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人的生死观-日语-毕设论文
日本人的生死观(王雪茹)

日本人の死生観について外国語学院1209班番号:2012103020913 名前:万纯要旨周知のとおり、日本は世界一の長寿国である。
しかし、日本人の自殺率が世界では一番高いのは確実な事実である。
経済が発展しているにつれて、日本人の生活レベルもだんだん向上していく。
それにもかかわらず、日本の自殺率が上がる一方だ。
これは一体どういうことだろうか?ここには何か深い原因があるのだろうか。
日本人にはどういう生死観を持っているのだろうか。
小論は日本人の高自殺率の理由について、論述を展開したのである。
経済、思想、社会の三方面の詳しい内容をまとめ、それを通じて、現代日本人の高自殺率の理由を明らかにした。
キーワード:自殺生死観無常観恥の文化はじめに近年、日本人の自殺が減少していない、かえって、著しく増加している。
昔から、多種多様な自殺手段で命を終えた日本人が少なくなかった。
日本人が自殺が好きなのだろうか。
日本人の心には生死はどのような位置をしめているのか?古代から現代まで、生死は反復して討論されたテーマである。
生死は人間の一生の中に最も重要なことであるから、生死観は民族の核心価値体系を体現していると言われる。
ある民族の生死観を知ってから、彼らが生活、経済、政治などの各分野における行動が理解できる。
異文化交流も順調に発展していくのだ。
日本と中国の間に深い絆が存在している。
日本のことを全面的に分かるには、この方面の研究が不可欠である。
自殺という社会現象から、もっと深く日本人のことを分析できる。
小論は現代日本人の自殺を概説した上に、三方面から自殺の理由を検討していく。
現代における日本人の自殺率高い状況昔の日本人は自殺に気に入る人が多いようである。
ある程度に言えば、自殺は日本という国の伝統だと言っても過言ではない。
切腹自殺は武士として唯一の自殺方法である。
武士は恥をかくと、必ず復讐してから、自殺す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る。
一番有名なの赤穂浪士たちは主君浅野の仇を報い恥を雪いだ後、義理に背かないように、一緒に切腹した。
论武士道与日本人的“自杀”现象

论武士道与日本人的“自杀”现象摘要日本ときたら、桜や富士山そして武士という名詞が頭に浮かべ上がるだろう。
桜は日本のシンボル、富士山は日本風景の代表、なら武士は日本人の代表にちがいない。
テレビで放送していた抗日戦争に関わるドラマや映画の中、日本の軍人はいつも‘天皇のために’‘日本万歳’など叫んでいて、自殺した。
小さい頃その印象が深く残していた。
彼らはいたい何に支えられたのか、彼らの行動は何に規範されたのか好奇心を持っている。
大きくなるとともに、知識も積み上がっていて、いつのまに武士道という言葉が自分の世界に現れた。
空手道、剣道、華道、茶道そして武士道、最初は日本人名づけるとき如何して‘道’をつけるのが好きだと疑問をもている。
武士道はいたい何だろうちっとも分からない。
いろんな日本ドラマや映画と接触した後、武士道は忠実、献身などの言葉と繋がっていると思う。
上位者の統治手段として、武士道は主従関係を強調し、違反なら切腹、裏切るなら死ねという極端的な行動準則となった。
武士道の影響を受ける日本人から見れば、自殺は高尚、優美な死亡である。
キーワード:武士道、自殺、切腹、日本目录序 (1)(一)武士道究竟是什么 (2)数百年的武士文化 (2)忠义是核心,忠勇是根本 (3)为了保全名誉而切腹 (4)(二)武士道与日本的自杀率 (5)深受武士道影响的生死观 (6)自杀的原因 (7)(三)日本人与中国人的自杀 (8)中国人的自杀 (8)中日自杀对比 (12)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4)序自杀最残忍的方式莫过于剖腹自杀,而这种自杀方式可以说是日本的国粹,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剖腹自杀是武士犯了过错,用最惨烈的方式向世人证明自己是顶天立地的武士。
武士认为这是免去被他人杀死的耻辱,捍卫自己尊严的一种方式。
受千百年的武士文化影响,日本人的生死观和其他国家完全不一样。
对日本人来说,自杀是庄严、高雅的。
不同于其他国家,日本人不会鄙视自杀者也不怜悯自杀者,而是对他们抱着一种神往与尊敬的态度。
日本文学中的生死观论文

浅谈日本文学中的生死观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西行法师和歌中的日本文学美意识的“无常观”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及古代日本著作中出现的关于生死世界、神仙思想等的记载,探讨了从日本文学中体现出的生死观,其形成、发展演变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生死观无常观幽静美枯寂美宗教影响“愿如释尊,物化阳春。
望月在天,花下殒身。
”这是著名的日本西行法师所写的和歌。
意思是:“真希望能在春天樱花最烂漫的时候死去,就跟释迦摩尼死于二月十五那样……”西行希望自己能在佛祖释迦摩尼圆寂的日子,在明月照耀的樱花树下走向西方净土。
这首和歌被载入西行的个人和歌集—《山家集》的咏花歌群里。
西行是一名历经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初期的武士、僧侣及歌人。
他的生平在《平家物语》、《源平盛衰记》、《吾妻镜》、等作品中都有讲述,在众多的传说以及历史事件中都留有痕迹。
他的和歌歌风率真质朴,但却能传递出强烈的情感,还非常擅长描写四季、恋爱以及杂歌类的作品。
他死后,果然被后人安葬于樱花烂漫之所。
在西行的这首著名的和歌里,出现了月和花。
与此联系在一起的,是对于死亡的一种坦然的态度。
面对死亡,不是恐惧,而是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之情。
可以说是日本人的生死观中表现出的“终极之美”。
