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下注型肛周疾病的中医饮食护理

合集下载

肛痈护理常规

肛痈护理常规
肛或肺、脾、肾亏虚,湿热 之邪乘虚下注所致。以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有波动感, 伴恶寒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肛门直肠周围可参照本病 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患者的饮食、排便习惯即诱发因素。 (2)肛周症状即伴随证。 (3)直肠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火毒蕴结症、热度炽盛症、阴虚毒恋症。
(六)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按高热护理常规进行。 (2)局部疼痛难忍者,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三、健康指导
(1)忌油腻辛辣之品,戒烟酒。 (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治便秘,便后清洗 肛门或坐浴。 (3)发现肛门局部异常,及时就诊治疗。
谢谢!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避免坐位,高热及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取 侧卧位。
(二)病情观察 (1)观察局部皮肤红肿范围、温度、疼痛程度、有无 波动感,观察体温变化及全身情况。 (2)对切开排脓术后,应观察伤口情况及引流物的色 、质、量,有无出血或渗血,发现异常,报告医 生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大便后遵医嘱中药熏洗。 (2)火毒蕴结、热度炽盛症,中药应饭后偏凉服。 (3)阴虚毒恋症,遵医嘱用中药泡水代茶饮。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2)急性期给予少渣半流质。
(五)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疏导,解除害羞及因惧痛而害怕排便,担心 预后等心理问题,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

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

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

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 便血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

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煎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 便秘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调理方法

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调理方法

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调理方法湿热体质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体内湿气和热气积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中医通过调理药膳、针灸、穴位按摩以及运动等方式来平衡湿热体质,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调理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湿热体质问题。

一、调理药膳中医药膳调理是一种通过进食特定的药材和食材来调节人体机能的方法。

对于湿热体质,中医药膳有着独特的调理效果。

以下是几种适合湿热体质的药膳:1.芡实粥:芡实具有利湿化痰的功效,可用来清理体内湿气。

将芡实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煮成粥,每天早晚饭后食用,有助于改善湿热体质。

2.决明茶:决明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

将适量的决明叶泡水,每天饭后饮用,可改善湿热体质引起的口苦口干等不适症状。

3.薏苡仁糖水:薏苡仁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以帮助调理湿热体质。

将适量的薏苡仁煮沸后加入冰糖调味,每天饭前或者饭后适量饮用,有助于改善湿热体质引起的水肿等问题。

二、针灸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在调理湿热体质上也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认为,湿热体质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而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脾胃功能,进而改善湿热体质。

经典的湿热体质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和大椎等。

通过针灸这些穴位,可以促进体内湿气和热气的运行,达到调理湿热体质的效果。

然而,针灸需要专业医师操作,在选择针灸治疗时需谨慎,并结合具体情况来决定疗程和疗效。

三、穴位按摩除了针灸外,穴位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中医调理湿热体质的方法。

中医认为,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调理体内的气血流动,促进新陈代谢,减少湿气和热气的沉积。

常用的湿热体质穴位按摩有足三里、关元、大椎和中脘等。

可通过手指按摩、指压或使用按摩器等方式刺激这些穴位,每次持续10-15分钟,每天坚持按摩,有助于改善湿热体质。

四、运动适当的运动对于湿热体质的调理也很重要。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体内湿气和热气的燃烧,排出体外,达到调理的作用。

肛门疾病的中医饮食养生之道是什么

肛门疾病的中医饮食养生之道是什么

肛门疾病的中医饮食养生之道是什么肛门疾病是一类常见且令人困扰的健康问题,如痔疮、肛裂、肛瘘等。

中医认为,饮食对于预防和调理肛门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饮食选择和搭配,可以促进肠道健康,减少肛门疾病的发生风险,并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首先,我们要了解肛门疾病与饮食之间的关系。

中医认为,肛门疾病的发生往往与体内的湿热、气血不畅等因素有关。

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多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容易导致肠道积热,使湿热内生,从而影响肛门部位的气血运行,引发或加重肛门疾病。

