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金融中心案例分析

旧金山金融中心案例分析
旧金山金融中心案例分析

美国旧金山科技金融中心案例分析

一、旧金山概况

旧金山,又称“圣弗朗西斯科”,粤语直译为“三藩市”。

传统上所说的“旧金山金融中心”,实质上是指旧金山湾区(San Francisco, Bay Area),简称湾区(The Bay Area),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美国西岸中点,旧金山湾区包含了旧金山在内的邻近九个郡(County)。总面积7000平方英里(约合18000平方公里),人口730多万,是美国第四大、西海岸第二大(仅次于洛杉矶)都会区。

不像其他以单一城市为中心的大都会区,旧金山湾区里有多个较大规模的城市,最主要的城市是旧金山半岛上的旧金山(San Francisco),南部的圣荷西(San Jose)和东部的奥克兰(Oakland),因而这一大都会也被称为“圣荷西-旧金山-奥克兰联合都会区”(San Jose-San Francisco-Oakland, CSA)。其中,旧金山是湾区的经济、金融、商业与文化中心,是太平洋岸证券交易所、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总部以及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富国银行所在地,人口密度在美国仅次于纽约排名第二。圣荷西是湾区里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市,也是著名高科技地区——硅谷(Santa Clara Valley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心城市。奥克兰是

美国重要的制造业及分销业中心,也是美国西海岸最大的铁路总站/枢纽,并拥有美国第四大集装箱港口。

旧金山多元文化鼎盛,包容性强。在饮食、建筑、音乐等城市生活方面都集聚了全球文化多元素。除了美味新鲜富于创意的加州菜之外,你也可以品尝到法国大餐、意大利菜、日本料理和中国美食;在建筑方面,你可以看到遍布全市的维多利亚式房屋、希腊罗马式的“艺术宫”、雕龙镂凤的唐人街、日本城五重塔、北滩上漆着意大利彩画的餐馆等全世界著名建筑风格的作品;在音乐方面,世界级的芭蕾舞、高雅的古典音乐、百老汇的音乐剧、缠绵悱恻的爵士乐,无分高下,共同浑然溶入旧金山的城市节拍之中。旧金山的多元文化吸引了全球目光旧金山湾区是美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和金融中心。

●旧金山湾区的经济实力十分雄厚。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U.S.)的统计,2008年湾区GDP达到5084.18亿美元,在美国180个大都会区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纽约都会区和洛杉矶都会区),如果作为国家排名将排在第21位,超过瑞士。

●旧金山湾区也是美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2007年湾区人均个人收入(Per

capita personal income)达到51315美元,在大都会区中排名第二,略低于纽约都会区的52232美元。

●旧金山湾区是美国重要的总部经济中心。2007年湾区有超过80家上市公司和

10多家私人公司收入超过10亿美元(其中近2/3是硅谷的科技企业)。在2010年美国“财富500强”公司中,有31家公司总部位于湾区,这些公司年收入合计达到8840亿美元,仅次于纽约都会区。

●旧金山湾区是美国最重要的科技中心。硅谷是美国乃至世界的信息技术、电

信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替代能源技术等关键科技领域的战略高地,几乎所有最著名的美国高科技公司都在硅谷成立并发展壮大,包括英特尔、惠普、苹果、思科、朗讯、Google、雅虎、Ebay、AMD、Sun、甲骨文等等。

2008年湾区提供了38万6千个高科技职位,在美国大都会中排名首位。

●旧金山湾区是美国最重要的创业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中心。硅谷

是创业风险投资的发源地,至今硅谷的风险投资密度在美国乃至世界都是最高的,根据美国创业风险投资协会(NVCA)统计,在2009年,硅谷吸引创业风险投资占美国当年创业风险投资总量的40%。

旧金山湾区是美国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除了风险投资行业特别发达之外,旧金山还是美国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银行服务业中心。在旧金山金融区的蒙哥马利街道被人们成为美国“西部的华尔街”,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富国银行的总部就在这一街道上,美国最大商业银行美洲银行的总部也位于旧金山市区,旧金山是30多个国际金融机构总部(其中7家为“财富500强”企业)所在地,这使得旧金山成为美国西海岸地区最大的金融中心。根据伦敦金融城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旧金山是美国排名第四、全球排名第15的国际金融中心。

二、旧金山是美国科技金融中心

1909年,在硅谷附近的斯坦福大学支付500美元给一位科学家作为真空管研究的合作资金,是世界上最早的“资金与科技结合”的创业风险投资案例。风险投资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开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6年第一家正规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ARDC)成立,1958年第一家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在美国成立。由于缺少良好的退出机制,直到1970年前后,美国全部风险投资机构累计筹集的资本总额只有区区数亿美元。

自纳斯达克这一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上市平台的股票市场于1971年成立开始,创业风险投资开始井喷式增长。2000年,美国风险投资机构当年募集到的资本额就达到1045亿美元,投资额达到1005亿美元,管理的资本规模则达到2248亿美元。受纳斯达克科技股泡沫破灭及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风险投资行业近年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2009年底美国794家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资本规模为1794亿美元,当年募集资本154亿美元,投资177亿美元。

美国风险投资最近四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风险资本可以有效解决科技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面临的融资问题,风险投资行业在美国的金融体系中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都越来越重要。根据美国NVCA的统计,从1970年到2001年,

风险投资机构一共向超过27000家公司投资了4560亿美元,而这些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大部分为科技企业)在2008年为美国贡献了1200万个就业岗位和21%的GDP,风险投资行业为美国的科技实力提升和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以风险投资行业为主体,传统金融产业、创业板市场与风险投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充分调动和配置各类社会资源为科技企业服务,满足科技企业在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以及进一步发展壮大各个阶段所面临的融资及其他金融需求,形成了独特而卓有效率的科技金融体系。

