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21

合集下载

必修4——矛盾观答题思路

必修4——矛盾观答题思路

必修4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主观题答题思路1.“矛盾的基本属性”答题思路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⑤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斗争性,又要看到同一性,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原理”)答题思路发展。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斗争性,又要看到同一性,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3.“矛盾的普遍性”答题思路方法论: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要学会承认、分析、揭露和解决矛盾。

4.“矛盾的特殊性”答题思路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方法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答题思路②二者相互联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工作方法,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答题思路位,影响事物的发展。

③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主要矛盾的解决为次要矛盾的解决创造前提,次要矛盾的解决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条件。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一)(2013年教材改版后)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一)(2013年教材改版后)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2012/3/27-
8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的概念
高与矮 长与短 好与坏 对与错 …… ……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说 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 明 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 中。
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 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012/3/2736
8、下列六个词是否可以组成一个正确的句子: 球棒 的 用来 是 棒球 打 A是 B否 9、动物学家与社会学家相对应,正如动物与( ) 相对: A人类 B问题 C社会 D社会学 10、如果所有的妇女都有大衣,那么漂亮的妇 女会有: A更多的大衣 B时髦的大衣 C大衣 D昂贵的 大衣
正视矛盾,承认矛盾,根据矛盾进行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到矛盾的
2012/3/2727
一、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3、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自身发展
3、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自身发展
面对矛盾我们应当积极面对,而非回避、否认!
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解决人生道路的矛盾 1、看到矛盾的两面、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例如在分析自己的时候,既看到优势,也看到劣势) 2、面对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利用课堂富余时间分三次进行
2012/3/27-
1、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A、蛇 B、大树 C、老虎 2、在下列分数中,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A 3/5 B 3/7 C 3/9
35
3、男孩对男子,正如女孩对: A青年 B孩子 C夫人 D姑娘 E妇女 4、如果笔相对于写字,那么书相对于: A娱乐 B阅读 C学文化 D解除疲劳 5、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 A牛棚 B马车 C房屋 D农场 E楼房 6、 2 8 14 20 ( ) 请写出“ () ”处的数字。 7、下列四个词是否可以组成一个正确的句子: 生活 水里 鱼 在 A 是 B否

(政治考学站)哲学判断

(政治考学站)哲学判断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3.哲学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哲学的发展推动具体科学的发展。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7.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8.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9.“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理论成果。

11.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12.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1.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3.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4.运动是物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5.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

6.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7.要尊重自然就要顺从自然。

8.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

9.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10.规律有好坏之分。

11.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12.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13.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14.科学认识随客观规律的发展而发展。

15.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16.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7.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18.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19.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0.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有了大脑便会产生人的意识。

人教新课标政治高三年级《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政治高三年级《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第21讲: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初步了解矛盾的含义和普遍性;提高学生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的能力;更深入地进行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教育,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社会与自己。

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矛盾普遍性教学难点:矛盾的含义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矛盾及其属性1、矛盾的含义: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属性。

“统一”性包括以下两种情形:(1)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2)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3、全面、准确地把握理解矛盾其及属性(1)哲学上所讲的矛盾与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矛盾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从一个个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矛盾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各种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具有矛盾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2)把握矛盾双方的“对立”——“对立”又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矛盾双方的“对立”离不开“统一”,是“统一”中的对立。

哲学中讲的“对立”或“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共性的反映,具有广泛意义,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无限多样。

(3)矛盾的两个属性的关系——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也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对立表现:(A)含义的对立。

(B)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矛盾的统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统一表现: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共处于矛盾统一体中,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离开对立或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4)正确理解矛盾双方的转化第一,矛盾双方转化的可能性——矛盾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哲学易错题(7-12)4

哲学易错题(7-12)4

2014届高三哲学易错点(7-12课)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联系,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二者都是客观的。

)5、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还包括其发展的全过程)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部分有序形成整体才会使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7、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8、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9、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

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10、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11、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事物发展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

)12、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13、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14、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5、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双方既对立又统一)16、统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

)17、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18、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19、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远不以解决的。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总结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总结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总结政治必修四知识点1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哲判断题学

哲判断题学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注意: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凡是具有先行后续特点的关系都是因果联系•(注意:因果关系是先行后续的,但先行后续的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世界上事物总是互为因果、彼此制约的都处于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注意: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注意:还包括其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注意:不一定)•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注意: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注意: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注意: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

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如上,用现状标准来判断是错的)•科学算命是科学与传统算命相结合而产生的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如上,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来判断新旧事物是错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注意:错,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注意: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注意: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注意: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注意:总趋势是前进的)•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注意: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注意: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注意: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注意: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注意: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矛盾就是斗争•(注意:说法片面,简言之,矛盾是对立统一。

