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美苏关系
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探析

导致水患发生;另一方面,薪炭需求增多和植被恢复能力降低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使得水土流失现象加剧,间接导致了水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1](清)金光祖.康熙广东通志·琼州府[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2]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3](清)张廷玉等.明史(5)[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4]王建华.山西灾害史[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4.[5]朱士光.清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J].中华魂,2014(22).[6]王富强,韩宇平.黄河宁蒙河段冰凌成因及预报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7]卢勇.明清时期淮河水患与生态、社会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8]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9]河南省水文总站.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史料[M].河南省水文总站,1982.[10]淳化县志编纂委员会.淳化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11]马雪芹.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J].江海学刊,2001(5).[12]庾丽萍.元明清的黄河水患及治理[J].陕西水利,2006(6).作者简介:王威(1994—),男,汉族,山西高平人,单位为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研究方向为农业史。
夏如兵(1969—),男,汉族,江苏南通人,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史、近现代农业史、农业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朱希良)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探析陈小宁摘要:中国美国苏联战略三角关系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酝酿,其形成的背景是中苏关系破裂、美苏关系缓和及新的力量中心崛起。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先后实行“双和”战略及“和中抗苏”战略,在与中国建交的同时,加紧与苏联在“中间地带”的争夺。
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中美中苏关系

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中美中苏关系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中,中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棋子,每个阶段都穿插着中美中苏关系。
第一阶段( 2 0世纪50年代中期~6 0年代初期) ,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美国敌视中国,遏制中国;苏联一方面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一方面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2 0世纪6 0年代初,中苏之间原有的合作荡然无存。
由于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出现“缓和”态势,因而中美、中苏关系都落入低谷。
第二阶段(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这一时期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
苏联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的同时,在亚洲大肆扩张,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挑起边界武装冲突,造成中苏关系紧张。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又陷于侵越战争的泥潭,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尼克松总统主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拉拢中国以牵制苏联。
第三阶段( 2 0世纪80年代) ,美国凭借高新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中美关系则忽冷忽热,时好时坏;苏联由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造成国家经济困难,到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不...。
70年代的美苏关系

70年代的美苏关系⑶ 70年代的美苏关系战后苏联军事⼒量迅速向美国逼近,对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发出挑战。
苏联从赫鲁晓夫开始有了与美国争霸的欲望,但迫于实⼒不济,只得采取迂回战术,在不触及美国重⼤利益的前提下插⾜到不属于西⽅势⼒范围的新独⽴国家,进⾏和平渗透。
⽽到了70年代,苏联的⼒量上升到⾜以和美国⼀争⾼低的程度,美苏争霸的态势形成。
①美国的战略收缩冷战以及两场局部性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美国元⽓⼤伤,美国的⼯业总产值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重由1948年的54.6%下降到1970年的37.8%,黄⾦外汇储备由1950年的49.6%降为1970年的15.5%。
随着⽇本和西欧经济的迅速上升,美国失去了“⾦元帝国”的地位,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发⽣了10次美元危机,迫使美国不得不停⽌美元与黄⾦的固定汇率,以美元为中⼼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宣告解体。
不仅如此,美国还饱受逐年加剧的通货膨胀之苦。
⾯对不利形势,1969年初上台的理查德?尼克松不得不实⾏战略收缩。
1969年7⽉25⽇,尼克松在关岛宣布了美国对亚洲的新政策。
他说:“我们正在拟订⼀项使美国能在太平洋地区继续成为⼀个强国⽽⼜不搞家长关系的政策。
”这就是美国决⼼从亚洲收缩的新政策,⼈们称之为尼克松主义。
1969年11⽉3⽇,尼克松在全国电视⼴播讲话中明确阐述了“尼克松主义”三原则,即:㈠美国将恪守其⼀切条约义务;㈡如果某⼀核⼤国威胁美国某盟国的⾃由,或威胁某⼀美国认为其存在对美国以及整个地区的安全都⾄关重要的国家的⾃由,美国将提供援助;㈢如果涉及的是其他类型的侵略,美国将在接到请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不派出⼈⼒。
“尼克松主义”的中⼼⽬标是对付苏联。
根据基⾟格的解释,美国的对苏政策是⼀个“连环套”,即同苏联扩⼤经济和⽂化交往,在政治关系⽅⾯搞“缓和”,通过谈判签订⼀系列的条约和协定,形成⼀个“⼴泛的建设性关系⽹”套住苏联。
“⽔门事件”后,福特出任美国总统。
专题五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

