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夫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

合集下载

产业集聚度几种测度方法的比较

产业集聚度几种测度方法的比较

产业集聚度几种测度方法的比较产业集聚是指相同或相关产业在其中一特定区域内集中发展的现象。

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和技术创新能力。

因此,准确测度产业集聚度对于政府和企业进行产业政策制定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产业集聚度的测度方法有很多,常用的包括GL指数法、Moran’s I指数法、离散熵法、Herfindahl-Hirschman指数(HHI)和熵法等。

下面将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

首先是GL指数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产出、就业和投资三个方面的数据,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测度方法。

GL指数法可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内产业的集中程度,但其计算相对复杂,需要大量的就业和投资数据,且对于空间数据的要求较高。

其次是Moran’s I指数法,该方法主要考虑的是空间上的相关性。

它通过计算各个地区间的产业相关系数,来评估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

该方法适用于具有空间关联性的产业,但并不适用于考虑其他因素(如产业规模和投资水平)的情况。

离散熵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测度方法,它通过计算一个地区内不同产业间的差异程度,来评估产业的集聚程度。

该方法适用于需要考虑产业间的差异性的情况,但它主要考虑的是产业之间的差异,而没有考虑到产业在区域内的分布情况。

Herfindahl-Hirschman指数(HHI)是衡量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常用指标,也可用于测度产业集聚度。

HHI指数通过计算各个地区内不同产业的市场份额,来评估产业的集聚程度。

但该方法主要考虑的是市场份额,而不太考虑其他因素(如就业和投资)。

最后是熵法,它通过计算各个地区内不同产业的信息熵,来评估产业的集聚程度。

熵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综合性测度方法,可以同时考虑产业的规模、分布和差异等因素,但计算相对复杂,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不同的测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需求。

