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在与他在简论叶芝诗歌中二元性主题讲座

合集下载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张耒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与诗论关注点独特,主要体现在其所提出的“二元本体论”矛盾上。

本文将对张耒诗学中的“二元本体论”矛盾进行简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张耒诗学的独特价值。

我们要理解“二元本体论”矛盾的基本内涵。

张耒认为诗歌的存在即是“有限性”与“无限性”这两个矛盾的交织体,是一种命题、一种声明、一种对世界的观照。

他认为诗歌创造具有双重性格,既有客观存在和有限性的特征,也具有意识的抒发和超越有限性的追求。

张耒把诗歌创作看作“有限性-无限性”矛盾的艺术表达。

在张耒看来,诗歌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有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上。

诗歌创作必须依靠语言,但语言却是有限的,不能完全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创意想法。

诗歌也处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中,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无法真正超越现实。

这种有限性的存在使得诗歌的表达受到一定的制约,限制了诗人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在张耒看来,“二元本体论”矛盾的解决体现在诗歌作品中的具体表达。

他提倡诗歌创作要追求“真实性”,即通过对现实的观照和表达来实现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对现实的观照可以使诗歌变得饱满丰富,真实地反映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现实的表达则可以通过语言等艺术手法来突破有限性的束缚,给予诗歌更多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张耒诗学中的“二元本体论”矛盾旨在揭示诗歌创作的本质和价值。

他认为诗歌既有有限性的存在,受到语言和时空的限制,又具有无限性的创造性和表达功能。

通过对此矛盾的深入思考和处理,张耒提出了对现实的观照和表达,以实现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张耒的诗学思想对当代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为我们理解和发展中国现代诗歌做出了重要贡献。

叶芝、泰戈尔神秘主义的契合之处及意义

叶芝、泰戈尔神秘主义的契合之处及意义

万方数据一,叶芝.泰戈尔之“神秘主义”产生的因素【一)形成叶芝.泰戈尔”神秘主义”的时代因素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社会中互不相容的信仰在目的和方法上丧失了一致性;批判的理性夺走了信仰:对人类和文明的新的讽嘲观点则常常引起意志的神经性瘫痪。

叩J叶芝生活的时期正值世纪的转换期,也是泰戈尔赴英国学习文学和音乐,十余次周游列国的时期。

此时.诗人们倾向于使用象征性表达,用他们的梦幻.想象表现他们的思想。

这种象征主义发端于法国,最终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学运动;并且逐步由初期单纯的情感.直觉,排斥理性.发展到成熟的情感与理智并存。

而此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正如叶芝所说“整个世界被看做一个单一的生命.在东.西方之间具有一种关系,就像互补的梦之间的关系一样,欧洲是对应的.亚洲是根本的……约瑟夫・斯特泽郭斯基描述了象征的东方,也许在他对西方的描述中——他说西方既吸收又利用,是一个子宫.他也描述了我们象征的西方。

12】(二)叶芝、泰戈尔的作学之道由于时代的影响,人们不再满足于自赴英学习的泰戈尔则受到印度传统哲己原有的文化,世界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双重影响。

当时强。

一些西方诗人对东方“神秘主义”有印度受西方殖民统治,但他的求学方式绝极强的兴趣在他们看来,这与其说是“神不是全盘西化.更不是愤恨西学,而是认秘主义”,不如说是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哲真分析.深沉思索,取之所长,弃之所短,学观。

叶芝就是其中一员.他参加伦敦风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和创作靡一时的“异教运动”.钻研秘密法术.跟风格。

泰戈尔的诗被称为哲理诗.全部都随俄裔通灵学权威勃拉瓦茨基夫人学习东是用一个个.一组组象征的意象表达出来方象征主义体系,]!JflA.基督教神秘教义者的。

这些意象所表达的.就是泰戈尔的神教派的”炼金术研习生“.并学会沉思冥想秘主义。

他与叶芝一样.象征是一种途径,的形式.有多次召灵体验……。

在很大程他们最终要表达的则是”神秘主义”。

论叶芝名诗《丽达与天鹅》的政治与性别维度

论叶芝名诗《丽达与天鹅》的政治与性别维度

论叶芝名诗《丽达与天鹅》的政治与性别维度翟莹莹【摘要】爱尔兰著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丽达与天鹅》以神话暴力和性色彩著称,具有突出的政治与性别维度,在文本阐释上充盈着理论张力。

