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年级 《所见》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写教案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西师版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所见》原文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教学流程: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一)、赏牧童骑牛图: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

(播放古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

(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5、最后一位。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10、指名说。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一等奖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一等奖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一等奖1、古诗《所见》优秀教案一等奖【教材分析】本课是两首古诗。

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多媒体课件:(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

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

(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古诗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诗歌可以了解历史、感知美景、领悟人生。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授古诗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本篇文档将介绍一份关于古诗所见的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诗的开头和结尾常用的词句;掌握古诗中的修饰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能够阅读并理解古诗的意境;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情感的表达。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种有代表性的古诗,并为每首古诗准备一份解析。

2. 学具准备:学生备齐课本、作业本、笔和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一首简短的古诗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登鹳雀楼》。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这首古诗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猜想全诗的意境和主题。

2. 学习活动:a. 教师让学生朗读古诗,并解读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例如,教师可以解释《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是典型的拟人手法,诗人通过形容月光“疑是地上霜”,巧妙地表达了他在床上思考的心情。

b. 教师将一首古诗进行完整解读,包括对诗人的生平背景、创作背景、意境和主题的分析。

例如,教师可以解读《春晓》,向学生传达出春天的朝气蓬勃和生机盎然的意境,以及对山水田园的赞美之情。

c. 学生分组朗读和解读其他古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合理分工,共同解读一首古诗,然后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d. 学生进行创作活动。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或者诗歌。

可以是对古诗进行深入解读的文章,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与古诗有关的诗歌。

3. 总结与展望: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解读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能够简单地描述散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

2.通过阅读散文,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和欣赏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文章描写和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和感受大自然。

【教学准备】教材《所见》、图片或实物相关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显示一幅美丽的大自然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图片中的景物,引发对大自然美的认识。

2.介绍本节课的散文《所见》,告诉学生这就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的文章。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学生跟读课文。

2.教师讲解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句意。

3.学生回答以下问题:b.文中描写的景物都具有什么特点?(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美丽精彩)d.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可以举例说明。

三、感知自然(15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按照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美好之处进行分组,共同分享。

2.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并互相欣赏和表扬。

四、创作活动(20分钟)1.学生分组观察一小段时间内的自然景物,如花园或校园。

2.学生根据所看到的景物,想象和绘画出对应的场景,并写下感想。

3.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欣赏和赏析。

五、课堂总结(5分钟)学生重点回顾散文《所见》的内容和描写方式,再次强调大自然的美好与奇妙。

【拓展延伸】1.让学生寻找并带来自己心目中的美丽大自然的图片,进行展示和分享。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加深对大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

【教后反思】通过教学,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在创作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和思考。

同时,拓展延伸的部分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但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说课稿一、说教材《所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屋》里的一首古诗。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

第一句话体现《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体现《牧童捕蝉图》。

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

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图画。

二、说学情学生的的朗读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还生疏,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

要让学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

所以我把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学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古诗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I、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根据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学习重点是理解古诗的意思,难点是借语言文字,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四、说教法l、直观教学法;2.图文结合法;3.质疑法:;4.以读代讲法,自主探究法。

学生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五、说教学流程(一)由夏天捕蝉激趣导入,并引导学习本节目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精品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精品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4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5知识目标1、学会“所、振、欲,蝉、忽、闭”这6个字。

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一」学习《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

然而,由于学生与这首诗第一次接触,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又少,且部分学生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

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

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2、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

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其实不然。

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

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要求孩子们各自背诵了查慎行的一首诗作结。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 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最新推荐】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所见》教学设计

【最新推荐】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12 个生字。

会写“诗、林”等 6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课前思考:你课外学过什么古诗?信息资料: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

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对话平台:学习古诗《所见》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 而不是 p ”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如:“樾、意欲”的含义等。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

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见》教案设计
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划分: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夏天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通过自由谈话,激发上课热情]
师:夏天有趣的事可真多,可以放牛、可以捉鱼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

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看到的。

板书课题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大家想知道大诗人袁枚看见了什么吗?(出示挂图)请认真观察图,听老师读这首诗。

[通过教师的朗读,学生结合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有趣的画面?
生:牧童、黄牛、蝉……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牧童,多有趣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大家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o”把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1.检查自读情况
师出示卡片,学生认读,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平舌音:所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机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抓住字词,扎实训练]
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
立:童—里,立正、起立就是这个立。

蝉: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是一个动作。

3.学生自由朗读,力求把诗通顺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躲进课文中去了,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

大家齐读古诗。

[通过朗读,熟悉字词]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牧童在干什么?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看得出来呢?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放牛,一边唱着歌。

师:对,骑在牛背上多神气呀,一边看景色,一边唱歌。

你们都是快乐的儿童,想不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读这两行诗吧。

[边做动作边朗读,引导孩子理解牧童的高兴心情]
2.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牧童在牛背上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生:他怕吵到别人;
生:他想捉蝉。

师:他为什么这样想呢?
生:因为他眼睛看着大树。

生:诗里说“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讲得真棒!那假如你是那个牧童,看到树上一只蝉,会怎么做呢?给大家表演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