GL指数法和Moran’s I指数法适合评估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离散熵法适合考虑产业间的差异性;Herfindahl-Hirschman指数和熵法适合综合考虑产业的规模、分布和差异等因素。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结构分析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结构分析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结构分析林涛【摘要】利用偏移-份额分析方法,探讨了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在"九五"期间工业结构的变动状况,指出了各开发区工业结构的优劣和竞争力的强弱.研究表明,闵行、漕河泾和浦东3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结构比较好,但工业发展速度较慢,工业的竞争力较差.【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5(034)002【总页数】5页(P106-110)【关键词】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结构【作者】林涛【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90 引言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大类型.另外,类似性质、但功能明确的开发区还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保税区、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等3种类型.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个.上海现有闵行(1984) 、虹桥(1984)、漕河泾(1984)等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桥(1990)、松江(2000)两个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1992)和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1991) 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1990)、外高桥保税区(1990)等8个不同类型的国家级开发区.其中,闵行、虹桥、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务院1984年首批批准举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坐落于浦东新区境内,是浦东新区重点开发的小区,而浦东新区本身是国务院于1990年批准的实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城区.经过12年的开发建设,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际已形成了“一区六园”的新格局,即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大学科技园区、中国纺织国际科技产业城、金桥现代科技园和嘉定民营技术密集区.2002年外经贸部与各国家级开发区合作,从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经营成本、人力资源及供给、社会及环境、技术创新环境6个方面对各国家级开发区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投资环境最好的5个国家级开发区依次天津、大连、广州、昆山和宁波开发区 .而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其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区或实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开发区(闵行、虹桥、漕河泾、浦东)没有一个位列其中.为此,本文拟从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在九五期间的工业结构变动状况,考察其发展状况.2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产业结构特征表1为上海几个国家级开发区的特征行业(即园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主导行业).总体来看,上海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结构有如下明显特征:(1)开发区类型齐全,产业结构呈多样化格局上海不仅拥有全国唯一的以外贸为主体的开发区(虹桥),还有全国唯一的金融贸易开发区(陆家嘴).在工业领域既有实行国家一般开发区政策的园区(闵行),也有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双重政策的园区(漕河泾),还有国家重点开发的、目标功能明确的高科技园区(张江),另外还具有兼备工业与外贸产业的出口加工区(金桥、松江)和保税区(外高桥).这种开发区类型的组成直接导致了上海的国家级开发区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即金融、外贸、物流、机电、食品饮料制造、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技术创新与研发等多种产业.(2)外向型突出,外资工业居重要地位仅从表2就可反映闵行、漕河泾、虹桥、张江等开发区的外资工业的绝对优势.表 1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行业分布园区特征行业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轨道交通、电站设备为代表的机电产业;以血制品、常用药物为代表的医药、医疗产业;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轻工产业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贸易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信息产业(微电子、计算机软件、通信)、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主松江出口加工区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精细化工、轻工机械金桥出口加工区轿车及零部件、微电子、现代通讯、新一代家电、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张江高科技园区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与研发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融、贸易外高桥保税区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物流仓储、保税商品展示交易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浦东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各开发相关网站资源.表 2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部分)主要经济指标(亿元)园区工业总产值(三资企业产值比重)工业销售产值年末资产总计产品销售收入(三资企业销入比重)利润总额税金闵行154.79(99.83%)149.96134.01157.31(99.82%)10.828.77漕河泾98.83(82.77%)99.19124.16112.44(82.60%)13.853.96虹桥0.32(78.13%)0.250.500.350.090.02张江41.23(85.80%)41.0953.1941.14(95.87%)1.652.65浦东1822.19(55.56%)3093.411880.08(55.17%)128.4988.30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上海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3)工业产业结构新,高技术产业集聚,创新潜力大上海国家级开发区的工业特征行业几乎涵盖了国家致力发展的11项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全部(表1).高新技术产业在园区内的具有突出的集聚特征,例如,漕河泾开发区经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6%;张江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软件产业园,集聚了210家软件企业和全市1/4的IC设计公司,引进和投资组建了65家集成电路企业.经过近10年的开发,张江园区已经构筑了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创业基地等3大国家级基地框架.3 研究方法与数据本文采用偏移-份额分析方法(Shift-Share Method,简称SSM)对上海市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结构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具有综合性、动态性,是揭示区域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关于SSM 模型及其指标的具体应用可见参考文献1,此不赘述.这里仅根据i区域对于所在大区的相对增长率L,将区域的竞争状况修正为:W为结构效果结果指数, U为竞争效果指数,0≤L≤1.除了特别说明之外,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上海市统计年鉴1997》、《上海市统计年鉴2001》,《浦东新区统计年鉴1997》、《浦东新区统计年鉴2001》.由于统计年鉴只反映出闵行、虹桥、漕河泾3个开发区的工业统计数据,而虹桥、陆家嘴开发区主要产业不在工业之列,金桥、松江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存在开发区内部经济统计数据可获得性的问题,同时浦东新区本身按照国家政策就是国家级开发区,因此,下文关于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结构分析是针对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浦东新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根据工业统计口径和闵行、漕河泾两个开发区的工业行业实际情况,这两个开发区的工业部门不尽相同.同时,由于这两个开发区的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自来水均来自所在全市的或所在城区的相应行业,故分析中未考虑这些行业.浦东新区是一个完整的城区且规模相对较大,其工业结构也比较完整.