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

合集下载

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介绍

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介绍

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介绍1979~1989年,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与阿抵抗力量之间展开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亦称阿富汗战争。

70年代,苏联推行L.I.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为实现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从1973年起对阿富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渗透。

1978年4月,苏支持阿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火并,政府总理H.阿明杀死党的总书记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

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苏担心失去对阿富汗的控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并进行战争准备。

1979年8~10月,苏联派遣陆军总司令I.G.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进行实地勘察,并以援助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马扎里沙里夫、巴格兰、赫拉特等战略要地;同时以检查武器为名封存阿政府军的轻武器,拆除重装备,使其失去应付突变的能力。

随后,苏军在苏阿边境的铁尔梅兹建立前方指挥部。

1979年12月中旬,苏军进入集结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占领阿北部地区。

阿富汗人民在国际社会支持和援助下,与侵阿苏军和苏联扶植的政府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

战争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苏军全面入侵(1979.12~1980.1)苏军凭借优势兵力和现代化武器,以突然袭击方式大举入侵阿富汗。

1979年12月24~26日,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向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兰空军基地空运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

27日晚7时30分,进驻喀布尔的苏军占领阿首脑机关、国防部、电台等,打死阿明,粉碎阿政府军抵抗,将B.卡尔迈勒扶上台并宣称阿富汗发生政变,苏军系"应邀进入阿境"。

28日起,苏军集结在边境的6个师分东、西两路对阿富汗发动钳形攻势。

东路3个师沿铁尔梅兹─马扎里沙里夫公路南下;西路3个师沿库什卡-赫拉特公路南下。

次年1月2日,东西两路在坎大哈会师。

阿富汗的苏联占领与塔利班统治

阿富汗的苏联占领与塔利班统治

阿富汗的苏联占领与塔利班统治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二十年间,阿富汗经历了由苏联占领到塔利班统治的剧变。

这一时期对于阿富汗来说是一个动荡不安、充满挑战的时期。

本文将探讨阿富汗的苏联占领与塔利班统治,并分析其对阿富汗及全球安全局势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苏联占领阿富汗在1979年,苏联决定对阿富汗实施军事干预,这是随着阿富汗共产党政府面临严重内部冲突和武装反对派崛起的结果。

苏联出于多种原因选择对阿富汗进行占领,其中包括保护社会主义盟友、控制中亚地区、以及对抗美国的影响力。

苏联占领给阿富汗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道主义危机。

持久的战争不仅破坏了该国的基础设施,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者。

阿富汗各地的城镇和农村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市民生活条件恶化,无数人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园。

二、塔利班的崛起1992年,苏联宣布从阿富汗撤出军队,此后阿富汗陷入了长期的内战和政治动荡。

在这混乱的局势下,塔利班这一极端伊斯兰组织崛起并乘机掌握了大部分阿富汗领土。

塔利班在治理阿富汗时实行了极端保守的政策。

他们强调伊斯兰教法的严格执行,实施了一系列严厉的伊斯兰教规。

妇女和少数民族的权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一些文化遗产也遭到破坏。

国际上对于塔利班的承认具有争议。

少数国家(如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承认塔利班政权的合法性,而大多数国家则拒绝与塔利班政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或承认其合法性。

三、苏联占领与塔利班的影响阿富汗的苏联占领和塔利班统治对该国和全球安全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时期的冲突导致了大量难民的涌入邻国,尤其是巴基斯坦和伊朗。

这对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以及安全状况造成了重大影响。

其次,塔利班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温床。

塔利班政权为恐怖组织提供庇护所,包括基地组织。

这导致了国际社会对阿富汗的关注,并促使美国等国家进行军事干预。

最后,苏联占领和塔利班统治破坏了阿富汗的社会、经济和教育体系。

长期的冲突导致了该国的发展迟滞,大量的儿童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经济基础受到了破坏,为阿富汗未来的重建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阿富汗1979-1989

阿富汗1979-1989

阿富汗1979-1989阿富汗1979-1989阿富汗由于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苏联想通过控制阿富汗从而更好的建立所谓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从而更好的遏制中国,其次美苏在中亚地区的争夺出现了不利于苏联的局面,苏联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进一步加强对阿富汗的控制,防止阿富汗落入到美国的怀抱。

出兵阿富汗给苏联造成的灾难,不仅表现在外交方面,而且表现在军事和经济领域。

在这场持续10年的战争中,苏联派出了总共90余万军人,付出了死亡1.33万人、受伤3万人、失踪311人的沉重代价。

就连不承认苏联输掉了阿富汗战争的克留奇科夫也不能不说,阿富汗战争是苏联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

