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故事(精选20个)
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故事

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故事从古至今,科学家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索着自然界的奥秘,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个科学家实事求是的故事。
一、夏尔·达尔文的种马实验证实了自然选择的理论夏尔·达尔文(Charles Darwin)是进化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进化论,并通过系统的观察和分析,阐明了自然选择的机制。
在他的实地考察中,有一次他参观了一座名叫赫茨福德(Hertford)的牧场,注意到这里的种马具有较长的腿。
达尔文观察到,这些长腿马在潮湿的草原上行走更为轻松,因此更有机会逃脱天敌的追捕。
他提出如果这些马繁殖后代,那么长腿这一特征有可能在种群中逐渐普及。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达尔文回到了赫茨福德,与当地农民合作进行科学实验。
他挑选了一组长腿马和一组短腿马,让它们自由交配,然后记录下它们的后代的特征。
经过几代的繁殖后,达尔文发现长腿特征的马开始在种群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个实验结果提供了实际证据,证明了自然选择机制在物种演化中的作用,巩固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验证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提出了相对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时空结构的认识。
其中,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描述了引力的本质和时空的弯曲效应。
为了验证他的理论,爱因斯坦利用了1919年的日食机会。
他预测,由于太阳的重力,光线在靠近太阳时会弯曲。
这个预测与经典物理学的预测相左。
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爱因斯坦与英国皇家学会合作,派出了一个探险队前往非洲和巴西观测日食,并测量光线在太阳附近的弯曲程度。
经过精确的观测与计算,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被证实是正确的。
这一重大的科学发现不仅彻底颠覆了牛顿的引力理论,也对整个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卡尔·林奈的分类学贡献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科学陈嘉庚钱学森钱三强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邓稼先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第1篇: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一):袁隆平小时候的故事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
教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教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教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教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本事。
有一次,教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
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当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可是教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
他自我想不出来,教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
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二):中国科学家钱人元的故事钱人元生卒年: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
江苏常熟人 1931年,在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
1935年,化工科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9年,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
1943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
1947年,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8年,回国,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席。
1949年,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
给小孩子讲的科学家故事(10篇)

给小孩子讲的科学家故事(10篇)给小孩子讲的科学家故事(精选篇1)高斯上小学时,就对数学很感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白尔脱先生有点不高兴,他一走进教室,就扳着面孔对同学们说:“今天的课是你们自己算题,谁先算完,谁就先回家吃饭。
”说着,他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题目:1+2+3+……+100=?同学们立刻拿出练习本,低头认真地算了起来。
白尔脱则坐在一边,看起小说来。
谁知,他刚刚看完一页,小高斯就举手报告老师说:“老师,这道题我算完了。
”“算完了?”白尔脱没好气地挥挥手,“你算得这么快准会算错,再算算吧!”“不会错。
我检查过,还验算了一遍。
”高斯理直气壮地说。
“白尔脱走到高斯座位前,拿起他的练习本一看,答案是“5050”,显然一点没错。
“你是怎么算的?”白尔脱不无惊奇地问道。
高斯一板一眼地回答说:“我发现,这个题目一头一尾挨次两个数相加,都是101,总共50个101,所以答案应该是:50×101=5050。
”“真妙呀!”白尔脱兴奋地拍一下桌子,接着大声地对全体同学说:“真没想到,你们当中竟会出现数学神童!”自此以后,白尔脱先生完全改变了对农村孩子的看法,尤其对高斯更是喜欢。
后来,在白尔脱先生的精心培养下,高斯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造诣也越来越深。
在他17岁的时候,他就发现了数论中的二次互反律。
给小孩子讲的科学家故事(精选篇2)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动手动脑。
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我的作品,交给了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
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我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
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
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
教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
科学家的故事(20个)

科学家的故事(20个)科学家的故事(精选20个)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精选(一):XXX故事XXX小时候身体十分瘦弱。
十岁时,随母亲前往俄国的XXX,与父亲团聚,并开始理解家庭教师的指导。
十七岁时,到美国留学,两年之后回国,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研究工作。
XXX受了父亲的影响,对研究炸药很有兴趣,之后因为制造炸药和开发油田,赚了很多钱。
但是,他看见自己发明的炸药用于战争,感到十分痛心,故毕生努力呼吁世人把火药用于和平。
XXX用他的巨额财产成立基金,每年发奖金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