分析时段为1996~2000年的“九五”计划期间,以产值反映规模.4 九五期间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结构偏移-份额分析结果上海在“九五计划”中确立汽车制造、通讯设备制造、电站成套设备及大型机电设备制造、家用电器制造、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钢铁工业等六大支柱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重点培育集成电路与计算机、现代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的三大产业为下一个五年计划的新支柱产业,同时重点对轻工、纺织、仪器仪表、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造船八大行业进行调整和改造.根据九五计划实施状况,在工业方面,高新技术工业进一步向工业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集中,工业六大支柱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十五计划中,上海把信息业、金融业、商贸流通业、汽车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列为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用于促进经济增长;将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环保产业、现代物流业列为积极发展的新产业,用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发展石化、钢铁等基础产业,加快升级改造造船、轻工、纺织、食品等传统工业.根据闵行开发区、漕河泾开发区和浦东新区的偏移-份额分析表(限于篇幅,本文未列出),利用偏移-份额分析表中的部门优势(PDij),通过SS分析图进一步分析,得到表3.结果表明,上海的国家级开发区在九五期间比较好地体现了政府发展工业的意图,对上海的工业发展以及调整改造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表 3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SS分析图主要结果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基础好竞争力强的部门闵行开发区电子通讯、化学制造、医药制造、食品制造、金属制品电子通讯、医药制造、化学制造、仪器仪表、食品制造、化学纤维、漕河泾开发区电子通讯、电机器材、仪器仪表、食品制造、化学制造仪器仪表、电机器材、化学制造、食品制造浦东新区电子通讯、交运设备、石油炼焦、塑料制品、医药制造、金属制品、饮料制造、普通机械电子通讯、交运设备、饮料制造表 4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九五期间工业结构偏移-份额计算结果指标闵行开发区漕河泾开发区浦东新区份额分量Ni0.20635.232625.9587结构偏移分量Pi58.4100105.9888628.8040竞争力偏移分量Di-29.9764-87.1317-179.7308部门优势PDi28.433718.6574449.0732经济增量Gi28.640024.0897475.0319对全市的相对增长率L0.89530.97151.0685结构效果指数W1.06661.83731.1976竞争力效果指数U0.83770.53070.8922从工业总体情况来看(表4),关于上海国家级开发区的工业结构在考察期间的变动,得到如下结论:(1)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发展速度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原因是该开发区竞争力较差,竞争力偏移分量为负值,竞争力效果指数小于1.但是,结构效果指数大于1,说明工业结构比较好.(2)漕河泾开发区工业发展速度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其竞争力较差,竞争效果指数仅为0.5307,竞争力偏移分量亦为负值.但其结构效果指数远大于1,说明工业结构比较好.(3)浦东新区工业发展速度仅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竞争力状况欠佳,但竞争力效果指数也仅为0.8922,而且竞争力偏移分量为负值.其结构效果指数1.1976,新区工业结构总体尚可.一些相关的研究也表明,上海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强,4/7的行业竞争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广东的差距很大,只有6个行业竞争力领先于广东,而这6个行业除了医药制造业其余基本上是传统制造业(蔡建娜,2001).在产业发展上的结构、投资、中试环节、自主创新及其能力、新技术开发风险、科技合作、信息流通、产品市场开发、条块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沈玉芳等,2001;周向红等,2002).5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基于SS分析结果,笔者认为,"九五"期间,闵行、漕河泾和浦东3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发展速度较慢,工业的竞争力较差这两个问题应当引起上海市政府的充分重视,并采取切实有利的政策措施,努力使国家级开发区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和利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以下几点在政策或措施的框架上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1)加强国家级开发区之间的产业协作与分工,外部的市级开发区以及上海市的其他行业应与之更好地之配套与合作.上海的国家级开发区类型齐全,从金融、外贸、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保税贸易等的产业结构多样化,在客观上开形成了发区之间产业协作与分工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各开发区的上级管理部门不同,存在着条块管理的协调问题,如浦东4个重点开发小区的上级为新区政府,其他4个开发区的上级为上海市政府的不同部门.因此,市政府应着力解决各开发区之间在投资、产业结构、生产配套、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分工的机制,在园区发展政策与规划方面更应该协调配套.另外,上海市的9个市级工业开发区以及其他制造业基础在产业链上也应该与国家级开发区形成良好的配套关系,尽可能优化配置资源.(2)加快培育和完善国家级开发区内的产业集群机制.产业集群是国外成功的高技术开发区的典型特征,高技术产业集群可以带来知识益处、创新资源的获得、追赶效应、拉拨效应、吸聚作用和根植性(刘友金,2001),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台北的新竹科技工业园、法国的昂蒂布、芬兰的赫尔辛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等都是国外成功的高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是狭义的产业,上海的国家级开发区的特征行业大多符合产业集群的要求.而上海国家级开发区与我国大多数开发区一样,多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等吸引企业入住形成企业空间集聚,更有企业是政府直接投资创办,缺乏强烈的根植性.因此,如何形成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良好的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借鉴国外成功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是上海国家级开发区提高竞争力、加快发展速度的重要环节.(3)提高国家级开发区特征行业在国家乃至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这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具体表现在这些行业所具有的提供有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上,即产业具有的市场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能力、产业面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与产业协调、环境保护相关的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根据国内外以及上海市的实际工业发展状况,政府的咨询或决策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开发区工业竞争力产业评价与预警模型系统,实时考察各开发区的竞争状态,不失时机地采取相应对策,应当是一个提高开发区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可以通过建立由行业增长率(由行业市场增长率的动态变量构成)、行业内竞争力(由行业区位商构成)和行业贡献率(由行业销售收入比重构成)建立的工业结构竞争力模型(王秉安,2001)或通过其他方法构建类似的模型(如陈红儿等,2000;聂辰席,2002)均可以达到考察工业竞争力的效果.参考文献:[1] 李碧艳,等.SHIFT-SHARE方法在城市经济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国土开发与研究,1992,2(2):25-27.[2] 蔡建娜.上海制造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上海经济研究[J].2001,(2):21-25.[3] 沈玉芳,等.知识经济背景下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与问题[J].经济地理,2001,21(5):541-544.[4] 周向红,等.长江三角洲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分析与评价[J].上海经济研究,2002,(3),60-65.[5] 李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评价理论分析与指标体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5):68-73.[6] 陈红儿,等.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0,(1):99-104.[7] 王秉安.区域工业结构竞争力模型初探[J].工业经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1,(11):37-42.[8] 刘友金,等.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2):33-37.[9] 聂辰席.邯郸市工业竞争力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6):58-64.。

