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

合集下载

阅读论语的体会心得感悟(优秀10篇)

阅读论语的体会心得感悟(优秀10篇)

阅读论语的体会心得感悟(优秀10篇)阅读论语的体会心得感悟篇1《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

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

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

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阅读论语的体会心得感悟篇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能够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

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

我以往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

论语读后感(精选27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27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27篇) 读完⼀本名著以后,⼤家⼀定对⽣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烦恼吧,下⾯是⼩编精⼼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27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论语读后感1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及其弟⼦⾔⾏,集中体现了孔⼦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它是孔⼦死后,他的弟⼦及再传弟⼦编撰⽽成。

⽽论语导读则是针对你在论语中不明⽩的,注意说明背景、说明⽤意,并对原义作适当的发挥和展开,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论语,并学会运⽤其。

“君⼦”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对之极为重视。

那么在孔⼦眼⾥何为君⼦呢? 论语导读中有很多话都体现了孔⼦对君⼦的看法并作了解释。

有⼦⽈:“其为⼈也孝弟,⽽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务本,本⽴⽽道⽣。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认为家世国的基础,治国之前必须先齐家,家齐⽽后国治。

为什么呢?因为家就是⼈的调教之所,在家⾥把⼈调教好了,知道孝顺⽗母、尊敬兄长了,到社会上去⾃然会服从领导,尊君爱上。

知道服从与尊敬,也就⾃然能与社会和谐,恪尽职守。

孝顺⽗母、善事兄长,是⼀个⼈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

所以作为君⼦⾸先必须具备的基础就是“孝顺⽗母、善事兄长”。

⼦⽈:“巧⾔令⾊,鲜矣仁。

”这句话说明了仁在孔⼦眼⾥是⼗分重要的。

论语导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论语》是君⼦的⼀堂必修课。

论语读后感2 《论语》的真谛,就是让所有⼈明⽩,怎样才能得到我们⼼灵深处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活。

⼏棵挺⽴在岩⽯缝间的古树千年不倒,即使经历了暴风骤⾬;⼏座绵延的⼤⼭不断延伸,即使脚下的激流不停地拍打;⼏座散落在⼭间的⼩屋在等待,即使已被⾼⼤的岩⽯遮蔽。

《论语》正如它们,存在着⼀种强⼤的⼒量,那就是信念的⼒量,它从未被⼈们忘记过。

《论语》的精髓在于把天之⼤,地之厚的精华融⼊到⼈们的内⼼,使天、地、⼈成为⼀个完美的整体,让⼈们有着⼀种⽆⽐强⼤的⼒量。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论语》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中华文库璀璨的书籍,给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阅读《论语》不仅使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可贵,而且领悟到了了孔子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

《论语》中记载的瞬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有一则是这样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样的乐趣是最纯真的,最自然的。

相比于我们现实生活,那些玩游戏后的热爱,却是非常的不自然的,不纯真的,他们带给人只是一种暂时精神上的快乐,而这种全身心的根源,却是最本真的乐趣所在!而且还有一则: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使我们不仅体会到这他的坚强乐观,而且体会到对生活的热爱、渴望和激情,从而使得他最后的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徒之一,这样的高尚品质又怎能不令我们学习呢?想想我们现在在衣食丰厚的社会里,却经常抱怨着各种各样的不满足,比比闫慧,这样的乐观,这样的旷达大度,这样的能把自己的胸襟笼罩世间的万物,这种精神我们又怎能不学习呢?阅读《论语》,还是我还发现了许许多多在自己的不足。

因为《论语》中孔老夫子对许多的生活中许多的“恶”,以及许多社会的不美好的一面都作了抨击。

比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所以,我以后也一定要最好遵守这些品质,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良好的公民。

收敛自己的不正当的行为,端正自己的思想,像孔夫子精神光芒发扬到我的生活中和学习中去。

这次阅读《论语》的体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精神震撼,而且是道德品质的提高,以及是各种各样美好品质在我思想上的延续。

