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3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合集下载

2004-2013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2004-2013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实验内容:(1)2004-2013年10年来的我国国际收支表2004至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2)2004-2013年总差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三者的柱状图(3)对我国国际收支情况的分析①研究我国国际收支近10年的发展趋势,并进行总体情况分析。

近几年,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

为此,我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入手,用实际的数据说明问题,为了更好的说明,我先对200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国际收支的发展趋势。

由200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商品出口顺差这一项,历史上其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度高达90%。

但是要注意到这里的商品出口主要指的是加工贸易商品出口,一般贸易商品出口顺差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同时资本项目也长年保持顺差,形成罕见的“双顺差”,这样就导致了我国近几年官方储备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增速呈加快趋势。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账户余额迅速下降,2010年虽然有所恢复,但只是接近2007年的水平。

根据2011年的前三个季度数据显示,我国经常项目余额又一次骤然下降,到年末可能只有2006年的水平。

与此相反,自2009年开始,我国资本金融项目余额连续大幅增加,2011年可能达到史无前例的2600亿美元,在数额上首次超过经常项目余额。

因此,官方储备增加额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仍然保持高速的增长,且增速呈加快趋势。

在2008年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的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产品的出口而不是内资企业的一般贸易,国内企业往往只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缺少核心竞争力,这种世界工厂的地位其实是很不稳定的,因为一旦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失去,制造厂商就会转移工厂至中国的竞争国如印度、越南等。

这样中国就会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并会出现经常项目逆差。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内资企业的一般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一、近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1、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形势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放眼国内,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

2011年,我国克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2、国际收支的含义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3、我国国际收支现状概述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05年至11年,我国国际收支明显表现为双顺差,即经常项目账户、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巨额顺差。

其中,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的差额,即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顺差则得益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虽然经常项目的差额在08年缩小,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差额不断波动、回落,但总体仍保持明显的双顺差状态。

2003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4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16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幅为历史最高水平。

2004年与2003年相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1. 简介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内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情况。

本文将通过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各个组成部分,来帮助读者理解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

2.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国际收支平衡表一般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

2.1 经常账户经常账户记录了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贸易情况。

具体包括出口和进口商品的价值、旅游支出、服务贸易、收入转移和资本利息等。

经常账户的结余与赤字情况通常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2.2 资本账户资本账户记录了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情况。

主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其他投资等。

资本账户的结余或赤字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资本流动情况。

2.3 金融账户金融账户记录了一个国家在金融市场上的资本交易情况。

包括外汇储备的变动、直接投资的变动以及其他投资的变动等。

金融账户的结余或赤字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表现。

3.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方法要分析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3.1 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来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通常由国家的中央银行或统计机构提供。

了解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对于正确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是至关重要的。

3.2 分析经常账户的结余或赤字情况经常账户的结余或赤字通常是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的重要起点。

如果经常账户出现赤字,可能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进口超过了出口,需要通过资本账户或金融账户的资本流动来弥补。

3.3 分析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的结余或赤字情况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的结余或赤字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资本流动情况。

通过分析这些账户的变动,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投资趋势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对该国家的信心。

3.4 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观察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长期趋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同时,分析短期波动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可能的经济风险和挑战。

[实用参考]2004年至2014年国际收支分析报告

[实用参考]2004年至2014年国际收支分析报告

20GG年至20GG年国际收支分析报告20GG至20GG年我国国际收支情况单位:亿美元20GG年至20GG年国际收支分析报告20GG年至20GG年期间,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各国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取向各不相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较大。

我国在此期间,积极跟随全球经济发展的脚步,稳步推进改革。

以下就20GG年至20GG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特点1、我国的“双顺差”由20GG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商品出口顺差这一项,历史上其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度高达90%。

但是要注意到这里的商品出口主要指的是加工贸易商品出口,一般贸易商品出口顺差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同时资本项目也长年保持顺差,形成罕见的“双顺差”,这样就导致了我国近几年官方储备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增速呈加快趋势。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双顺差”的主要来源是:①、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持续扩大的主要来源②、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波动幅度较大。

2、储备资产逐年增加,且增长趋势趋于平缓。

3、20GG—20GG年的10年间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差额从贷方向借方转移,并于20GG年由贷方变成了借方,达到-414亿美元,此后还不断变化,但一直在合理范围之内。

二、我国国际收支现状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流入我国,形成我国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在优惠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外资的流入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

这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形成了巨大的出口压力,从而造成了我国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

因此,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双顺差”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现象。

(一)全球性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全球低利率时代的到来以及产品内分工的兴起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可能。

