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后的美苏关系和布什政府对苏政策
苏联解体后的后冷战格局与国际关系

苏联解体后的后冷战格局与国际关系近几十年,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发生得如此迅猛,以至于人们难以忽视这些变革所带来的影响。
苏联解体的事件是冷战结束后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对当前的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联解体后的后冷战格局与国际关系的演变。
在苏联解体后,冷战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放松,这为国际关系的调整创造了机会。
国际社会开始崇尚多极化的理念,认为没有任何一国或集团能够独自主导全球事务。
然而,这种多极化的理念在实践中遇到了挑战。
首先,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使得多极化的愿景受到了质疑。
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在冷战之后变得更加强大,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几乎无可匹敌。
美国试图利用其优势地位来主导国际事务,这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冲突。
他国对美国的霸权行为表示担忧,虽然国际社会一直积极寻求实现多极化,但美国的强势立场使得多极化难以取得实际进展。
其次,苏联解体的后果也在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冷战结束的意味着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消失了,但解体后的苏联共和国也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许多国家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中,甚至一度威胁到了地区和平与稳定。
这一因素使得国际社会重新审视冷战后的国际秩序,调整了对全球政治和经济的看法。
此外,苏联解体还导致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变革,即新独立国家的出现。
从苏联解体的各个共和国分离出来的国家多达15个,这些国家的独立使得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这些新兴国家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例如建立稳定的政府、经济转型和维护国家安全等。
他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开始更为重视地区合作和跨国组织的作用。
例如,欧洲联盟在苏联解体后逐渐扩大,致力于加强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合作。
同时,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也成为促进国际合作和解决跨国问题的重要平台。
通过这些机制,国际社会试图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15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时期的外交政策

五、80年代中期开始美苏关系再次缓和1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自70 年代中期起,它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在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方面,同美国的差 距出现重新拉大的趋势。
一、超越遏制战略
1989年布什上台后,依据已经变化的国际 形势,在里根的战略构想上作了进一步调 整,并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该战略强调在不放弃对前苏联军事遏制的 同时,抓住前苏联、东欧国家实行“改革” 之机,充分发挥美国和西方的优势,更多 地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手 段,同前苏联展开全方位的争夺。其中突 出的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的 方式将前苏联、东欧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逐步“融合”到西方的经济、政治体系 中。
该计划的目标,是要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 带动一大批高技术群的发展,以保持美国 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领先地位,同 时可以拖垮苏联国力。
四、里根主义
1、1981年,里根的第一任国务卿亚力山大·黑格声 明,苏联必须明白它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不受抵制 的冒险时代已经结束。于是,在第一届里根政府 时期,美国对韩国、菲律宾、南非种族主义政权 和中美洲右翼军事独裁政权的支持达到了顶点。
二、地区防务战略
1992年2月,国防部长切尼正式将布什政府 的军事战略定名为“地区防务战略”。
主要内容:以地区性军事强国为主要作战 对象,重点准备打局部战争;建立侧重于 对付有限的弹道导弹攻击的战略防御系统;
在军队建设上,缩小规模,提高质量,重 点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兵力部署上, 缩减海外驻军和基地,在关键地区保持前 沿存在;在战争准备上,着重增强部队的 随时动员、快速反应和重建能力。
二战后美苏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二战后美苏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即美苏冷战时期。
这段时期持续了近五十年,对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二战后美苏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包括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军备竞赛、代理战争以及冷战结束后的后果。
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是冷战的核心。
尽管二战中两国曾合作对抗纳粹德国,但战后的意识形态差异导致了两国之间的对抗。
美国主张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而苏联则奉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使得两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竞相争夺全球影响力。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也是显著的特点之一。
这场竞赛使得两国在核武器和常规武器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
双方都试图通过拥有更多的核武器来争夺战略优势。
这种军备竞赛带来了巨大的军费开支,给两个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尽管没有爆发全面核战争,但军备竞赛对于世界的稳定产生了严重威胁。
代理战争也是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苏两国虽然没有直接交战,但通过支持各自的盟友和代理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对抗。
例如,苏联支持北越在越南战争中对抗美国和南越。
而美国则在中东和拉丁美洲支持反共政权对抗苏联的影响。
这些代理战争使得冷战的影响波及全球,并给世界各地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不安。
然而,冷战的结束也导致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变化。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
这一变化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主要由经济和地缘政治来主导。