旧金山湾区是美国科技金融体系最为发达和科技金融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伴随着美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兴起,旧金山湾区从一个以银行服务业为主的美国西海岸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逐步发展成为以风险投资著称的专业性科技金融中心。

●旧金山湾区是全球风险投资最为密集的地区。从70年代起,硅谷作为美国风

险投资中心的地位不断加强。从1980年到2000年,硅谷科技企业接受风险投资从1.09亿美元上升到历史最高水平的323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全部风险投资额的32%。在2009年,硅谷的风险投资额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下降到70亿美元,但是占美国风险投资额的比重则上升到40%。

●旧金山湾区是美国乃至世界风险投资行业最发达的地区。总部位于硅谷的

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和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因为其历史上投资过微软、Google、AOL、亚马逊、网景、康柏电脑、甲骨文、思科和赛门铁克等科技公司取得的骄人战绩而被称为全球创业投资界的双子星。旧金山湾区有国际影响力的风险投资机构远不止这两家,根据NVCA的统计,2007年“美国VC Top100”中有35家风险投资机构总部位于湾区,包括红点创投(Redpoint Ventures)、橡树投资(Oak Investment Partners)、光速创投(Lightspeed Ventures Partners)、Intel资本(Intel Capital)、NEA(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Accel-KKR等等。2009年总部位于旧金山湾区的风险投资机构为366家,管理风险投资资本798亿美元,数量和资本规模分别占全美国的46%和44%。

●旧金山湾区是美国重要的财富与资产管理中心。自1999至2009年的11年间,

旧金山湾区风险投资机构共募集资金1503亿美元,管理风险投资资本规模在

最高时达到1121亿美元(2006年)。此外,以从事兼并重组为主要业务的私募股权投资(PE)行业也在湾区得到良好发展,管理资本超过100亿美元的Hellman & Friedman和Silver Lake Partners总部都位于湾区。而湾区的高科技企业和富裕家庭则是这些投资机构基金募资的最重要来源,可以说,湾区是美国的科技财富管理中心。

旧金山湾区传统的银行业务得到创新发展。旧金山湾区一向以银行业发达著称,以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为代表的湾区科技银行(或者大型商业银行的科技银行业务)通过与风险投资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科技银行业务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产业仍然是湾区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2008年传统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344亿美元,占GDP 比重约7%。

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硅谷银行的规模不算大,截止到2010年一季度总资产只有136亿美元。但自1983年创办至今,这家银行的客户已经超过30000多家,在全球设立了32个分部,美国几乎半数的创业公司从硅谷银行获得过信贷服务。

与风险投资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一直是硅谷银行最重要的经营策略。

一是为了降低风险,硅谷银行规定所服务的客户对象必须是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另外,硅谷银行会与客户签订协议,要求以技术专利作抵押担保,根据协议,如果不能还钱,公司的技术专利将归银行所有;如果公司难以为继,在技术专利卖掉后,所得款项也要首先归还硅谷银行的贷款,然后才轮到风险投资公司。这个协议就迫使风险投资公司必须与硅谷银行合作。

二是与风险投资机构保持融洽关系。硅谷银行同时为风险投资机构和其所投资的企业提供直接的银行服务,通常它会将网点设在风险投资机构附近。同时,硅谷银行是硅谷200多家风险投资基金的股东或合伙人,使得硅谷银行与风险投资机构共同编织了一个关系网络,大家可以共享信息、开展更深层的合作。

三是硅谷银行的另一大收益来自它持有的众多客户公司的股权。在为那些初创的高科技公司提供信贷服务时,硅谷银行会乘机附带一些条件,比如索取这家公司的部分期权。一旦公司成功上市或股票升值,就能给硅谷银行带来巨大的收益。可以说,风险投资业务也是硅谷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硅谷银行

85%的收入是来自信贷活动,另外15%则来源于投资收益。

旧金山湾区科技企业是纳斯达克市场的核心力量。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是硅谷风险投资最重要的退出渠道,而风险投资也推动了纳斯达克市场的发展。截止到2010年第一季度,已经有203家风险投资支持的硅谷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其中包括闻名全球的IT企业,如英特尔、苹果、思科、谷歌、惠普、Ebay、应用材料公司等。而纳斯达克市值最大的前100家公司内,硅谷的科技企业独占28家,总市值达9540亿美元。

三、旧金山科技金融中心的成功因素

旧金山湾区能够发展以发达的风险投资为主体的科技金融体系,实现高新科技与金融资本之间良好的结合,并成为美国的科技金融中心,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硅谷在高新技术及产业上的优势为风险投资提供了宽阔的市场空间。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硅谷作为美国的科技中心先后在微电子、半导体、个人电脑、互联网乃至现在的生物工程、新材料与新能源的开发及利用、超导等方面都保持着世界领先的位置。硅谷丰裕的高新技术和科技企业资源,是硅谷及美国风险投资行业高速发展的牢固市场基础。

二是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建立为风险投资提供了良好的退出渠道。1970年以来,美国风险投资的蓬勃发展与支持创新的纳斯达克市场是紧密相关的,1971年成立的纳斯达克市场促进已成熟的风险型高科技企业走向证券市场,湾区的风险资本能顺利退出风险型企业,实现投资收益,继续滚动投资,同时也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三是有限合伙的运作机制使风险投资行业更加成熟。美国风险投资业起步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真正的发展是在硅谷的风险投资机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逐步采用了有限合伙制(如下图所示)之后。可以看出,有限合伙制是一种极其有效的风险投资企业制度。在有限合伙制下,风险投资基金管理机构(Venture Capital Firm)更多地是以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入伙和享受投资收益,而机构、企业以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富裕家庭则提供风险投资资本,实现了风险投资行业资本来源的多元化和经营管理的专业化,并建立了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了风险