哥本哈根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

哥本哈根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

研究企业和城镇成长的专业标杆机构S53哥本哈根金融中心木屋垒起来的城市伦敦金融城发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8显示,哥本哈根排名第61;与斯德哥尔摩、雷克雅未克构成北欧三大金融中心经济区,辐射人口在500-700万之间,其金融特色以产业、人文、文化、养老保障、企业金融为主。

在北欧城市中,哥本哈根的地位,仅次于诺贝尔故乡瑞典斯德哥尔摩,是北欧洲美丽、文明、生态的城市。

一、金融中心特色哥本哈根金融与信息技术产业区成立于2009年,GFCI18将其定位为跨国性金融中心,在银行、保险等行业都有不俗的表现,是丹麦的IT金融中心,但是在综合性和特色性两方面都不够突出。

丹麦唯一的证券交易所是哥本哈根证券交易所,交易的金融商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金融债券以及金融衍生工具;丹麦境内注册的银行约150家,大部分都选择将总部设在哥本哈根;美国投资巨头道富银行2015年选定哥本哈根作为其北欧分支机构,该行是世界第三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世界第二大托管银行,位居美国老牌金融机构第二。

二、城市及产业集聚概况城市概况:哥本哈根座落于丹麦西兰岛东部,与瑞典的马尔默隔厄勒海峡相望,面积为97平方公里,人口67.2万,是丹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北欧最大的城市。

产业集聚:哥本哈根既是传统的贸易和船运中心,又是新兴制造业城市。

全国1/3工厂建在哥本哈根大区,哥本哈根大区六分之一的工作岗位集中在金融和IT领域,但丹麦政府对这两个行业特别是金融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三、辐射能力哥本哈根与斯德哥尔摩、雷克雅未克构成北欧三大金融中心经济区,辐射人口在500-700万之间,其金融特色以产业、人文、文化、养老保障、企业金融为主。

相比大部分欧洲城市来看,丹麦对金融业的重视不是十分足够,哥本哈根在金融方面的国际影响力较弱,综合性和特色性都不足。

塔林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

塔林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

S70塔林金融中心芬兰湾的几何中心伦敦金融城发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8显示,塔林排名第82;作为金融中心,主要辐射本国200万人口和周边150万人口。

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的塔林,虽然地处湾边,因湾水四季可饮用(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作为一个小国首都,塔林的化工、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首都人口40万,但每年的合唱节吸引了周边很多国家。

一、金融业集聚概况1、金融中心特色塔林是爱沙尼亚的首都,爱沙尼亚地处东、西、北欧交界处,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国内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金融业方面尤其明显。