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组织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然而,美苏冷战留下的影响仍然存在,例如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建立和裁军的努力。
总的来说,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影响深远,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格局。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军备竞赛、代理战争以及冷战结束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
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但对于国际关系的理解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学案6: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知识梳理】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20世纪80年代美苏竞争态势的转变(1)总体态势:美攻苏守,美对苏采取强硬措施,苏被迫由全面进攻转为收缩。
(2)具体表现:苏联由全面进攻转向收缩;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以“”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
2.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1)背景:里根担任总统,美苏关系的变化。
(2)政策: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
(3)a.军事措施:“灵活反应战略”“计划”。
该计划是里根政府“以实力求和平”策略的一块基石。
b.意识形态宣传大战。
3.苏联的“新思维”(1)背景:苏联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改革。
(2)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4.美苏缓和: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双方签订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导弹的条约,即“中导条约”。
这是个销毁部分核武器的协议。
二、冷战的结束1.背景(1)布什政府的对苏政策: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苏联: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引发了全面社会危机。
2.过程(表现)(1)东欧剧变(1989年)a.原因:苏联放松控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经过: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执政党地位;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了统一,成为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
c.结果:东欧各国共产党丧失政权。
(2)苏联解体(1991年)a.内部原因: 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b.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战略。
c.过程:“”事件;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建立 ,苏联至此完全解体。
d.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独联体建立,国家解体。
e.影响: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美苏激烈对抗造成的消极影响(1)美苏激烈对抗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巨大的威胁,也造成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甚至战争灾难。
冷战时期背景下的美苏关系

冷战时期背景下的美苏关系冷战时期,是指二战后由于美国与苏联之间在意识形态、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对抗而形成的一种局面。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之前。
背景分析冷战的背景非常复杂,其中一些因素包括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在二战之后的战后重建计划以及美国对苏联的疑虑等。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二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两个对立的意识形态阵营,即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世界。
这两个阵营之间的分歧迅速扩大,导致了长时间的敌对状态。
战后重建计划由于战争对欧洲和亚洲的工业、交通和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美国推出了一个名为马歇尔计划的战后重建计划,旨在为摆脱破坏和贫穷的欧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
但是,苏联拒绝参与计划,并批评该计划是美国的一种经济侵略。
美国对苏联的疑虑在战争结束后,苏联逐渐扩大国际领土,导致美国对苏联的扩张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
美国认为苏联的扩张是一种威胁,因此美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限制苏联的势力范围。
美苏间军事对立美苏之间的军事对立一直是冷战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国和苏联都感到对方的军事扩张是一种威胁,因此两国都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军备。
这种军备竞赛导致了危险的核军备竞赛,使整个世界处于不断升级的军备对峙中。
另一方面,美国也采取了一些秘密和可疑的行动,比如对其他国家进行“秘密战争”,援助政治倾向相同的政府,并采取一些其它手段来遏制苏联。
美苏的外交策略在冷战的背景下,美苏之间的外交策略也发生了变化。
美国采取了一种叫做“遏制政策”的战略,旨在限制苏联的扩张能力。
它包括经济制裁、政治收买和军事威慑等手段。
苏联则采取一种更为积极的扩张策略,试图通过软实力和军事力量扩大其政治地位。
美苏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它们的对立促进了走向全球化的历程,并构建了世界的多极化格局。
当然,美苏的对立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危机。
现在,随着国际事务的不断变化,美国和俄罗斯已成为全球性质独立国家的重要成员,在全球的和平、安全和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摘要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与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等构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力量结构,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调整对外战略来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
关键词:冷战结束;美国;对外战略调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宣告了“美苏争霸”的两级格局结束,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面对这一迅猛的国际形势,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不能不对战后持续40多年的全球战略进行全面的根本性的调整,以寻找新的范式替代反共产主义的“遏制战略”,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本文将从布什政府时期,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以及现在的奥巴马执政时期来分析美国在冷战结束后不同时期如何调整对外战略来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维护其领导地位。