投资行业的长足发展。

四是传统金融行业对风险投资提供了大力支持。以硅谷银行为代表的科技银行(业务)以其资金优势同时为风险投资资本及其所投资的创业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同时本身也成为诸多风险投资企业的合伙人或股东,与风险投资行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和收益共享,形成有效互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强大的财富创造能力为风险投资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高新技术产业是各个经济部门中生产效率最高的,因而湾区的科技企业及从业人员也积累了大量的企业和家庭财富,投资需求旺盛,并且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是风险投资行业“天然”的、可靠的资金来源。甚而,以Intel公司为例,很多成功的高科技企业还凭借其知识技能和管理能力成立风险投资机构,进一步丰富和活跃了风险投资行业。

六是美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为风险投资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美国政府基于鼓励高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的目的,出台了包括小型企业投资公司制度(SBIC)、风险资本盈利税率优惠、机构投资者准入等一系列支持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法案和政策,极大地改善了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环境。

美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历程中,风险投资的发展同政府的促进﹑支持作用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

一是推行小型企业投资公司制度(SBIC)。1958年,美国颁布《小型企业投资法案》,建立了小型企业投资公司制度(SBIC),法案确立了风险投资基金的合法主体地位,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对不同产业公司提供初期融资。同时根据法案,美国政府规定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国家研究发展经费的10%要用于支撑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因而设立了专项“小企业风险研究基金”,向风险投资者和科技企业提供无偿资助,性质是起到种子资金作用。

二是降低风险资本盈利税率。1978年,美国政府将风险资本盈利税率从49%降低到28%,1981年又从28%降低到20%,大幅降低了风险投资行业的税负。

三是采取了诸如放宽各类基金参与直接投资的限制等一系列扶持措施。为了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参与者,美国证券监管部门允许养老保险基金、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进出余额及盈利中划出5%用作风险投资,允许共同基金划出5-10%用作风险资金,允许国外风险投资机构进入国内市场。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国际金融货币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No.WP09-0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周宇 内容提要:2006年以来,随着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一些学者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城市。本文认为,从我国政府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长期战略、上海金融中心的实力以及上海的优劣势比较来看,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关键词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人民币金融产品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心中的战略构想。从那时起,在短暂的十几年里,上海已发展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尽管如此,2006年以来,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变化,一些人甚至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金融中心。针对以上认识,本文立足于历史发展、现状评估和优劣势比较这三个视点,重新确认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和未来。 一、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 (一)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上,一个值得强调的重要事实是,这是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鉴于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贯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中央政府不会随意改变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既定战略目标。 从这一战略的实施历程来看,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明确提出了要在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构想。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后,中央政府、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和促进上海金融业发展的政策,表1纪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具体措施。中央和上海政府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和落实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1991年年初,邓小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金融092 武晓龙 学号:200930085226 上海,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个决定: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决定的战略眼光及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其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应该是中国本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到国际化成熟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关系。而经济和金融转型的成功是建成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本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又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崛起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前提条件。 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匹配的大国博弈战略。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货币金融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完全不相匹配。中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而且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削弱了美元霸权的信用基础,给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适应的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它将通过为亚洲和全球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为标的的投融资场所,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双轮驱动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崛起过程。 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体现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实现全球金融平衡稳定发展的大国责任。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其系统性风险将随着美国相对经济实力的下降而不断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内在稳定性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并实现全球金融的平衡发展。 从国家和全球来讲,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现实条件: 一、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在复苏中加快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 四、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加快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动力 五、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防范面临新的要求 从上海自身发展角度来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国平安案例分析

一.现状综述 (一). 行业与市场发展动态 1.保险行业现状分析 (1).我国保险行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无论是行业的规模,保险市场主体的数量,还是各类保险的深度和密度;无论是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还是保险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2).国内寿险市场的六巨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保险、太平洋人寿、人保寿险和泰康人寿,占据寿险市场80%的份额;国内保费规模最大的七大标杆地区——某、某、某、某、某、和某,囊括45%的保费收入。 (3).2006-2015年是我国人口负担系数不断创新低和中青年劳动力人口创新高时期,也是我国建立覆盖全民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关键时期,商业保险在承担社会管理功能的同时将得到飞跃式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将成为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手。 2.发展前景 (1).现在我国国营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养老问题仍靠国有经济。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解决养老问题应是多层次的,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应及早解决养老的问题。 (2).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3).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增长减缓,失业增加,人们的收入减少,消费水平下降,但是却给保险业带来了绝好的发展机会,在这个百废待兴的节骨眼上加大增员数量,提高展业效率将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4).目前寿险客户最关心的问题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医疗、住房和物价,而医疗保障的问题已排在第一位,我国12亿多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客观上也需要人寿保险来解决。我国现在城市95%以上有15岁以下子女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少儿人寿保

险备受青睐;截至2012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3540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3%,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而按照联合国统计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为“老龄社会”。所以,不论是少儿市场还是老人市场,都将是庞大的。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寿险行业市场空间较大。 二.中国保险行业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发达国家保险业水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应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西方发达国家年保费收入一般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而中国2011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国2011年人均保费为1200元,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内部还存在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制约着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一)行业发展方式粗放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沿袭下来的粗放发展模式却没有发生改变,保险行业总体上仍停留在争抢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低层次竞争水平上。大部分保险公司主要靠“人海战术”、快速增设机构、铺摊子实现外延式扩X,而忽视了公司的内部管理和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有的公司甚至不惜某违规,不顾成本效益,一味追求速度规模和市场份额。这样粗放的发展方式不仅无法满足中国日益年轻化、知识化消费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甚至会伤害消费者的利益,引发消费者的不信任。