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来看,塔林的金融业规模较小,以银行业为主,保险、租赁、证券等行业不发达,同时,外资占绝对主导地位,尤其以瑞典、德国、芬兰等国为主。

2、金融中心现状银行业:爱沙尼亚银行业严重依赖外国资本,以北欧国家为主的外国银行控制了爱银行业的90%以上。

目前,爱沙尼亚共有商业银行8家,外国银行分支机构7家。

2012年,爱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84亿欧元,占GDP的3.3%。

主要银行有瑞典银行、瑞典北欧斯安银行、爱沙尼亚诺底亚银行等,均为瑞典资本控制。

保险租赁行业:爱沙尼亚保险、租赁行业同样以外国资本为主导。

最大的保险公司Ergo、Hansapanga均为德国资本,最大的租赁公司Hansa 、Nordea分别为德国、瑞典资本。

证券业:爱沙尼亚国小人少,90%以上均为小型或微型企业,上市公司极少,加之民众缺乏投资意识,爱证券业并不发达。

截至2013年7月,爱民众有价证券持有金额仅为1.62亿欧元。

爱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塔林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6年5月,隶属于瑞典欧麦克斯集团。

2004年塔林证券交易所加入北欧和波海证券交易联盟,实现了与芬兰、瑞典、丹麦、挪威、爱尔兰、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证券市场的互通联结。

二、城市及产业集聚概况城市概况:塔林是爱沙尼亚共和国首都,是爱沙尼亚最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

位于爱西北部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的里加湾和科普利湾之间,是爱沙尼亚重要的港口,面积158.3平方公里,人口40.4万。

悉尼国际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

悉尼国际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

S15悉尼金融中心太平洋资本高地伦敦金融城发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8显示,悉尼排名第15;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经济中心,辐射到整个澳洲和亚太地区。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澳洲共上榜2个金融中心,分别是悉尼和墨尔本,位列15和27名。

在3000万澳洲人口中,平均1500万人就有1个国际金融中心,凸显了澳洲经济发展中,金融业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一、金融业集聚情况1、金融中心特色金融市场特色:澳大利亚的金融市场以投资基金和风险管理见长,澳大利亚是在亚洲时区中第一个开盘的主要金融中心,正好跨接美国市场以及欧洲市场开盘。

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集团与金融中心,也是南半球重要的金融中心。

亚太地区中心:悉尼是亚太地区银行、外汇、股票、期货、管理基金及金融财务公司提供服务的中心。

在55家被授权在澳大利亚运营存款业务的银行中,有53家设在悉尼,体现了悉尼作为地区金融中心日益增长的重要性。

2、金融中心现状银行业:全球排名前20位的银行,有18家在悉尼运营。

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澳大利亚政券交易市场、澳大利亚国际银行与证券协会以及澳大利亚金融市场协会都将总部设在悉尼。

澳大利亚的本土银行以安全著称,《环球金融》公布的2015年全球最安全银行前50名中,澳洲四大银行全部上榜,并且名列前茅,排名6-9名。

澳洲四大银行的总资产占全部银行资产的50%以上,其中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和澳大利亚历史最长的西太平洋银行的总部设在悉尼,澳洲央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总部也设在悉尼;另外,澳洲第五大银行圣乔治银行的总部也在悉尼,圣乔治银行的中小银行服务为特色,而且在外汇交易中占有绝对优势。

股票市场:澳大利亚只有一家证交所,即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有限公司,其他6个州的证券交易所均是其全资子公司,在悉尼设有全国性的秘书处。

澳交所是亚洲地区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第八大资本市场,澳交所流通股市值在2014年4月超过1.2万亿美元,高出中国的9180亿美元31%,同时是香港市场(4980亿美元)的两倍,新加坡市场(2630亿美元)的四倍。

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报告

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报告

全球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全球金融市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演变,目前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国际金融中心的格局。

