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文言文断句教案公开课

文言文断句教案长沙市第六中学语文组罗秀红一、教学目标: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通过灵活运用断句方法,树立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3.能自由诵读文言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先请大家来看一则趣味断句:(二)趣味断句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这句话如要夸奖一人该怎么断,要是贬低那人又该如何断呢?(请学生思考)夸: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贬: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总结:断句不同,褒贬迥异,因而我们不能小看断句。
那么,何为断句呢?(三)什么叫断句?断句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标出停顿。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下面请大家齐读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通过灵活运用断句方法,树立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3.能自由诵读文言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考点解析: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几年高考呈上升态势。
2004年高考,仅北京卷考查了断句题;2005年至2010年高考,辽宁、福建、广东、浙江、江苏、重庆等多个省市的高考卷考查了文言断句。
2010——2015年湖南卷在这个点上连续五年设题。
全国卷近几年年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高考的考试题型不外乎两种:A下列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选择题。
(2011年湖南)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一是要抓住虚词“故”,因为虚词“故”在文言文中经常放在句首的;二是要注意倒装句式,“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实为“人之笑者为迂者多”。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学设计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探讨并总结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简易方法;2、学会一点归纳思维并善加实际运用 , 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3、借此来提升文言文断句乃至翻译技能。
、教学课时: 4 课时第 1 课时一、考点解读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文言断句有两种考查形式:(1)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即给出断句,要求考生判断断句的正误,如 2013 年高考湖南卷、江西卷。
(2) 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 竖) 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
如 2013 年高考湖北卷、浙江卷、四川卷等。
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2013 年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如下特点:(1) 涉及该考点的地区有所增加,从 2012 年的 6 个增加到 9 个。
(2) 考查题型上,主观题居多,如 2013 年浙江卷、湖北卷、四川卷等;以客观题为辅, 2013 年湖南卷、江西卷为选择题。
二、文言文断句方法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段内容和大意。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 (上下文 )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一) 读文段,通文意(1) 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 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特别是人名)。
公开课文言文断句课件

公开课(文言文断句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汉语》教材第四章“文言文断句”,详细内容包括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常用断句方法及其运用。
着重分析古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并通过实例讲解断句的具体操作步骤。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掌握常用断句方法。
2. 能够独立进行文言文断句,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断句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代汉语》工具书、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一个古文断句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文言文断句的兴趣。
2. 基本原则:介绍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如保持句子完整性、遵循句子结构等。
3. 常用方法:讲解常用断句方法,如句读法、对称法、顶针法等。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实例,详细讲解断句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断句方法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文言文断句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言文断句基本原则保持句子完整性遵循句子结构2. 常用断句方法句读法对称法顶针法3.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2. 答案: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但部分学生对断句的灵活运用仍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古文作品,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并在课后进行断句练习,逐步提升文言文断句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言文断句的灵活运用。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实例,详细讲解断句过程。
3.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文言文断句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实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典例分析,总结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2.通过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题的答题能力,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3.通过合作探究,逐步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典例分析,总结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题的答题能力,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究归纳、讨论交流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概括导入,确认目标二、梳理知识,落实双基三、典型引导,点拨深化四、达标练习,提升能力五、反思归纳,课堂小结具体教学环节一、概括导入,确认目标《增广贤文》中说到:“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启示我们读书一定要用心,因为书里的一个字价值千金。
读书必须高度重视每一个遣词用语用意,不能局限于文字的表层含义。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翻译”这个版块。
解读考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其能力层级为B级。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二、梳理知识,落实双基(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与原则)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译出原文。
“达”——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无语病。
“雅”——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文言断句方法教案 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言文断句方法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确定如下目标。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原则、技巧。
2、初步理解文言材料,读懂文意,正确给文段断句.3、通过有梯度的练习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智慧课堂教室授课教学过程:课前通过教学助手推送预习作业:要求分点陈述,便于同学们互相参考,点评,生生互动,以小组为单位整合信息借助互动课堂上课一、导入: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
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
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
在我们学习的古文《师说》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由此可见,古人学习断句是多么的重要。
曾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很微薄。
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
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
理解为“”欣然签字。
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
教书先生是怎么断的?高考回放(山东卷)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教材探究】进行课堂在线小测,检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实现师生互动,及时评价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示例:结论一,确定主语,通略大意二、1.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2.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4.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结论二:三1.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后赤壁赋》)2.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课件.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第十九章《文言文断句》。
详细内容包括: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常见句式特点、断句技巧及实践。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能熟练运用断句技巧进行句子划分。
2. 了解常见文言文句式特点,提高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断句技巧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常见句式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朗读一篇未断句的文言文,让学生感受断句对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性。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文言文断句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原则。
3.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例句,讲解断句技巧和常见句式特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对教材中的句子进行断句,并进行点评。
5. 知识拓展:介绍古代文言文的断句方法,如“读破句法”等。
六、板书设计1. 文言文断句的定义、作用2. 断句的基本原则3. 常见句式特点4. 断句技巧及实践5. 古代文言文断句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对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进行断句,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 答案:见教材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断句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更多的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使课堂氛围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技巧,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
