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研究青春期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概要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界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抓取和嘴的吸吮)。
(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时期正值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初,故这段时期在教育上特别重要。
因而无论是皮亚杰本人或其后的学者,对这一时期儿童认知发展所从事的研究,为数最多。
与前一阶段的儿童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动作进行思维相比,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能使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或外界事物(如儿童能够模仿自己过去曾经看到过、听到过的活动或事物;在游戏中,儿童能用木棒当作马、把木凳当作汽车等,就是象征功能的表现)。
但是,由于这时候儿童的心理表象还只是物的图像,并不是动作格式的内化,换言之,内化仅具有静态的性质,无法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
其思维有如下特征:1.单维思维指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知觉所及,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单一方面,忽略事物的其他层面。
顾此失彼,难免导致对问题的错误解释。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
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
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回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
前者考虑了宽度却不能顾及高度,后者考虑了宽度却忽略了高度。
2.思维的不可逆性所谓可逆性,指思考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去看结果,也可以从结果去分析原因。
如此,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历程,即为可逆性。
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
“你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
”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心理学对青少年问题的研究

心理学对青少年问题的研究近年来,青少年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他们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对青少年问题的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三个方面来探讨心理学对青少年问题的研究。
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年龄段心理发展变化的学科。
在青少年时期,人们经历了身体、认知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心理学家通过对青少年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揭示了青少年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1. 青春期身体发展与心理问题青春期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经历了身体发育的快速变化。
研究表明,身体的变化会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例如,青春期早熟的女孩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如自尊心低下、适应问题等。
心理学家通过对青少年进行调查和观察,探索了身体发育与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
2. 认知发展与学业问题青少年时期,人们的认知能力发展迅速。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高级认知活动。
这一时期的认知发展对于学习和解决问题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通过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进行研究,揭示了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学业问题的影响。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和干预方法,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学业问题。
二、社会心理学青少年时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对青少年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 同伴关系与心理问题在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自尊心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则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心理学家通过对同伴关系的研究,发现了同伴关系与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改善同伴关系的策略,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2. 父母关系与心理问题父母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适合中学生看的心理学书籍

适合中学生看的心理学书籍
心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思维、行为、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对于中学生来说,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别人,提高自我认知和情商。
以下是几本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心理学书籍。
1.《了解自己的人生课》
该书作者是心理学家艾伦·韦伯,书中讲述了如何了解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等方面,以及如何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计划。
这本书适合中学生阅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并为未来的人生规划做好准备。
2.《少年心理学》
该书作者是心理学家玛丽·帕夫里克,书中介绍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学习压力等问题,并提供了一些应对策略和心理健康建议。
这本书可以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人,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青春期的挑战。
3.《情商教育》
该书作者是心理学家戴维·戈尔曼,书中讲述了情商的概念、构成要素、培养方法等方面。
这本书可以帮助中学生了解情商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情商提升方法。
4.《智力与情感》
该书作者是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书中讲述了智力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这本书可以帮助中学生更好
地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并提高自己的情感智商。
5.《心理学入门》
该书作者是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书中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
这本书适合初学者阅读,可以帮助中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领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重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重要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孩子们经历着身心上的巨大变化和探索,而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则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在这个阶段发展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要重要。
本文将介绍自我同一性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稳定、一致的自我认同感。
