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一轮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解析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稿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冷
热
冷
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 城市热岛 水汽凝结核,故市区降水一般比郊区多
试题调研
练出高分
科学城:筑波(日本)
筑波
科学城:班加罗尔(印度)
班加罗尔
科学城:中关村(中国)
中关村
大学城:牛津大学城(英国)
牛津大学城
大学城:剑桥大学城(英国)
剑桥大学城
大学城:呈贡大学城(中国)
呈贡大学城
旅游城市:大理
大理
旅游城市:丽江
丽江
世界城市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阶 段 时 间 特 点
第一阶段
城市化过程
上海市城市化过程
54万
538万
1324万
1911年
1949年
1990年
针对性练习
1.该图表示一个区域的城市从t1到t4的发展变化过程, 该过程反映的是 城市化 过程;衡量当地城市化水平 的主要标志是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D )。 A.城市人口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 C. 城市数量 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较高,一般在70 ﹪以上
出现了郊区化和 逆城市化 现象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大城市规 模迅速膨胀,城市数量剧增
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拉丁美洲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国家,而亚洲和非洲国 家则普遍较低
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城市 18世纪工业 功能单一,以政治职能为主,城 革命以前 乡相对独立
第二阶段
工业革命 以后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 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两个出现”:出现了百万以上 人口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出 现“科学城”、“大学城”和旅 游城市等专业化城市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化

2000
80
1800
70
1600
1400
60
1200
50
1000
40
800
30
600
20
400
200
10
0
0
发达国家(百万人)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百万人) 发展中国家(%)
37
2001年和2015年全球8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预测 单位:个
年份 地区 世界
非洲
亚洲
拉美
欧洲
北美
日本
2001
(四)世界城市化过程中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是城 市化的高级阶段
33
(一)世界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
世界城市化进程
7000
50
6000
45
40
5000
35
4000
30
25
3000
20
2000
15
10
1000
5
0
0
(百万)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1997
26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27
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影响
• 1.服务业也具有空间集聚的内在要求,其区位基 本上都是在城市。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成为城 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因。
• 2.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与 工业之间通过复杂的供给与需求联系,形成了关 联互动的关系,共同构建了城市经济系统。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就是要对城市的这 种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国家 (地区)之间或同一国家(地区)的不 同时期之间进行比较。
河南省林州市林州一中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 章末总结(共47张PPT)

2.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交通问题一般包括交通线路拥堵、交通环境污染、交通事故、公共交 通问题、步行者问题、停车问题等。
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具体要求做到:城市布局要紧凑,城市生活区与工 厂区、政府机关区距离不要太远,商业服务区和文化娱乐场所不能过分 集中,过境道路与市内道路相分离等。要确保城市交通的畅通,具体措 施如下: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设立交桥,控制货车进 入市区,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发展,遵守交通法规、礼 貌行车、文明驾驶、不乱穿马路,建立健全相应的交通法规,加大交通 宣传力度等。
解析答案
(2) 图 中 P 区 域 地 价 低 于 周 边地区是因为( D ) A.土地形状不规整 B.交通不便 C.远离市中心 D.受铁路影响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P区域离市中心较近且交通条件好,土地形状规 则,但P区域距离铁路近,噪声污染等导致其地价较低。
解析答案
专题三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解析答案
专题五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方法技巧 (1)甲为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要注 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学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 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 图甲反映了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早,水平高,近年来出现逆 城市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水平低,近年来出现发展速度快 的特点。
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途径有二:(1)城市交通问题的综合治理:合 理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物;全面掌握城市客、货流的流源、流向和流 量,调整城市交通运营;合理组织城市交通的运营路线和时间;(2)城市交 通设施的建设: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改善旧 城区的道路系统;形成地上、地下结合的交通枢纽;增加路网密度,提高 交通建设决策水平。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的关系。
(2)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作用。
2.2.3 城市化的阶段与形态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初期阶段 30%—70% 中期阶段 高于70% 后期阶段 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由慢到快、再由快到 慢的“S”形曲线状态。
世界主要的城市群
(3)近代城市阶段
近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 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 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同时,城 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代表城市:曼彻斯特、芝加哥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 展中心。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 3)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2.3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2.3.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8年间每年增加城市人口523万,年均增长率7%,城市化水 平由10.64%上升到15.39%,建制城市数量增加到176个。
(2)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三年间,全国城市劳动力增加了2914万,城市化水平从 1957年的15.39%猛增到1960年的19.75%。新城市迅速增长, 1961年底达到208个,4年增加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 度开始减缓。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