苏联外长谢瓦德纳泽透露,苏联支付阿富汗战争的费用总数超过了600多亿卢布。

到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捉襟见肘,使苏在阿的军事行动不堪重负。

1979年12月31日,苏军对阿行动得手后,安德罗波夫立即就阿富汗形势向苏共中央作了汇报。

1980年1月2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对此进行了讨论,决定将在阿苏军控制在5万人。

考虑到卡尔迈勒已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勃列日涅夫确信苏军的行动“将在3-4周内结束”,因此提出了部分撤军问题。

中央全会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就一致支持了政治局已经作出的决定。

苏联领导人没有想到,阿富汗战事久拖不决,苏军在阿越陷越深。

如何从阿富汗脱身,渐渐成了苏联领导人的心病。

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安德罗波夫主政苏联,他开始考虑用政治手段解决阿富汗问题,但因任期太短,未能如愿。

契尔年科上台后,苏联对阿政策又趋强硬。

即便如此,当时参与阿富汗事务的苏联领导人都已清楚:用军事手段解决阿富汗问题是行不通的。

于是,“苏联领导层决定采取步骤逐步降低在阿富汗的军事介人的方针,并采取更积极的民族和解政策,甚至与那些最激进的反对派和解。

”就连持强硬立场的克格勃,也提出了政治解决的建议。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85年10月17日,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苏军撤离阿富汗的时间“已经来临,不管苏联支持还是抛弃卡尔迈勒,都应坚决采取尽早撤军的方针。

[阿富汗战争军事]中国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战争军事]中国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战争军事]中国阿富汗战争阿富汗战争具有独特地理位置的阿富汗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一直遭受着炮火的摧残。

“阿富汗就是一杯亚洲的鸡尾酒,它的战略地理位置决定了帝国,地区性大国都要来搅和一把。

”它位于中亚,西亚以及南亚地区,但是这并没有带给这个地区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荣耀,反而是不断的战乱和冲突。

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年,阿明政府执政,但他不受苏联所欢迎。

国内政局动荡,而且人民党内部也是互相倾轧。

苏联认识到,阿明政权不能实现苏联在阿富汗的利益,决定实施南下战略,除掉阿明。

1979年12月27日,苏联派遣8万多人的现代化军队,大举侵入阿富汗,占领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及其他大城市,处死了阿明。

之后,苏联扶植卡尔迈勒组成了亲苏政权。

这次突袭可以说是完美的入侵,1979年12月中旬,苏联驻阿富汗大使塔别耶夫以保护阿明为由,劝说他离开了喀布尔的总统府人民宫,搬到郊外的达鲁拉曼宫居住,12月 24~26日,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向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兰空军基地空运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

12月27日夜幕降临后,塔别耶夫打电话劝说阿明辞去职务,阿明说要考虑一下,之后打电话给政府军相与苏联人做最后一搏,但达鲁拉曼宫周围的电话线早已被全部切断,在失去通信的状况下,苏军开始全面进攻阿富汗。

整个突袭过程用了40分钟,大约造成了2000名阿富汗士兵死亡,事后,有60辆满载尸体的卡车从达鲁拉曼宫开走。

28日起,苏军集结在边境的6个师,分东、西两路对阿富汗发动钳形攻势。

东路(3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独立团并配属直升机团)沿铁尔梅兹—马扎里沙里夫公路南下;西路(3个摩托化步兵师)沿库什卡-赫拉特公路南下。

一周内,苏军基本完成对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领,并控制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与伊朗的边境要地。

整个入侵以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的战役机动,突贯阿富汗全境,显示出机械化武装部队和周密部署下战斗的重要性。

但是令苏联没有想到的是原本想要3-4周结束的战争一直持续了九年,不仅勃列日涅夫没有看到,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也都没有看到。

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

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

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摘要】:阿富汗作为苏联南部邻国,与苏联有着长达2400余公里边境线,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苏联的南部边疆的安全和中亚五国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美苏全球争夺的冷战期间,阿富汗作为战略资源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中东边缘地区,成为苏联大规模渗透的对象。

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突然发动政变,达乌德被推翻,这一被阿富汗人民民主党自称为“四月革命”的事件,不仅把阿富汗带入了国内政局的大动荡时期,而且开启了苏阿关系的新局面。