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复习教案

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复习教案

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复习教案7、“谋求发展,不能不重视速度。

但我们要的发展速度,是同好的效益相统一的,不是片面的数量扩张;是同低通胀相统一的,不是大起大落的折腾;是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不是一阵子的大干快上。

”这段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道理(B)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B.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分析C.矛盾具有特殊性 D.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8、“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D)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发展进步。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9—11题。

9、哲学上的“矛盾”是指(D)A.事物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B.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C.事物自身包含的优点和缺点D.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0、上述材料中的论断蕴涵的哲理是(C)A.意识是物质的反映B.规律具有客观性C.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D.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11、上题中的事实要求我们(D)A.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B.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C.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D.看问题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12、辨析题:两点论就是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

答案:(1)认为“坚持两点论就是坚持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认为“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的观点是不确切的。

(2)唯物辩证法认为,坚持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初步了解矛盾的含义和普遍性;提高学生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的能力;更深入地进行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教育,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社会与自己。

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矛盾普遍性
教学难点:矛盾的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矛盾及其属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属性。

“统一”性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1)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2)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3、全面、准确地把握理解矛盾其及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矛盾与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矛盾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从一个个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矛盾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各种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具有矛盾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2)把握矛盾双方的“对立”——“对立”又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矛盾双方的“对立”离不开“统一”,是“统一”中的对立。

哲学中讲的“对立”或“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共性的反映,具有广泛意义,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无限多样。

(3)矛盾的两个属性的关系——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也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对立表现:
(A)含义的对立。

(B)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矛盾的统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统一表现: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共处于矛盾统一体中,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离开对立或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4)正确理解矛盾双方的转化
第一,矛盾双方转化的可能性——矛盾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这样就使矛盾双方有了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第二,矛盾双方转化的情形——其一,对作为矛盾双方的甲和己而言,甲变成己,己变成甲。

其三,矛盾双方的转化更重要的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第四,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矛盾双方转化需要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转化就不能实现。

这个条件,既有事物内部条件;也有事物的外部条件。

第五,矛盾双方转化的客观现实性——矛盾双方的转化既然需要条件,那就是客观的。

那种否认转化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那种认为矛盾双方转化可以无条件、或是主观幻想的、缺乏现实根据的转化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5)是否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矛盾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6)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7)辩证矛盾不等于逻辑矛盾。

逻辑上出现的首尾不一致,互相打架的现象属于逻辑矛盾,不属于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普遍性表现在:
第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即事事有矛盾(矛盾无事不有、无处不在)。

第二、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即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客观性——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主观强加给客观事物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

(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这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注意:两分法的基本含义——二分法是指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

既要看到事物内部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统一的一面。

这种方法通俗地讲就是一分为二(二分法、二点论),它与一点论是相对的。

热点导引:
1、正确认识互联网利弊
[热点材料]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日益密切.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获取信息、扩展视野、增长知识、购物交易,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负效应也日益显现。

有的网吧非法经营,想方设法吸引未成年人。

有的网吧公开提供含有赌博、色情、庸俗等不健康内容的网址。

部分青少年沉溺于色情网站、庸俗的聊天室和电子游戏,精神委迷不振。

网络犯罪现象日益增多,诈骗、贩黄屡见不鲜。

[分析点拨]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对于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我们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其负面影响,做到兴利除弊2、2、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热点材料]2003年6月1日,胡锦涛在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上讲道:“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市场更加开放,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动更加广泛和迅速,这一切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南北差距拉大,跨国犯罪严重,这一切又增加了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付挑战的紧迫性。


[分析点拨]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经济全球化也不例外。

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我们应当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同时注意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到趋利避害。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一是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二是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一是增大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风险;二是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三是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

3、石油价格上涨的利弊
[热点材料]近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已迫近50美元大关。

油价上将有可能影响世界经济和主要国家经济复苏的进程。

从全球消费层面看,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因物价和石油价格上涨所致,并有明显的通货膨胀上涨趋势,其中房地产与商品价格加快上升。

欧元区和日本则一直处于消费疲弱状态,目前的油价上涨给予消费层面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

[分析点拨]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油价上涨也不例外材料。

石油价格上涨有利也有弊,我们不能只看到了油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实,油价的上涨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好处”:高油价将促使我们深刻反思,我们要节能了,要考虑改进我国以往的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同时,油价上涨,我国要考虑建设和加大石油储备,而这一策略将带动信息服务,远洋石油运输,石油码头建设和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发展。

另外,石油涨价为其他替代能源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当然,面对油价的上涨,我们更要树立节能意识,要切实抓好石油天然气的节约和合理使用;要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抑制油气消费,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广泛运用技术手段和加强科学管理,努力降低油气消耗,提高利用效率;要正确制定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逐步建立石油储备制度和风险规避体系,完善石油天然气开发、节约和有效利用的保障措施;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替代能源产业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