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树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梳理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2.种子包括种皮和胚,部分种子还有胚乳。
3.种皮:坚韧,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4.胚包括子叶、胚根、胚芽、胚轴。
(1)子叶:储藏或转运营养物质。
有的种子有一片子叶,有的种子有两片子叶。
(2)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3)胚根将来发育成根。
(4)胚轴:连接胚芽和胚根的部分,将来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2.种植凤仙花1.种植凤仙花的方法(1)选种:挑选饱满、没有受过伤的凤仙花种子,目的是保证种子的发芽率。
(2)准备好花盆和土,先把一块小石头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多半盆土。
(3)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洞,深度约1厘米,每个洞里放一粒凤仙花种子,再用土盖住洞口。
(4)往花盆中浇一些水,直到土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2.观察种子在土壤中发生的变化(1)观察工具:种植杯。
(2)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卫生纸,装进一些土壤,使卫生纸贴住杯壁。
(3)把种子放在杯壁和卫生纸之间。
(4)向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3.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变化过程。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3.种子长出了根1.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1)种子萌发时先长出根,根迅速向下生长,然后长出茎和叶。
(2)无论把种子朝什么方向放置,根最终都是向下生长的。
(3)根、茎、叶三者之中,根生长最迅速,也是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来的。
2.根芽:从植物的根上长出来的幼芽。
根芽出土后,经过移植,可以成为独立的植物。
3.直根系:有粗壮的主根和许多侧根的根系。
4.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只有很多像胡须一样细长根的根系。
5.变态根: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的根称为变态根。
变态根是植物在长期进化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6.探究植物根的作用(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知识要点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且都具有(繁殖)功能。
3、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能观察到种子更多的特征。
(1)用眼睛看:①肉眼观察种子颜色、形状、大小及其(显著特征)。
②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细微结构)和颗粒较小的种子。
(2)用手摸:(软硬)和(光滑程度)。
(3)用鼻子闻:(气味)。
(4)用工具测量:(重量)、(大小)等4、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其中胚分为(胚根)、(胚芽)和(子叶)三部分。
种皮具有保护作用,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将来发育成根,子叶具有储存或转运营养物质的作用。
5.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呢?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
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
胚根发育成了根,胚芽发育成了茎和叶,子叶逐渐消失。
2、种植凤仙花1、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的)、(没受过伤)的种子的过程叫做(选种)。
我们可以将凤仙花的种子放入水中,观察种子在水中的沉浮,(不够饱满)的种子会浮在水面上,这样的种子应挑出去,以保证种子的(发芽率)。
2、凤仙花最适宜的播种时间是每年的(4月份)。
3、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观察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多项工作。
4、有些植物可用(茎)繁殖后代,如(天竺葵)、(土豆);有些植物可以用(叶)繁殖后代,如(秋海棠)。
3、种子长出了根1、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种子萌发时先长出(根)、然后长出(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且生长速度(快)。
3、根生长的方向和种子放置的方向(无关)、无论把种子的种脐朝什么方向放置,萌发出的根总是(向下生长)。
4、研究根的作用实验中,在水上滴些植物油是(防止水分的蒸发)。
北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北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本文档旨在对北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以下是本册科学知识点的简要概述:
1. 第一章:生命成长第一章:生命成长
- 植物的种植:介绍了种植植物的方法和过程,包括播种、浇水、施肥等。
- 植物的种类: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植物种类,如松树、玫瑰花等。
- 动物的生命过程:讲解了动物的生命过程,包括生长、繁殖
和老化。
2. 第二章:物体与材料第二章:物体与材料
- 物体的性质:介绍了物体的颜色、形状、硬度等基本性质。
- 材料的分类:讲解了常见的材料分类,如金属、塑料、布料等。
- 材料的用途:介绍了不同材料的用途,如金属可以做成钥匙、塑料可以做成玩具等。
3. 第三章:变化与运动第三章:变化与运动
- 物体的移动:讲解了物体的移动方式,如推、拉、滚动等。
- 转动和摆动:介绍了物体的转动和摆动,如旋转木马和钟摆
的原理。
- 温度的变化:讲解了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如冰融化、水沸腾等。
4. 第四章:天地人第四章:天地人
- 地球的形状:介绍了地球的形状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天体的运动:讲解了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动规律。
- 古人的智慧:介绍了一些古代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如造纸
术和指南针等。
以上只是对每个章节的简单概括,详细的知识内容请参考北师
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
本文档仅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和概念,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一、植物的生长变化。
1. 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 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的。
- 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胚又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
例如,菜豆种子的子叶有两片,储存营养物质;玉米种子的子叶有一片,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
2. 种子的萌发。
- 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 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
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3. 根、茎、叶的生长。
- 根的作用。