裁军谈判成果
经过艰苦谈判,美苏双方达成了 一系列裁军协议,为后来冷战的 结束奠定了基础。
冷战结束标志事件及影响分析
冷战结束标志事件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正式结束。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和 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对美苏两国的影响
冷战的结束对美苏两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 级大国,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则面临着重重困难。
双方开始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逐渐从对抗走向缓和与合作,为后 来的国际关系格局奠定了基础。
缓和期间重要事件回顾和影响分析
重要事件
缓和期间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如美苏首脑互访、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建立热线电话等。
影响分析
这些事件对于推动美苏关系的缓和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降低了 双方的紧张程度,为后来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此外,这些事件也增强了人们对和平与稳定的期望,推动了全 球治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美国在第三世界国家的角色
美国试图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推动民主化进程等手段,扩大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以遏制苏联的 扩张。
苏联在第三世界国家的角色
苏联则通过提供军事援助、支持左翼政权等方式,试图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扩大势力范围,与美国争夺 影响力。
缓和进程中断原因及后果探讨
缓和进程中断原因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苏之间的缓和进程中断,主要原因包 括双方在意识形态、军备竞赛、地区争夺等方面的矛盾不断 激化。
器生产和部署体系。
苏联也不甘示弱,加大了对核武 器研发的投入和力度,逐渐缩小 了与美国在核武器技术方面的差
距。
缓和迹象出现前双方紧张关系总结
20世纪70年代 外交事业的发展

③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④陷于侵越战争的泥潭
①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 地位;
② 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对解决台湾问题有重要作用。
从60---70年代中 美、中苏关系的演 变过程中,你认为 制定外交政策的最 终出发点是什么?
整理课件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重点
温故而知新
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 是什么?20世纪50年 代,我国的外交成就 有哪些?
整理课件
复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年没有交往了 啊!”
1972年2月21日,北京机场,周恩 来迎接到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实 现了历史性的握手。整理课件
1972年2月21日-2月28日尼克松总统访华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共同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又称《上海公报》),美方表示:“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 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 场不提出异议”。这标志中美两国整理关课件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
整理课件
本课重点: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本课难点: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整理课件
2013年6月8号—6月9号,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与美国总统奥巴 马在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谈。这是中美两国政府换届之后,中美元 首之间的首次面对面的接触。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七十年代美苏缓和中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

美苏缓和中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1969-1979)摘要:七十年代的美苏缓和是美苏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中美苏关系的暂时缓和,它给东西方关系带来了缓和,使得整个国际局势趋于缓解。
“缓和”在战后苏美关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苏美从“冷战”走上“缓和”,反映了国际关系以及两个超级大国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
由于意识形态的严重分歧和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尖锐矛盾,美苏关系自二战直至苏联的解体总体上都是处于对抗状态。
为什么在四十多年的对抗史中会出现一个十年的缓和时期呢?这种缓和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现象呢?本文就从苏联方面来探讨美苏缓和期间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
关键字:缓和和平共处核力量中美关系研究综述:国内关于七十年代的美苏缓和的原因的研究有很多,有从是从美国或是苏联单方面对缓和进行综述和分析,有的从美苏两个方面来研究。
美国方面的有:宋鸥《尼克松缓和战略评析》、林治华《美国外交政策的曲线:从尼克松到里根》及资中药主编的《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
研究苏联原因方面的有:盛昊云《评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缓和”比较全面地从美苏两个方面评述缓和的有黄正柏的《美苏冷战争霸史》丹·考德威尔的《论美苏关系》,和。
西方对七十年代的缓和的研究,集中在缓和前期尼克松尤其是基辛格的缓和构想方面,而且大多对缓和持批评态度。
比如:西摩·赫什的《权力的代价》、沃伦·纳特的《基辛格的总构想》、理查德.C.《尼克松一基辛格时代:重建中的美国》、科拉尔·贝尔的《缓和外交:基辛格时代》。
本文试图从苏联方面对七十年代美苏缓和中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进行研究。
虽然苏美“缓和”的高潮已过,但回过头来考查一下“缓和”的由来与发展,在“缓和”中两个超级大国的你争我夺,这对我们分析今天和明天的苏美关系还是有益的。
一苏联的“缓和”是它“和平共处”的翻版,是它的政治战略。
本文主要从五方面来阐述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1)“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影响(2)苏联发展经济的需要(3)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和对其自身核力量的认识(4)中美关系的推动作用(5)国际局势由两级向多级化发展。
美苏冷战的特点