那么,在中医饮食养生中,哪些食物是适宜的呢?蔬菜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如芹菜、韭菜、菠菜等,能够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

便秘是诱发肛门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保持大便通畅对于肛门健康至关重要。

水果也是很好的养生食品。

像香蕉、火龙果等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能够缓解肠道干燥,使排便更加顺畅。

此外,苹果、橙子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粗粮在饮食中也应占有一定的比例。

糙米、玉米、燕麦等粗粮富含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能够促进肠道消化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豆类食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黑豆、红豆、绿豆等,不仅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还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肠道环境。

在中医饮食养生中,还有一些食物具有特定的调理作用。

例如,蜂蜜具有润肠通便、补中润燥的功效,可以在早晨空腹时饮用一杯蜂蜜水,有助于预防便秘。

黑芝麻富含油脂和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肝肾、润肠燥的作用,对于缓解因肝肾不足引起的便秘有一定帮助。

除了选择适宜的食物,饮食的方式和习惯也非常重要。

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过度进食或长时间饥饿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

要注意饮食的温度,避免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刺激肠道。

过冷的食物可能导致肠道痉挛,过热的食物则容易损伤肠道黏膜。

同时,要控制食量,避免过度饱腹增加肠道负担。

对于患有肛门疾病的人群,在饮食上还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适当的调整。

中医养生调理湿热体质的秘诀

中医养生调理湿热体质的秘诀

中医养生调理湿热体质的秘诀湿热体质是指人体内湿气和热气过重,导致体内阴阳失衡的一种体质类型。

湿热体质的人常常会出现口苦、口干、尿短黄、大便燥结、皮肤湿疹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头晕、心烦等不适。

为了改善湿热体质,中医提供了一些调理方法和养生秘诀,本文将详细介绍。

一、饮食调理1. 调整饮食结构:湿热体质的人应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和烟酒等食物。

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苦瓜、冬瓜、黄瓜、芹菜等,可以帮助排湿热。

2. 合理搭配饮食:饮食中应注意合理搭配,避免食物过于单一或过于复杂。

可以适量摄入粗粮、海藻、豆制品等具有清热排湿作用的食物,如紫菜、花生、薏苡仁等。

3. 喝适量水:湿热体质的人应该多喝开水,帮助排除体内湿气。

尤其是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温水,有助于清除体内废物和湿气。

4. 注意烹饪方法:烹饪湿热体质的食物时,可以选择清蒸、煮、炖等方法,避免过度油炸或烧烤,以保持食物的清淡口感。

二、适当运动1. 坚持锻炼: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湿热体质的人排除湿气。

但应注意不要过度运动,以免体内湿气更加囤积。

2. 按摩腹部:湿热体质的人可以适当进行腹部按摩,以促进胃肠功能的调理。

用温热的双手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可以缓解湿热体质引起的胃肠不适。

三、养生方法1. 调整生活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对湿热体质的调理很重要。

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6点前起床,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

2. 放松心情:湿热体质的人常常容易焦虑、急躁,应该学会放松心情,保持愉快的心态。

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散步等方式来缓解压力,改善湿热体质。

3. 中草药调理:中医中草药在调理湿热体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例如,可以饮用荷叶、茯苓、黄连等中草药泡水,有助于清热解毒、利湿排湿的作用。

4. 忌烟酒咖啡:湿热体质的人应尽量避免烟酒和咖啡因的摄入,这些物质会加重湿热症状。

改为饮用茶水或者纯净水,既可以解渴还有清热排湿的效果。

肛门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葛根

肛门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葛根

肛门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葛根肛门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等,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不便。

中医在治疗肛门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运用中药调理,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在众多中药中,葛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中医认为,肛门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密切相关。

常见的病因有饮食不节、久坐久立、劳累过度、情志失调、外感六淫等。

这些因素导致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肛门部位的疾病。

从辨证的角度来看,肛门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型:湿热下注证:多因饮食不洁,过食辛辣肥甘,湿热内生,下注肛门所致。