一布什政府时期布什总统任期内,跨越冷战前后两个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
①1989年初,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所谓“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
②1989年底,提出了建立欧洲新格局的“新大西洋主义”:主张把北约、欧共体、欧安会三大机制作为建立欧洲新格局的基础,其实质是要在重塑欧洲格局的过程中保持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确保美国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利益。
3提出美国“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强调在美国的领导下,实现一个“和平和安全、自由和法治”的世界;(2)在国际事务中更加强调“多边”合作,而不是“单边”行动,注重发挥盟国和联合国的作用;(3)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新的国际体系,在世界上巩固和推进所谓“自由”与“民主”事业;(4)实施地区防务战略,重点防止和应对威胁美国利益的地区冲突。
冷战后美国的外交战略

冷战后美国的外交战略:克林顿到小布什摘要: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发生的巨大变化是由苏联解体和国际权力结构的失衡所造成的。
在失去了苏联的制衡之后,美国的行为越来越表现出肆意妄为和粗暴蛮横的特征。
美国用先发制人战略取代威慑和遏制战略是错误的,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只能使美国在世界上越来越孤立。
均势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国际体系的均势最终将会实现.guanjianci: 克林顿政府, 布什的政策, 冷战, 外交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克林顿执政以来,美国外交方针既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又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二战后美国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制定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这是美国在二战后制定的总的外交政策。
在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过程中,苏联是其最大的障碍。
为此美国针对苏联在欧洲采取了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
在亚洲采取“热战”,以联合国名义参加朝鲜战争和发动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外交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国的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利益制定。
制定的出发点是本国的实力,最终的归宿或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自身利益。
一.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
“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
为此,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
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
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
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
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
克林顿的政策强调国家经济安全第一;外交和外贸上打压经济上的对手;信息高速公路(企业经济网、教育文化网、政府公共服务网):新经济基础;适当提高税收、推广社会福利巨大经济成就:110月经济增长(历史上最长时期)、消除财政赤字(30多年)、股市大幅度增长(近4倍)、就业高(净增1000多万岗位)、贫困人口下降、环境改善等医疗改革二.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布什的政策典型的牛仔作风单边主义:推出《京都议定书》、单方面宣战、强硬外交、明确果断减税进行到底:加大两极分化部分社会福利计划和教育私有化战争经济:大幅度增加军事开支和提高军人待遇保护家庭和传统宗教价值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几十年的角逐。
为了争夺全球霸权地位,两国相互斗争,不断采取各种外交手段,这些手段不仅上演了一幕幕耸人听闻的国际事件,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美苏外交政策1. 美国外交政策在冷战的初期,美国采取的是遏制苏联的政策,即封锁苏联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斗争。
美国制订的主要政策如下:(1)麦克阿瑟政策: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将军负责监督日本的复兴,并协助日本成为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
麦克阿瑟计划在日本实施的政策大量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以期让日本成为一个忠实的美国盟友,同时阻止苏联向日本伸出阴影。
(2)当务之急政策:这是指美国政府在二战后对全球局势的迅速反应和处理。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岁片化和重组部队、安抚盟友、封堵苏联的行动等等,从多方面应对苏联扩张的战略。
(3)反共政策:美国政府实施的反共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苏联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势头。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力图将苏联困于一隅,阻止其进一步扩张。
其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朝鲜战争,美国领导了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也以此为契机在韩国建立了一个美国的军事基地。
2. 苏联外交政策在冷战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基调是“反美亲苏”。
苏联政府指责美国干涉其内政、破坏全球和平,因此苏联必须与美国保持戒备和敌对,采取与美国相对抗的政策。
苏联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如下:(1)斯大林主义政策:这种政策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所有手段实现宣传、间谍和暴力斗争来揭示和抵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企图。
斯大林主义政策强调了防御性和反基督教。
(2)新列宁主义政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新列宁主义政策,设法扩大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民间交流,在经济发展方面逐渐舍弃早期的封闭策略,但是在军事上仍然对西方国家抱有敌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rles Krauthammer an American columnist, author, political commentator
Charles Krauthammer "The Unipolar Moment"
Foreign Affairs, 1990/1991
Part II America’s evaluation of world situation
Francis Fukuyama an American political
Francis Fukuyama
scientist
"The End of History?"
