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人工耳蜗(guangzhou)

合集下载

人工耳蜗植入

人工耳蜗植入




体 佩 式 言 语 处 理 器

最新的耳背式言语处理器
植入耳蜗的前提条件
语前聋患者除需要恢复听觉外,还要进行语言学 习。一般要求植入年龄在17岁以下,但最佳年龄 为8岁以下,因为5至8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 时期,超过8岁学习语言相对比较困难。 耳聋的时间越短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效果越好。对 语前聋的儿童来讲,由于人在4岁之前处于言语形 成的黄金时期,所以越早植入对孩子的语言学习 越有好处。 语后聋患者耳聋时间较短的基本不需要进行语言 训练,耳聋时间较长的需要进行一定的语言训练。 各年龄阶段均可以植入。
我院人工耳蜗手术开展回顾

1985年樊忠教授即在我省首先开展了单导电子耳 蜗的临床试验。
2001年在我院成立了我省首家人工耳蜗植入小组, 并与欧洲MED-EL人工耳蜗中心合作成立了人工 耳蜗植入中心。他们应用最先进的MED-EL COMBI 40+人工耳蜗进行了植入手术,均获成功。 术后患儿已获得良好的听力水平,现已进入正常 幼儿园学习。

稍后请看我院的手术录象
术后并发症
与其他手术一样的并发症,包括麻醉意外、伤口 感染、流血等。 属于耳科手术的并发症,如耳部麻痹、味觉障碍、 面部肌肉无力、头疼、眩晕、耳鸣等,以上是手 术可能发生的风险,需指出这些情况通常只是暂 时的,会随手术伤口愈合而消失。 如刺激面神经造成面部肌肉抽搐,可通过调整言 语处理器程序而消除。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麻醉技术及耳显微手术技术的 进步,这项手术对绝大多数病例来说是安全的。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言语治疗康复方面
的专业人员和植入者及家属共同来制订康 复计划,以发展患者的听力、语言能力。
语后聋患者一般需数周的时间进行恢复,

第二届全国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研讨会在三亚召开

第二届全国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研讨会在三亚召开

第二届全国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研讨会在三亚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耳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3(11)4
【摘要】2013年12月14日,由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人工耳蜗植人技术研讨会”在三亚召开。

会议邀请国内众多知名人工耳蜗专家,就人工耳蜗新产品、以及微创植人、保留残余听力及双侧耳蜗植入等新技术进行了专题报告。

在韩东一、戴朴及陈兵教授主持的圆桌会议上,与会者进行了平等热烈的学术讨论,并提出了本领域发展方向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会上,奥地利MED—EL公司举行了首次国内人工耳蜗新品(Coneeao)发布会。

【总页数】1页(P581-5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第三届中药现代化发展论坛暨第二届中药现代化提取纯化关键技术及新工艺交流大会、第二届全国中医药行业膜技术研讨会在贵阳市召开 [J], 震寅
2.第二届石化装置基于风险的检验(RBI)经验交流及技术研讨会在三亚召开 [J], 周亮
3.2014(第二届)全国煤焦化产业大会在海南三亚召开 [J], 小雨
4.2008全国热喷涂技术研讨会在海南三亚圆满召开 [J], 于淑香
5.智能制造与技术创新鼎力国家“三品”战略——“佰源杯”第二届(2016年)全国针织纬编技术研讨会在泉州圆满召开 [J], 孟振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蜗神经管狭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康复效果分析

蜗神经管狭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康复效果分析

蜗神经管狭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康复效果分析苏金霏;张道行【摘要】目的:分析蜗神经管狭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cochlear implantation,CI)后康复效果。

方法对30例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诊断为蜗神经管狭窄的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术中和CI术后3、6、9个月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ECAP)和电刺激脑干诱发电位(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检测,并于术前、术后3、6、9个月行声场测听,其中17例3岁以上(含3岁)患者行封闭式言语识别率测试,分析其听觉康复效果。