古时候的日本人已经将死亡引入了美意识之中。
从这首和歌中可以看到的,有一种将“无常”的观念、甚至是更具体的一草一木,在“美”中进行审视的一种被称为“幽静美”的观念,其最终的归宿就是对于死亡的一种美学意识上的坦然。
日本的中世是产生出日本独有的美学意识“わび”“さび”的时代。
“わび”指的是一种幽静的境界。
是以隐士生活的“孤寂、寂静”为基调,主张舍弃物质享受,在简朴、静寂之中追求精神的纯净。
而“さび”则是将无常的观念带入事物中去审视感受出的美意识。
而真正对于后世起到了巨大影响的是当时做为少数派的隐者文学。
隐士是为了避免和俗世的纠葛而隐遁的人群,西行、鸭长明、吉田兼好等都是隐士文学的代表人物。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00开题时间:2009-06-4完成时间:2009-11-172009 年11月17日目录课题论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论日本人的生死观000中文摘要:每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生死观,日本也不例外。
‘轻生死,重然诺’的武士精神,男女怀着对生的留念和对死亡的向往,为爱情而殉情的精神以及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要果断离去的樱花精神等等都是日本人生死观很好的体现。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及日本人自杀的现状和原因来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生死观;武士道;殉情;樱花;自杀1.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1.1武士道1.1.1武士道的形成武士的形成是在平安时代后期,尤其是进入镰仓,室町时代以后,日本封建统治阶级中出现了贵族与武士的身份区别。
在平安时代后期,朝廷势力甚微,至丧失了维持地方治安的能力,庄园领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于是庄园领主纷纷建立自己的武装,用以保卫庄园或以武力侵占其他的庄园土地。
地方行政官国司和郡司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也建立直属武装。
于是,在各地方逐渐出现了以战斗为业的武士。
11世纪以后,又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的范围的地区性武士集团。
在众多的武士集团中,势力最强的就是源氏和平氏。
源氏和平氏两大集团经长期抗争,终于建立了源氏的武士政权镰仓幕府。
在镰仓时代,‚武士之习‛也就是武士道,表现于行为和感情的层次,尚未形成统一而明晰的理论。
进入室町时代,尤其是在应仁之乱以后的战国时代,由于各地大名的重视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说,因此儒学的道德观念逐渐成为了武士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在同一个时期,日本的佛教也对武士道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日本的佛教中,他们对于武士的是这样进行教育的,他们认为只要一个武士在临死的时候能够成就念佛的行为,那就可以了,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士可以肆行杀戮。
从《失乐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失乐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作者:王彩凤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27期生死观即“死あるいは生死に対する考え方。
また、それに基づいた人生観”Ⅰ。
日本人的生死观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说是独特的不可欠缺的一部分也不为过。
中国有句话:人死如灯灭Ⅱ,从中不难看出中国人眼中生与死完全对立的关系。
与此相对,对日本人来说,“生と死の世界ははっきり断絶しているのではなく、どこかで連環しているという考えに通ずるⅢ”,他们甚至觉得死是生的另一种形式,是很美的。
到底,死亡有何之美呢?本文将聚焦渡边淳一的《失乐园》一书,细致研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1.关于渡边淳一渡边淳一,日本著名情爱小说家,1933年10月生于北海道,58年毕业于札幌医科大学。
在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代表作品有《失乐园》《光与影》《不分手的理由》《爱的流放地》等。
就作品总体特征而言,可以说多部作品都以婚外情为突破口,通过对爱以及欲的探索,将“以死维持爱的恒久”这一死亡之美传递给世人。
此类作品的代表《失乐园》更是充分地表达了这一点,深受读者关注,销量已达600万余册。
2.关于《失乐园》的简介《失乐园》以婚外情这一主题贯穿始终,为了纯粹的爱情,主人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并享受着死亡。
以下为《失乐园》的简介。
出版社的干练编辑久木祥一郎在突然某一天,被上级抽离工作一线安排到调查室任职。
这对于久木来说自然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此时,在友人所在的文化中心教授书法的美丽人妻——松原凛子出现在他的生活里,如秋日里的阳光般给他清冷的日子一缕温暖。
松原可谓举止优雅,品行端正,然而这样一个女人终也难抵男人执着的追求,不久二人便互相倾慕。
每周末他们都偷偷见面,不知从何时起,松原已深陷情爱的欢愉之中,无法自拔。
