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广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农业历史小常识
行测农业科技常识

行测农业科技常识
农业科技常识是公务员行测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知识点:
- 春秋战国: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其中秦国的都江堰最为著名。
- 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
- 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各族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入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 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 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 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 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 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准河流域。
- 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 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
这些农业科技常识在行测考试中经常出现,需要考生认真学习和掌握。
2017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1. (单选题)外国独资的企业在中国境内取得中国法人资格的方法是()。
A。
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中方公司代理B。
设立中方全权经营的子公司C。
具备法人条件的,依法经工商行政部门核准登记D。
无法取得,只能建立无法人资格的办事处2. (单选题)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日以内作出决定.A. 5B。
10C。
12D. 143。
(单选题)依据《公务员法》的规定,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某国家机关将曾被开除公职的小王录用为副主任科员B。
公务员小李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单位降低了其一个职务层次C。
公务员张某的领导要求其立即执行某项公务命令,张某认为该命令有错误,拒不执行D. 某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地税局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上,适当提高了本单位公务员的福利待遇4. (多选题)管理常常要与人、财、物打交道,因此,合格的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管理技能,它包括人际技能、()。
A。
技术技能B。
演讲技能C. 概念技能D。
运算技能5. (判断题)1990年,纳米比亚共和国获得独立,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结束。
()正确6。
(单选题)一般的情况下,人体内的血液约有20%贮存在于人体的贮血器官里。
下列不属于人的贮血器官的是()。
A。
脾脏B。
肝脏C。
心脏D. 皮肤7。
(单选题)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部分城市正在试行生活垃圾分类,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可回收物的是()。
A. 塑料袋B. 易拉罐C。
卫生纸D. 碎玻璃8. (单选题)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
这反映我国当时()。
A. 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B. 已经总体达到小康水平C. 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D。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9。
(多选题)写作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在结构形式上有()。
A. 具体做法—经验-成果B. 情况—成果—问题—建议C. 成果-具体做法—经验D。
成果—原因—建议10. (判断题)决议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正确11。
公共基础知识之农业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之现代农业(选择题16题,判断题4题,问答题75题,共95题)一、选择题1.超级稻是指:( A )A.产量特别高的水稻B.米质特别好的水稻C.抗性特别好的水稻2下列作物中,哪个不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 C )A.玉米B.大豆C.高粱3.广东最大的粮食作物是:( A )A.水稻B.玉米C.马铃薯4.“绿色革命”发生在上世纪( B )A.30年代B.50年代C.70年代5.水稻占广东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C )A.60%B.70%C.80%6. 在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是否可以使用化肥?( A )A.不可以B.可以C.无所谓7.根据我国的有关行业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畜牧业包括牲畜的饲养、猪的饲养、家禽的饲养、狩猎和捕捉动物、其他畜牧业,其中牲畜包括以下哪类动物:( A )A.牛的饲养B.猪的饲养C.鸡的饲养D.狗的饲养8.广东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畜禽品种有9个,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个品种:( D )A.蓝塘猪B.惠阳胡须鸡C.乌鬃鹅D.岭南黄鸡9. 广东省在配套系选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先后培育出了3个猪配套系和13个肉鸡配套系,其中不包括哪个配套系:( C )A.深农猪配套系B.岭南黄鸡Ⅰ号配套系C.PIC猪配套系D.华农温氏猪Ⅰ号配套系10.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以下哪一种药物是国家明文禁止添加的违禁药物,不能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
( B )A.玉米B.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C.食盐D.维生素11. 以下哪一个国家是全世界养猪业最发达、猪肉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C )A.古巴B.朝鲜C.丹麦D.澳大利亚12. 农产品加工是把种植、养殖等的农副产品按其用途分别制成成品或半成品的生产过程。
针对原料的加工程度而言可分为(B)。
A.种植、初加工、深加工B.养殖、初加工、深加工13. 我省粮食加工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大米加工、米面制品及烘焙食品、加工三大领域,优势产品包括(ABDFG)。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备考(十五)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备考(十五)【导语】海南事业单位招聘/hainan/?wt.mc_id=bk15130。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起步和首先突破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
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这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和标志。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1983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了充分肯定。
此后,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农村第一步改革获得全面稳步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变了我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开创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二、四个经济特区创立经济特区是我国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部资金、特别是外国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1980年5 月,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
1984年4月,进一步开放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海南建省,海南全省辟为经济特区。
1.下面的作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中的四位,其中属于唐朝的一位是( )。
A.韩愈B.欧阳修C.苏洵D.王安石答案:A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古代格言出自(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点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点【篇一: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点】2017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及复习建议《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人文、历史、公文写作、道德、国情市情、时事常识以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关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主要为客观性试题。
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写作等。
备考资料:政治。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包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及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特色;学习理解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重点】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复习建议】政治部分是考试中的绝对重点,必考,占分最高,这一部分要重点练习和记忆,特别是中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部分,是重点,同时有一定难度,这部分的题目要多做几遍,把握命题的规律。
【推荐】经济。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包括:了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认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以及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重点】经济学基础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
【复习建议】经济常识在近几年分值逐渐加大,与日常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在本题库中已经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列出,做完即可保证高分。
高考历史农业知识点