结果①30例患者术后3、6、9个月 ECAP 和 EABR 的波形均无明显变化。

②术后3、6、9个月声场听阈分别为65±8、62±4、61±7 dB HL,较术前(100±5 dB HL)明显改善。

③17例术后3、6及9个月的单韵母识别率分别为55%±7%、56%±8%、80%±4%,术后9个月时较术前(52%±8%)明显改善;单声母识别率分别为9%±3%、8%±4%、9%±2%,较术前(8%±2%)无明显改善。

结论双侧蜗神经管狭窄患者CI术中、术后ECAP与EABR检测均不能引出典型波形,术后主观听力及言语识别率较差,语言交流存在障碍。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lysis of auditory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cochlear nerve canal stenosis after cochlearimplantation(CI).Methods A cohort of 30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profound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cochlear neural canal stenosis by high-resolution CT were tested with 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 (ECAP)and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EABR)duringand 3 ,6 , 9 months after CI.Audiometry in sound field was also assessed before and 3 ,6 ,9 months after CI.Among the co-hort,1 7 patients over 3years old underwent postoperative speech recognition rate test.All the auditory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were ana lyzed.Results ① For all 30 patients,there we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of ECAP and EABR waveforms tested in 3,6 and 9 months after CI.②The thresholds in sound field in 3,6,9 months after CI were 65 ±8 dB HL,62 ±4 dB HL and 61 ±7 dBHL,respectively.The thresholds in sound field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an before CI (100 ±5 dB HL).③ The single vowel recognition rates of 17 patients in 3 ,6 and 9 months after CI were 55%±7%,56%±8% and 80%±4%,respectively.The single vowel recognition rate was signifi cantly improved in 9 months after than before CI(52%±8%).The single consonant recognition rates of 17 pa-tients in 3 ,6 and 9 months after CI were9%±3%,8%±4% and 9%±2%,respectively.The single consonant recognition rat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an before CI(8%±2%).Conclusion ① For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cochlear neural canal stenosis,neither ECAP nor EABR waves were produced during or after CI.Th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of patients is limited as a result of their poor subjective thresholds in sound field and speech recognition rates.【期刊名称】《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年(卷),期】2016(024)004【总页数】5页(P386-389,390)【关键词】蜗神经管狭窄;人工耳蜗植入术;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电刺激脑干诱发电位【作者】苏金霏;张道行【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4【Key words】 Cochlear nerve canal stenosis; Cochlea implantation;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ECAP);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研究显示,耳蜗形态正常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有一部分伴双侧蜗神经管狭窄[1,2],这部分患者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术后听觉和言语识别效果都很差,不能达到期望值,回顾术前的影像学检查才发现蜗神经管狭窄[3]。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

耳蜗的频率分布
• 耳接收的频率范围: 20——20000。 • 耳蜗中频率的分布: 耳蜗顶接收低频,耳 蜗底接收高频。
人正常耳蜗的频率分布
1000Hz的深 度20毫米。 500Hz的深 度25毫米 250Hz的深度 29毫米

2000
15
25
500
18 28
4000
10 30 20
250
可接收的频率范围
100-10000赫兹

有助于汉语的语音语调的识别!
声音输入范围
人耳接受从0分贝到120分贝 电子耳蜗还不能达到,那么接受的范围越 大越好。 如果接受的范围小,对于超出的部分就要 进行压缩处理,压缩后就有失真。 奥地利电子耳蜗接受30到105分贝,是目 前所有电子耳蜗输入动态范围最大的,为 75分贝。 其他电子耳蜗接受30到60分贝。
不同品牌电子耳蜗语言识别比较
语言识别率的比较
奥地利耳蜗手术后效果
毛细胞减少或者功能下降
• 动作电位减少或者不 能产生 • 听神经传输的信号减 少或者没有信号 • 助听器加强信号 • 人工耳蜗代替毛细胞
人工耳蜗替代毛细胞
人工耳蜗与助听器有什么区别
• 人工耳蜗是将声音编码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 神经,绕过功能不正常的耳蜗把声音传入大脑, 产生听觉. • 助听器是将声音信号放大,以达到病损内耳能 感受到的大声音。

