 年9月5日卒于巴黎。
16 岁进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学习。
1817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C.H.de 圣西门的秘书和合作者。
后因观点相左,两人分道扬镳。
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又名涂尔干,也有人译为杜尔克姆。
法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其它两位是马克思及韦伯),主要著作有《自杀论》、《社会分工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等。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组织理论之父德国1864-1920 与法约尔泰勒并称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
韦伯是一位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他在组织管理方面有关行政组织的观点对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考察了组织的行政管理,而且广泛地分析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深入地研究了工业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他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其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
他的理论是对泰勒和法约尔理论的一种补充,对后世的管理学家,尤其是组织理论学家有重大影响,因而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上被人们称之为“组织理论之父”。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年4月27日–1903年12月8日),英国社会学家。
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所提出一套的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
[实用参考]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ppt
![[实用参考]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ppt](https://img.taocdn.com/s3/m/a69408cea0116c175f0e4894.png)
3.社会团结的危机——社会解组
社会事实的特点:
一是制约性,即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而且还 具有一种必须认同、服从的、带有某种强制性的力量。这种强 制性力量会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它;
;另一方面,迪尔凯姆认为客观性不等于 可见性或者可触性。例如,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甚至包括语 言以及货币制度等都独立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
(四)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主要是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从结果的角度看劳动产品与工人的关系,劳动对象的外 化,“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但 是这种劳动的对象化丧失掉,对象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 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变现为异化、外化”。简单 的说就是工人所生产的产品不再是属于自己的产品,相反人们 反倒要受这些产品的奴役。劳动的过程中劳动的出卖,所获得 的补偿是工资。所生产的产品不再是属于工人自己了,相反工 人还要通过货币在市场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货币。
(二)社会阶层分析框架 资本——资产阶级
土地——农民阶层(逐渐消亡的阶层)
劳动——工人阶级
阶级的定义:
首先,作为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成员的生活条件相近。 其次,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相同的,有共同的一个生活环 境。如果相互之间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之间存在着较 大的差别,根本就不是一个类型的,甚至有可能会造成 相互之间的敌对,自然就不能形成一个阶级。 再次,小农彼此之间并不是不联系的,彼此之间意识到 了我这个群体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有着共同的意识,这 样相互之间才会有一个区域性的、全国性的的联系,形 成一定的组织。 最后,这个群体自己不仅意识到了这个群体的自己的利 益,并且能够自己代表自己这个群体的利益,而不是对 别的阶级形成一种依赖。 在此四点上形成的群体就是阶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簡介●涂爾幹D.Durkheim(1858-1917)⏹確立社會學的中心議題——道德,或社會整合(s o c i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涂爾幹所處的時代是工業社會所引起的弊病逐一顯現的時代,最嚴重的是脫序現象(a n o m i e),這是他最關心的問題。
⏹關心社會的結合如何形成及維繫,他提出集體良知(c o l l e c t i v ec o n s c i e n c e)的概念指出在個人以外存在著集體性的情感,形成道德、信仰、規範等,作為社會約束力的基礎。
⏹提出「機械連帶」(m e c h a n i c a l s o l i d a r i t y)∕「有機連帶」(o r g a n i cs o l i d a r i t y)來說明傳統∕現代社會社會整合的基礎。
前者代表結構簡單、集體取向的社會,社會關係就像機械結構那樣固定、靜止;後者則是日益分化、以個人主義為主的社會整合方式(指的是資本主義社會)。
【姑且不論涂爾幹的區分是否通用,但「連帶」(或團結)這個概念的確是社會交往(sociality)的基礎,也就是讓大家相互信任、結合的隱形價值規範。
問題來了:如果我們對社會的瞭解或期望改變了,是否也意謂著社會連帶將跟著改變?也許不那麼學術性的解答之一可以參考M.A l b e r t的《兩種資本主義之戰》(台北:聯經出版社)。
】⏹功能論的觀點:從功能(f u n c t i o n)的角度探討各種社會制度與現象對維持社會整合所具有的貢獻。
因此某些社會現象並非病態,反而能促進社會整合。
譬如某種程度內的犯罪、自殺。
●韋伯(M.Weber)(1864-1920)⏹對西方近代文明(資本主義)興起原因的經典性探討。
韋伯反對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觀點,強調理念(i d e a)所導引的生活風格(c o n d u c t o f l i f e)在歷史進展上的重要性,社會變遷的動力並非物質因素單獨決定,而是「物質」與「觀念」並置。