1985年9月“广场会议”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开始上升,由此造成除美国以外各国净出口的下降或增长势头减弱。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2011至2014上半年一、经常项目账户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一直坚持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对外发展。

所以反映到国际收支表上,经常项目账户一直都是顺差,尤其是货物的顺差是经常项目保持顺差的主要原因。

从国际的角度看,近几年,可以看到货物的顺差基本维持不变,而服务的逆差继续扩大,尤其是运输、旅游、金融服务方面成为服务逆差的主要来源。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呈现多元化发展,加之人民币一直保持着逐渐升值的趋势,出境旅游和出国留学变得频繁,这些境外消费和咨询等带动旅游项目逆差的逐年扩大,形成了较大的旅游逆差。

另一方面,大量出口的货物和服务也带动了运输项目的逆差。

而随着我国金融的逐步市场化和全球化,金融作为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项目逆差的重要来源之一。

服务贸易逆差过大的问题在我国并非很快就能解决,我国服务贸易大但并非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出口的增长速度大于进口,带动了运输,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逆差,而近几年较为火热的出境旅游和出国留学带动了旅游逆差的扩大,此外,由于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且相对投入周期较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服务贸易的规模仍然会继续增长。

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格局在短期将难以改变。

另外,通过经常项目账户可以注意到的是我国的经常转移项目一直是顺差,而在13年却变为了-87亿美元,出现逆差,这除了国际上的一些援助变化外,可能与我国的相关外交政策有关,如对朝鲜的援助在减少等。

从国内的角度看,经常项目的顺差在国内表现为储蓄大于投资,我国一直是投资主导型经济,人们更倾向于储蓄而少消费,国内消费不足,投资甚至过热使得对外资产增加,这对经常项目的顺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也反映了我国政府部门的盈余,即政府部门的收支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常项目的差额。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账户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是一个“双顺差”的格局,资本和金融项目账户一直都是顺差,金融项目顺差的扩大是形成该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通过以上截取数据可以看出,2015年全年澳大利亚商品货物贸易呈现逆差。2015年全年商品货物出 口250957$ Millions,进口276737 $ Millions,与2014年全年相比,出口减少了5.93%,进口增长了 3.91%。商品货物从2014年的顺差431 $ Millions到2015年的逆差25780 $ Millions。 而服务方面,2015年继续呈现逆差。全年服务贸易出口66166 $ Millions,进口73899 $ Millions,与 2014年同比增长了9.95%和4.96%。
PAGE: 02
澳大利亚
国际收支平衡表 分析
数据源:
澳大利亚1959-2016 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
分析二
PAGE: 03
澳大利亚
国际收支平衡表 分析
数据源:
澳大利亚1959-2016 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
文字解析
➢2013年经常账户亏损5326亿美元,其中货物和服务项目逆差1050亿美元,贸易项目中货物实 现顺差456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1507亿美元。从国际收支的结构来看,澳大利亚经常项目收 支顺差的主要来源是货物,而货物和服务项目中,货物收支为顺差,服务收支逆差,这表明澳 大利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依靠实际货物出口来获取顺差。
2015年,我国经常 账户顺差18272亿元 人民币,资本和金融 账户逆差8258亿元 人民币。 按美元计价,我国经 常账户顺差2932亿 美元,资本和金融账 户逆差1611亿美元。
2015年,我国非储 备性质的金融账户 逆差29814亿元人 民币,储备资产减 少21537亿元人民 币。 按美元价,非储备 性质的金融账户逆 差5044亿美元,储 备资产减少3429亿 美元。

2004年至2014年国际收支分析报告

2004年至2014年国际收支分析报告

2004年至2014年国际收支分析报告2004至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情况单位:亿美元2004年至2014年国际收支分析报告2004年至2014年期间,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各国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取向各不相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较大。

我国在此期间,积极跟随全球经济发展的脚步,稳步推进改革。

以下就2004年至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特点1、我国的“双顺差”由200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商品出口顺差这一项,历史上其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度高达90%。

但是要注意到这里的商品出口主要指的是加工贸易商品出口,一般贸易商品出口顺差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同时资本项目也长年保持顺差,形成罕见的“双顺差”,这样就导致了我国近几年官方储备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增速呈加快趋势。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双顺差”的主要来源是:①、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持续扩大的主要来源②、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波动幅度较大。

2、储备资产逐年增加,且增长趋势趋于平缓。

3、2004—2013年的10年间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差额从贷方向借方转移,并于2009年由贷方变成了借方,达到-414亿美元,此后还不断变化,但一直在合理范围之内。

二、我国国际收支现状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流入我国,形成我国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在优惠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外资的流入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

这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形成了巨大的出口压力,从而造成了我国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