这首诗隐含了对爱尔兰民族运动的政治期望,以及对整个人类历史命运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女性的矛盾观点:一方面将女性置于男权话语的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又将女性作为历史主体的代表,构成了政治与性别研究的重要问题框架。

%The famous Irish poet William Butler Yeats’s“Leda and the Swan”is wellknown for its myth of violence and sexual color, with the prominent political and gender dimensions, and its text interpretation filled with the tension of theory. The poem implies the political expectations for Irish nationalist movement, as well as the reflection of the fate of the whole human history;it reflects the poet’s contradictory views on the female:on the one hand, the author puts the female in the passive position according to patriarchal discourse, on the other hand, he treats the female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story subject, and constitutes the important problematic in the study of politics and gender.【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66-69,86)【关键词】叶芝;丽达与天鹅;爱尔兰;政治维度;性别研究【作者】翟莹莹【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9.5叶芝的名诗《丽达与天鹅》作于1924年,其文本阐释充满了张力,可以从新批评、精神分析、政治蕴涵和性别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重释叶芝艺术创作思想中的布莱克_雪莱_莫里斯因素

重释叶芝艺术创作思想中的布莱克_雪莱_莫里斯因素

下,叶芝创造了自己的艺术与信仰,完成了艺术与民族、艺术与人生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叶芝; 布莱克; 雪莱; 莫里斯
中图分类号: I562. 3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3910( 2012) 01 - 0061 - 05
威廉·巴特勒·叶芝( 公元 1865 - 1939 年) 出生于都柏林一个艺术家家庭,1923 年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作 为 爱 尔 兰 民 族 的 最 伟 大 诗 人、世 界 文学巨匠,叶 芝 通 过 艺 术 创 造 留 给 人 类 的 精 神 财 富是无与伦比的。早在埃兹 拉· 庞德初遇叶芝 时,他便认为 叶 芝 是 唯 一 值 得 认 真 研 究 的 当 代 诗 人,并将叶芝 视 为 连 接 前 期 象 征 主 义 和 后 期 象 征 主义的桥梁。托 马 斯· 艾 略 特 则 称 叶 芝 为“我 们 时代最伟大的诗人”。[1]叶芝艺术创作的辉煌成就 同其“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理想主义”思想 的形成密切相关,而这样的“思想”形成又离不开 来自布莱克、雪莱、莫里斯的影响。
生的超然之 态 深 深 地 影 响 了 叶 芝,不 断 为 叶 芝 启 示着理想世 界 的 不 朽 之 在,启 示 着 一 条 超 越 苦 难 的朝觐之 路。 当 然,叶 芝 早 在 童 年 时 期 就 开 始 接 触莫里斯 的 诗 歌 了。 莫 里 斯 的 诗 歌 富 于 想 象、超 验和理想的象征意象,让叶芝非常喜爱,并因此同 持唯物论的 父 亲 多 次 发 生 冲 突,直 接 导 致 了 父 子 之间长期 关 系 紧 张。 所 以,莫 里 斯 诗 歌 对 早 期 叶 芝的影响非常明显。

1886 年,在都柏林的一次集会上,叶芝首次遇 见了作为诗人和理想主义者应邀到会作讲演的威 廉·莫里斯。莫 里 斯 属 于 叶 芝 的 父 辈,同 其 父 交 往甚密。年轻的叶芝在结识了莫里斯后便认识到 自己可以从 对 方 那 里 得 到 更 多 的 帮 助,能 从 莫 里 斯身上获得 自 己 父 亲 所 缺 少 的 那 些 品 质,所 以 他 总是以一种钦佩与赞同的态度来看待莫里斯。因 为在叶芝看来,莫里斯的生活平静而祥和,而且于 祥和中透射出融融的智者之光。在与莫里斯结识 并密切交往 的 过 程 中,莫 里 斯 的 人 格 魅 力 和 对 人