在众多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存在明显的金字塔式等级结构。

在本书中,将排名前20的金融中心列为第一序列金融中心,排名21-50的金融中心列为第二序列金融中心,第51-84的金融中心为第三序列金融中心。

根据GFCI评价,目前全球只有两个全球性金融中心,分别是伦敦和纽约。

根据GFCI 18的报告结论,伦敦得分领先纽约8分,不过在总分为1000分的评价体系中,低于20分的差距可以认为两者的地位是大致平等的,二者之间很难说谁压倒谁。

排名第二的纽约比排名第三的香港得分高33分。

这两个中心集中了全球大部分金融资源,而其他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东京、巴黎、法兰克福等,均难以望其项背。

也就是说,当今世界金融只有两极,分别落在欧洲和美洲。

伦敦金融城不仅是英国及伦敦市的经济心脏,也是全球领先的金融、商业和经济中心,被誉为世界金融业心脏和世界动力之都。

在本次公布的排名中,前12位中的后6位,除了苏黎世位于欧洲外,其他的5个金融中心均在北美洲;北美洲的5个金融中心中又有4个在美国,只有多伦多一个位于加拿大;另外,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和温哥华排名第17和18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北美洲的金融服务业发展程度领先于其他州;加上纽约金融中心,可以说美国是全球的金融霸主,其统治地位仍然无人可以撼动。

根据GFCI评价,第一序列金融中心中,共有4个亚洲金融中心,占据排行榜第3-6名,分别是香港、新加坡、东京和首尔,四大亚洲金融中心的得分比较接近,综合了其他各期的GFCI排名,我们发现东京的金融中心地位正在下降,首尔的地位在不断上升。

中国只有香港一个金融中心进入第一序列,但是其在亚洲金融中心中名列首位,其他均为发达国家城市。

在第二序列金融中心的上榜城市中,中国大陆地区有3个城市,分别是上海第21位、深圳第23位、北京第29位,其他城市70%位于发达国家,中东地区的新兴金融中心在不断的崛起。

维也纳国际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

维也纳国际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

S30维也纳金融中心世界音乐之都伦敦金融城发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8显示,维也纳排名第30;维也纳金融辐射直接的只有500多万,但作为全球的决策中心,维也纳200万人口影响的是奥地利900万人口,9个州和8万平方公里;以及周边的5万平方公里,300万人口,总计约1200万人口。

提起维也纳,人们熟知或脑海中马上出现的是“金色大厅”几个字。

作为音乐圣殿,维也纳还是全球的会议中心。

当你去奥地利维也纳美丽的湖畔散步,聆听莫扎特的音乐盛宴,再去德国古堡之路,翻开一篇篇尘封的历史,多瑙河畔一座座历史之桥便掩映在油画般诗意的旷野。

一次次战火的洗礼和文化碰撞,成就了人类文明中摧残的光辉,赋予了音乐殿堂弥漫的心灵升华旋律,就像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厚重辉目的历史,一面是斑斓的艺术,凝聚在一起,就是这个城市的古今,延展至今,金融成了撬动时间的指南针。

作为全球会议之都,维也纳至今仍是全球重要的决策中心。

一、金融业集聚概况1、金融中心特色维也纳属于区域性金融中心,奥地利几乎所有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大型国有企业总部都设在维也纳;维也纳又是奥地利的首都,政府机关和著名历史建筑都设置在维也纳市中心;还是联合国城市,一些国际组织在此设立永久性总部。

2、金融中心现状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金融中心,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许多外国大企业或银行将他们在中欧和东欧国家的业务交由维也纳的分部处理,或者在维也纳开设代理机构,从维也纳出发开发中欧和东欧市场。

比如法国建筑材料巨头拉法基集团、德国的汉高、雷韦集团和拜尔斯道夫公司。

有些外国企业则收购在维也纳的奥地利企业以便进军中欧和东欧市场,比如荷兰饮料大亨喜力收购奥地利最大的啤酒公司,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收购奥地利信贷银行。

奥地利本土大企业也多将总部设在维也纳,其中包括奥地利几乎所有的银行、保险公司总部,以及大企业总部,如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全球最大制砖商维内贝格和奥地利电信公司。