因此,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双顺差”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现象。

(一)全球性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全球低利率时代的到来以及产品内分工的兴起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可能。

1985年9月“广场会议”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开始上升,由此造成除美国以外各国净出口的下降或增长势头减弱。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第1章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第3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Analysis of BOP Statements一、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The meanings of imbalance : means the expenditure totalamount exceed receipts ,or contrary circumstance in acountry‘s balance of payments . The former is BOP deficit ,The latter is BOP surplus .(surplus (favorable):顺差 deficit( unfavorable):逆差)是指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或相反的情况。

前者称国际收支顺差,后者称国际收支逆差。

Notice:1.国际收支失衡指的是经济意义(economic meaning)上的失衡。

2.国际收支失衡既包括逆差(deficit)也包括顺差(surplus)。

3.国际收支失衡通常是指经常的(frequent )、持续的( continuous)和大量的(a great deal )失衡。

国际收支平衡与否的三种情况:平衡 balance基本平衡 basic balance不平衡 imbalance4.国际收支失衡可以从国际经济交易的性质(quality)和发生的原因(reason )来进行判断。

国际经济交易分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两种。

Divided into:autonomous transactionregulative transaction前者指单个经济主体(如进出口商、银行、个人),基于自身的需要或目的(the demand or purpose of the oneself)而进行的交易活动。

E.g.市场 market利润 profit风险 risk价格 price税率 tax rate投机 speculation管制 control后者指一国货币当局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护本币汇率稳定,在自主性交易出现缺口(gap)后,为填平其缺口(fill up )而进行的交易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实验内容:(1)2004-2013年10年来的我国国际收支表2004至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2)2004-2013年总差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三者的柱状图(3)对我国国际收支情况的分析①研究我国国际收支近10年的发展趋势,并进行总体情况分析。

近几年,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

为此,我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入手,用实际的数据说明问题,为了更好的说明,我先对200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国际收支的发展趋势。

由200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商品出口顺差这一项,历史上其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度高达90%。

但是要注意到这里的商品出口主要指的是加工贸易商品出口,一般贸易商品出口顺差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同时资本项目也长年保持顺差,形成罕见的“双顺差”,这样就导致了我国近几年官方储备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增速呈加快趋势。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账户余额迅速下降,2010年虽然有所恢复,但只是接近2007年的水平。

根据2011年的前三个季度数据显示,我国经常项目余额又一次骤然下降,到年末可能只有2006年的水平。

与此相反,自2009年开始,我国资本金融项目余额连续大幅增加,2011年可能达到史无前例的2600亿美元,在数额上首次超过经常项目余额。

因此,官方储备增加额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仍然保持高速的增长,且增速呈加快趋势。

在2008年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的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产品的出口而不是内资企业的一般贸易,国内企业往往只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缺少核心竞争力,这种世界工厂的地位其实是很不稳定的,因为一旦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失去,制造厂商就会转移工厂至中国的竞争国如印度、越南等。

这样中国就会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并会出现经常项目逆差。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内资企业的一般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经常项目顺差潜在的脆弱性无法抵御人民币升值的冲击。

2010年9月重启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总体上处于缓慢升值的状态,截至2011年11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6.35,相对于2010年9月的6.83升值了约7%。

这样我国的商品出口顺差就从2011年开始迅速下降,逆转了2010年经济复苏的态势,2011年末只能达到2006年的水平。

②分析近10年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的发展特点。

国际收支是由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储备资产组成的。

2004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快速增长,2005年达到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是2000年的7.8倍。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增长同样也很快,但增幅波动非常大。

进入“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没有改变。

2006 年经常项目顺差同比均增长57.5%, 达到 2532.68 亿美元,2007 年又增加了 3718.32 亿美元,增幅达46.8% 。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波动依然很大, 2006 年下降89% , 2007 年又增长 10 倍, 达到735.09 亿美元。

但是,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8 年双顺差增幅放缓, 经常项目顺差4261.07 亿美元, 仅增长 14.6% ;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189.65 亿美元, 增幅同比下降74.2% ; 当年储备资产增长放缓, 绝对额为 4189.78 亿美元, 增幅同比下降 9.3%。

截至2008年年底,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 1.95 万亿美元。

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仍未改变, 但增速继续放缓。

经初步统计, 2009 年上半年末, 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了 1856 亿美元, 达到 21316 亿美元。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账户余额迅速下降,2010年虽然有所恢复,但只是接近2007年的水平。