论语读后感2相信同学们都喜欢读书吧!确实,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与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我爱看书,爱细细品味书中深刻的道理,尤其是那百看不厌的《论语》。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6篇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6篇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个人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应急预案、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ersonal summaries, work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语感悟心得体会6篇内容丰富的心得体会能够让更多人产生阅读兴趣,写体会其实就是锻炼我们独立思考的好机会,一定要珍惜,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论语感悟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在这个假期里,老师又上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书,再次走进论语,给我的感受有很多……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

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又教会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如何行走呢?《论语》还教会我如何孝顺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子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后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后没有更改父母的为人行动,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还能再读到这本书,我一定会更加认真,更加仔细的阅读!《论语》读后感2孔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

他被称为圣人,不仅是古代读书人顶礼膜拜的人物,也是老百姓遵崇的类似神人般的存在。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学思想的创始人。

为我国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宋代的程颐说过这样一句话:“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的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我跟许多人都一样,都没有仔细读过《论语》。

可是把《论语》仔仔细细的读一遍,就会发现里面的奥秘,里面的乐趣。

这是一本言行录,记录孔子思想的内容很多,记录他的形象、外贸的内容比较少,但是读着读着一个平易近人的形象突然跃然纸上了。

他是一个谦恭有礼,又循循善诱的师长。

他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厄也不退缩。

同时,他跟普通人一样,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会为时光的流失而感慨,也偶尔跟学生们开玩笑。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精选20篇)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精选20篇)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精选20篇〕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精选20篇〕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1作为一名老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

这个假期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展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那么,更应该把握原那么里的分寸。

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

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

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生疏,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读到这,我犹豫了。

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就是说一个人,假如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孔子说:“天人合一”。

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身为一名老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老师与学生的和谐,老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

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承受知识的才能比拟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可以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

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读《论语》有感1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哪用半部《论语》,几则《论语》就足以让我领悟了做人的道理。

就如这句——————字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这才是真正有内在的智慧!孔子还说过:“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这个字,可以让我终身受益。

就是自己不想不喜欢干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做这件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欺骗自己而反过来是不可取的。

就像蛇咬了你,你该不会咬回蛇吧。

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进行经典诵读比赛,《论语》也是我们必背的内容。

下个星期比赛就要开始了,随着诵读的深入,《论语》总是让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论语》不光让我明白了要谦虚谨慎,要学会换位思考的道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要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奥妙。

让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孝悌”的本分。

正如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在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也要顺从长兄。

不应该与兄长姐姐斗嘴,更不应该与父母亲作对。

孝敬父母,顺从长兄,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本分,这是一个人拥有“仁”德的根本。

如果人人都能守住这个做人的本分,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孩子因父母批评赌气出走的新闻,也不会有某地“逃儿村”的怪相,更不会有日本留学生汪某机场刺母恶劣事件的发生!因此,让我们将孝悌铭记于心,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而《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我认为也是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准则。

礼,就是礼让别人,大家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没有坏心眼,世界不就变得很美好的吗?而礼的另一个层面是“诚信”,这也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做人、做事要诚信,做生意也要诚信。

《论语》是儒家著作之一,这些语言闪耀着非同一般的光芒,使我参悟了其中读书与做人的重要性,以后我们依然会继续诵读,也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读《论语》有感2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并对我说:“孩子,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有时间多读一读。

《论语》心得感悟(精品10篇)

《论语》心得感悟(精品10篇)

《论语》心得感悟(精品10篇)《论语》心得感悟篇1《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确实,整部《论语》都隐约的从礼仪、为政、学习等方面体现着对理想的追求。

在《论语》里,有一大段还特别描述了它。

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和老师——孔子在谈理想。

子路抢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给我一个很大的国家,但兵荒马乱、礼乐崩坏,我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能把敌人赶走,而且人人都举止高尚,成为一个礼仪之邦。

冉求在老师叫他之后慢慢地说道:给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战争,给我三年时间,我就能把国家重归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礼仪之邦。