中国平安保险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报告

传统与新兴的融合——平安保险电子商务之路 摘要: 本案例分析分三部分展开对中国平安保险有限公司电子商务的研究,第一部分介绍平安保险的概况和开展电子商务的背景,第二部分具体介绍平安保险的电子商务模式,第三部分从三个角度对平安保险的案例进行评析,包括开展电子商务的益处,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关键词:保险电子商务,流程模式,KPI管理,BCC,CRM 一、平安保险概况和开展电子商务的背景 1.1概况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 服务集团。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有外资参股的全国性保 险公司。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2003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司 完成分业重组,更名为现名。经营理念“差异、专业、领先、长远”。 1.2公司历程 1988年3月21日成为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的保险企业 1992年9月29日平安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 1995年实行了产险、寿险、证券、投资四大业务的统一管理、分业经营。总公司成立电脑工作委员会 1996年平安信托投资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海外公司成立 1998年麦肯锡改革方案全面推出 1998年10月中旬,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电话咨询中心—平安Call Center 项目将全面提升平安服务、销售和信息管理的手段和水平。同时电子商务项目也开始起步 2000年平安3A客户服务体系初步建成。7月18日,平安全国电话中心95511在苏州开通,并力争三年内建成亚洲最大的企业电话中心;8月18日,一站式综合理财网站PA18正式启用,平安大步进入电子商务 2002年6月27日引进礼贤业务员甄选系统(LASS系统) 2003年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内首次实现特服号码海外直拨 2004年11月10日平安人寿行销支援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2006年8月成功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4%股权,取得一张全国性的中资银行牌照。 200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证券简称为“中国平安” 2008年,发布公告,公开发行不超过12亿股的A股和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结构方案比较分析报告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结构方案比较分析报告 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2008-12-8 目录一.建筑结构体系构成 二.结构工作性能 三.结构方案的优缺点 四.结论

一、建筑结构体系构成 按建筑结构体系的不同,分为推荐结构方案和结构概念方案。以下分别对两种不同方案的结构构成特点进行分别论述。 1、推荐结构方案结构体系构成 1.1 外筒 外筒由四组矩形钢管V 形支撑、八根矩形钢管混凝土角柱以及四组“[”型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共同形成空间外筒结构体系,既承受垂直荷载又提供了强大的抗侧刚度。 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外筒结构构成的平面示意图和三维示意图,表1给出了外筒结构构件尺寸沿楼层变化。 外外TU B E 900X 48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 900X 900X 50C 80 图1 外筒构成平面示意图 角梁 矩形钢管混凝土外框柱

(a) 矩形钢管混 凝土框架(b) 矩形钢管 V形支撑 (c) 矩形钢管混 凝土角柱 (d) 外筒结构体系 图2 外筒构成三维示意图

表1 外筒结构构件尺寸沿楼层变化 注:H×B×TC**——矩形钢管混凝土角柱截面长边边长×短边边长x钢管壁厚(混凝土强度等级) hxbxt——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柱截面长边边长×短边边长x钢管壁厚 h1xb1xtwxtf——H形框架裙梁的截面高度×截面宽度×腹板厚度×翼缘厚度 1.2 内筒 内筒由在四角及门洞口设置型钢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组成(如图3)。通过在内筒关键受力部位设置型钢,改善了内筒的工作性能。内筒门洞处采用800mm高的连梁,其跨高比在L/3~L/5之间,这些跨高比较大的连梁在罕遇地震下呈现弯曲破坏,可改善整体结构的延性性能。 增加内筒外侧墙体厚度,减小内侧墙体厚度即在获得较大的结构抗侧刚度又有效减少结构墙体占用的使用空间,且随着楼层墙厚逐渐减小,尽可能为建筑提供更多的有效使用空间。