技术领先-MED-EL的骄傲
植入体电极最长:31mm.
正常耳蜗长度31mm~35mm, 长的电极可 以覆盖更多的听神经,使残留的听神经得 到最大的利用.
其他耳蜗产品电极长度:17mm
手术后X线片显示电极的植入
电极的长度
MED-EL COMBI40+ 电极的长度与人体耳蜗从蜗顶 至蜗底的长度相当

国产人工耳蜗现状及展望

国产人工耳蜗现状及展望

专题论坛人工耳蜗EATURE76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NEWS AND REVIEWS/March 2011, Vol.26, No.2[关键词] 耳蜗植入物(Cochlear Implants );听觉丧失,感音神经性(Hearing Loss ,Sensorineural );研究(Research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 );中国(China )国产人工耳蜗现状及展望陈兵陈兵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神经颅底外科,上海 200031江苏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听觉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Email :b_chen66@人工耳蜗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能使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唯一有效装置。

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展人工耳蜗研发工作以来,近十余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技术水平至臻完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

目前,常用的人工耳蜗产品主要有3种:澳大利亚Cochlear 公司的Nucleus ,美国Advanced Bionics 公司的Clarion 及奥地利MED-EL 公司的产品。

到2010年底,全球共有20余万人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 ),而我国内地却只有1万多例患者进行CI 。

由于我国人工耳蜗产品全部依赖价格高昂的进口产品,使众多患者只能望“洋”兴叹,人工耳蜗国产化势在必行。

我国人工耳蜗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主持的人工耳蜗研究小组(简称上海小组)[2]和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小组等分别进行该方面的工作。

上海小组设计单道隔皮射频载波向耳蜗输入模拟语言波形的电信号,达到分辨主要环境声的效果,生物相容性佳,与美国House 耳科研究所报道的单道人工耳蜗结果类似。

当年上海小组在全国应用和推广单道人工耳蜗达800余例,与此同时,上海小组把目标指向科技水平更高的数字多道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

第一章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可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获得听觉。

人工耳蜗技术的发明给助听器补偿效果欠佳的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带来了福音,使这部分人群,特别是聋儿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新获得听觉,经过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而回归主流社会。

第一节人工耳蜗历史人类很早就发现体外电刺激听觉系统可以使人获得声音。

1790年意大利生理学家发现电流可使离体的蛙腿肌肉产生收缩效应,说明电刺激可以引起机体的反应,这是产生人工耳蜗最早的生理学基础。

1930年美国科学家把电极插入猫的听神经,同时给予声音刺激,可记录下听神经的反应。

1957年,法国人Djourno和Eyries用电极刺激人听神经,病人可以分辨某些音调和单词。

1964年美国人Simmons用电极刺激听神经和下丘脑,病人能分辨某些音调;两年后,其首次使用多导电极,把6个电极插入病人的蜗轴内,用不同的电极在不同的部位进行刺激时,病人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音调变化。

六十年代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开始研制多导系统,1981Cochlear年公司成立,由公司与墨尔本大学合作开发的22导、24导电极人工耳蜗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并首先通过美国FDA认证。

目前世界上有多个人工耳蜗产品,如美国生产的品牌的人工耳蜗,奥地利的COMBI40型多导人工耳蜗,澳大利亚的Uuclear22导、24导人工耳蜗,法国公司MTM生产的Digisonic多导人工耳蜗等。

我国人工耳蜗植入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北京协和医院首次为聋人植入单导插座式人工耳蜗装置,此后,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相继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开始之初主要为单导人工耳蜗,由于效果不够显著已渐渐停用,一些研究单位也在不断研制多导人工耳蜗,据报上海已有产品并用于临床,但还未成规模生产。