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一向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呢!实验室里雾腾腾,XXX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来找他,说:“XXX,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样行呢你写份自传吧。
”“哥哥,不用吧。
”“那如何行呢”XX X的哥哥挽劝道,“弟弟,你写自传并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我们家族呀!你写吧。
我们家族的家谱里有你的自传,就会增添光彩的!”XXX还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复劝说,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误你的时间吗如果那样,你就说说,我来记录、整理吧。
”“我实难从命。
”XXX态度礼让,但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能写自传,在宇宙旋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写1的哟!”原先如此!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己,为甚么要拿对人类的一点点贡献去换取荣誉呢。
因此,他始终不答应。
XXX的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
XXX又埋头做起实验来。
XXX的遗嘱,是他理想的精华,心血的结晶。
虽然他身拥巨富,却不愿把财产分配给亲友们。
他认为:大宗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务必的教育费用,如果留下过多的钱财,那是奖励懈惰,使他们不能发展自己的才干。
因此,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决定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金,奖励当代的世界精英。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一):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
然后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
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
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四):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
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
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
”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
之后,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
到1950年,他放下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五):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
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
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20个字以内

我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 导语我国科学家在世界科技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故事常常鼓舞性和感人。
本文将以一些著名我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为切入点,探讨他们背后的励志故事和科研精神。
2. 我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屠呦呦: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
她在研究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但她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功绩世界。
她的故事鼓舞着许多追求科学的青年学子。
(2)袁隆平: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他为了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常常在水稻田间劳作,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他的故事展现了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奉献精神。
(3)邓稼先:邓稼先作为我国的“导弹之父”,他在科研道路上磕磕绊绊,但最终创造了多项科技成果。
他的故事鼓舞了许多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激励他们奋发向前。
3. 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的我国科学家的小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励志精神和科研执着,还可以看到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和奉献。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的道路上充满艰辛,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4.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个写手和科技爱好者,我深深为这些我国科学家所做出的成就而感动。
他们不仅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在精神层面给我们带来了启发。
正是有了这些坚定不移的科研者,我国的科技才能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
5. 结语我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不仅可以激励我们,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科学家们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
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能够激励更多的人投身科学研究,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我国科学家的小故事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他们用坚定的科研精神和不懈的努力,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的故事需要被更多的人知晓,以此激励更多的年轻人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尊重,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我国科学家的故事让人感慨良多,他们不仅是科学家,更是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英雄。
他们的故事中充满了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品质。
科学家的故事作文20篇

科学家的故事作文20篇科学家的故事作文(一):爱迪生是伟大的发明家,他赐给了人们很多发明创造,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他的一生中有很多发明,比如:电灯、留声机、投票计数机、蓄电池等两千多个发明,无不让人敬佩。
列文虎克是显微镜之父。
当他把他的显微镜对准一滴雨水时,他发现了其中的小小世界,无数微生物游戈与其中。
他把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引起了轰动。
达·芬奇的工作日志里绘有许多东西的设计图,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计算器的设计。
达·芬奇日记长13000多页,至今仍在影响科学研究。
如果你此刻学习物理,不论是谈到重力问题,还是光线和光学原理,你还得从爱萨克·牛顿爵是的研究成果开始。
牛顿是第一个提出光是有粒子构成的,这原理让他研制出了反射望远镜(如今以他的命名)。