两人的感情渐次升温,即使在松原的养父去世那晚,她也在久木的苦苦央求下,避开丈夫和母亲的耳目,一身素服地赶去与他幽会。
松原被内心的罪恶感所侵蚀着,这反而使得两人之间的爱如熊熊烈火,愈燃愈烈。
地震から日本人の危机意识を见る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毕业论文题目地震対処から日本人の危機意識を見る学系外语系专业日语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姓名目次要旨------------------------------------------------------- 1摘要------------------------------------------------------- 1はじめに--------------------------------------------------- 2一.日本の地震--------------------------------------------- 2地震とは--------------------------------------------------- 21.日本の地震の発生の現状---------------------------------- 22.日本における地震の発生する要因-------------------------- 33.日本人が地震に対する態度-------------------------------- 4二.日本人の危機意識--------------------------------------- 4危機意識とは----------------------------------------------- 41.日本人の危機意識とその形成する要因----------------------- 42.自然地理環境による危機意識------------------------------ 53.歴史伝承からの影響による危機意識------------------------- 54.社会のプレスによる危機意識------------------------------- 55.儒家思想の「憂患意識」による影響------------------------- 6三.日本人の危機意識が生活上での表現----------------------- 61.日常生活上での表現-------------------------------------- 62.自然災害の地震での表現---------------------------------- 7終わりに--------------------------------------------------- 8注釈------------------------------------------------------- 9参考文献--------------------------------------------------- 9謝辞------------------------------------------------------- 9地震対処から日本人の危機意識を見る要旨(日本語)日本は島国であり、地震が多発して、国内資源が欠乏している為、日本の人々が危機意識を持っている。
从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不同于其他国家,日本人坦然面对死亡并欣赏死亡,他们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死是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死是一种律己行为,应该被宽恕。
文章试从日本的高自杀率这个社会现象方面入手,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展开对日本人生死观的探讨,表达对日本民族独特生死观的理解和尊重。
关键词:高自杀率;殉情;生死观;武士道一、引言生与死是人类的自然变化,也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然而对生和死的看法,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往往会有不同的态度和结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死观”。
中国有句古话称“好死不如赖活”,体现出中国人重生,尤其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更要顽强的生存下去。
而日本人却认为“赖活不如好死”,他们重死,无论是死的意义还是方式,他们都不畏惧甚至向往死亡。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
因为生死是可以轮回的,所以死要死得高尚,活要活得精彩。
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意识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对于我们学习、理解和掌握日本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死观,树立科学公正的文化评价态度。