目前在我国市场使用的多导人工耳蜗主要为澳大利亚、奥地利及美国产品。

从1995年第一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至今,已有数千余病人接受人工耳蜗植入。

人工耳蜗 在那里发明的

人工耳蜗 在那里发明的

人工耳蜗在那里发明的美国医生威廉·福特斯·豪斯。

1961年,美国医生威廉·福特斯·豪斯将上述Djourno的论文翻译成了英文,研制了类似的设备并将其植入了三个病人体内。

1969年,House(豪斯)与Jack Urban协力开发出了第一款可穿戴式的人工耳蜗。

House(豪斯)的这款人工耳蜗仅有一个电极,只为辅助读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学者Graeme Clark教授研以及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Erwin Hochmair教授分别研发出了可在电刺激耳蜗的多个部位的设备。

1977年,世界上第一台多通道人工耳蜗在奥地利维也纳进行了植入。

顺带一提,曾参与水星计划的太空人艾伦·雪帕德与豪斯医生出生日期其实只差了两个礼拜。

当艾伦·雪帕德因美尼尔氏综合症导致无法继续太空人的生涯时,正是豪斯医师替艾伦·雪帕德施行手术,让后者得以继续太空人的生涯。

当艾伦·雪帕德于完成阿波罗十四号任务后接受众人的欢呼时,艾伦·雪帕德却是将这荣耀献给当嘉宾的豪斯医师夫妇。

扩展资料:更早历史早在1790年,伏打率先发现了电刺激听觉系统产生声音感觉的现象。

他将两个金属杆置于自己的双耳中,加以50伏特的电压,产生了“摇晃的感觉以及听到了像煮沸的浓汤一样的声音”。

此后,类似的实验时有发生。

直到20世纪初,电子音响放大式助听器出现。

用电极对听神经施加电刺激的最早案例由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籍外科医师AndréDjourno和Charles Eyriès完成。

在一个外科手术进行的过程中,他们将电线与神经连通,通以电流后病人报告听到了“像赌博轮盘”或者“像蟋蟀鸣叫”一样的声音。

奥地利人工耳蜗CONCERTO植入体及OPUS XS处理器产品参数及特点一览

奥地利人工耳蜗CONCERTO植入体及OPUS XS处理器产品参数及特点一览
刺激通道
24个刺激通道,单通道美妙刺激高达10000次
瞬时呈现更精细、更丰富的声音细节,使声音更细腻、逼真
频谱通道
253个频谱通道
更高的声音分辨能力
声音刺激模式
序列刺激+智能平行刺激
唯一可以提供两种刺激模式的人工耳蜗系统,是使音调识别更精细的保证
双触点凹陷环抱设计
360°全方位刺激无死角
高效的电刺激传导,言语分辨更好
个性化定制电极
个性化耳蜗长度定制,实现个性化耳蜗全覆盖,实现位置-音调全匹配,刺激全部听神经
可以发挥最大康复潜能,有利于学习汉语四声,听到的声音最自然
柔性尖端设计
在植入的过程中,有效的保护脆弱的蜗壁和纤细的蜗尖部组织
蜗内结构的高效保护给未来技术的应用预留了空间
独立输出电流源
24个独立电源
多个电流源可实现更先进的声音处理策略
一体化参考电极
简化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故障率
降低手术风险及术后故障发生率,安全最有保障
生理弧度设计
165°弧度设计,完美贴合颅骨
术后平整美观,不突起,皮瓣张力小
产品无限升级
2048M超大容量植入体内存
无需取出植入体,即可实现最新技术的无限升级
奥地利人工耳蜗
产品特点
产品优势
对患者的重要性
最轻最小的言语处理器
防水、防尘、防静电
处理器的三防设计
日常使用安全更有保障,不限制孩子活动,避免意外及不必要的损坏
自动声效管理
大范围智能声窗在0-120分贝随外部环境可自动调节,达到自然声窗
聆听环境更换时,无需任何操作即可根据所处环境自动调节至最佳模式,声窗范围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多
多种佩戴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
2001:
1977 1989
1979
1999 1994
1991
1998
人工耳蜗的适应症
重度或极重度感音性聋,配戴助听器无效或效 果欠佳者 目前接受MED-EL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最小的 是6个月,最大的是89岁
30% 25% 20% 15% 10% 5% 0%
语前聋 语后聋
r2
9
奥地利人工耳蜗
来自欧洲的问候
奥地利MED-EL 公司的历史
1975:
MED-EL 创始人首先发展出人 工耳蜗植入
1977:
世界第一个多频道人工耳蜗植 入手术在奥地利维也纳进行
MED-EL公司成立
1989:
推出Comfort人工耳蜗,将感 应线圈及电子零件置于坚固 的生物陶瓷外壳内
1991:
发展出世界 上最早的耳 背式语言处 理器
1992:
第一个子公司MED-EL德国分公司成立
1994:
推出世界上第一 个多频道高速率 人工耳蜗植入体 COMBI 40
MED-EL CISLINK 系统为 lneraid人工耳蜗 系统使用者提 供高速率刺激
1995:
1996:
推出COMBI 40+植入系统,这是一个特别适用于小孩 的设计,超薄型的耳蜗植入系统
太近的距离,不仅 不能发挥每个电极 的作用,且会减低 电极对信号的传递 功能
C40+标准电极
C40+短电极
C40+分离电极
植入试探电极(ITD)