美苏冷战的特点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美苏之间的冷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的特点:第一阶段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其特点是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第二阶段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特点是美国处于攻势,苏联转攻为守。
一、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苏联在对战败国的处理方式上产生了分歧,为了能够更好的遏制苏联的发展,来实现称霸全球的目标,美国开始采用各种的手段拉拢同盟国,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格局。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
而美国在1947、1948、1949三年之内相继推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其中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上台,标志着冷战开始。
从这时期开始到60年代,是美苏冷战的发展时期,美苏两国在不断地试探对方,退与进相互融合,试图在推搡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时期的冷战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一)缓和1、苏联促使签订对奥和约二次大战结束后,内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对于奥地利的解决方式,苏联一贯主张根据保障奥地利民族独立的利益和保障欧洲安全的利益尽快缔结对奥和约,但是美、英、法三国不仅在草拟对奥和约的工作上一味拖延阻挠,而且力图把奥地利拉入西方军事集团,以堵塞解决奥地利问题的道路,致使奥地利问题拖延了十年之久而未获解决。
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坚持的对奥和约应在德国问题解决以后才能签订的立场,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于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这不仅使奥地利恢复了自由和独立,而且为和平协商解决其他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这场对抗不仅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国际关系的格局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背景、影响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的背景冷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莫斯科会议。
在会议上,美国、苏联等盟国为了分割欧洲的势力范围而进行了谈判。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冲突和争夺利益的不同,双方的分歧逐渐加深,最终引发了冷战。
二、冷战的影响1. 对美苏双方的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对抗。
在军备竞赛中,两个国家不断增加核武器的数量,努力保持军事平衡,以遏制对方的影响力。
这导致了庞大的军事开支,对经济产生了沉重的负担。
在意识形态上,冷战期间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政治体系。
美国倡导的资本主义和苏联推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使双方不断参与战略较量,尝试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来争夺世界各地的影响力。
2. 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冷战不仅对美苏双方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使其他国家成为了他们的联盟之一。
西方国家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承受着美国和苏联的压力,被迫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这导致了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的建立,并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冲突和战争。
其次,美苏之间的对抗使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
冷战时期,国际社会呈现出一种由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双边格局,即所谓的“美苏两极对立”格局。
其他国家只能在美、苏之间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平衡。
三、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 缓和期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美苏之间开始出现一系列的和缓举措,这一时期被称为“缓和期”。
两个超级大国通过签订裁军协议和建立外交渠道等方式试图减少冲突,并寻求在一些领域进行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70年代的美苏关系
战后苏联军事力量迅速向美国逼近,对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发出挑战。
苏联从赫鲁晓夫开始有了与美国争霸的欲望,但迫于实力不济,只得采取迂回战术,在不触及美国重大利益的前提下插足到不属于西方势力范围的新独立国家,进行和平渗透。
而到了70年代,苏联的力量上升到足以和美国一争高低的程度,美苏争霸的态势形成。
①美国的战略收缩
冷战以及两场局部性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美国元气大伤,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由1948年的54.6%下降到1970年的37.8%,黄金外汇储备由1950年的49.6%降为1970年的15.5%。
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的迅速上升,美国失去了“金元帝国”的地位,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发生了10次美元危机,迫使美国不得不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汇率,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宣告解体。
不仅如此,美国还饱受逐年加剧的通货膨胀之苦。
面对不利形势,1969年初上台的理查德•尼克松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宣布了美国对亚洲的新政策。
他说:“我们正在拟订一项使美国能在太平洋地区继续成为一个强国而又不搞家长关系的政策。
”这就是美国决心从亚洲收缩的新政策,人们称之为尼克松主义。
1969年11月3日,尼克松在全国电视广播讲话中明确阐述了“尼克松主义”三原则,即:㈠美国将恪守其一切条约义务;㈡如果某一核大国威胁美国某盟国的自由,或威胁某一美国认为其存在对美国以及整个地区的安全都至关重要的国家的自由,美国将提供援助;㈢如果涉及的是其他类型的侵略,美国将在接到请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不派出人力。
“尼克松主义”的中心目标是对付苏联。
根据基辛格的解释,美国的对苏政策是一个“连环套”,即同苏联扩大经济和文化交往,在政治关系方面搞“缓和”,通过谈判签订一系列的条约和协定,形成一个“广泛的建设性关系网”套住苏联。
“水门事件”后,福特出任美国总统。
福特在两年零五个月的任期里基本承袭了尼克松的战略
收缩方针,只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大举向第三世界出击时才有了一些强硬的表示。
1977年1月,卡特就任美国第39任总统,他也主张同苏联搞缓和。
1977年8月,美国报纸透露出来的《第十号总统备忘录》内容称,一旦苏联入侵西欧,西方军队应放弃西德三分之一的领土。
这反映了卡特政府对苏政策是相当软弱的。
1978年以后,在苏联越来越大的扩张攻势面前,卡特才出台了具有新内容的政策,提出“人权外交”,以此来改善美国在世界的形象,同时利用人权旗帜支持苏联国内的不同政见者,促使苏联国内的许多犹太人移居国外。
②苏联的进攻战略和扩张攻势
勃列日涅夫从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总体实力与美国旗鼓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略优于美国。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战略核力量:到1972年时,苏联拥有洲际导弹1527枚,潜艇发射导弹560枚。
美国的洲际导弹为1054枚,潜艇发射导弹656枚。
战略核武器的总数苏联为2227件,美国为2155件,苏联在数量上居于优势地位。
2)常规力量方面。
苏联是传统的陆上强国,历来重视保持庞大的常规部队。
其现役武装部队有440万人,坦克50000辆,战术飞机4600架,水面战舰240艘;而美国现役武装部队为210万人,坦克10500辆,战术飞机4500架,水面战舰172艘。
苏联常规力量在数量上明显优于美国。
有了实力作后盾,苏联大胆制定了同美国进行全球争霸的计划:用经济战略作支撑,军事战略为核心,辅之以缓和谋略;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在中东、非洲展开侧翼迂回,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海洋通道;以打破美国的战略布局为目标,逐步夺取对美国的战略优势。
根据计划,苏联在70年代后半期频频向第三世界展开猛烈的扩张攻势。
从1971年至1981年的11年间,苏联同10多个国家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
同时,苏联还向第三世界国家大量提供军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