最新考纲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体系考纲解读1.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2.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考点一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的起源2时间数量规模功能工业革命前少小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增加扩大扩展“二战”以后继续增加继续扩大继续扩展,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二、城市化及其特点1.概念: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特点(1)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后果发达国家18世纪中叶趋缓高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快速增长低大城市规模膨胀、城市数量剧增1.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作用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2.用“推力”与“拉力”理论分析城市化3.世界城市化进程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目前速度趋缓(甚至停滞) 快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70%以上) 小(不到40%)原因起步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所处阶段后期阶段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城市化表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现及原因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2015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16.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
劳动密集型 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发达国家的①________________
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出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图 16-2-2
(1)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提取信息:①甲地:工业化→城市化;②乙地:工业化→ 城市化。
思路整理:两地发展模式:建立企业→推动工业化→带动
城市化。
答案:D
(2) 下列关于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区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于开发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3)结合上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的原因。 ①从地形条件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气候条件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河流条件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原料密集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
2015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8.2 城市化

3.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多进入了城市化⑯后期成熟 ________阶段; 初期或中期加速阶段 。 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⑰______________________
D.逆城市化的进行
答案:B
2.据图可知(
)
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 区域
B.1950~2050 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
化的进行而下降
C.2020 年世界城市人口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D.未来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区域的城镇
答案:D
(2013 年广东珠海二模)城市化过程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土 地城市化等过程。图 8-2-10 示意我国四个省(市、自治区)某年 土地城市化质量的差异。读图,完成 3~4 题。
(2)社会问题及措施: 表现 交通拥挤、居 住条件差 成因 措施
城市人口急剧膨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
胀,汽车数量不 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
断增加 乡村人口无序迁 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
会秩序混乱
入,城市人口急
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岗位
【典例 2】图 8-2-6 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 7 月地表平均温 度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提取信息:铁路、公路、河流分布;1990 年和 2008 年工 厂分布位置的变化。 思路整理: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城市内 部空间结构更加合理;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要求, 这就决定了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 利的地带布局,同时大多工业有污染,且工厂占地规模大,故 应布局在城市外围地价便宜、交通便利的地带。 答案:B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讲 城市的空间结构精选教案