平安保险案例分析

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补救难题案例分析 一、案例中王总的沟通记录 沟通对象取得信息处理结果 1 客服部经理 张湘(1)银行保险部运作不规范,对后援部运作流 程不了解,工作存在随意性 (2)各部门缺乏沟通,工作衔接不上,尤其是 危机处理方面 (3)客服部人资力量薄弱 (1)要求提供员工培 训计划 (2)考虑部门间协调 反馈 2 银行保险部 经理,李振 刚(1)客服部将客户名字打错退保 (2)电话咨询中心对银行业务不熟悉 (3)保费部存在问题多,保费部两次扣费错; 保费部漏单,并且为保差错率指标,私下 与客户沟通,但沟通失败恶化情况 (1)要求建立规章制 度 3 银行保险部 业务人员座 谈会(1)不仅受客户气,还受银行气,电话咨询中 心未沟通就直接回访客户,客户服务部实 习生不负责任跟客户沟通 (2)客服部出保单慢,催也没有用;除了本公 司和客户不满意,导致银行也有意见 (3)保费部扣款有问题严重,没反馈,导致客 户退单 (4)客户名字及保单打印总打错 (5)客服部无法及时邮递分红通知书,银行也 有意见拒做公司业务;申请追加打印通知 书手续复杂,客服部没有专人负责 (6)客服部缺乏人手,导致需要其他部门要去 帮他们完成工作 (1)得知销售团队不满情 绪,担心 4 召开客服、 保费、契约 等内勤部门 工作会议; 分管后援的 副总杨静(1)客服部(针对出单时效差问题解释):不 了解银行保险部;保单领取需要正式手续 但银行保险部不认可;保单填写不清楚但 核实时间很久 (2)契约部:银行保险部的投保单受理过程没 有确认流程容易出错,没有规范要求。与 银行保险部的成品保单交接混乱无责任 人和流程 (3)保费部:银行对扣款结算有一周一次的限 制,银行系统落后,时限太长,人员严重 缺乏人力资源部却无法加人(此流程不该 就此结束) (4)杨静:客户电话回访未纳入流程,归属契 约部 (5)契约部(对电话回访解释):银行保险部 (1)需要各部门熟悉 公司运作流程,主 动提出解决方案 和整改方案 (2)感觉大家都在推 责任 (3)要求完善流程,整 改,工作要有专人 负责 (4)业务部门和后援 部门缺乏官方沟 通,后援部门要参 加业务培训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及其对广州建设区域 性金融中心的启示 近年来,上海市按照中央提出的“四个率先”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发挥金融要素市场优势,全面提升金融创新效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相对比较齐全的金融要素市场。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了以金融市场为特征的国内金融中心,通过市场配臵金融资源的金融体系基本形成。金融市场的集聚,为上海构建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和开展各类金融产品交易提供了平台,从而使上海成为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和金融交易十分活跃的中心。近年来,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入推进,上海的金融开放、金融发展、金融创新效应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进一步显现。 (二)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立足发展国内经济。与离岸型国际金融中心不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依托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并为国内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将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国内迅速成长的经济体系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周边乃至全国的集聚与辐射效应都已十分明显。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资金流动尤其频繁,其规模、流向已对该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三)坚持制度创新,大胆“先行先试”。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代表的我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措施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活力。上海目前是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的主要场所,可转债、短期融资券、债券远期、人民币外汇远期、燃料油期货、刚刚上市的黄金期货以及即将面世的股指期货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基础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都诞生在上海。 (四)实施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1990年,上海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上海浦东新区鼓励外商投资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对在浦东新区开办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政策,并对新设金融机构注册、子女入学、升学,员工因公出入境等方面作了非常细致周到的安排。今年7月《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基本完成。根据《条例》,上海将设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发展资金”,奖励金融创新,扶持新设金融机构,奖励金融人才等。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上海已有十大类银行机构,银行机构总数突破3100家,成为中国银行业机构门类最齐全的地区。截至2008年初,上海主要的中外资金融法人机构数量达到858家,比2002年翻了一番。外资机构纷纷落户上海,其中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已达16家,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也分别达到184家、165家和244家。 (二)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健全。上海是全国金融市场最集中的地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市场均设

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

史上最牛融资 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案例分析 一.案情介绍: 在平安20多年的成长历程里,伴随着两次大型融资和两次引人瞩目的上市。在08年进行再融资之前,总资产已经从最初的4500万元发展到7000亿元,现如今已经是突破2万亿的总资产。 1994年摩根入股平安50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等于4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摩根集团获得20倍的回报;紧接着平安在赴香港上市前的2002年,又以每股6倍的溢价吸引了汇丰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的投资,持股比例为10%;2004年6月24日,平安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当时发行价10.33港元,认购比例58倍,筹资超过165亿港元,创下当年香港IPO的新高;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在上交所挂牌。中国平安开盘价是50元,比发行价33.8元上涨了47%。两次上市,总共筹集资金550亿人民币,这550亿人民币花哪了? 2008年1月18日,中国平安在A股市场发布巨额再融资计划,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万股,分离交易可转债券412亿元,融资总额近1600亿元,创A股史上最大再融资。1月21日,深成指暴跌920.46点,创下有史以来最大的单日下跌点数。上证综指当日也下跌266.08点,5100点和5000点两大关口接连被破,5.14%的下跌也为半年来最大跌幅。据粗略计算两市一日蒸发市值近1.7万亿元。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事件血洗股市。 二.背景知识: (1)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

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分别为2318和601318。 中国平安是国内最具控制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同时拥有中国第二大寿险和第三大财险公司,拥有国内最知名的保险品牌。 谁的“中国”平安:2002年10月8日,汇丰集团(HSBC)以6亿美元(约人民币50亿元)认购平安股份,持股比例为10%。汇丰集团成为平安第二大股东。2004年6月平安上市后股权摊薄,汇丰又斥资12亿港元(以平安发行价10.33元)增持平安股权至9.9%、成为中国平安第一大股东。2005年6月,汇丰以81.04亿港元(每股13.2港币,较当日香港二级市场溢价9%)的价格,增持中国平安已发行股本9.91%,将汇丰持有的平安股份增加到19.9%。中国平安正式进入“汇丰时代”。现在汇丰更是已经持有中国平安48.18%的流通股份,稳居中国平安流通股东之首。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6421572.html,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作者:宇鸣 来源:《中国经贸》2008年第07期 日前,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就如何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向记者作了详尽的阐述。 面向未来 屠光绍介绍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的上海是一座发展之城,是一座开放之城,是一座活力之城:上海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商机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选择来上海创业和发展。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 这一进程中,我们真诚期待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积极参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 他强调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对此高度重视,始终寄予厚望。2004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希望上 海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2007年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适应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开放的措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屠光绍认为,上海经过多年的建设,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成为中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主要集聚地。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加快,成为中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迎接挑战

xxxx国际金融中心排名(ifcd index).docx

2010国际金融中心排名(IFCD INDEX) 城市榜单2010-07-11 11:55:31 阅读262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IFCD INDEX通过综合66项客观指标、2386份主观调查问卷,对全球45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客观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成长发展、产业支撑、服务水平和综合环境五个方面。 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显示,纽约取代伦敦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前十名分别是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新家坡、法兰克福、上海、华盛顿和悉尼。 这份指数报告认为,从整体看来,排在前9位的城市都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全面集中地开展国际资本借贷、债券发行、外汇交易、保险等金融服务业,认知度较高,影响力较强。 从地域分布上看,欧洲城市最多,达到21个;其次为亚太及非洲地区,达到14个;美洲有10个城市,但有8个分布在北美。在中国大陆的金融中心中,上海排在第8位,北京排在第13位,深圳排在第22位,均处于一个中上的位次。 1、纽约——全面领先