患者常表现为肛门坠胀疼痛,便血色鲜,肛门局部红肿灼热,伴有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热毒蕴结证:多由外感热毒之邪,或体内热毒炽盛,蕴结肛门而成。

其症状为肛门肿痛剧烈,持续不减,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气滞血瘀证: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久坐久立,气血瘀滞于肛门所致。

主要表现为肛门刺痛,有肿物脱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中气下陷证:常见于久病体弱或劳累过度之人,中气不足,升举无力,导致肛门坠胀,肿物脱出,伴有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

在治疗肛门疾病时,中医会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葛根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在肛门疾病的治疗中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

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等功效。

在肛门疾病的治疗中,葛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葛根具有升阳止泻的作用。

对于中气下陷型的肛门疾病患者,葛根可以升举阳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改善肛门坠胀、肿物脱出等症状。

其次,葛根能够生津止渴。

肛门疾病患者往往由于疼痛、出血等原因,导致体内津液损伤。

葛根的生津作用可以补充体内的津液,缓解口渴、咽干等症状,同时也有助于保持大便的通畅。

此外,葛根还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

中医秋季保健如何调理湿热下注

中医秋季保健如何调理湿热下注

中医秋季保健如何调理湿热下注秋季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节,是中医调理身体的黄金季节。

在秋季,天气干燥,气温逐渐降低,人们常常会感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而湿热下注是秋季最常见的体质问题之一。

那么,如何通过中医调理来改善湿热下注的情况呢?一、饮食调理饮食对于调理湿热下注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湿热下注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因此调理饮食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

1. 少食湿热之物:湿热之物多为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如辣椒、姜蒜、油炸食品等。

在秋季,尽量避免或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湿热之气。

2. 多食清淡养阴之物:以清淡养阴的食物为主,如绿豆、薏米、山药等,这些食物具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的作用,有利于消除湿热之气。

3. 适量增加纤维素的摄入:秋季宜多食用蔬菜水果、杂粮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帮助排除湿热之气,促进肠胃蠕动,保持身体的健康与平衡。

二、生活习惯调理除了饮食调理,改善湿热下注的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秋季空气干燥,室内空气更容易不流通,容易滋生湿热之气。

因此,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可有效防止湿热下注。

2. 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帮助身体排除湿热之气。

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适合秋季的运动方式。

3.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的清洁,注意脚部的卫生,避免长时间穿着过紧或不透气的鞋袜,避免湿热从足部入侵。

三、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湿热下注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调理方法:1.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口干舌燥、大便黏腻等症状。

2. 茵陈蒿:具有清利湿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热引起的湿疹、痤疮等皮肤问题。

3. 苦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湿热引起的咽喉发炎、口腔溃疡等症状。

请注意,在使用中药进行调理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滥用或误用。

通过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理以及中药调理,可以有效改善湿热下注的情况,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

肛肠科出院指导

肛肠科出院指导

肛肠科出院指导饮食指导1.风伤肠络证:宜食清热凉血之品,如绿豆、苦瓜、芹菜、马蹄等。

2.湿热下注证:宜食清热利湿之品,如菜花、赤小豆、绿豆、薏苡仁、小米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理气活血之品,如山楂、木耳、桃仁、番茄、黑米等。

4.脾虚气陷证:宜食益气养血之品,如茯苓、山药、薏苡仁、鸡肉等。

5.便血者,进软食、多饮水,食蔬菜水果及补血之品,忌粗糙、坚硬之品。

6.忌食辛辣、煎炸、烧烤之品;戒烟酒,不暴饮暴食。

口服药1.口服中药应与西药间隔30分钟左右,或遵医嘱。

2.服用致康胶囊期间忌寒凉、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熏洗药1.熏洗早晚各一次,熏洗后及时擦干汗液,以防感冒。

2.用药后观察有无药物过敏反应。

生活指导1.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避免劳累,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便后及睡前清洗肛门。