- 根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 根的生长方向是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如大豆的根)和须根系(如小麦的根)。
- 茎的作用。
- 茎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茎能将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叶、花、果实等器官;将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根等器官。
- 茎的形态多样,有直立茎(如杨树的茎)、缠绕茎(如牵牛花的茎)、攀缘茎(如葡萄的茎)、匍匐茎(如草莓的茎)。
- 叶的作用。
- 叶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光合作用的公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 叶还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从而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还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
4. 植物的开花结果。
- 花的结构。
- 一朵完整的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等部分。
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里有花粉;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子房里有胚珠。
- 传粉。
- 传粉是指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传粉的方式有自花传粉(如豌豆花)和异花传粉(如油菜花)。
异花传粉主要依靠昆虫(如蜜蜂、蝴蝶等)或风力等外界因素。
- 受精。
- 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
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
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第1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2.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能观察到种子更多的特征。
3,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细微结构和颗粒较小的种子的特征。
4.不同植物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
(1)种皮:具有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的作用;(2)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发育成一株植物;(3)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4)胚根:将来发育成根;(5)子叶:具有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5,挑选饱满、没有受过伤的凤仙花种子可以将种子放入水中,观察种子在水中的沉浮。
6.在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填写记录表、写观察日记、拍照、画图、使用测量纸袋等方式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
7.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8.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来繁殖后代。
(马铃薯、洋葱、番薯等)9.种子萌发时先长出根,然后长出茎和叶,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10.无论把种子的种脐朝什么方向放置,根最终都是向下生长的。
(向地性)IL探究植物根的作用实验(1)选用红色的水是为了便于观测。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为了防止试管中的水蒸发到空气中。
(3)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的水面下降。
(4)实验结论:试管中水面下降说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12.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3.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
常见的有直根系、须根系和变态根。
14.植物的叶子平展而且在茎上交叉生长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15.植物的叶子能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自身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
16.茎的运输作用实验(1)实验现象:将凤仙花的茎纵切开,发现茎的纵切面上有红色的线状结构。
将凤仙花的茎横切开,发现茎的横切面上有红色的点状结构。
(2)实验结论:茎具有运输的作用。
17.叶具有吸收阳光及蒸腾水分的作用的实验(1)将叶子用黑色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植物的生长1.种子的萌发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中,设置不同的环境变量,如把种子分别放在低温、干燥、无空气的环境和适宜温度、湿润、有空气的环境中对比,会发现只有在适宜条件下种子才会萌发。
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有的种子还有胚乳,如玉米种子,胚乳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而菜豆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
2.植物的生长过程根的生长:根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和向肥性。
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和伸长区细胞伸长增大细胞体积的结果。
根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其中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茎的生长:茎具有输导作用,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有机物。
茎还能支撑植物的枝叶,使叶片能更好地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茎有不同的生长方式,如直立茎(杨树)、缠绕茎(牵牛花)、攀缘茎(葡萄)和匍匐茎(草莓)。
叶的生长: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表皮上有气孔,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脉有支持和输导作用。
二、电路1.电的基础知识电是一种能量形式,可以在电路中流动。
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组成的闭合回路。
电源提供电能,如电池;用电器消耗电能,如灯泡、电动机等;导线连接电路各部分,让电流通过;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2.电路的连接方式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电路中一处断开,整个电路都不能工作。
例如,节日小彩灯串联时,一个灯泡坏了,整串彩灯都不亮。
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
在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条路径,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本支路。
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大多采用并联方式连接,这样各个用电器可以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一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的生命的。
2、解剖种子的顺序是先剖开种皮,在分开子叶,然后在用放大镜观察两片子叶的连接处有什么。