植入体
厚度:小于4mm,最薄的植入体
特殊的陶瓷外壳:硬度与人体的骨质相 似,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密封安全
植入体
MRI 兼容
与MRI兼容,不必行手术取出任何部分就 可进行MRI检查 检查前应与MED-EL公司的技术人员联系
1997:
发展出适合耳蜗钙化个 案使用的分离式植入电 极-----COMBI 40+ GB 研究显示,接受COMBI 40和COMBI 40+植入体 的患者获得了良好的言 语感知能力
1999:
TEMPO+耳挂式语言处 理机结合先进的电路设 计和最新数位技术来改 善语音讯号的处理 多中心比较研究显示 ,TEMPO+与体配式相 比,具有明显的优越 性 MED-EL公司COMBI 40+人工耳蜗耳蜗植入系统 通过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认证,适用于成人及 儿童
9
9
9
9
9
9
1, 9
3, 9
5, 9
un de
-3
-5
-7
-9
-1
-1
-1
2
4
6
8
10
12
14
越早接受治疗,效果越佳
16
-1
7, 9
,9
,9,9,99影响人工耳蜗疗效的因素
个体:年龄、失聪时间,病因、局部 解剖异常,智力与精神因素,听觉史 家庭:正确的期望与引导、经济能力 手术: 语训:非常重要 产品性能
所有通道均可利用并提供信 息
持续的曲线
间断的包络曲线


利用更多的蜗神经纤维,可得到更理想 的言语理解能力,所以要充分利用耳蜗 耳蜗的顶回与底回一样包含有功能的神 经节细胞(J.Nadol et al.) 从耳蜗开窗处将电极插至蜗顶大约需要 30mm的距离




电极应有足够的间距,以避免电极之间的干扰
双侧耳蜗植入
听力可提高5-10分贝 语音语调的辨别 利于对元音的识别 噪音环境下的言语识别 对声音的定向与定位 -不是所有公司的人工耳蜗在双侧植入后 都能获得满意的效果-MED-EL的独 特之处 -双侧耳蜗植入的时间差异
体外装置的生产
Thank you

人工耳蜗的优势
编码策略
MPEAK F0/F1/F2 F0/F2 IP1
n-of-m ACE SPEAK SMSP IP2
CIS CIS+
Pre-processing
编码策略
编码策略
CIS (e.g. CIS12)
可收集所有声谱的信息
n-of-m (e.g. 6-of-12)
信息采集不全,但特征声谱 处的信息收集良好 未被选择的通道不传递信息 ,但被选择的通道可传递更 多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