2.避免局部刺激,便纸宜柔软,不穿紧身裤和粗糙内裤。

3.预防便秘: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低于1000ml;增加膳食纤维;不食或少食热性食物,如:辣椒、白酒、牛羊肉、狗肉、烧烤食物、煎炸食物等。

4.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便秘时绕脐周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日3次,每次20-30圈。

5.观察伤口有无新鲜渗血。

如量少应卧床休息;量多立即就医。

6.多做提肛运动。

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

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1遍,每遍20-30次。

7.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8.出院后遵医嘱按时复诊。

肛肠科门诊:69970962 肛肠科护士站:69970965您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热下注型肛周疾病的中医饮食护理
发表时间:2012-12-27T10:21:18.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8期供稿作者:邰振伟
[导读] 中医饮食护理是中医护理学的重用组成部分,也是辩证施护的重用方法之一。

邰振伟(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肛肠科 021000)
【摘要】中医饮食护理是中医护理学的重用组成部分,也是辩证施护的重用方法之一。

运用正确的中医整体观念及辩证施食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在治疗湿热下注型肛周疾病的过程中或康复病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合理安排膳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关键词】湿热下注肛周疾病中医饮食
中医认为,本证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和辛辣醇酒之品,湿热内生浊气下注肛肠或肛肠湿毒热结,气血盛滞,经络阻塞或因中气不足,湿热乘虚下注,郁久蕴酿而成。

肛周疾病多与湿热下注有关。

一辨证选择食物
病症有寒、热、虚、实之分,食物亦有四性五味之别,在饮食调护上应按病症的性质不同,选择相宜之食品。

“四性”,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质的食性。

“五味”,酸、即苦、甘、辛、咸五种食味。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有的放矢地结合病类、病情、病状、病程的不同选择有针对性的中医饮食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或是巩固、改善疗效,反之,则会影响或是延误病情的治疗。