他们的态度可谓一个比一个谦逊,到了公西华,他说他只想做一个帮助实行礼仪的道士。

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专心弹琴的曾皙,只听琴声渐轻,“当”一声,乐曲结束,曾皙坐了起来,说道: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我带上朋友、妻子还有一群孩子,到刚开冻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着歌回家。

这时,一直不发话的老师说:“我同意曾皙的观点。

”老师私下里又对曾皙说:“他们三个人的理想太不切实际: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个礼仪之邦;冉求虽说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个国家,有人民群众,有政府;公西华只是想做一个道士,但礼仪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

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点,最重要的是,他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啊,我记得苹果之父——乔布斯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追随人的内心心灵和直觉的勇气,因为心灵会告诉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现在,许多人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都在为别人而活。

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会去倾听花开的声音?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不应该只有一颗冰冷的心。

那么,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这时,你会全身上下都充满了能量。

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你会很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感悟
有一本好书叫《论语》,有一种事业叫治天下,于是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以前读《论语》,是希望语文考试不失分。

现在读孔子,是期望生活得更有智慧。

孔子生存于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贫穷的。

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夹击之下,孔子却激发了生命的潜能,乃至成为圣人。

孔子的言论及行为,并无神秘色彩,人人可以效法,只要持之以恒,也会产生让人满意的效果。

孔子亲自教导的学生,自然成为《论语》的第一代受益者。

学生们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人格的转化与提升可以达到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悦诚服,且愿意随从孔子周游列国。

甚至到了孔子辞世之后,众多弟子还在他的墓旁筑屋而居,守丧三年,回忆与讲述老师的教导,于是也就有了传世的《论语》。

孔子每隔十年就有不同的进展。

如果人生只是一个平面的过程,由生到死,那样的人生非常无聊且毫无意义,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一切最后都会消逝无踪。

人生惟一不会失去的,乃是由内而发的潜能,实现自我的要求。

孔子就是由知的潜能开始,开拓心灵及视野,让自己的知、情、意得到充分开发,从一个平凡的人演变为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及使命,了解自己在时代中所特有的意义,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得其乐。

孔子这样的人并不是神话,而是可以达到的具体表现。

人生意义的重点不在于人是快乐的或痛苦的,而要看个人是否能善用机缘所带来的挑战,让自己成长。

人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能让自己的人格成长。

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情况都差不多,但是到生命结束时,却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不断作出选择。

《论语》有很多切实可行的东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

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是因缘而聚,缘尽即散。

聚聚散散,身不由己。

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很可惜的事实。

人生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生辰八字,无法选择种族、国家、文化传统,无法选择成长的经验。

如果连朋友也无法选择,那么这一生剩下能选择的实在很有限了。

人的价值在于以某种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强。

人生有许多无奈,但所有的无奈都比不上与和谐生存相去甚远。

交朋友要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且不要对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结识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

朋友少一些不要紧,寻觅不到完美无缺的朋友也不要紧,要紧的是相知投契、和谐相处。

读《论语》后,不免扪心自问,人的一生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

交代什么呢?那就是我一旦觉悟自己是一个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选择之后,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选择应该往哪里发展。

自我选择来自于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必须考虑人类共同的追求途径——真、善、美,以及个人特别的途径——志向与兴趣。

我觉得,应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努力在人的一生里既满足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又能够接近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具体说来,就是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充分实现,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存在,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复杂,更混乱。

故此,人只要活着,就有一个内在的使命,这使得他在世
间任何地方都不会觉得很委屈、很贫困、很失意。

其实,外在的世界所借以判断的名利权位,种种所谓得意或失意的价值判断,对于内在自我的实现都没有必然性。

人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社会意义上的,这差不多是命定的、必然的、难以选择的。

人生在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世界——内心世界。

所谓向善,当然不是抽象的虚无的,而要放在人与人的具体社会关系中来衡量。

所以,儒家思想还是入世的,关怀人世的,是以人作为中心来思考的。

读《论语》,批判地领悟儒教思想,也会产生一种使命感,自觉有一种责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边的人。

单单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就堪称一本好书,它让我自省自律,让我更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立足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