第一讲 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概念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城市功能分区(1)中心商务区(CBD):①布局: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②特点: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商业区:①组成及分布: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道旁。
②特点: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3)住宅区:①特点: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
有成片住宅楼及配套服务性设施,呈现高级与低级的分化。
②类型⎩⎪⎨⎪⎧ 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市政统一规划的住宅区(4)工业区: ①布局: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
②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如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等。
[温馨提示]城市功能区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行政原因。
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1)城市规模⎩⎪⎨⎪⎧ 表达:一般用人口规模表达等级划分: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越强。
[温馨提示](1)不同城市行政区具有明显的界线,而非行政区的服务范围之间并非有明确的界线。
(2)在非均质地区,同一级别的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城镇服务范围大。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有哪些?2.如何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并对其进行评价?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哪些?4.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有何差异?以考纲为纲|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考题精妙][典例] (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与环境
考点一、城市地域形态
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 轮廓形状,被称为城市形态。
类型:团块状、组团式、条带状
一个国家具有它的外部轮廓
一个城市也具有它的外部轮廓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 内部的成都平原,形成了 较完整的团块状。
重庆市地处长江和嘉陵 江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 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 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全 市形成了几个片区,形成了 组团状的格局。
和节省建筑投资。
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地区
2.在热带气候条件下,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由于低地闷热,城市多分 布在高原上。
B.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C.有预留用地,发展空间较大
D.服务种类多,城市等级较高
(2)图中①②③功能区最合理的布局是( D )
A.①—住宅区 ②—工业区 ③—商业区 B.①—工业区 ②—住宅区 ③—商业区 C.①—商业区 ②—住宅区 ③—工业区 D.①—商业区 ②—工业区 ③—住宅区
含义:城市内部各类功能区的空间分布与组合, 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考点四:影响
纷纷外迁
为降低成本、 保护环境
考点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区位 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举 例 因素
自 地 1.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 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然 形 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 芝加哥—匹兹堡、旧金山—圣
因 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迭戈,西欧的城市群,日本太
素 便于农耕,利于交通联系 平洋沿岸,中国辽中南、京津
于( ) D
A.中南半岛 C.印度半岛
B.我国东南沿海 D.西欧地区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镇示意
图1.”图(等中高ab线河数流值流为向米为)。A
A. 由西南向东北流 B. 由北向南流 C. 由西北向东南流 D.由东北向西南流
2.该镇拟建一个化工厂,从保护环境考虑,应建在该镇的
A. 东南郊
B.东北郊
C.西南郊 D.西北郊
(2)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在地租最高的区域,只是与低级住宅 区相比,环境更好、设施更完善,与低级住宅区相背分布。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 变化有何差异?
(2013•北京朝阳统考)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1)~ (2)题。
(1)该城市( B )
A.功能区之间都有明显的界限
形态
特征 中心商务区
商业区
市中心 交通干线两侧 街角路口
(市场最优和 交通最优)
占地面积小, 经济活动最繁忙;
呈点状或条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状
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 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住宅区:内城、工
占地面积大, 是城市的主要
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 职能,工业化
城
市 功 结构
能
分
历史因素 继承、保护、改变
区
的 结 构 和
成因
经济因素 距离、交通
收入、知名度、
社会因素 种族、宗教、文化
成
行政因素 制定政策、
因
城市规划、引导
(2013•福建质检)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2009年城区地价等值线, 读图回答(1)~(2)题。
(1)中心商务区最有可能分布的区域是( B )
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居住区、文化区
商业、行政、 居住
工业区 同心圆状
(一) 类型
成 都
沈
阳
工业
工业
区
商业住宅 区
扇状分布
城市中心区因地价高、租金高、工资高、交通、居 住拥挤,在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点,并以同样的强 度发展起来,形成多核心模式。
淄博
(二)影响因素
1、
天安门广场 交通便捷, 却没有高楼 大厦,为什 么?
区联系
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 级住宅区分化;位置 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 背向发展
市区外缘, 工业区 干线两侧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 干线分布
(1)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 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因功能复 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住区的污染 1、布置在城内或居民区内(如小型食品、轻纺、服装、
印刷等 ) 2、布置在城市近、远郊(如钢铁联合企业、石化企业、
煤气、木材加工和砖瓦石灰等 )
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布置在河流的下游
盛行单一风向——下风向
对大气有污 染的工业
季风——与季风方向互相垂直的郊外
多种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三)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
在在常风年向盛随行季一节种变风化向的的地地区区::对对大大气气有有污污染的
染企的业企布业局布避局开在对盛吹行的风地的区下,风布向局,与居季住风区方布向局互相
风 在垂上直风的向郊。外
向
与
污染企业
城
市
居民住宅区
规
划
(2013•莆田质检)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规划,若该城市规划合理, 回答1~2题。
2.若在本功能区规划方案 中充分考虑了盛行风的影 响,则该城市最有可能位
1、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 2、城市功能区
1)成因: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 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
的集聚。
2)特点
各功能区之间无明显界线
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 其他功能
3)基本类型: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列表比较三种最基本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城市功 位置 能分区
A.①
B.②
C.③
D.④
(2)与其他区域相比, 近年来④地地价涨幅 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
A.高附加值产业集聚
B.原有基础设施完善
C.外来人口迁入
D.逆城市化发展
(三)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一)要有便利的交通 1、工业要沿有方便的联系 (二)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
兰州市位于黄河谷 地,其发展被迫沿谷地 东西方向延伸,形成条 带状。
读西宁市的城市略图。回答1~2题。
1.从城市的地域形态看,与西
宁市同属一类的是 D
条 带
A.重庆市
B.成都市
状
C.北京市
D.兰州市
2.影响该城市地域形态的主要
因素是 B
A.气候 C.交通
B.地形 D.政治
考点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B
3.宜在该地建立的优势产业是 B
A. 棉纺织工业 B.制茶厂 C. 橡胶加工厂 D.葡萄酒酿造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市发展初期 城市发展中后期
城市地域范 围
各功能用地 的关系
工业发展方 向
原因分析
狭小
混杂布置,无明 显功能分区
在市中心形成工 业的自然团聚
以市场、交通等 优势吸引引起
扩大 分异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