文言文断句 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如“字句意思完整”“语法结构合理”等。
(2)常见的断句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句式等。
2、难点(1)如何准确判断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
(2)在没有明显标志的情况下,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断句。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断句技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断句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探究解决方案。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一段没有标点的文言文,让学生尝试阅读并理解,从而引出断句的重要性。
(2)讲述一些因为断句错误而导致误解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介绍文言文断句的定义和作用。
断句是指在阅读文言文时,根据文意和语法结构,在句中恰当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以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2)讲解断句的基本原则①字句意思完整一个句子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断句时要保证每个断句部分都能独立表达一定的含义,不能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割裂开来。
例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正确的断句应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语法结构合理要符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如主谓宾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等。
比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应断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介绍常见的断句标志①虚词常见的虚词如“乎、也、矣、焉、哉、耳、耶、之”等,往往出现在句尾或句中,表示语气或停顿。
例如:“夫战,勇气也”,“也”字在这里表示判断语气。
②对话标志“曰、云、言”等词后面通常要断开。
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应断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句式排比、对偶、反复等句式,其结构整齐,断句时可以参考。
比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可断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课件.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章节为《文言文断句》。
详细内容包括断句的基本原则、常见句式断句方法以及断句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
2. 培养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运用断句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文化底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断句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断句的基本原则和常见句式断句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论语》中的一句话为例,让学生尝试断句,引发学生对断句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讲解断句的基本原则:根据语义、语法、语境进行合理断句。
b. 讲解常见句式断句方法: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中心词与修饰语之间、对称句等。
3. 例题讲解:结合课本中的例句,讲解断句方法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对课后的文言文进行断句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断句基本原则a. 语义b. 语法c. 语境2. 常见句式断句方法a. 主谓之间b. 谓宾之间c. 中心词与修饰语之间d. 对称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将《岳阳楼记》进行断句。
b. 选取一段文言文,运用所学断句方法进行断句。
2. 答案:a. 《岳阳楼记》断句答案。
b. 选取的文言文段断句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断句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文言文作品,提高断句能力,增强文化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断句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断句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断句的基本原则和常见句式断句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以《论语》中的一句话为例进行断句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做练习与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目前,在省考中考中,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
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
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任选两三个引入)1.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
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
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
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
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
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
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
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2.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
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
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
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
那行字是这样的:“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3.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懒汉,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
有一天又有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一个姑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懒汉很高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淑女形象。
懒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
等媒人把人带到懒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
懒汉很生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
媒人说:我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懒汉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4.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
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
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
”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
且看,标点的作用可谓大矣,大得救了一条人命。
5、潮汕民间小故事:秀才巧断句(请同学试一试)无鱼肉也好无鸡鸭也好每日三餐青菜不能少无鱼肉也好/无鸡鸭也好/每日三餐/青菜不能少无鱼/肉也好/无鸡/鸭也好/每日三餐/青菜不能少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二、考点解读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当然考试中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
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最后,断好之后,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
一般说来,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
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且有方法可循的。
三、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1.从名词、虚词、特殊标志词切入(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注意:①专有名词,如官署名、官职名、人名、地名,它们内部不能断开。
如:“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
②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后面的“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光映书而读之。
(2)句首标志词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例: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负者/歌于途诚宜开张圣听诚宜/开张圣听(3)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例: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不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4)句尾标志词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5)对话标志词(动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子曰/学而时习之2.从特殊文言句式切入(1)明句式,助断句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
如判断句:“……者,……也”等。
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
被动句:“为……所……”“见……于……”等。
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
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修辞句,找特点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3)审关系,明结构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
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
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此外,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四、巧妙断句虚词断句标点歌主语宾语前后断,谓语不断出曰云。
惟夫盖岂故句首,者也经常表停顿。
矣焉耳后划句号,乎欤耶后标问号。
而表转折在前断,之作衬词后面断。
哉后是问还是叹,全凭语气来判断。
五、巩固练习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峨峨兮若泰山峨峨兮/若泰山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学然后知不足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7、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断2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8、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断4处)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9、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断5处)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