《 老无所依》:德勒兹“生成-他者”视野中的银幕诗性

《 老无所依》:德勒兹“生成-他者”视野中的银幕诗性

CRITICISM ON FILMSAND TELEVISIONS 影视批评《老无所依》改编自美国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同名小说。

影片于2007年上映,从表面看来,《老无所依》是一部通俗类型片,但其思想内涵却远远超越了通俗影片。

影片标题“老无所依”源自诗人叶芝的诗歌《驶向拜占庭》,与该诗的基调相仿,片中老警官贝尔无处安放的悲凉与无奈情感贯穿全片;而文本作者麦卡锡在小说中所呈现的主旨已超越了老者个体的抑郁、惋惜情绪,其表达的是对整个国家和边境安宁的忧虑。

电影中的多位主要人物都有生存危机感,为现代社会中美国人的脆弱和堕落感到担忧。

一、主人公齐格与摩斯的“男性气概”影片主人公之一安东·齐格是其中富有典型男性气概的代表人物。

在希腊文中,男性气概(andreia)被用来指勇气或勇敢。

本文中所谓典型或通俗的男性气概定义,源于哈佛大学教授曼斯菲尔德的著作《男性气概》,指刚毅、果决、敢于冒险的,具有攻击性的、在与外界交流时坚持自己主张的性别特质。

[1]片中,由贩毒组织雇佣以对抗齐格的另一位杀手威尔斯,曾表示他害怕与齐格正面交锋,因其是“那个无敌的齐格先生。

”他着重突出“齐格先生”的表述,表现出对齐格强大“男性气概”的敬畏。

可以看到,齐格的“男性气概”首先表现为较强攻击性,他的武器是一杆系簧枪,本是屠户屠牛所用,齐格选用这种枪支,体现出其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可以随意夺取。

影片中枪支的广泛使用,也象征着当代美国社会发生了不可逆改变,介于荒野与文明世界之间的田园诗意已不复存在。

此外,影片中有两幕齐格投掷硬币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体现出该角色在游戏和现实生活中皆处变不惊的男性气质。

第一幕场景发生在谢菲尔德的一个加油站,齐格执意要求加油站老板和他玩抛硬币打赌的游戏,幸运的是老板猜赢了硬币,不然他会因此丧命;之后,齐格将硬币作为“幸运物”送给了老板。

在齐格看来,历史是不能被轻易改变的,硬币对于他来说,是在金属外衣包裹下一种真理的象征,他坚定地认为影片可以左右人的命运,这是其遵循的“人生哲理”。

叶芝诗歌中的生态性

叶芝诗歌中的生态性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1,5(4):110-115 ISSN 1004-390X;CN 53-1044/SE -mail:sk@ 收稿日期:2010-12-08 修回日期:2011-02-21 网络出版时间:2011-07-01 11:05 作者简介:周海峰(1978-),男,云南广南县人,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生态批评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 /kcms /detail /53.1044.S.20110701.1105.201104.110_024.htmlDOI:10.3969/j.issn.1004-390X (s).2011.04.024叶芝诗歌中的生态性周海峰(文山学院外语系,云南文山663300)摘要:当今社会,生态危机重重,生态批评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旨在通过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和文化根源,从而变革人类的思想文化,进而为人类和生态的未来和福祉做出贡献。

文学经典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对它的生态解读也就成为生态批评中重要的一环。

叶芝是爱尔兰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的创作经历了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也恰逢爱尔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时期。

爱尔兰的生态在此过程中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本文通过对部分叶芝诗歌的分析,以解读其诗歌作品中的生态性。