此外,牛顿还在声、热原理研究方面做出了供献。
读了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我更爱科学了!科学家的故事作文(二):约翰尼斯·开普勒,1571年12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
13岁进入教会学校,16岁被蒂宾根大学录取,20岁获硕士学位。
1594年,在担任中学教师期间,潜心天文探索,并在1596年出版了《宇宙的神秘》一书。
此书受到天文学家第谷的赏识。
1600年,开普勒移居布拉格,应邀为第谷做助手。
第谷逝世后,开普勒利用遗留的很多资料,利用几何曲线表示火星的运动,发现火星运动的轨迹不是圆,而是椭圆,并且运行速度不匀。
1609年,开普勒在《新天文学》一书中,发表了着名的第一和第二定律。
第必须律把太阳的位置精确标定在椭圆焦点上,各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
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在形式上提示了行星与太阳的连线于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这在本质上阐明了行星离太阳近则快,远则慢的不匀速性。
1619年,开普勒在《宇宙和谐论》一书中发表了第三定律,即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的平方,等于椭圆长轴一半的立方。
开普勒的发现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50个字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50个字
(原创版2篇)
目录(篇1)
一、钱学森回国的故事
二、牛顿的苹果故事
三、中国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正文(篇1)
一、钱学森回国的故事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钱学森夫妇决定回国为新生的国家贡
献力量。
但回国之路充满曲折和艰辛,他们历经困难终于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科研事业。
二、牛顿的苹果故事
一天傍晚,牛顿在后院苹果园沉思,突然一个熟透的苹果被风吹落在地上。
他好奇地思考:为什么苹果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飞?这一疑问启发了他,最终发现了地心引力。
目录(篇2)
1.科学家发现水稻分蘖规律
2.科学家研究地质结构发现油田
3.科学家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
4.科学家研究气候变化保护生态
正文(篇2)
1.中国科学家袁隆平通过观察水稻生长过程,发现了水稻分蘖的规律。
这一发现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使数千万人免于饥饿。
2.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我国大庆油田的存在。
这一发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结束了中国石油依赖进口的历史。
3.药学家屠呦呦在对传统中药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治疗疟疾的新药——青蒿素。
这一发现为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带来了希望和生机。
4.气象学家陈永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20个)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精选(一):诺贝尔故事诺贝尔小时候身体十分瘦弱。
十岁时,随母亲前往俄国的贝德尔堡,与父亲团聚,并开始理解家庭教师的指导。
十七岁时,到美国留学,两年之后回国,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研究工作。
诺贝尔受了父亲的影响,对研究炸药很有兴趣,之后因为制造炸药和开发油田,赚了很多钱。
但是,他看见自己发明的炸药用于战争,感到十分痛心,故毕生努力呼吁世人把火药用于和平。
诺贝尔用他的巨额财产成立基金,每年发奖金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
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一向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呢!实验室里雾腾腾,诺贝尔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来找他,说:“诺贝尔,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样行呢你写份自传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样行呢”诺贝尔的哥哥劝说道,“弟弟,你写自传并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我们家族呀!你写吧。
我们家族的家谱里有你的自传,就会增添光彩的!”诺贝尔还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复劝说,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误你的时间吗如果那样,你就说说,我来记录、整理吧。
”“我实难从命。
”诺贝尔态度谦逊,但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能写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写的哟!”原先如此!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己,为甚么要拿对人类的一点点贡献去换取荣誉呢。
因此,他始终不答应。
诺贝尔的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
诺贝尔又埋头做起实验来。
诺贝尔的遗嘱,是他理想的精华,心血的结晶。
虽然他身拥巨富,却不愿把财产分配给亲友们。
他认为:大宗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务必的教育费用,如果留下过多的钱财,那是奖励懈惰,使他们不能发展自己的才干。
因此,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决定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金,奖励当代的世界精英。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二):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十分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
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
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
原先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
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
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三):弗莱明与青霉素弗莱明出生在苏格兰的亚尔郡,他的父亲是个勤俭诚实的农夫,生了八个孩子,弗莱明是最小的一个。
由于家道中落,他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十六岁便要出来谋生;在二十岁那年,承受了姑母的一笔遗产,才能够继续学业。
二十五岁医学院毕业之后,便一向从事医学研究工作。
在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无意中发现霉菌有杀菌作用,这种霉菌在显微镜下看来像刷子,所以弗莱明便叫它为“盘尼西林”。
从这时开始,弗莱明便对盘尼西林作系统的研究,到了1938年,盘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盘尼西林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
弗莱明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他不尚空谈,只知默默无言地工作。
起初人们并不重视他。
他在伦敦圣玛丽医院实验室工作时,那里许多人当面叫他小弗莱,背后则嘲笑他,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苏格兰老古董”。
有一天,实验室主任赖特爵士主持例行的业务讨论会。
一些实验工作人员口若悬河,哗众取宠,惟独小弗莱一向沉默不语。