二饮食宜忌分析
(一)肛周疾病的病人适宜食物
1 蛤蜊:性寒,味咸。

《本草求原》中说:“蛤蜊治五痔。

”蛤蜊肉能润五脏,软坚散肿。

痔疮患者宜用蛤蜊肉经常煮食。

2 螺蛳:性寒,味甘,能清热、利水,治疗痔疮。

《本草纲目》亦云:“醒酒解热,利大小便,治脱肛、痔漏。

”患有痔疮的人,适宜常吃螺蛳。

3 蚌肉:性寒,味甘咸,有清热、滋阴、解毒的作用,适宜湿热痔疮者煮食或喂汤服。

4 泥鳅:补中气,祛湿邪,既营养,又疗痔,久痔体虚、气虚脱肛者宜常食之。

5 鳗鲡:俗称白鳝。

性平,味甘,能补虚羸、祛风湿,对体弱气虚痔疮患者,最为适宜。

6 鳢鱼:俗称乌鱼、黑鱼。

性寒,味甘有补脾、利水的作用,能疗痔疮。

《别录》中早已说它“疗五痔。


7 黄鳝:能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亦可疗痔瘘。

《食用中药与便方》亦载:“内痔出血,气虚脱肛,黄鳝煮羹食之,有补气固脱之功。


8 猪大肠:适宜痔疮出血脱肛者食用。

古代治疗痔疮的效方,也常用到猪大肠。

9 野猪肉:性平,味甘咸,不仅能补虚弱羸瘦,又能疗痔疮出血,对患有慢性痔疮出血者最宜。

10 柿饼:性寒,味甘涩,能清热、润肺、涩肠、止血,尤其适宜痔疮出血者食用。

《本草纲目》记载:“白柿治痔漏下血。


11 香蕉:性寒,味甘,能健胃清肠、消肿解毒,对肛肠疾病患者,如便秘、肠炎、痢疾、痔疮等,均有效益。

12 榧子:又称香榧。

有润肺滑肠、通便化痔、杀虫消积的作用。

13 韭菜:有行气、散血的作用,韭菜含粗纤维较多,而且比较坚韧,不易被胃肠消化吸收,促进大肠蠕动,防止大便秘结,故对痔疮便秘者有益。

14 蕹菜:又称空心菜、空筒菜。

性寒、味甘,有治疗便秘、便血、痔疮的作用。

蕹菜对痔疮病人大便经常干结者,最为适宜,
15 菠菜:性凉,味甘,有养血、止血、润燥、滑肠、通便的作用。

16 丝瓜:性凉,味甘,能清热、凉血,适宜痔疮出血者食用。

17 黑木耳:性平,味甘,善能凉血止血,有治疗血痢、便血、痔疮的作用。

《本草纲目》载黑森耳治痔。

18 槐花:槐树的花朵或花蕾可供食用,有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也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痔疮药物。

19 胖大海:性凉,味甘淡,有清热、润肺、利呖、解毒的作用,痔疮便血者宜用胖大海泡茶频饮。

(二)肛周疾病的病人禁忌食物
在肛周疾病护理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临床上许多疾病难愈,或愈而复发,不少是与不注意饮食禁忌有关。

辣椒:性热,味辛,痔疮患者切忌多食久食。

《药性考》中认为辣椒多食动火,并告诫:“久食发痔。


胡椒:为性燥、味辛大热之调味品。

《本草备要》、《本草经疏》、《本草经疏》中都分别强调:“多食发疮痔”;“痔漏诸证,切勿轻饵,慎之慎之”; “血证痔患皆忌之。


生姜:最为常用的辛温调味食品,因其辛辣助火,故痔疮之人法当忌食。

《本草纲目》中还说:“食姜久,积热患目。

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

莼菜:根据前人经验,患有痔疮者,应忌食之。

如《千金?食治》中指出:“莼菜,多食动痔病。

”《本经逢原》也记载:“莼性味滑,常食发气,患痔漏皆不可食。


芥菜:俗称雪里蕻。

性温,味辛。

《本草纲目》也有告诫:“久食则积温成热,辛散太甚,耗人真元,发人痔疮。


白酒:俗称烧酒。

凡患有痔疮疾患者,无论内痔外痔,切忌多饮烈性白酒。

明?李时珍曾说:“烧酒,纯阳毒物也,与火同性。

”并说“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

”《本草衍义补遗》中也认为,经常饮酒之人,病深即发内痔。

雉肉:又称野鸡肉,也属发物。

如唐?孟诜曾说:“雉肉在九月至十一月稍有补,他月则发五痔。

”《随息居饮食谱》也说:“多食损人,发痔”,
食盐:饮食中还应该控制盐的摄入量,过量的盐会使体内液体停滞于循环系统,造成肛门及其他地方的静脉隆起,使痔疮病情加重。

高脂肪: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可使大便排泄缓慢,从而导致便秘,使痔疮病情加重
三饮食适量
饮食虽能维护人体的生长发育,但如果饮食失宜、饱饥无常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济生方?宿食门》中说的:“善摄生者,谨于和
调,一饮一食,使入胃中,随消随化,则无滞留之患;若禀受怯弱,饥饱失时,或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瓜果菜,停蓄胃脘,遂结宿滞,轻则吞酸呕恶,胸满噎噫,或泄或痢;久则积聚,结为癥瘕,面黄赢瘦,此皆宿食不消而主病焉。

”说明了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瓜果菜,或肥甘厚味无度,或暴饮暴食等均可导致疾病发生。

四讨论
中医治疗历来重视食疗,《内经》中强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又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说明药物配合饮食治疗,既可减少“毒药”对人体的损害,又能补精益之,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对肛周疾病进行中医饮食调护,能有效地减少食物对患部的刺激,还能通过食物增加营养,增强抵抗力,并根据肛肠疾病多为湿热下注的特点,通过中医饮食调护,达到祛湿除热之功效,从而起到一个调理肠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2]赵其光.《本草求原》.
[3]李时珍.《本草纲目》.
[4]赵学敏,编著.《本草纲目拾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