关键词:生态;生态批评;叶芝;诗歌中图分类号:I 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1)04-0110-06Ecology in Yeats ’Poems在匀韵哉匀葬蚤鄄枣藻灶早(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Wenshan University,Wenshan 663300,China)Abstract :In a modern world of eco⁃crisis,eco⁃criticism thus comes into vision.It devotes to de⁃root the sources of thoughts and culture which cause eco⁃crisis nowadays and,therefore,make it possible to revolutionize human thoughts and culture and contribute to the future and favor of ecology.With their great influence,classic literature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eco⁃criticism.As a significant poet in I⁃rish literature,Yeats has gone through the changes from Romanticism to Modernism.Also,it was a time agricultural Ireland transformed into an industrial one.Irish ecology was faced with a disaster.This paper is to decode the ecological description in Yeats’poems through analysis of some his poetryworks.Key words :ecology;eco⁃criticism;Yeats;poems 作为英语文学的分支,爱尔兰文学在英语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张耒是20世纪初期的一位著名的现代诗人和文化批评家。

他的诗歌批评观点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二元本体论”,这一概念揭示了他对于诗歌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

“二元本体论”是指张耒认为诗歌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本质,即“质”和“形”。

他认为,诗歌的“质”是指诗歌的内在精神、思想和感情,是诗人灵魂的抒发。

而诗歌的“形”则是指诗歌的语言、音韵、格式和结构等外在形式的表现。

张耒认为,诗歌的“质”和“形”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但又密切联系的,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对于诗歌的“质”,张耒认为,诗歌的内在精神是诗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情绪的途径。

诗歌的“质”是诗人自身对于生活和社会的认知和感受的一种抒发。

它包含了诗人深层次的意识和潜意识中的各种情感和思想。

在张耒看来,诗歌的“质”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存在的根本。

通过“二元本体论”,张耒强调了诗歌的本质是一种矛盾的统一。

他认为,诗歌的“质”和“形”两者虽然相互对立,但又相互制约。

没有内在的精神,诗歌的外在形式就是空洞的;没有外在的形式,诗歌的内在精神就无法被有效地传达。

只有在“质”和“形”的统一中,诗歌才能真正体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张耒的诗歌创作和批评中,他强调了诗歌的内心力量,以及对于形式的追求和驾驭。

他认为,诗人应该在表达内心情感的注重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他提出了“质性形式”、“形质形式”等观点,试图探索一种既包含了内在情感,又具有独立形式价值的诗歌创作方式。

张耒的“二元本体论”揭示了诗歌存在着质和形这两种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本质。

他通过强调诗歌的内心力量和对于形式的追求,提出了一种新的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视角,对中国现代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叶芝诗歌文体分析——从功能和认知的角度的开题报告

叶芝诗歌文体分析——从功能和认知的角度的开题报告

叶芝诗歌文体分析——从功能和认知的角度的开题报告
叶芝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叶芝的诗歌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多样化,他涉及到许多主题,如民族主义、宗教、历史、爱情、
生命等等。

在其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功能和认知两个角度来对其文体进行分析。

首先从功能角度来分析叶芝诗歌的文体。

叶芝的诗歌通常被认为是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传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不是简单的语言游戏,而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
的形式。

例如,他在《被遗忘的人》一诗中表达了对被遗忘之人的同情和人性关怀。

他在《复仇》一诗中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民族的责任感。

他的诗歌承载着社会和
历史责任感,通常带有一定的宣示功能,传达出他对人生、人类、民族和历史的高度
负责任的精神,而这也是他诗歌创作的核心。

其次从认知角度来分析叶芝诗歌的文体。

叶芝的诗歌通常带有深层次且具有启发性的
思想,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语言来表达,激发读者的思考。

例如,《二十三年》一诗
中的“时刻荣耀地毒害”呼吁人们反思社会现状,思考人性的“败坏”问题。

他通常
使用起伏、音韵等手法来强调思想内容,例如,在《复仇》一诗中,他通过短句和强
有力的声音和形象来表达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这种文体的特色使他的诗歌
成为了一种思考人生的艺术形式。