3、种子的种皮能保护内部的组织结构。
4、观察植物的种子时不宜采用的方式是用嘴尝。
5、浸泡一天的种子的胚芽变长。
6、被虫蛀过的种子,一般都不能萌发成幼苗,其主要原因是种子的胚被虫子咬坏。
6、浸泡一天的蚕豆种子,种子外部的种皮破裂,内部的胚根和胚芽开始萌发。
7、不同植物的种子大小,形状,颜色都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
8、种子的结构:种皮:保护种子,减少水分流失;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根:形成根;子叶:为胚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
第二课种植凤仙花1、我们选种子时,要选择那些丰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2、为了看清楚种子的萌发过程,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卫生纸,应该把种子放在杯壁和卫生纸之间。
3、种植凤仙花应该选择的季节是春季。
4、凤仙花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5、最适宜种子萌发的环境是潮湿、松软的土壤。
6、播种后一般经过7到10天凤仙花的种子会萌收回幼苗。
7、凤仙花种子萌发需要相宜的温度、水分、空气、泥土等必备前提。
8、播种凤仙花种子时,要先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口上,然后再放适量的土。
放一块小瓦片的目的是浇水时,多余的水会流出,而土壤不会随着流出。
9、播种凤仙花时,凤仙花种子埋入土中的合理深度大约为1厘米。
10、播种完成后,要在花盆中浇适量的水,适量的水是指使土壤湿润即可。
11、播种完成后,要将花盆放在温暖的地方。
12、播种凤仙花时,要挑选丰满,没有受过伤的种子。
丰满的种子储备的营养更丰富,更利于萌发,没有受过伤的种子能保证胚是完整的。
第三课种子长出了根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每课知识点汇总(K12教育文档)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每课知识点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小学四年级下科学每课知识点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小学四年级下科学每课知识点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每课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电)知识要点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
2。
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即同性相斥,异性相吸.3.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后,梳子带负的静电,头发带正的静电;负电荷从头发转移到梳子。
4。
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第2课点亮小灯泡1。
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4。
电池是一种便携式电源.电池的一端是铜冒,称为正极,符号是 +;另一端是锌壳,称为负极,符号是 - .5。
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6。
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传输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伏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第3课简单电路1。
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2. 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电池外),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3。
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骨骼和肌肉
教学目标: 知道对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应用已有的知识 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 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形态。能制作简易科 学模型。会查阅书刊和其它信息。对现象做出解释。了解运动系 统的健康是人的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 保健。注重证据。认识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 知道对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 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形态。积极参加锻 炼,注重个人保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科 学
四年级 下册
库伦镇小学 王小燕
教材与学生现状分析
教材分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 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 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 基本技能。从探究对象上看,以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事物间的相 互关系为主,把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一步;从探究水平上看, 仍然以引导性探究为主,逐步过渡到指导性研究;从过程与方 法上看,在观察与测量的基础上,学习假设与搜集证据,懂得 假设的必要性和搜集证据的重要性,适当地融入一些解释与建 立模型,使学生逐步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去理解所学的知识概 念,科学地想事情、做事情。 学生分析:四年级各班,学生基础良好,有较好的课堂常规 习惯。对科学课兴趣浓厚,但每个班级总有个别特殊的学生上 课管理起来比较困难。
物体的运动
养蚕 无处不在的力
调查与预测 骨骼与肌肉
四 年 级 下 册
肌肉 关节 骨骼、肌肉的保健 骨骼 第 一 单 元
我们来抽丝
给蚕宝宝记日记
养蚕经验交流会 我们来养蚕 第 二 单 元
运动的方式 运动的快慢
小车的运动
一切都在运动中 第 三 单 元
摆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摩擦力的秘密
力在哪里
第 四 单 元
降落伞
调查
预测
第 五 单 元
总体目标
本册书的总体教学目标是: (一) 充分展开教学过程,让科学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实在每一课的教学活动之中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 培养,需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为此,教学过程必须是经过周密思考后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仅仅向学生 提出学习的主题和探究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主要经历进行设计,确立哪些素 材更有价值,哪些过程更为重要,孰先孰后。可以这样说,教材为我们精心设计了相关的主题探究活动,但 我们也不要让这些设计束缚自己的手脚,在弄清活动设计的意图后,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例子,也可 以对教材的内容作适当的裁剪或发展教材内容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而不是 仅仅去教教材。 (二) 加强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构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结构优化的教学能够发展 学生的探究能力。教材编写者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构建教材的探究体系。