赖特爵士转过头来问道:“小弗莱,你有甚么看法”“做。
”小弗莱只说了一个字。
他的意思是说,与其这样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不如立即恢复实验。
到了下午五点钟,赖特爵士又问他:“小弗莱,你此刻有甚么意见要发表吗”“茶。
”原先,喝茶的时间到了。
这一天,小弗莱在实验室里就只说了这两个字。
弗莱明像往日那样细心地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玻璃罐。
“唉,罐里又跑进去绿色的霉!”弗莱明皱了眉头。
“奇怪,绿色霉的周围,怎样没有葡萄球细菌呢难道它能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细心的弗莱明不放过一个可疑的现象,苦苦地思虑下去。
他进行了一番研究,证赏这种绿色霉是杀菌的有效物质。
他给这种物质起个名字:青霉素。
有了这个发现,人类又从死神的手里夺回许多生命。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四):莫瓦桑发明人造金刚石的故事金刚石作为一种稀有的贵重物品,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重要象征。
在大自然中,金刚石以极少的矿藏量深埋在地底下。
偏偏是这种少得出奇的金刚石具有世界万物中独一无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种矿石。
金刚石的这一特性,使它具有广泛的社会用途:有人将它镶嵌在金光闪闪的戒指、耳环等首饰中,以象征坚贞不渝的感情;有人把它制成锋利无比的金刚钻,用来切割钢铁、玻璃等等。
但是,储量如此稀缺的金刚石,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它的巨大需求。
渴望拥有金刚石的人往往会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刚石能成为超多存在的物品,那该多好!1893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尴地研制出了人造金刚石!片刻间,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讯传遍全法国,传遍全世界。
人们轰动了,法国轰动了,世界轰动了!莫瓦桑一下成为新闻媒介的焦点,成为人们心目中巨额财富的生产者,在法国,甚至有人称他为“世界富翁”。
早在发明人造金刚石之前,莫瓦桑已经是法国一位颇负盛名的化学家了。
1886年,莫瓦桑首先制取了单质氟。
6年后。
他又发明了高温电炉。
但是,莫瓦桑并没有被鲜花和荣誉绊住前进的步伐,在科学的道路上,他仍旧一如既往地孜孜进取。
有一次,莫瓦桑准备进行一项化学实验,需要用一种镶有金刚石的特殊器具。
这种器具十分昂贵,因此实验室里的助手们倍加爱护。
早上,莫瓦桑来到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这时,各项仪器都准备好了,讐找不到那镶有金刚石的昂贵器具。
奇怪,怎样会突然不见了呢助手突然惊叫起来:“啊门好像被撬过了!莫非有小偷光顾”莫瓦桑仔细一看,可不是,门锁很明显被人撬开过。
进实验室前,谁也没有留意到。
这么说,小偷看上那昂贵的金刚石了。
这桩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一个念头:“天然金刚石如此稀少而昂贵,如果能人工制造金刚石,该有多好!”可这谈何容易!作为化学家,莫瓦桑心里最清楚:“点石成金”这但是是完美的神话。
要想制造金刚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刚石的主要万分并了解它是怎样构成的。
翻阅了许多资料这后,莫瓦桑了解到,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
至于它是如何构成的,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下构成的。
紧之后莫瓦桑想到,要人工制造金刚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
选什么材料才适宜呢还从未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看来,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
有一回,有机化学家和矿物学家查理·弗里德尔在法国科学院作了一个关于陨石研究的报告,莫瓦桑也参加了。
在报告中,查理·弗里德尔说:“陨石实际上是大铁块,它里面内含极先是的金刚石晶体。
”听到这儿,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矿中也常混有极微量的金刚石晶体,那么,在陨石和石墨矿的构成过程中,是否能够产生金刚石晶体呢想到那里,莫瓦桑头脑中出现了制取人造金刚石的设想。
他对助手们说:“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
陨石里内含向量金刚石,而陨石的主要万分是铁。
我们的实验计划是:把程序倒过去,把铁熔化,加进碳,使碳处在跔的高温高压状态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刚石。
”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制取金刚石的实验开始了。
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更没有别人的指点,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样。
第一次失败了,认真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二次再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探索,莫瓦桑的实验室里最后爆发出一阵激动的欢呼声,大家紧紧地拥抱在一齐:成功了!从此,人造金刚石诞生了,并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它那坚不可摧的威力。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五):数学王子高斯解难题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题。
正常状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
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
他没有在意,埋头做起来。
然而,做着做着,他感到越来越吃力。
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我必须要把它做出来!天亮时,他最后做出了这道难题。
导师看了他的作业后惊呆了。
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明白,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日不留意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六):金冠之谜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
之后,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
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很着“尤里卡”,“尤里卡”原先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
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
之后,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七):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
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
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
童年时波义耳并不个性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
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
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之后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八):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
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
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
回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