因此,可以说叶芝诗歌的文体既具有功能性,传达着作者对历史、民族和人性的责任感,也具有认知性,激发读者对生命、人性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通过这样的角度来分
析叶芝的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魅力和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然而,叶芝的浪漫、唯美终究不能持久, 正如一个人的青春期总有结束的时刻。
▪ 要想对叶芝有更深入的了解,光看他的早 期诗作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年华渐长,叶 芝的诗艺日趋成熟,格调渐趋硬朗峭拔。 正如《一九一六年复活节》里提到的“但 一切变了,彻底变了:一种可怕的美已经 诞生。”现在,让我们来浏览一下大诗人 叶芝的全貌吧。
▪ 不幸处境,但他的某些诗也因而蒙上了一 层神秘主义的面纱。而在早期阶段,叶芝 的作品不时流露出一抹唯美主义的色彩, 那些神秘传说中的岛屿原在虚无缥缈间, 而爱情上的挫折更使他灰心绝望,于是他 转而沉浸在唯美的绝对理想化的“他在” 世界中,在他的笔端常冒出这种意象“帐 篷似垂下的乌发”。诗人躺着,姑娘俯在 他的身上,让她长长的头发垂在他的脸上, 在这个“帐篷”里,丑恶的现实消失了。
▪ 叶芝的面具是“‘一个刻意想象出的普通 自我所缺少的质构成的第二个自我,因而 能够与普通的自我对决。’从抒情的角度 看,它不再是单一的自我抒情,而是非个 人化的第三者的抒情,这些乞丐、小丑、 老人甚至玩偶等‘第三者’时而观察,时 而评价,显示出一定的客观性,但是背后 总有一个思想着的叶芝,从而达到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这是叶芝对现代抒情诗的独 特贡献。”[2](P14)
▪ 中期的叶芝一方面转向爱尔兰民族戏剧的创作,另 一方面,在诗歌中,他抛弃了早期的那种过分雕琢 的唯美主义和华而不实的语言风格,转而变得准确 而刚硬,也更为严苛与热情。“肥皂泡的颜色褪去 了,仙境的音乐渐渐消失;我们眼前看到的,只有 清晰的尘世,‘冰冷的加利山、格威山及荆棘’的 线条。”[1](P28)这段时期的叶芝潜心研究了威 廉·布莱克的富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诗作以及法国象 征主义诗人的作品。诗人不满于萧伯纳所建立的 “现实的”戏剧传统,提出“最小化”戏剧理论并 将之运用到戏剧和诗歌创作中。他还提出了非常重 要的“面具理论”,诗集《绿色头盔及其他诗歌》 (1910)便充分运用了“面具理论”。
1.多变的叶芝
▪ 伟大的爱尔兰民族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以其众 多意蕴丰富、充满遒劲灵感和深刻智慧的诗篇而 影响了整个现代主义诗坛。他的诗人生涯风格多 变。叶芝在其创作早期深受浪漫主义及唯美主义 的影响,斯宾塞、雪莱、王尔德等人是他早期学 习、效仿的主要对象。然而,由于叶芝自小就对 世界和事物抱有神秘、敬畏的情怀,再加上他习 惯于从爱尔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中汲取 素材,他早期的诗作虽杂糅着浪漫派的柔美情感 和朦胧的想象,但毕竟多了一份属于他自己的神 秘、抽象和理智的成分。
此在与他在简论叶芝诗歌中二元性 主题讲座
▪ 傅浩译: 《他冀求天国的锦缎》

假如我有天国的锦绣绸缎,

那用金色银色的光线织就,

湛蓝、灰暗和漆黑的锦缎,

黑夜、白天、黎明和傍晚,

我就把那锦缎铺在你脚下;

可我,一贫如洗,只有梦;

我把我的梦铺在了你脚下;