根据2011年的前三个季度数据显示,我国经常项目余额又一次骤然下降,到年末可能只有2006年的水平。

与此相反,自2009年开始,我国资本金融项目余额连续大幅增加,2011年可能达到史无前例的2600亿美元,在数额上首次超过经常项目余额。

因此,官方储备增加额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仍然保持高速的增长,且增速呈加快趋势。

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两项的数据表明,自2009年开始,我国资本金融项目顺差在“双顺差”中的比重突然加大,并持续下去。

2011年,资本金融项目顺差首次超过经常项目顺差,成为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可见其在金融危机期间也保持高速的增长,并在后危机时期增速加快。

再来看看资本金融项目,外国直接投资在2009年受危机影响有所下降,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投资机会的增加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吸引,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大幅上涨,目前已恢复到危机前期的高位水平。

最有戏剧性变化的是金融项目账户下的其他投资账户贷方余额,在2009年危机期间突然急剧上涨,而且其中的债务方贷款项是其主要增加的来源,从直观上可理解为外国对我国的放贷净额的急剧增加。

分析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具有以下特点:1、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持续扩大的主要来源2、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波动幅度较大③分析近10年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差额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一. 2004至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二. 主要原因:(1)2004年、2005年、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经常项目顺差增加,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大幅下降;货物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2)2007至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继续增长,但国际收支和内外部经济不平衡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其次从开始07年经常类项目差额占总差额比重逐步下降,资本项目差额站总差额比重逐步上升;(3)2009年我国经济逐见复苏,国际收支规模开始增加,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格局增长,经常项目顺差绝对额有所下降,占GDP比重也进一步下降,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储备资产持续增长。

2011年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加,货物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收益逆差,经常转移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经济发展较好;国际收支环境明显改善;2009年以来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贸易、投资等主要项目交易量均较快增长。

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

同时国际收支中的货物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明显下降下降。

但同时由于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2010年至今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年内呈现一定波动。

境内市场主体的负债外币化倾向依然较强,外债规模有所上升,外汇贷款继续增加。

(1)2005年至2007年我国的贸易规模逐步扩大,2005至2010年一直保持着货物贸易的顺差发展;货物贸易差额占GDP的比重从2009年急剧下滑,主要是由于07至08年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国际经济的发展,进出口贸易手足,我国逐步调整国际收支结构,改善对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从外需拉动更多转向内外需均衡拉动。

(2)2005至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逐年增加,但服务贸易却连年逆差,且规模不断扩大。

收入项目一直是逆差。

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常账户顺差大量减少。

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顺差格局。

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稳步回升,我国将继续吸引外资流入,利差、汇差等因素可能增加我国资本净流入。

主要发达国家消费有待进一步提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所加快,内需将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贸易平衡状况可能有所改善。

此外,宏观经济金融中的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国际收支运行可能呈现一定波动。

三.几点关于如何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建议:1.面对全球经济失衡的新形势,着眼于保持国内经济又好又快的宏观目标,政府应注意转变经济工作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2.要立足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贸易的依赖,以消除巨额贸易顺差产生的中长期的影响。

同时要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注意培养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向消费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型转变。

3.科学合理地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4.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外贸平衡发展,改变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和低廉价格追求数量型的增长方式,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6.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7.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规则制定,努力营造国际有利的环境,加强同各国的磋商、协调,在积极承担自身国际义务的同时,促进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贸易赤字,一方削减财政赤字,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④分析近10年我国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账号变动的特点,分析可能产生的这种误差的原因。

2004至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特点:2004—2013年的10年间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差额从贷方向借方转移,并于2009年由贷方变成了借方,达到-414亿美元,此后还不断变动。

原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如果误差与遗漏项目差额呈现为长期借方或贷方单向分布,很可能暗示国际收支统计制度漏洞较多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质量有问题。

净误差与遗漏项由逆差逐步变至顺差。

我国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逐年下降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本外币利差缩小和对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预期的影响下,我国涉外经济趋于稳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这也是我国在本外币正向利差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条件下,过去年份的资本外流情况有了一定的缓和。

1、我国的国际收支制度进一步完善。

2002年4月,我国正式加入“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此举提高了我国国际收支数据的透明度和可信度,适应了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标志着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2、各部门加强管理,认真执行国际收支制度,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有效地遏制了资本外逃现象。

外汇管理部门加强对金融部门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严格审查企业的用汇情况;海关部门加大打击走私活动的力度,查处了大量的走私案件;税务部门加强对出口退税的检查,遏制骗取出口退税的现象,切断了多数资本外逃渠道。

3、受经济、金融中多种有利因素的引导,国内资本外逃的动机减弱,原先外逃的资本也逐步回流。

从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和持续增长,国内投资环境也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被发掘,更为广阔的投资领域向投资主体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