莫斯科视阿富汗为自己的准卫星国,开始全方位、大规模地援助阿富汗。

阿富汗革命被苏维埃化,国内改革没有考虑到阿富汗自身的文化价值及传统,不仅不被人民所理解,而且逐渐丧失了人民的支持。

1979年9月,阿明在与塔拉基的权力斗争中胜出,对内展开了新一轮清洗,旗帜派、塔拉基派、伊斯兰派、保皇派均遭受打击,国内政局动荡不安。

对外则采取了疏远苏联、接近美国的政策,而这是莫斯科所不能容忍的,在各种原因的促动下,苏共高层做出了出兵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权,扶植卡尔迈勒傀儡政府的决策。

苏联出兵阿富汗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

国际社会对莫斯科黩武主义的担心,没想到如此迅速地变为现实。

苏联出兵后,非但没有实现巩固阿富汗亲苏政权的政治目的,反倒因自己“入侵者”的角色,激起阿富汗伊斯兰抵抗力量的扩大与联合,加上美国、巴基斯坦、伊朗和沙特等国的介入,战争不断升级,而各方又缺乏政治解决的诚意,导致战争陷入长期化,打碎了莫斯科2-3个星期结束战事的妄想。

1985年是阿富汗战争的转折点。

这一年,由于戈尔巴乔夫的上台,以及苏联国内进行改革的需要,莫斯科调整了对外政策。

在阿富汗问题上,谋求体面撤军。

为此,苏联一方面加大了对阿富汗抵抗力量的军事打击力度,另一方面积极与阿富汗问题相关各方接触,3年内连续进行了七轮日内瓦间接会谈,为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做出有限度妥协。

苏联态度的转变,促动了喀布尔政策的变化。

1979年,10万苏联军队为何在3天之内,轻易占领了阿富汗

1979年,10万苏联军队为何在3天之内,轻易占领了阿富汗

1979年,10万苏联军队为何在3天之内,轻易占领了阿富汗1979年,10万苏联军队为何在3天之内,轻易占领了阿富汗兴替镜2016-08-14 13:351979年12月25日,也就是西方圣诞节那一天,苏联出动10万大军兵分六路进攻邻国阿富汗。

由于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正在养病,具体的出兵细节是苏联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和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制定的。

阿富汗这个国家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

苏联军队进入阿富汗之后,截止28万日晚上已经基本占领了阿富汗全境。

虽然苏联军队的机械化水平很高,但是在到处都是山地的阿富汗,苏联军队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一、苏联在阿富汗本来就有驻军,苏联顾问控制着阿富汗军队阿富汗是中亚地区的一个山地国家,全国80%的领土都是山地和丘陵。

耕地面积只占0.3%,这注定了阿富汗无法成为一个标准的农业国。

在近代的历史中,阿富汗一直依靠种植鸦片过活。

二战结束以后,阿富汗一直游走在各大国之间。

起初阿富汗是倒向美国的,但是苏联就在自己的家门口,阿富汗又不敢太轻视苏联。

阿富汗总统达乌德在推行苏联式的改革失败以后,决定暂缓改革。

同时达乌德准备积极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从而获得西方的贷款。

这当然是苏联方面不能答应的,在苏联的暗中支持下,阿富汗军官塔拉基发动了政变。

达乌德被叛军打成了马蜂窝,随后塔拉基成了阿富汗的领导者。

这个人唯苏联马首是瞻,他继续推行达乌德没有完成的改革。

阿富汗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总统并不完全控制国家。

全国分为很多部落,这些部落首领才是权力拥有者。

塔拉基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触及了这些部落首领们的利益,这帮人有枪有炮有粮食,自然要和塔拉基血战到底,到了1978年年底,塔拉基能够控制的地区仅占阿富汗全境的30%。

塔拉基再也顶不住了,他向背后的苏联求援。

苏联为了自己的利益,决定大规模介入阿富汗问题。

首先是加强阿富汗军队的武装,苏联援助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由于阿富汗士兵基本上都是文盲,苏联又不得不派出了大量的军事顾问。

阿富汗战争苏联卷入与美国的反恐任务

阿富汗战争苏联卷入与美国的反恐任务

阿富汗战争苏联卷入与美国的反恐任务阿富汗战争是指苏联在1979年至1989年期间对阿富汗境内的政府军支持,以对抗境内的伊斯兰武装力量。

这场战争不仅是苏联的一次重大外交冒险,同时也成为苏联军事介入第三世界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文将描述苏联如何卷入阿富汗战争,以及如何引发了与美国的反恐任务。