轻点,因为你踏着我的梦
▪ 早年叶芝对梦幻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再来看看 叶芝的早年名作《白鸟》
▪ 年轻的叶芝念念不忘那个世外仙境——丹南 湖滨,星光,百合,玫瑰,奔腾的波浪上的 白鸟。但他并非只是一味沉湎于前期拉斐尔 派的浪漫主义余脉中。在他大多数的早期作 品中,爱尔兰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更是他 幻梦的背景,梦里其实还闪烁着民族传统文 化的光辉。在叶芝看来,诗不是一种逃避, 而是要人类回到天真时代,要使爱尔兰重新 成为一片充满青春活力的土地。叶芝歌唱爱 尔兰的民族英雄,是为了用过去的光辉幻象 挽救现时的
▪ 亲爱的,但愿我们是浪尖上的一双白鸟! 流星尚未陨逝,我们已厌倦了它的闪耀; 天边低悬,晨光里那颗蓝星的幽光 唤醒了你我心中,一缕不死的忧伤. 露湿的百合,玫瑰梦里逸出一丝困倦; 呵,亲爱的,可别梦那流星的闪耀, 也别梦那蓝星的幽光在滴露中低徊:
▪ 但愿我们化作浪尖上的白鸟:我和你! 我心头萦绕着无数岛屿和丹南湖滨, 在那里,岁月会将遗忘我们,悲哀不再来临; 转瞬就会远离玫瑰,百合和星光的侵蚀, 只要我们是双白鸟,亲爱的,出没在浪花里!
▪ 终其一生,叶芝孜孜不倦地探求生命的本质, 他追求爱情和人生的圆满,攀登诗艺的巅峰, 然而,他的一生被诸多的对立两极所包围, 如他在《踌躇》中所揭示的“在极端和极端 之中/人走完了他的历程”:神话仙境与现 实人生、肉体与灵魂、意象与其所代表的事 物、青春与衰老、工业化时代冰冷的科学理 性和温情的诗歌世界、血色迷糊的无政府状 态与诗歌中理想的有序世界、艺术的永恒和 生命的短暂,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和屡屡遭遇 的爱的挫折等等,所有这些两极及它们的对 峙(有时是统一)形成了叶芝作品中的独特 张力和诗性魅力。
▪ 晚期的叶芝则写出了大量最成熟、最有智慧 含量的诗作,此时的他“写得更为松散,也 似乎更为轻易。他的语言变得更直接,更幽 默——思想行转得更坦率,直面一个普通人 的喜悦与烦忧:他时而严厉,时而浪荡,时 而冒失,时而粗糙。”[3](P46)他写下的有 关艺术和人生、灵魂和死亡、文明的兴衰和 历史的循环等不朽之作将持久地存在下去, 给予我们永恒的诗性智慧的馈赠。
▪ 西可本身确实无可指责:他们无所谓道德,超越生 死,对他们而言仿佛连时间也不存在;从我们人类 的角度来看,他们仙界的观点的确不可企及。但对 于生活在神仙之间的凡人来说,失落了人类世界的 法则,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为他选择了现实 以外的世界——他逃避了人类生命的责任,终究亦 不会获得生命的满足。在《西可的出征》这首勾人 心魄的诗中,一群驾着奔马的精灵一边召唤着,一 边扑面而来,他们面颊白皙,头发披散,胸膛起伏, 嘴唇张开,宛若前拉斐尔画派中的性感女神,他们 在召唤诗人“倒空心中的凡俗的梦”,成为他们中 的一员。然而,很显然,只有死了的人才能进入西 可这个世界。
2.早期阶段:琅嬛福地里的阴影
▪ 叶芝早期的所有诗歌都指向一个带有象征 意味的神话世界。他的短篇小说与诗歌的 主人公——乌辛、韩拉汉(Red Hanrahan)、梦见仙境的人——全都从真 实世界逃进西可(Sidhe)的神仙境界。他 所构筑的那个想象世界是无比欣悦的和无 比诱人的,让人依恋又目迷心醉,仿佛与 充满哭泣的现实世界扞格不入,也提醒我 们能够离开现实是何等甜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