尤其在四 下的编写过程中,更提出所有活动设计都要为儿童的发展服务,都要在对儿童认识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理 解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具体说,就是活动设计要充分遵循儿童认识发展的序,从学生们可观察到的微小 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进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 那么,我们教学时就要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学生进行这一内容的学习?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对于这 一问题,学生们是怎样想的?在观察、调动原有的经验时,学生产生的问题可能会是什么?他们对这一问题 的认识发展过程是怎样的?通过教学要引导他们继续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才是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三) 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材在呈现方 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单元的模式,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 进。 (四) 更加注重科学程序的培养,探究方法不断丰富。科学上的发明、发现也往往正是由观察迈出的 第一步。所以把观察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方法加以强调是完全正确的,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 律。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应该得到不断丰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测,是科学研究过 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我认为四年级下册教材在这两方面是有所侧重的。随着探究方法的丰富,探究的模式 也跟着丰富起来:如观察—统计—比较—分析—结论、观察—假设(推测)—验证(测量、实验)—分析— 结论等。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教学目标: 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从“这 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 出问题。能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能作控制变量 的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知道生 活中一些常见的力。喜欢大胆想象。乐于用科学 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 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能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能作控制变量的探究 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喜欢大胆想象。
第五单元
调查与预测
教学目标: 能区别调查与观察、实验的不同。能根据具 体情境选用不同的调查与预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调查与观察、实验的不同之处。区分预测与 推理。
教学建议
1、在单元教学活动框图中有一些虚线方框,这些虚线方框它是让教者 即教师突破教材自己设计的一些探究内容。这充分体现《科学》教材设计 意图中的一个明显特点:淡化教材。 2、在单元前待续的小诗,是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科学是 有趣的。同时在学完这个单元以后可以让学生们试着续写一段。 3、单元学习评价表是学生过程性评价资料,是学生对学习的回顾,可 以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也可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是教师发现自己教学 成功或缺失的反馈表,不可马虎,同时要对学生适时提出一些建议或鼓励, 必要时师生共同重新学习、探究。 4、在教学第一单元时,因本单元的教学需要学生通过触摸的形式感知 骨骼和肌肉,因此开学初期如果天气偏凉将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中开展此类 活动,建议可以等气温较高,学生穿得淡薄些再开展本单元教学。 5、第二单元中鉴于蚕卵和桑叶的提供,要适时进行,建议往后推迟一 下,蚕的一生要40天左右,教学时要穿插安排在其他单元中进行,同时要 指导学生制定好养蚕计划,记好养蚕日记。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道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 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 种方法。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 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 形成种种解释。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置 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 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 种方法。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置疑,结 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
教学建议
6、小车的运动是以学生们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预测-验证 -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来研究运动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这过程,假设 一定要完整,实验前小组里要很明确,保持不变的是什么?需要改变是什么?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搜集证据。对实验记录中的 数据处理,教师也要事先与学生商量好,如五次数据,最后结果是取平均数, 还是取中间数,或是五取三,全班要形成统一的标准。培养学生以实验数据 说话的意识。 7、力在哪里要让学生认识到凡是有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 用,让学生对力有一个粗浅大致的了解。通过弹棋子知道力的大小要合理、 方向要正、力的作用点要准。 重力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力,有关的现 象司空见惯,物体受到的这种拉向地面的力就是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这是 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而产生的,但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 重力,因为重力是多方面构成的,吸引力并不就是重力,静止的物体也受到 重力的影响,重力具有普遍性。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大小无关 。 8、调查要注意事物不同时间内的变化,抓住一些事物相同和不同和特征, 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预测要利用现有证据和已有经验,不能信口开河。
第二单元 养蚕
教学目标: 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的 方式描述事物的形态。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 观察,采集数据,作简单记录。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经 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归纳某 一动物的共同特征。能长期参与科学活动。愿意合作交流。 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的 方式描述事物的形态。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 生长的大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