当一个人能够确立并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人生目标时,我们可以说他已经取得了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形成独立个性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基础。
二、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性1. 建立自我认知:通过发展自我同一性,青春期孩子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劣势等。
这种自我认知是个人发展的基石,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培养自信心:青春期是孩子们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时期。
当他们能够准确认知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并积极接受并发展这些特点时,将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更好地表现自己。
3. 建立社会关系:拥有健康的自我同一性有助于青春期孩子与他人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当他们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后,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朋友和社交圈子。
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互动。
三、如何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1. 倾听和尊重:作为家长或教育者,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尊重他们的权利和选择。
给予他们发展自我同一性的空间和自主权,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2. 提供支持和引导:家长和教育者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孩子们探索自我。
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事物,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机会。
3. 培养思辨能力:青春期是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时期。
教育者可以通过激发孩子的思辨能力,教导他们如何分析和评估信息,提供各种观点和看法,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和形成自己的判断。
心理学对人类青年期发展的研究

心理学对人类青年期发展的研究青年期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个人成长和身份建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个体面临着身心变化、社会角色转变以及未来规划等多重问题,因此心理学对于青年期发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青年期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
心理发展理论对青年期的解释研究表明,青年期是个人的身份建立和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
早期心理学家爱里克森提出了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在其中青年期被定义为身份与角色困惑的时期。
他认为,个体在这一时期需要寻求自我认同,探索自己的职业和人生目标,并与社会、家庭和个人期望达成一致。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身心变化对青年期发展的影响青春期是一个身体和生理上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青年期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身份,而身体的变化可能导致个体的自我意识不稳定。
例如,青少年可能对自己的外貌和体重过度关注,引发自尊心和自恋心理问题。
此外,青春期的荷尔蒙变化也常常导致情绪波动,使得个体在情感调控方面面临挑战。
社会角色转变对青年期发展的影响青年期也是社会角色发展的转折点,个体从家庭成员转变为社会成员,从教育中转变为工作中。
这种角色转变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个体在面对社会角色转变时会经历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其原因包括对新角色的不确定性,对工作或学业的压力以及对自由选择的负担等。
此外,社会角色转变还带来了与同伴关系、家庭支持以及社会期望等方面的挑战。
未来规划对青年期发展的影响青年期是个体用于未来规划和决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制定职业目标、个人目标和家庭目标。
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的规划倾向和能力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显著发展。
早期规划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个体建立远期目标和规划行动步骤,同时也有助于个体面对未来变化的应对能力。
结论心理学对人类青年期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通过研究身心变化、社会角色转变和未来规划对个体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帮助青年人面对青年期的挑战。
发展心理学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青春期的心理发展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发展心理学研究了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阶段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发展心理学对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研究成果和应用。
青春期是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身份认同、自我意识和社交关系的变化。
首先,青春期是一个探索自我身份认同的时期。
青少年开始对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价值观进行深入思考,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身份。
他们开始主动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并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和对照。
通过与同龄人的交流和互动,青少年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形成了个人身份认同。
其次,青春期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想进行反思和觉察。
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发展心理学发现,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呈现出更加内省和自我反省的特点。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不仅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还为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青春期是社交关系重新调整的时期。
青少年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与同龄人建立更为密切和重要的社交关系。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青少年往往更加倾向于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关系,并经历友谊和恋爱的阶段。
这种社交关系的重塑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帮助他们培养社交技巧和情感智慧。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首先,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支持和指导青少年的成长。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可以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和资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心理素养。
此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
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自我认同困惑、情绪波动和社交关系问题等挑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和解决,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青春期理论