在我国,研究日本的学者及成果不少,但是具体到日本人的生死观方面,成果到目前为止还是很欠缺的,主要是通过对日本其他方面的研究,从而透露出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例如,叶渭渠的《日本文化史》从宗教、学术和艺术的成果方面,展开了对日本文化发展史的论述,透露出日本人的生死观;汤春萍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第32卷第4期中发表的论文《从<失乐园>透视日本人的生死观》一文中,通过具体分析该作品,揭示日本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在《电影文学》的第九期中,邵俊秋的《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一文,从电影《入殓师》的拍摄技巧、制作效果、艺术性和思想性等方面做了具体的阐述分析,反映出日本人深藏着的对于死亡的崇拜与敬畏的民族情节。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 0000班级、学号:日语0000、00号系 (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 00000开题时间: 2008-8-6完成时间: 2009-11-122009年11 月 12 日目录课题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日本人的生死观0000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日本有着独特的生死观,它以悲为美。
像樱花飘落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
日本人自杀率高有其观念文化上的根源。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及体现日本人生死观的因素来论述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独特生死观1.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是一个自杀率极高的国家。
1944年在日本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16.9个自杀者,占死亡人数的2.4%。
2002年8月24日在日本横滨召开了4年一度的“第12次世界精神医学会(WPA)”,发表了当年各国的自杀率。
日本以每10万人中有25个多人自杀,名列第一。
由此,日本不仅成为世界第一长寿(男女平均寿命)的国家,也成为自杀率世界第一的国家。
前一个第一反映了日本的社会发展水平;而后一个第一则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一边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健全的医疗卫生体制,一边是众多的人舍弃生命、慷慨赴死。
这里边隐含着什么样的原因,或者说日本人的生死观是怎样的。
文化影响着人的观念,而人的观念又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那么,尚死的文化又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而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又促成了日本人的自杀情节。
1.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
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
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泾渭分明。
《挪威的森林》中,木月,直子,初美的死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中国人感觉中的不可理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00开题时间:2009-06-4完成时间:2009-11-172009 年11月17日目录课题论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论日本人的生死观000中文摘要:每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生死观,日本也不例外。
‘轻生死,重然诺’的武士精神,男女怀着对生的留念和对死亡的向往,为爱情而殉情的精神以及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要果断离去的樱花精神等等都是日本人生死观很好的体现。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及日本人自杀的现状和原因来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生死观;武士道;殉情;樱花;自杀1.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1.1武士道1.1.1武士道的形成武士的形成是在平安时代后期,尤其是进入镰仓,室町时代以后,日本封建统治阶级中出现了贵族与武士的身份区别。
在平安时代后期,朝廷势力甚微,至丧失了维持地方治安的能力,庄园领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于是庄园领主纷纷建立自己的武装,用以保卫庄园或以武力侵占其他的庄园土地。
地方行政官国司和郡司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也建立直属武装。
于是,在各地方逐渐出现了以战斗为业的武士。
11世纪以后,又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的范围的地区性武士集团。
在众多的武士集团中,势力最强的就是源氏和平氏。
源氏和平氏两大集团经长期抗争,终于建立了源氏的武士政权镰仓幕府。
在镰仓时代,‚武士之习‛也就是武士道,表现于行为和感情的层次,尚未形成统一而明晰的理论。