纽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更被视为都市文明的代表。有著名的自由女神,帝国 大厦,时代广场和百老汇等 作为此次排名第一的纽约,其“产业支撑”和“综合环境”在所有参评的45个城市中位于第一位,综合得分87.2。纽约的“金融市场”和“服务水平”也排在第二高位。仅有“成长发展”相对薄弱,位列中国三个城市之后,排名 第四。 纽约的全面发展是纽约超越伦敦、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中排名第一的主要原因。国际上可与纽约抗衡 的竞争对手目前只有伦敦。在成长发展、产业支撑和创新产出方面,纽约的表现优于伦敦;而在市场和服务水平方面则略逊于伦敦。 2、伦敦——老牌劲旅

对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思考(发表)

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 张望 摘要: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中心 近年来,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化扩大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金融机构不断集聚。以银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机构数量、类型、创新和竞争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国务院2009年3月25日召开的常务会原则通过《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未来进入上海的金融机构速度将明显加快,未来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对自身及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影响是目前需要关注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发展特点 1.机构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机构类型更趋多样化,中小银行进入上海的数量明显提速。尽管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但上海机构集聚效应仍持续增强。2008年,新增分行级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13家,其中,股份制银行分行2家,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及外国银行分行9家。机构类型多样化方面取得新突破,除了在国内唯一设立的货币经纪公司外,还成立1家私人银行业务部,村镇银行也获准筹建,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取得新进展。截至12月底,上海银行业营业性金融机构达到3167家,机构类型方面突出表现为“三多”,即外资银行多,外

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达164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多,共26家;商业银行营运中心多,共计43家,其中持牌11家。 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吸引,自2007年以来,进入上海的机构数量明显增加,2007年下半年2008年末,有6家中资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上海分行设立,预计未来进入上海的异地城市商业银行数量还将增加。 2.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运营水平再上新台阶。据监管部门统计,2008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811.5亿元,同比增长26.7%。盈利结构持续改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12.2%;成本收入比为27.3%。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资产质量总体较好基础上,不良贷款余额与比率持续7年“双降”。截至2009年12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47%。 3.金融创新不断丰富并日趋活跃,国内示范效应不断显现。从银行业战略转型、优化经营模式、改善盈利结构和提升综合竞争力出发,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进经营转型,优化业务结构,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和盈利模式,加快业务创新,在公司治理、经营理念、风险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个人理财、电子银行、衍生交易、银行卡、消费信贷、中间业务等领域创新活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理财产品成为银行主要创新领域。理财业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宽。人民币理财产品从以债券投资为主的债券型,逐步延伸拓展,信托计划、信贷资产、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和资本市场等也已成为理财产品的载体。从挂钩境内资本市场发展到境外股票、基金等市场。理财产品从固定收益型,发展到保本浮动收益和不保本浮动收益型。

关于中国平安并购富通的案例分析

关于中国平安并购富通的案例分析 平安保险全称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 富通(Ageas)是国际保险公司,拥有超过180年丰富保险经验,位列欧洲20大保险公司之一。业务集中于占全球保险业最大份额的欧洲及亚洲巿场,旗下设四个分部为比利时、英国、欧洲和亚洲,并透过全资拥有附属公司及与各地强大的金融机构结成的伙伴网络,服务全球。 1、 并购简介 收购方为中国平安,主营业务是保险,其他业务是银行、投资;被收购方为富通集团,主营业务是保险,其他业务是银行、投资。收购事件发生于2007年11月29日,成交价格为累计投资人民币238.74亿元。2007年11月27日中国保险巨头之一平安保险集团敲响了进军海外的号角,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Fortis Group 9501万股股份,折合约富通总股本的4.18%,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这一收购名噪一时,它不仅意味着中国保险公司首度投资全球性金融机构,也可能成为中国保险机构保险资金运用的经典创新。2007年被认为是亚洲国家的“出国年”。当时的美国次贷危机尚未结束,并且市场仍有对其“愈演愈烈”之势的预期。富通集团卷入金融危机后,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政府在2007年9月29日宣布联合出资112亿欧元持有富通集团下属富下属富通银行49%的股权。随后荷兰政府、比利时政府及法国巴黎银行未经富通股东的投票擅自售出了富通旗下的