《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此一論述的代表。
在書中,韋伯論證了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新教(p u r i t a n i s m)的禁欲倫理(a s c e t i c e t h i c s)具有明顯的推動力。
⏹提出價值中立(v a l u e-f r e e d o m)的觀點,釐清學術和政治的分際。
韋伯主張,學術應保持價值中立,不應對社會問題及研究結果進行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與實際的的行動干涉乃是政治的範疇。
兩者應截然劃分。
⏹對近代社會「理性化」(r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過程的研究。
韋伯認為,近代資,尤其是「工具理性」(i n s t r u m e n t a l r e a s o n)思考方式逐漸主宰人類社會,以手段、效率為目的,不問人的終極價值與目的。
人們稱理性化世界的人是「沒有靈魂的人」。
科層制、大量生產的流程設計都是這種典型。
韋伯這個理性化的論題由一九三○年代的法蘭克福學派承繼,轉而探討工具理性對文化、藝術和心理造成的破壞性後果。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理性化、理智化,尤其是將世界之迷魅加以去除的時代(a g e o f d i s e n c h a n t m e n t);我們這個時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終極而最崇高的價值,已自社會生活隱沒,或遁入神祕生活的一種超越的世界,或者流於個人之間直接關係上的一種博愛。
(韋伯,《學術與政治》)理智化和合理化的增加,並不意謂著人對他的生存狀況有更多一般性的了解。
它只表示,我們知道,或者說相信,任何時候,只要我們想了解,我們就能夠了解;我們知道,或者我們相信,在原則上,並沒有任何神祕、不可測知的力量發揮著作用;我們知道,或者說相信,在原則上,透過計算,我可以支配萬物。
但這一切所指者唯一:世界的除魅。
我們再也不必像相信神靈存在的野人那樣,以魔法支配神靈或祈求於神靈。
取而代之的,是技術性的方法和計算。
(韋伯,《學術與政治》)●馬克思K.Marx(1818-1883)⏹對資木主義社會的診斷: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部份是「商品生產」與「剩餘價值的剝削」。
商品生產包括所有勞動產物,甚至人的勞動力,都成為商品,使得工人必須出賣自已的勞力以便獲得生存所需。
而工人的勞動中有一部份被資本家無償剝削,因此,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是一種階級剝削的關係。
⏹建立社會發展的歷史唯物論(h i s t o r i c a l m a t e r i a i i s m)觀點: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必須在物質力量,也就是在經濟結構中發現。
是物質力量(如科技的發展)帶動其他社會制度的變革。
按照標準的馬克思主義說法,科技(或稱生產力)永遠走在前面,它的進步造成舊的生產關係(法律、行政、組織模式等)無法解決技術所帶來的衝擊,從而也必須跟著變革。
譬如,網際網路這項技術革命形成一堆灰色地帶(智慧財產權、新型犯罪、倫理問題),迫使社會必須修正法律、重組監視力量。
⏹階級鬥爭觀點與工人運動理論:除了建立歷史唯物論外,馬克思又主張人類歷史是一部階級鬥爭的歷史。
社會依據「生產工具的有無」分為兩大階級,無產階級和資本家。
這種階級衝突在資本主義社會達到最高階段。
工人會因為具有共同的處境——不論在何處,都受到資本家的剝——而逐漸形成階級意識,團結起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
⏹異化(a l i e n a t i o n)概念的提出:馬克思主張人的本質是自主的、創造的,勞動正是這種創造力的所在——人透過勞動,將腦海中的想像實現在物質材料上,這就是勞動產品。
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被迫出賣自己的勞動,在生產線上配合機器,進行千篇一律的動作,這是人的一種異化狀態,也就是說人將自己的自主權(對自己勞動力的自主權、自由展現創造力的自主權等)讓渡給他人,成為他律(h e t e r o n o m y)狀態。
⏹知識與實踐問題:馬克思並未將科學與實踐截然二分,相反,他把哲學當作一種武器,一種改造世界的武器。
在「費爾巴哈提綱」中,馬克思明確表明,『哲學家的任務不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是去「改變」世界。
』但是,若要改變世界,就必須對當前世界(社會)的構成結構有徹底的研究與真確的了解。
對資本主義體制的運作邏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的研究就是為了實踐,為了改變世界。
《資本論》這本書是寫給工人看的。
因此,理論是不僅是一種基於「認知興趣」(好奇、瞭解世界)的實踐,更是基於「解放興趣」(e m a n c i p a t i v e i n t e r e s t)的實踐。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反思社會學(reflexivesociology)⏹布迪厄認為,社會科學,不論是人類學、歷史學或社會學,都擺盪在兩個明顯不能相容、無法妥協的觀點之間,亦即「客觀主義」(o b J e c t i v i s j m)和「主觀主義」(s u b j e c t i v i s m)之間,或者稱為「物理主義」(p h y s i c a l i s m)與「心理主義」(p s y c h o l o g i s m)之間。
一方面,社會科學可以如涂爾幹所主張的,將「社會事實當作一種事物」(s o c i a l f a c t s a s t h i n g s),略過社會存在中那些作為認識、認知的主體。
另一方面,社會科學也可以把世界化約為行動者的主觀意義或表徵(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此時,社會學的任務是製造一個「解釋的解釋」(a c c o u n t o f a c c o u n t s),也就是對另一個行動者的解釋進行解釋。
布迪厄認為兩種觀點都是都是「化約論」(r e d u c t i o n i s m)。
⏹馬克思與涂爾幹是客觀主義的代表。
客觀主義的主要危險在於從模型滑移向實在,也就是將模型當作現實。
(客觀主義幻象的代表:階級和民意)。
而現象學和俗民方法論者那裡,則表現了最純粹的主觀主義者的觀點(韋伯也被歸類進來)。
布迪厄聲稱,在主觀主義這裡,社會現象彷彿是無中生有,完全由個人的意識所主宰。
⏹布迪厄認為,社會中的行動者受雙重的客觀結構所支配,一個是物質層面的資源分配(我們一般稱為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的關係。
譬如,生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家庭),另一個是個人的習性(h a b i t u s),雖然看似個人,但它是在家庭、教育、文化這些領域中緩慢陶成的。
因此,社會學家必須從自己站在「客觀位置」的迷思中,亦即,從「中立」的假象中覺醒。
傳統社會學的批判反省是對社會現象的反省,但社會學的反省必須是反身性的(r e f l e x i v e),亦即將社會學家自身對象化(o b j e c t i v a t i o n)。
社會學家應將自己當為對象,反省自己所從出的社會地位、型塑自己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為何。
因為,社會學家也是「社會中人」,也同樣受到雙重結構的型塑與制約,就此而言,他和一般人並沒有不同。
社會學家必須時時反省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