进入室町时代,尤其是在应仁之乱以后的战国时代,由于各地大名的重视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说,因此儒学的道德观念逐渐成为了武士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在同一个时期,日本的佛教也对武士道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日本的佛教中,他们对于武士的是这样进行教育的,他们认为只要一个武士在临死的时候能够成就念佛的行为,那就可以了,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士可以肆行杀戮。
同时,日本佛教中的还给予了武士精神上的支持,让武士知道了‚死生如一‛这样的道理,这样可以使武士不计生死给主君卖命,这个和镰仓和室町时代的‚忘我,忘家‛的思想是相通的,在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各地的大名间经常发生战争,当时的武士具有这种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武士道也就是‚死的觉悟‛的武士道。
在进入了江户时代之后,日本武士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川幕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兵农分离‛的制度,以及严格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的等级制度。
武士们作为最高等级的士,他们的主要智能已经不再是战斗了。
虽然还有很多人提倡‚死的觉悟‛的武士道精神,比如大道寺友山的《武道初心集》,和山本常朝的《叶隐》,由于武士社会只能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只有‚死的觉悟‛的武士道就不够了。
德川幕府的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将军就曾经努力创新武士道的新理论。
顺应这个趋势,日本的古学派儒者山鹿素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武士道,提出了‚士道‛的理论,是儒家思想成为了江户时代武士的最主要的生活指导原理。
到这个时候,武士道完成了从‚死的觉悟‛向‚道的自觉‛的过度。
1.1.2武士道的影响日本武士道精神,在大量的典籍中流传最广的一本书就是《叶隐》。
《叶隐》历来被奉为武士的手册,书里面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武士之道,即知死之道。
就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死、怎么死之道,为别人发现了自己的失败而死,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由此引申出武士们的信条:无畏的勇气,无条件的服从,对死亡的蔑视。
武士道提倡‚轻生死重然诺‛。
日本人甚至认为‚武士道既是死‛。
在日本历史上流传的赤穗四十七浪人(古代把失去主人的武士成为浪人),在为主人成功复仇后,也选择了集体牺牲,并且是剖腹自杀的方式。
二战中,日本武士道异变为促使日本侵略军进行对外屠杀的精神武器。
看电影《偷袭珍珠港》,一些年轻的士兵,念着忠于天皇的誓言,奋身不顾地钻进轰炸机,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换取战争的胜利。
1.2殉情‚殉情‛是对日语‚情死‛的翻译,而‚情死‛在日语中有一个专门的词‚心中‛,这是日本大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将汉字‚忠‛字分解开,将其上下部首调换一下就成了‚心中‛,原意为‚相爱的男女向对方表露心迹的证据‛,有切指甲、文身、断发、断指、情死等。
后来,‚情死‛就成了真正的‚心中‛,进而‚心中‛成为专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体自杀。
日本人一向对殉情有特殊的迷恋,日本许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都有‚情死‛和‚心中‛的情节,而不同文本对殉情往往均有正面的歌颂。
《失乐园》中的久木和凛子的徇情行为渗透了日本民族‚瞬间美‛、‚消失美‛的审美态度,达到了他们希望让生命在瞬间陨落实现价值升值的目的。
他们各自在经历一次生活的挫败后,认识到生命不在长短,爱情的程度并不会与时间的延续成正比。
然而两人都强烈渴望在有限的生命之内,让爱情像樱花般美丽地声、美丽地死,实现绚烂爱情的永生和生命价值的升华。
于是他们抛开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抛开所有的社会责任、社会生存方式,只专注于自己精心安排的结局所要达到的精神境界。
个人已经完全不受理性自我的控制,处于另一种状态,一种完全感性理想的状态。
他们期望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让他们的爱情在有限的生命里通过自我的时间定格达到无限永生。
1.3樱花1.3.1樱花的认识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是旧日本国徽上采用的图案,也是日本文化的图腾。
樱花之所以作为日本的国花,是因为樱花的精神,也就是日本人所说的‚樱花情结‛,樱花的花期一般只有3-5天,但樱花在最为绚烂之际,一场风过后,花瓣转瞬凋零,正象征着生命刹那间的美丽,如樱花般飘落的死亡瞬间也是美的极致,让人震撼和难忘。
1.3.2樱花的影响樱花作为一种风景,一种象征,甚至一种精神,已成为日本特有的文化。
日本语中,‚樱时‛就是指樱花盛开的时节,也就是春天。
樱花热烈、纯洁、高尚,严冬过后是它最先把春天的气息带给日本人民,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为‚樱花节‛。