部分业务。通过一系列交易后富通集团的资产就只有国际保险业务、结构化信用资产组合66%的股权以及现金。这样大名鼎鼎的富通集团就由被誉为“银保双头鹰”的国际知名企业解体为一家国际保险公司,其盈利潜力一下子就有天上掉到地上。2007年10月,富通集团联合苏格兰皇家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以700多亿欧元收购荷兰银行。其中富通集团出资240亿欧元购买荷兰银行在荷兰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由于该款项主要以现金支付从而给富通集团较大资金负担,面对即将四分五裂的富通集团,最大单一股东—中国平安终于打破沉默,以一张高高举起的反对票联合一半股东在比利时富通集团股东大会上终止了出售富通资产的进程。2月11日同属比利时和荷兰两国的金融机构富通集团宣布公司股东投票否决了将部分银行和保险业务出售给法国巴黎银行的提议。同时由于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大量资产减计,富通集团偿付能力子2008年以来急剧下降。上述两大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富通集团自2008年以来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二、并购主要步骤 一是2007年11月27日中国平安宣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得富通集团约4.18%的股权。 二是2007年11月27日后至2008年增持至4.99%,前后共斥资超过238亿元人民币。 三是2008年6月富通集团为保证现金流稳定,宣布进行83亿欧元的增发中国平安再次斥资7500万欧元购买了其增发股票的5%。这时中国平安持有富通集团1.12亿股,投资成本高达238.74亿元人民币。2008年11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一、公司简介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2004年6月和2007年3月,公司先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份名称“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入外资的企业,拥有完善的治理架构,国际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中国平安以“专业创造价值”为核心文化理念,倡导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追求卓越为过程,形成了“诚实、信任、进取、成就”的个人价值观,和“团结、活力、学习、创新”的团队价值观。集团贯彻“竞争、激励、淘汰”三大机制,执行“差异、专业、领先长远”的经营理念。 中国平安的愿景是以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为支柱,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为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创造持续增长的价值,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和百年老店。自1980年以来,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资金迅速积累,并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资金力量。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低便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且此问题已成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危及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提高保险投资收益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成熟的保险资金投资变迁看,投资渠道均遵循了从单一到到多元的发展轨迹,投资风险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尤其是由新的投资渠道引发的投资风险。另外,面临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现有的客观条件很可能难以满足资金运作的需求。这就需要从保险公司、金融证券市场政府三方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及相关外部环境的改善。 二、公司战略 如今,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剧,有效的战略管理越来越多的关系到企业如何进行市场定位,如何找出与竞争者的差异并利用它发挥出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中国保险业正是一个竞争不断加剧,具有潜力且不断成熟的行业,平安保险公司作为保险业的一员,有各种因素制约和促进他的发展,所以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对于可持续发展和获得市场竞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仍处于衰退之中,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还不确定,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非寿险几大传统险种像企业财产险、与进出口相关的货运险等业务,由于客户投保意愿和支付能力降低,受到影响较明显;车险、工程险等虽增长较快,但势头能否保持还有待观察。但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为保险业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为下半年保险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保险市场运行呈现快中趋好的特点。一是业务较快增长。二是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险种快速发展。三是市场秩序继续好转。四是风险得到有效防范。五是经营效益向好趋势更加明显。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平安实行多元化战略:2002年,国务院批准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为三家综合金融控股集团试点。目前,中国平安以保险业为核心,已经实现银行、保险和投资等三项业务交叉销售,共享后援集中运营平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服务成本。 中国平安实行国际化战略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企业,拥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国际化、专业话的管理团队。中国平安遵循“集团控股、分化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管理模式,在一致的战略、统一的品牌和文化基础上,确保集团整体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世界十大金融中心

世界十大金融中心 世界十大金融中心 世界十大金融中心 世界十大金融中心 既然是世界金融中心,就不能不提及纽约和伦敦这两个当之无愧的世界级金融城市,这两座城市也是无人不知的世界级金融中心了,其他的金融城市在规模上仍然不及纽伦,但在一定的区域仍有重要地位! 亚洲 东京,亚洲最发达的城市,GDP世界第一,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第一大债权国日本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已成为东北亚重要的经济中心,保险业相当发达!但是,东京,始终是日本这样一个经济大国的金融中心,东京的弱势集中在金融环境、金融效率和金融国际化方面。这主要由于日本金融体系弊端所致,日本金融市场现在面对国际同业竞争非常激烈,如新加坡、上海等地都在努力建设金融市场。日本想要成为亚洲金融中心,还必须加强对日本金融法规的改革,使其与世界标准同步,日本还有更多的工作去做。 香港,东方明珠,购物天堂,动感之都。世界著名的自由港,作为大中华区的金融中心,同为国际重要的信息,交通中心,拥有自由开放的市场,使更多的资本流入香港。香港证券市场亚洲第二,世界第八。2006年IPO集资额世界第二,是十五大银行城市之一,第十一大经济体系。高度发达的商业,稳定的汇率,并且有日益强大的内地和自由开放的政策做后盾,使香港的金融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新加坡,著名的花园城市,蒸蒸日上的自由港,不久前就拿下了世界第一大港的称号,新加坡的世界竞争力数一数二,目标就是香港!工业发展迅速,是世界上仅次于纽约,东京和伦敦的第四大外汇市场,目前已成为东南亚的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 欧洲 法兰克富,德国金融业的象征,德意志银行总部的所在地,欧洲货币机构的汇聚地。 苏黎世,以其金融系统的保密性而闻名遐迩,是仅次于英国伦敦的欧洲第二大黄金交易市场。所在国瑞士,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有银行600余家,分支机构5000多家,被誉为"银行之国"!作为永久中立国,安全,稳定是苏成为继伦敦之后欧洲另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 巴黎,法国金融中心,证券市场全球第三。 北美 多伦多,加拿大大银行的会集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矿业交易所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其规模在北美排第三,世界第七! 芝加哥,美国第三大城市,拥有世界规模作大的期货交易所,是美国重要的工农业中心。 世界上金融业迅速发展以及已有相当规模的城市还有我国的北京、上海,澳洲的悉尼、墨尔本,美国的洛杉矶,印度孟买,意大利米兰等,以及知名的离岸金融中心,维尔京、百慕大等

“十三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思路

十三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思路 一、“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背景 一是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步入“调整期”。世界经济发展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发展重心继续东移,亚太地区经济整体性崛起的态势不断凸显,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美国推动的TTIP、TPP等谈判,正在力图重构全球新的经贸投资规则和全球经济治理框架。 二是新科技、新业态步入“变革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渗透,将带来新的技术和产业变革,对金融业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三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转型期”。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两位数高速增长期,面临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呈现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出现新变化,对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步入“深水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金融改革开放做出了新部署,国务院陆续出台了资本市场发展“新国九条”和保险业发展“新国十条”,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些深层次改革有望取得重要突破。 五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步入“加速期”。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作为计价、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职能不断显现。 综上判断,“十三五”时期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挑战和机遇并存。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处的阶段看,目前,上海已基本确立了以金融市场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但是国际化程度还不高、辐射能力有限、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处在由内向外的开放创新期,由扩大规模到注重质量的结构转型期,以及由集聚资源到提升功能的发展升级期。 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发展阶段,市金融办认为,“十三五”基本思路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在发展思路上的转变与创新。从上世纪9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以“十三五”为节点进入历史性的重大转折发展阶段,需要在战略思路上有突破性的转变与创新。更加注重对重大机遇、重大变革的把握与应对。如全球经济金融重心东移,人民币国际化加速,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落沪,上海自贸试验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金融业态带来的机遇,等等。更加注重做好与中国各项改革的衔接与呼应。如资本市场发展“新国九条”、保险业发展“新国十条”的内容,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内容,在基本思路中都要做好衔接,更好地服务改革开放,服务国家战略。 二、“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指标