心理书籍之《青春期理论》《青春期理论》为我们理解青春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提供了更宽泛的视野。
心理书籍之《青春期理论》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少年研究经典译丛·青春期理论作者:罗尔夫·E.缪斯著出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8平装:16开474页ISBN:9787552005608定价:79.80丛书:青少年研究经典译丛外文:Theories of Adolescence Sixth Edition作者简介罗尔夫·E.缪斯出生在德国北部,拥有德国弗伦斯堡师范学院学士、美国西马里兰学院教育学硕士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
2004年,他凭借着《青春期理论》获得了意大利米兰安布罗西亚纳学院的荣誉硕士证书。
缪斯教授曾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儿童福利研究中心站的精神疾病预防项目中担任研究助理教授。
1959年直至1995年退休,缪斯教授在美国马里兰州陶森大学古彻学院任职教育学教授、主任,特殊教育部门主管,社会学和人类学系名誉顾问,并获得由伊丽莎白·C.托德授予颁发的杰出教授(1980—1985年)荣誉证书。
缪斯教授还曾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德国基尔师范学院、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德拉瓦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谢泼德和伊诺克·普拉特医院精神科专家训练项目、陶森州立大学、巴尔的摩青年警官训练项目等学校和项目中任教。
被收录在《世界名人录》后,他被推选为美国社会心理研究员和美国心理协会会员。
作为心理学家,他同时还是一名听证官, 负责整理马里兰地区的特殊教育案例。
编辑推荐“在我看来,他(缪斯)最卓越的贡献在于《青春期理论》,该书统一并整合了这个长期未受重视的领域,介绍了很多之前我们了解甚少的欧洲的观点。
这本专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具有批判性,精挑细选又富有远见,书中所展示的很多具有独创性的关系和概念令人耳目一新。
”——戴尔·哈里斯(心理学家、《儿童发展》杂志编辑)“缪斯以纯粹评注的方式展示了如百科全书一般多样的观点。
26 青少年性意识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青少年性意识发展分为几个阶段?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把青春期的性意识分为四个时期。
一、疏远异性的性厌恶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当自己身上发生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时,由于发现了人类性生理的一些奥秘,因此对性产生了不安、害羞和反感,认为恋爱是不纯洁的表现,于是对异性采取回避、冷淡和粗暴的态度。
二、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这一时期里,青少年会像小牛恋母似地倾慕于所向往的年长异性的一举一动,他们对异性的爱慕是从比自己年长得多的异性开始的。
也有些男孩和女孩开始感受到异性的吸引力,自己开始打扮自己,以博得异性的欢心。
“牛犊恋期”的表现一般只是默默地向往,而不会爆发出来成为真正的追求和恋爱。
三、接近异性的狂热期这一时期一般只把年龄相当的异性作为向往的对象,在各种集体活动中,男女青年都努力设法引起异性对自己的注意,尽量创造出机会与自己钟意的异性接近。
但由于双方理想主义成分太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所以冲突较多,接近的对象也会经常变换。
四、青春后期的浪漫恋爱期浪漫恋爱的显著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明显地减少了。
这段时期,男女都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在一起,如想方设法单独约会,不愿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经常陷入结婚的幻想中,得到独立感的满足。
赫洛克的性意识理论颇具道理。
进入青春期的男女在正常情况下,大都会经过这几个阶段。
只是各个阶段时间长短有所不同,或在某个阶段的表现并不特别明显而已。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性意识表现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疏远期这个阶段从儿童末期开始,到少年中期结束。
其中女性在儿童末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和激烈,并且持续至少年中期。
第二阶段:爱慕期或异性狂热期第二阶段从少年初、中期开始,到青春期的中、后阶段结束。
这是青少年异性意识表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青少年在整个中学时代异性意识表现和发展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
第三阶段:浪漫恋爱期这个阶段一般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是青春期异性意识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家研究青春期
他们要么叛逆,挑衅,寻找快感,要么反过来,整个儿缩回自己的小天地里,用“流亡”把自己包起来。
这是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面对自己的身心发生急剧变化时采取的两种策略。
成年人在面对他们的这种策略时往往束手无策。
自从神经学家开始研究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头脑以来,热血传奇私服他们更加确信,在青春期阶段,心理上的冲动要比他们体内的激素更重要。
人脑中的成长推动
这是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全国精神健康中心”里的一天:一些青少年懒洋洋地坐在走廊里,靠玩笔记本和听MP3打发等候的时间。
精神病医生杰.基德把他们一个接一个叫起来,让他们躺到一张床上。
在美国全国健康中心过去的14年里,这样的场面每周都会有一次。
基德用仪器扫描青少年的脑部,14年下来积累了大量的扫描图片,他通过这些图片描绘出“青春期”的图画。
“人脑在青春期成长得非常迅速,甚至比我们猜想的还要快。
”基德说。
当成长中的青少年开始怀疑成年人教导他们的关于生活的先见之明,当他们开始对成年人表现得执拗,当他们偷走马路边的交通指示牌,口中充满成年人不能理解的青少年词汇时,这些现象不仅和青春期的激素有关,而且和青少年面对的心理社会方面的挑战脱不开干系:他们必须和童年说再见了。
当然在青少年脑中发生的变化也居于决定性的位置―――负责认知的大脑皮层在青春期成长得非常迅速。
在争吵中证实自己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情感忽上忽下,就如同一个人在蹦床上跳上跳下。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彼得?谢尔形容说,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像蹦床的床面。
因为为了能够寻找自我,青年人必须首先把那些比他们更有权力的,有关系的人震动一次。
在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这些人还曾经保护过他们。
“父母现在不再是榜样,而是敌手。
”
“麻烦”有自己的意义
青少年和父母对抗是不可避免的,双方都必须经历和走出这个过程。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根本不可能成为自己孩子的伙伴。
他们的任务只是去做孩子的敌手,然后努力保持冷静。
这样的冲突很有意义,即使双方互相不能理解。
心理学家认为,就算青少年不能接受父母的反应,但为了明确自己的位置,他们仍旧需要这样的经验。
他们的心灵在这一段不平静的时期内接触世界,寻找结合点。
这个过程还有一个可笑的后果:自称平等宽容的父母,突然发现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如此“保守”。
他们禁不住回忆起自己的父母当初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不论是对父母还是孩子,青春期困惑的内容都不是重要的,怎么样明确互相的位置才更加值得注意。
父母面临两难挑战
青春期少年对父母的期望真的是非常矛盾:父母必须同时阻止,又要放开他们。
这样的危险非常大,如果掌握不了平衡就要坏事。
有一些父母对子女毫不迟疑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不再愿意参与其中。
这么做的后果是致命的。
“由青少年自己发起的自我斗争结果扑了个空。
他们的呼喊、他们的不服从、他们的污言秽语竟然都遇不到来自父母的任何抵抗。
这样的结果经常使他们采取更加极端的挑衅行为。
”
多数青少年能顺利长大
处于青春期的人是如此变化莫测,即使是来自“好人家”的孩子也会突然进入警察的视野。
儿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青春期放纵”。
酗酒、吸毒和其他犯罪行为都包括在其中。
另外一种相反的行为是“青春期苦行僧”。
数百万青少年静悄悄地退回到自己的世界中。
这些青少年回避和他人的谈话,完全漫无目的,毫无计划地生活。
“这会引起忧郁和自杀的危险。
”德国慕尼黑的青少年心理学专家乌尔里希?迪克迈尔说。
“如果我们继续研究下去,许多人会大吃一惊,大多数的青少年竟然是能够顺利成长的!”杰.基德说。
他还说:“甚至青少年他们自己也会认为其他青少年不负责任,不会和别人交流,可是实际情况和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这也意味着:所谓的青春期困惑大部分只是一个“印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