日本人很欣赏樱花这种壮烈的性格,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白雪似的樱花象征日本武士道绚烂而短暂的美学。
日本有句著名的谚语‚做树要做樱花树,做人要做武士‛,喻示武士的死要像樱花一样,为自己划一个干净利落的完美句号。
2.日本人的自杀2.1自杀的现状2007年6月8日新华网日本警察厅公布的数字显示,2006年日本自杀人数为32155人,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但这是连续第9年自杀人数超过3万人,以至于日本人轻生成为了国际社会不争的事实。
对自杀的报道几乎成为日本地方和全国媒体的日常作业,而且日本政府每年都公布日本人自杀的数字,在外国人看来日本人似乎视自杀为‚家常便饭‛。
近代以来,日本历史上自杀者的因由除患病和精神障碍者外,有的是因为因为精神绝望,有的是为团体负罪而死,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生活所迫。
2.2自杀的原因2.2.1文化因素文化影响是深刻的,近代以来日本文学界知名作家自杀者有七八位之多。
明治时代的著名诗人北村透谷自缢而死,白桦派文学的泰斗有岛五郎与情人双双情死,另外芥川龙之介、牧野信一,田中光英、太宰治以及三岛由纪夫等人都走向了自杀之路。
文学的诱导性无疑在影响着新一代日本人,在许多日本文学作品中,自杀被描绘成一种神圣而永恒的事情,这无疑对新一代日本青年的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尽管人们常常把自杀的原因归结为过重的生活压力和人们拘谨的性格,但是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新一代日本青年对‚寂灭‛的迷恋,更加促进了他们自杀行为的发生。
在岩井俊二的电影《梦旅人》中,两个年轻人在自杀之前徒劳地向太阳开枪,当枪声响过,世界依然宁静,太阳纹丝不动;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中的男女主人公服药同归于尽,就被认为是自杀的绝美表现。
2.2.2思想因素在日本人的观念中,生与死这种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的截然对立的限界变成了一个变化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和阶段。
在这里,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
日本人最崇拜的观念是‚无常‛,死在他们眼里也是无常的,没有死的流转,就没有生的勃发。
其中‚虚无‛、‚万物如一‛、‚轮回转生‛这样的传统观念对日本作家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
中国的日本文化问题专家叶渭渠曾经撰文指出,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意识,即赞美‚美之短暂‛,他们常常把‚瞬间美‛的意识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日本自杀身亡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更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
‛日本民族浓厚的悲剧情结,潘光旦先生分析说:日本民族本有浓厚的悲观心态。
此种心态之普遍表现就是轻生、出世、信仰命运论。
悲剧情结不仅是日本人的内心反映,也代表了日本人的审美倾向。
日本人看戏爱看悲剧,看电影也爱看悲剧,甚至看小说,也最爱看悲剧小说。
初次接触日本文学是与川端康成《雪国》的相遇,这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
他的文字带给我一种震撼,初读川端先生的作品有种伤感的余韵化缠绵不尽,用其作品里的词形容是‚优美而近乎于悲戚‛。
2.2.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日本人自杀的一个很大因素。
在日本众多自杀者当中,大部分是不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绝望中把死亡视为唯一的解脱方式。
9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遭遇坎坷,公司破产、裁员以及收入下降造成的压力曾经把许多人推向绝望的边缘。
据日本警察厅统计,在1998、1999两年,日本全国年自杀人数都超过30000人,为近年来的最高纪录;其中,40到50岁的中年男性选择自杀者数量明显增多,而这些人正是社会人群中生活、工作负担最重的群落。
在日本的人身保险中,自杀被列为意外死亡,可以领取保险金,所以经营失败的中小企业主,往往购买高额人身保险,然后选择自杀,留下丰厚的保险金以偿还债务。
为团体过失负责而自杀也是战后自杀死的一个原因,并且为数不少。
50年代全日本航空公司因为一场空难事故,公司的总经理谢罪自杀,80年代日本大阪某警察署的两个负责人以为下属贪赃舞弊事件暴露而双双自杀身亡。
按中国人的观点来看,空难事故也好,贪赃事件也罢,自杀者都没有直接责任,无非是教导不严或督导无方,轻则检讨一番,重则辞职不干就是了。
但是,这三个日本人却选择了死亡——这一最严厉的自我惩罚方式。
在他们看来,由于自己身为航空公司和警察署的负责人,就要对这个团体尽职尽责,而发生这种严重危及团体利益和声誉的事件,自己有不可原谅的失职责任,应以死谢罪。
日本人一向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存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甚至是国家)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这样为团体而献身就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