一、苏联卷入阿富汗战争的原因苏联卷入阿富汗战争的原因十分复杂。

首先,苏联视阿富汗为其利益范围的一部分,认为维护阿富汗政府的稳定符合其对周边地区的战略需求。

其次,苏联担心阿富汗政府失去对境内局势的控制,可能会对苏联南部边境地区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苏联还希望通过加强对阿富汗的控制,实现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扩展。

1978年,阿富汗发生了一场名为“四月革命”的政变,左翼民族主义政治力量夺取了政权。

这场政变引发了阿富汗境内的动荡局势,苏联担心局势恶化并扩散到其边境地区。

因此,苏联决定派遣部队支持新政权并维护稳定。

二、苏联入侵与美国的反恐任务苏联于1979年12月进攻阿富汗,旨在稳定局势并对抗境内的反政府武装。

然而,苏联的军事介入引发了反对派力量的强烈反抗,这些力量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尤其是美国。

美国对苏联入侵阿富汗作出了坚决的回应,并采取了一系列反恐任务。

1980年,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宣布对苏联实施经济制裁,并提供军事援助给阿富汗的抵抗力量。

此后,美国加大对抗苏联的力度,包括提供武器、训练和财政援助等方面的支持。

美国的反恐任务不仅在阿富汗境内进行,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推动。

美国争取到了各国的支持,包括向抵抗力量提供援助、制裁苏联等方面的合作。

此外,美国还利用情报机构进行针对性的间谍行动,收集苏联在阿富汗的情报并对其进行分析。

三、苏联的失败与撤军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如预期那样成功。

尽管苏联对阿富汗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介入,但由于面临地理和战术等多方面的困难,苏联在面对游击战的时候陷入了苦战。

同时,美国及其他国家对抗苏联的支持也对苏联产生了巨大压力。

苏联阿富汗战争东西方势力的争夺

苏联阿富汗战争东西方势力的争夺

苏联阿富汗战争东西方势力的争夺苏联阿富汗战争:东西方势力的争夺苏联阿富汗战争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在南亚地区的一场重大冲突。

此次战争不仅涉及到苏联和阿富汗之间的纷争,还牵扯到了东西方势力的对抗。

本文将探讨苏联和西方势力在阿富汗战争中的竞争和争夺。

一、东方势力:苏联的介入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阿富汗政权的意识形态逐渐与苏联靠拢,两国保持着紧密的关系。

然而,当1980年苏联决定出兵援助阿富汗时,西方势力开始感受到威胁。

苏联认为这是保护社会主义国家的责任,同时也借此机会扩大自身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

二、西方势力:美国的支持美国是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最强大的对手。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对于苏联介入阿富汗的动机持悲观态度,担心苏联会在该地区进一步扩张。

因此,美国积极支持阿富汗反对派势力,向他们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并秘密训练他们。

三、东西方势力的角力苏联与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进行了一场隐藏的大国角力。

苏联出兵阿富汗后,美国通过提供大量的资金和武器来支持反对苏联的阿富汗游击队,旨在削弱苏联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

苏联和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采取了不同的战略。

苏联主要采用大规模军事行动,试图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

然而,由于阿富汗地形复杂,游击队战术灵活,苏联在战争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同时,苏联遭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制裁,导致苏联政府在境内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美国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通过秘密援助和训练反对苏联的阿富汗游击队。

美国的支持助长了阿富汗反对派势力的士气,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战斗能力。

这使得苏联部队越来越难以有效地控制阿富汗境内的局势。

四、战争漫长的背后苏联阿富汗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年,在这期间,数十万人丧生,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

战争不仅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给苏联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国际形象上的损失。

最终,在1989年,苏联决定撤军,战争结束。

然而,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却大大削弱,该冲突也被认为是苏联的“越南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
【摘要】:阿富汗作为苏联南部邻国,与苏联有着长达2400余公里边境线,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苏联的南部边疆的安全和中亚五国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美苏全球争夺的冷战期间,阿富汗作为战略资源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中东边缘地区,成为苏联大规模渗透的对象。

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突然发动政变,达乌德被推翻,这一被阿富汗人民民主党自称为“四月革命”的事件,不仅把阿富汗带入了国内政局的大动荡时期,而且开启了苏阿关系的新局面。