银行业:奥地利的中央银行奥地利国民银行和六大商业银行总部都设在维也纳,其中包括奥地利最大的银行奥地利第一储蓄银行,最大的零售业务银行奥地利中央合作银行等。

以色列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以色列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以色列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一、高科技产业的崛起以色列的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其高科技产业的崛起。

以色列拥有着世界领先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的热点地区之一。

以色列在计算机科学、生物技术、军事科技等领域具有世界领先地位。

例如,以色列的硅谷—特拉维夫已经成功地孕育了许多高科技企业,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之一。

这些企业不仅给以色列带来了巨额资金投入,还为国家带来了就业机会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创业氛围浓厚以色列的创业氛围非常浓厚,创业精神深入人心。

由于政府的支持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以色列的创业者们能够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环境中迅速创立自己的企业。

此外,以色列的文化氛围也对创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国家,人们普遍认同创业者的价值,会积极对待创业者的精神和追求。

因此,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以色列的创业者都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和鼓励。

三、对外贸易的增长以色列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由于技术实力雄厚,以色列出口了大量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和服务,如高级计算机软件、电子设备、医疗器械等。

同时,以色列也积极扩大市场,寻求与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开展贸易往来。

除了传统的贸易伙伴,如美国和欧洲国家,以色列还积极开展与亚洲国家的贸易合作,如中国、韩国等。

这些贸易合作不仅为以色列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还促进了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了以色列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四、旅游业的崛起以色列的旅游业在过去几年中有了爆炸性的增长。

以色列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游客们可以参观古城耶路撒冷,感受宗教的力量;也可以前往死海,体验泥浆浴的乐趣;还可以到特拉维夫感受现代化的城市风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色列的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以色列的经济发展状况非常良好。

其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创业氛围的浓厚、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都为以色列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增长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25特拉维夫犹太人的首都
伦敦金融城发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8显示,特拉维夫排名第25;特拉维夫在国内以辐射本国经济为主,对外成为中东的产业金融创新中心,对全球3亿以色列人来说,特拉维夫也是犹太人的金融圣殿。

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已成为3亿犹太人的圣都与经济中心,自1947年建国至今,特拉维夫就扮演了以色列行政中心与政治首都的角色,相应的亦成为以色列的经济中心,其金融中心的地位亦得以确立。

一、金融业集聚概况
以色列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创新国家,而处于以色列西海岸的特拉维夫,人口大约为40万,不到以色列总人口的1/20,却是以色列的经济和科技中心,占据以色列60%以上的创新种子公司,每年有40多家创新企业被谷歌等高科技公司收购,并被誉为“欧洲创新领导者”和“仅次于硅谷的创业圣地”。

1、金融中心特色
特拉维夫金融中心以创新、科技产业金融为特色,风险资本市场十分发达,这里集中了全球数百家的创新公司、风投基金、天使投资人和大型跨国企业总部,是以色列经济的创新之源。

2、金融中心现状
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是以色列唯一的股票交易所,也是以色列唯一进行买卖证券交易的公开市场。

该交易所对以色列经济起到重大作用。

它拥有622家上市公司,其中60家公司也在其他国家上市过。

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拥有180种交易基金,60种国债,500种公司债券,以及超过1000种共同基金。

风险资本市场:以色列的风险资本市场成熟、活跃而庞大,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相关统计,以色列的人均风险投资2008年达到270多美元,大约是美国的2.5倍,英国的5.5倍,中国的50多倍,而这些风险投资基金的运营总部就集中在特拉维夫。

二、城市及产业集聚概况
以色列奇迹:以色列面积只有2.1万平方公里,其中2/3国土都是不适宜居住的沙漠,是一个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非常恶劣的地方。

由于历史和宗教原因,以色列自建国始,和比邻的国家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2014年,以色列GDP达2913.57亿美元,世界排名36位,人均GDP达到3.7万美元,世界排名25位,是中东地区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

以色列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高科技领域的创新成就,科技对这个自然资源极度贫乏国家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

其优势产业有农业、军事、通讯、计算机、生物技术。

以色列境内拥有220所跨国公司研发中心,2013年出口额达64亿美元,有70多家公
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在10年间,新生企业诞生7027家,死亡2882家,存活4145家,企业的存活率高达60%,且大部分为高科技互联网公司。