The National Interest, Summer 1989
Part II America’s evaluation of world situation
neoisolationism : a retreat from global leadership
The US would distance itself politically, diplomatically, and militarily from the affairs of the great powers in Europe and Asia.
The US was capble of putting its moral principles into practice. 4. The “peace dividend” stemm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the Cold
War could be used to ensure the continued spread of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nd to solve transnational problems.
Tanks in Moscow's Red Square during the 1991 coup attempt
Part I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4. On 1 December , voters in Ukraine, overwhelmingly voted to secede from the Soviet Union in a referendum. This ended any realistic chance of keeping the Soviet Union together.
2. Boris Yeltsin, then president of the Soviet Russia, rallied the people and much of the army against the coup and the coup failed. Although restored to power, Gorbachev's authority had been undermined
Solidarity (Polish Trade Union) Chairman Lech Walesa with US President George H. W. Bush
Berlin War at Brandenburg Gate
revolutionaries on the streets during the Romanian Revolution of 1989
"Clash of Civilizations"
" It is my hypothesis that the fundamental source of conflict in this new world will not be primarily ideological or primarily economic. The great divisions among humankind and the dominating source of
Part I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1. a group of Soviet hard-liners represented by Vice-President Gennadi Yanayev launched a coup attempting to overthrow Gorbachev in August 1991("八一九事件”)
Part II America’s evaluation of world situation
"the End of History"
"What we may be witnessing is not just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or the passing of a particular period of postwar history, but the end of history as such: that is, the end point of mankind's ideological evolution and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Western liberal democracy as the final form of human government."
5. On 8 December, Yeltsin met with his counterparts from Ukraine and Belarus and signed the Belavezha Accords, declaring that the Soviet Union had ceased to exist. Gorbachev denounced this as illegal, but he had long since lost any ability to influence events outside of Moscow.
conflict will be cultural. Nation states will remain the most powerful actors in world affairs, but the principal conflicts of global politics will occur between nations and groups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Samuel Huntington, an an influential conservative
political scientist
Samuel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h Affairs, Summer 1993
Part II America’s evaluation of world situation
Part II America’s evaluation of world situation
"Unipolar Moment"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of the post-Cold Warr world is its unipolarity." "The proliferation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and their means of delivery will constitute the greatest single threat to world security for the rest of our lives."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merica's Evalution of World Situation
Bush's Post-cold War Strategy
张漫漫 Post-WWII U.S. Diplomatic History
24 Nov. 2014
Part I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Patrick Buchanan, an American conservative political commentator, author, columnist, politician
Part II America’s evaluation of world situation
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1. military invasion and humanitarian aid 2. global free trade, liberal economy and liberal political systems 3. The time was right for a constructive US role in world politics.
Bush Administration's foreign policy conservatism pragmatism
Part III Bush's Post-cold War Strategy
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
1.the 41st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1989–1993) a Republican 2. enlisted in the US Navy during the WWII 3. entered the oil business 4. US representative to the United Nations 1971 5. Chief of the U.S. Liaison Office in China 1974 6. Director of CIA 1976 7. Vice president 1981-1989 8. US President 1989-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