莫斯科视阿富汗为自己的准卫星国,开始全方位、大规模地援助阿富汗。

阿富汗革命被苏维埃化,国内改革没有考虑到阿富汗自身的文化价值及传统,不仅不被人民所理解,而且逐渐丧失了人民的支持。

1979年9月,阿明在与塔拉基的权力斗争中胜出,对内展开了新一轮清洗,旗帜派、塔拉基派、伊斯兰派、保皇派均遭受打击,国内政局动荡不安。

对外则采取了疏远苏联、接近美国的政策,而这是莫斯科所不能容忍的,在各种原因的促动下,苏共高层做出了出兵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权,扶植卡尔迈勒傀儡政府的决策。

苏联出兵阿富汗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

国际社会对莫斯科黩武主义的担心,没想到如此迅速地变为现实。

苏联出兵后,非但没有实现巩固阿富汗亲苏政权的政治目的,反倒因自己“入侵者”的角色,激起阿富汗伊斯兰抵抗力量的扩大与联合,加上美国、巴基斯坦、伊朗和沙特等国的介入,战争不断升级,而各方又缺乏政治解决的诚意,导致战争陷入长期化,打碎了莫斯科2-3个星
期结束战事的妄想。

1985年是阿富汗战争的转折点。

这一年,由于戈尔巴乔夫的上台,以及苏联国内进行改革的需要,莫斯科调整了对外政策。

在阿富汗问题上,谋求体面撤军。

为此,苏联一方面加大了对阿富汗抵抗力量的军事打击力度,另一方面积极与阿富汗问题相关各方接触,3年内连续进行了七轮日内瓦间接会谈,为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做出有限度妥协。

苏联态度的转变,促动了喀布尔政策的变化。

纳吉布拉取代卡尔迈勒上台后,推出“民族和解”政策,摆出与反对派和解分权的姿态,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由于阿富汗主要抵抗力量的反对,效果不佳。

1988年,苏联国内局势急剧恶化,莫斯科急于摆脱在阿富汗的困境,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步伐明显加快。

相关各方频繁接触,协调立场,终于达成日内瓦协议。

1989年,在日内瓦协议规定的期限内,驻阿苏军全部撤出。

1989年12月24日,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苏军进驻阿富汗的政治评价,认为“该决定理应受到道义上和政治上的谴责”。

苏军撤出后,阿富汗由于日内瓦协议的不完整性、模糊性陷入内战,美苏为了各自的地缘政治利益,继续援助各派。

直到1992年1月1日,美苏才按照达成的协议同时停止了对圣战者和纳吉布拉政权的军事援助。

4月,纳吉布拉交出政权,但抵抗力量各派基于民族和教派分歧基础上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并未停止。

国家和平、民族和解、难民返回等旧有问题还没解决,毒品、恐怖主义等新问题随之而来。

可以说,在阿富汗的长期战乱中,大国干涉是促使阿富汗国内问题国际化、长期化、复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种干涉又演变为“回力棒”,不仅给予解体前的苏联最后一击,而且使“9·11”后的美国长期陷入在阿
富汗的“反恐”战争中。

【关键词】:苏联外交阿富汗战争抵抗力量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大国干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153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1导言11-27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1-1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3-22三、几点说明22-27第一章关于苏阿关系的历史回顾(1919-1978)27-60第一节苏阿友好合作关系的确立27-35第二节莫斯科大规模援助喀布尔35-42第三节苏联加深对阿事务的卷入42-60第二章出兵前后与苏联高层决策(1978-1979)60-119第一节四月革命及阿富汗的政治局势60-80第二节人民派政权请求莫斯科出兵80-92第三节阿明政权与苏联关系的恶化92-119第三章陷入困境与苏联高层决策(1980-1984)119-155第一节苏联出兵后的阿富汗政治局势119-130第二节莫斯科陷入阿富汗战争泥潭130-146第三节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陷入僵局146-155第四章寻找出路与苏联高层决策(1985-1987)155-182第一节莫斯科采取军事政治新举措155-170第二节喀布尔推出联合政府政策170-182第五章摆脱困境与苏联高层决策(1988-1989)182-230第一节苏联积极准备撤军及相关各方的反应182-191第二节日内瓦协议的签署及其存在的问题191-197第三节苏军撤出阿富汗及战后阿富汗局势197-219第四节三十年后关于阿富汗战争的再评价219-230结语230-234附录234-239
附录1:阿富汗行政区划234-235附录2:人名译名对照表235-239参考文献239-252后记25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