平安易贷险案例分析

平安易贷险案例分析 机构和项目的覆盖面达到5000左右的农户~小的不到1000户~在这300宜信P2P信用贷款服务平台案例分析 家左右的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中~能正常运行的不到五分之一。目前真正摘要:宜信是中国领先的从事个人信用贷款咨询与管理的专业性服务 达到完全独立运作、达到财务可持续性的小额信贷机构微乎其微。机构~在 中国率先推出?个人对个人?,?Peer to Peer?或称?P2P?, 二、宜信P2P平台竞争性分析的信用贷款服务平台。引入国外先进的信用管 理理念~结合中国的社会 1、宜信P2P平台模式分析信用状况~为平台两端的客户提供包括信用咨询、评估、信贷方案制定、 协议管理、回款管理等多方面专业的全程信用管理服务宜信P2P平台模式创新、理念独特~开创行业之先河。宜信引入了国 外先进的信用管理理念~结合以中国的社会信用状况~为平台两端的客户关键字:宜信、P2P、无担保、无抵押、小额贷款 提供包括信用咨询、评估、信贷方案制定、协议管理、回款管理等多方面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视角 专业内容的全程信用管理服务。通过宜信搭建起的信用桥梁~平台两端客1、 小额信贷起源及发展 户之间的信贷交易行为变得更安全、高效、专业、规范。正如唐总介绍?宜小额信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国~主要是为了满足穷人的信信和淘宝一样~只不过淘宝‘卖’的是货物~宜信‘卖’的是信用。?唐贷需求~贷款对象仅限于穷人~额度很小~无需抵押。自创立以来~小额

宁用最简洁的语言向记者解释宜信模式~?我们不吸收存款~也不发放贷信贷 受到了穷人的热烈欢迎~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款~就是小额信贷中介。?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小额信 贷的发展演化经历了四 其实宜信的模式更像是房屋中介和淘宝的组合体~房屋中介搜集房源~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的农户小额贷款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微型企 然后联系买房人~成交后收取中介费。宜信是想办法将出借人手中的闲钱业的小额贷款~进一步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追求商业可持续发展和贷款借给需要用钱的人~成交后向出借人和借款人双方收取中介费。覆盖率为目 标的小额贷款~目前~从国际范围来看~多元化模式的小额信 目前~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尚处于试点阶段~小额贷款公司之间的贷正逐步融入正规金融体系之中。 竞争尚未形成。因为由于小贷自身资金瓶颈~以及融资成本较高~因2、小额 信贷公司在我国的运营情况 此必须以高利率求生存~而小额贷款公司培养的中长期的合作企业~自1993年~我国社科院农发所就引入了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小额信 即使培养成功了~也会为他人做嫁衣。因为小额贷款公司应定期向信贷~至今为止~小额信贷在我国已经有十七年的历史~根据2007年有关 贷征信系统提供借款人、贷款金额、贷款担保和贷款偿还等业务信息。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已达到300家左右。比较大的you magnificent city, spread throughout the war song......" This is the song of the Yan ' an ode to, early in the morning from time to time in rolling over Mulberry float. Where accommodation in Wujiang County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探究 【摘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与国际大的金融中心相比,还存在很明显的差距。然而,上海毕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经济优势,如果能按照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继续努力,那么,终有一天,上海将成为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 【关键词】上海;国际金融;贸易 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区域经济大国变成了在全球有重要地位的经济大国,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外汇储备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必须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要有国际化的货币和强大金融影响力,可以对国际金融规划起决定性作用。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金融强国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一步。 一、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非常必要 1、我国迅速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完备的经济体系,它由生产要素流通、商品流通和资金流通三个方面组成,这三个要素中,资金流通和商品流通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矛盾统一。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同时对资金流通和商品流通进行改革。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完全转变了经营机制;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几乎达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一半左右。与此同时,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商品流通领域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资金流通和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还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国家仍然是金融机构的主要控制者,金融机构的发展已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的流通主要采取国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方式实现,而金融市场的调整也是由国家一手操作。金融市场无法体现它应有的功能。这样,就不能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从而造成许多产业的资金缺口较大,严重影响其正常发展。资金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国家迫切需要对资金流通领域和金融体制进行一次根本性改革,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就是最为重要的步骤。 2、上海要成为经济中心,就必须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一直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也将在以后的国家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海及其长三角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长江流域经济以及全国经济的发展;另外,在环太平洋经济带上,上海占有重要地位,这就使上海成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一个桥头堡。然而上海要想真正成为经济中心,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就迫在眉睫。在现代经济体制中,金融不仅是社会生产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再生产的重要力量,引导着整个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金融中心可以引导资金资源的流向,现代化的金融中心配合先进的社会和金融系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调集大规模的资金流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调整与推动的作用;因此,上海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中心,要想成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窗口,就必须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 3、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对外贸易的比重已经增加到38%。这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绝对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最近几年,在世界贸易中,我国的对外贸易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进出口大国之一。但是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仍然处于非常封闭的状态,即使是国际上一个发展中小国,金融市场发展也比我们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