2011年,苹果公司选中以色列,建立其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海外研发中心。

以色列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余人,每万人中有工程师140名,居全球之首。

人均教授拥有量居世界第一,每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

中东地区最好的10所大学中,有7所位于以色列。

这7所大学中的3所在学术领域已跨入世界大学前100强。

以色列的科技研发支出比重位居全球第一、除硅谷以外创业公司数量第一、风险投资人均第一。

2014年,以色列的688家科技公司总共拿到投资34亿美元。

以色列的创新创业,由中小微企业领衔,全国企业中98%为中小微企业,大多是高新技术企业,雇员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50%~60%,其小企业增长率为全球第二。

在纽约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以色列企业数量比整个欧洲大陆所列的企业数量还多,以特拉维夫——雅法为主的沿海城市,因其高科技化类似于美国硅谷,被世人称为“硅溪”,正因为如此,其整个国家被称为“创新国度”。

城市地位:特拉维夫是一个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港口城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以色列的文化之都、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此外,以色列钻石交易所位于特拉维夫,是世界钻石交易市场的后起之秀。

城市概况: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

人口40万,主要为犹太人,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的4%;临东地中海,市区面积51.76平方千米;以特拉维夫为中心的城市群有巴特亚姆、霍隆、拉马特甘、佩塔提克瓦、里雄莱锡安、拉马特沙龙、赫兹利亚等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区有人口304万,是以色列最大的都会区,是该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带,也是以色列的经济枢纽。

产业集聚况:作为以色列的经济首都,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被描绘成繁荣的高科技城市和“小型洛杉矶”。

特拉维夫被称作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高科技城市之一,都市区高度集中了以色列大部分的高科技产业,又被称为硅溪;
特拉维夫拥有以色列唯一的一个证券交易所──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许多风险资本公司的国际总部、科学研究机构,以及高技术公司。

特拉维夫地区还有一些工厂,生产的货物,如药品、纺织品和食品都大量出口。

旅游业对于特拉维夫的经济也很重要,特拉维夫是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与中东地区的保守不同,特拉维夫以拥有在中东地区异常开放和繁荣的夜生活而著称,拥有无数的夜总会和酒吧,是以色列的不夜城;另外特拉维夫还举行以色列规模最大的骄傲游行。

这些都吸引了无数的旅游者。

三、辐射能力
特拉维夫在国内以辐射本国经济为主,对外成为中东的产业金融创新中心,对全球3亿以色列人来说,特拉维夫也是犹太人的金融圣殿。

区域辐射能力:在中东地区国家中,以色列的资源和地理位置都十分恶劣,但却是中东地区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以色列的崛起固然有美国扶植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在因素,特拉维夫金融中心的作用功不可没。

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教育中心,拥有以色列最好的大学和学术机构,为以色列经济发展培养了许多的创新型人才,他们的教育部长曾自豪的说“以色列的专长是出口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特拉维夫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不仅仅推动了以色列的国家创新,对欧洲、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

政治影响力:特拉维夫曾作为以色列国的临时首都(仅7个月),以色列虽然宣布耶路撒冷为其首都,但并不为国际社会所认可。

除萨尔瓦多和哥斯达黎加外,其余国家的使馆均设在特拉维夫或邻近城市;美国国会虽然通过法案,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但同时授
权总统推迟大使馆的搬迁;以色列国防部仍设在特拉维夫,许多政府部门也在此设有办公室。

根据传统,总理每周四也在特拉维夫办公。

特拉维夫虽然定位为经济中心,但是其政治色彩还是相当浓厚的,政治影响力依然很大。

经济影响力: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经济枢纽,带动了特拉维夫都会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到都会区300多万人口。

特拉维夫的创新、自由及顽强精神是整个犹太民族的灵魂,是以色列的心脏。

如果你来中东是寻找石油,那么你可以忽略以色列;如果你是在寻找智慧,那么请聚焦于此。

特拉维夫就是这样一个人才聚集的智慧城市,正是由于特拉维夫的崛起才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以色列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