高考历史农业知识点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农业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农业历史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了解农业知识不仅有助于理解历史的变迁,还能够为我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农业技术的改进、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以及农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农业技术的改进农业技术的改进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的古代农业历史中,农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不断改进农具和农耕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最早期的农业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农具的改进上。
原始社会的农民使用的是简单的石器和木器作为农具,随着石器时代的结束,青铜和铁器的制造技术的发展,农具的材质也有了改进。
青铜制农器的使用代表了农耕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而到了铁器时代,铁制农具的使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古代中国农民的智慧也体现在农业技术上。
例如,在水稻种植方面,中国农民于唐代发明了水稻种植技术,通过改进水利设施,利用积水田地进行水稻种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此外,中国农民还发明了多种灌溉技术,如滑溉、井灌等,用于解决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
第二部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分别是自耕农和地主经营。
自耕农是指农民直接耕种土地,自己享有收益。
而地主经营则是指地主出租或自己经营土地,农民以支付租金或缴纳地租的方式获取土地的使用权。
这两种组织形式的出现和发展与经济制度、土地所有制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奴隶社会时期,农业基本上是奴隶地主经营的,奴隶们负责在地主的指导下耕种土地。
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地主统治的加强导致了农民土地劳动的转变,自耕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农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农业作为中国经济的基础,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农业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供给和经济稳定。
在中国的历史上,农业发展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社会的稳定与动荡。
当农业生产充足时,国家资源分配合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也就有了基础;而当农业生产出现问题时,如自然灾害、战乱等,常常导致社会动荡和经济的下滑。
农业农村基础知识

农业农村基础知识(一)1、农业社会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三农”问题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和城市逐步产生和发展,人类社会开始有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市民与农民关系,但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三农”问题。
因为在农业社会,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工商业是补充,并由农业决定的;乡村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是政治和军事和商业中心且数量很少;农民是社会成员的主体部分,官僚、土绅、手工业者、商人等人口数量很少。
2、工业化进程中“三农”问题演变的历史轨迹我国从建国以来,随着“三农”问题主要矛盾的不断演变,“三农”工作围绕着“促进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这一主线不断拓展。
3、新中国建立以来,各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①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城乡居民和工业化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与落后的农业生产力的矛盾。
②20世纪80年代——城乡居民和工业化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和落后的农业生产力的矛盾。
③20世纪90年代——满足温饱的农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改善生活需要与过低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矛盾。
④进入新世纪以来——富足以来的农民群众日益扩张的全面发展需要与滞后的农村公共服务和不均的农民发展机会的矛盾。
4、“三农”问题的基本含义“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简称。
5、造成农民素质不适应的原因①工业化提升、城市化提速的趋势,凸显农民阶层的素质问题。
②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趋势,凸显农民阶层的素质问题。
③促进社会结构优化的要求,凸显农民阶层的素质问题④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凸显农民阶层的素质问题。
6、农民收入难增的问题更加突出,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②消费需求快速升级,农产品需求增长困难③农村贫困状况发生很大变化,贫困农民脱贫难度加大7、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政府主导下,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筹划,建立以公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和公共资源更多地配置到“三农”领域,形成城乡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格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美好社会。
2017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第一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2017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第一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公共基础知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后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带着对世界形势和人类命运的观察思考,同与会各方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共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
A、北京B、西安C、广州D、上海22017年5月6日,在G20各方支持下,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在杭州成功举办了2017年度()。
A、“工商峰会”B、“T20创新研讨会”C、“网络安全研讨会”D、“集团峰会”3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明确要求调整优化国资委管职能,改进监管方式手段,着力提高(),增强()。
A、国有资本效率私营企业活力B、私有资本效率私营企业活力C、国有资本效率国有企业活力D、私有资本效率国有企业活力4中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哲学的角度启示我们()。
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B、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5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贯穿领导干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严和实是一件一件事情,一点一点修为积累起来的,必须落细落小,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主要体现了()。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6近些年来,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重视大学生村官,指出“大学生村官即参加创业带领农民致富,又承担了村里的社会工作,对你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大学生积极参与农村建设,争当大学生村官说明()。
A、选择工作在于收入水平的高低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D、价值观对人具有正面的指导作用7()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中公教育
2017广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农业历史小常识
1、农业的起源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中国农耕经济起源有多中心的特点,但是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远古社会就形成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田水利的发展
(1)从耒耜到铁农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犁耕技术的发展: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用使牛耕得以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东汉时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时发明,以水利为动力)等。
(4)水利设施和水利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西汉的漕渠、白渠都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西汉时期开始在西域兴建的坎儿井突出说明了这一问题。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东汉时王景治理黄河尤为著名。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3、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
(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个体农耕: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4、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产生评价
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但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越来越阻碍和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和成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