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_述评
中古“河东三姓”文学研究

中古“河东三姓”文学研究“河东三姓”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个重要家族,分别是河东梁氏、河东赵氏和河东杜氏。
这三个家族分别以其成员在文学创作上的杰出贡献而闻名于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就这三姓家族的文学研究进行讨论。
首先,河东梁氏是以梁纲为代表的家族,他们的成员在唐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梁纲是唐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作品应该传达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
梁纲的文学创作以“唐宋派”的特点为主,他以“直言抱负”而著称,作品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除了梁纲,梁宽也是河东梁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情调,以写景为主,受到了后世文人的广泛喜爱。
其次,河东赵氏是以赵嘏为代表的家族,他们的成员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赵嘏是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主张“咏物为诗”,强调文学作品要有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描写。
赵嘏的文学创作以“嘉泰二赵”的特点为主,他的作品大都以咏史为题材,以饱满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赵蕃和赵文则是河东赵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各具特色,表现出浓厚的宋代文学风貌。
最后,河东杜氏是以杜牧为代表的家族,他们的成员在唐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杜牧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主张“写意超写实”,强调文学作品要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富于想象力的表现手法。
杜牧的文学创作以“诗史派”的特点为主,他的作品多以抒发情感为目的,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著称。
杜衍和杜审言也是河东杜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各有特色,表现出唐代文学的繁荣时期。
综上所述,河东三姓家族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成员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杰出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这三姓家族的文学作品和创作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和艺术特点,也可以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有更全面的认识。
唐代山东地域四大士族仕宦与分布初探

唐代山东地域四大士族仕宦与分布初探兰军摘要:唐代山东地域四大士族即唐代生活于今山东地域内的清河崔氏[1]、兰陵萧氏、琅琊王氏、琅琊颜氏四大文化士族。
受唐代不同时期政治局势、入仕途径及各帝王施政方针等变化因素的影响,四大士族在唐代的政治影响力也经历了从初唐的相对沉寂到盛唐时蓬勃发展和中后唐稍有回落以至晚唐短暂回光返照局面的变化。
地域分布上兰陵萧氏、琅琊王氏、颜氏聚居于沂州,清河崔氏大小房聚居于清河武城,南祖房、青州房则分居于齐州、青州。
有唐一代四大山东地域士族人才辈出在今山东地域内始终具有显赫的政治、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唐朝山东地域清河崔氏兰陵萧氏琅琊王氏琅琊颜氏士族是中古史、社会史、家族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当今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学界对唐代山东士族[2]的研究已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果,如台湾学者毛汉光在氏著《中国中古社会史论》[3]中《中古山东大族著房之研究》、《中古大士族之个案研究——琅琊王氏》、《隋唐政权中的兰陵萧氏》等文对山东大族在唐代的发展演变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做了重要论述。
李光霁《简论唐代山东旧士族》[4]则从政治和社会角度对唐代山东旧士族的政治势力进行研究。
李建华《唐代山东士族与文学》[5]、曲洋《唐代山东士族家庭文化研究》[6]又从文化角度对山东士族进行了深入分析。
此外对清河崔氏、兰陵萧氏、琅琊王氏、琅琊颜氏家族的个案研究亦取得了突出成就[7]。
但学界对唐代今山东地域范围内士族的研究却较为薄弱。
杨荫楼、王洪军《齐鲁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8]是关于隋唐五代齐鲁文化研究的当代力作,其中对山东地域士族进行了整体概述,但因篇章所限对该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以上方家的相关论述对本文的探讨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启发。
笔者试以《旧唐书》、《新唐书》两部正史中入传的四大山东地域士族官员及其他山东籍入传官员为研究样本,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加以分析。
纵向上以四大山东地域士族在唐代各时期入仕、宰辅任职情况等来探讨山东地域士族的仕宦起伏脉络,横向上通过山东籍官员及宰辅的地域分布情况和四大山东地域士族成员的文化成就探讨其对今山东地域的影响,进而呈现崔、萧、王、颜四大山东地域士族在唐代的发展概貌。
唐代士族文化

唐代士族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更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在唐朝时期,文化、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唐朝的士族文化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士族的角度来深入探讨唐代士族文化的特征。
一、士族的演变在唐代,士族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社会群体。
士族是中国古代专门从事文化、教育、权力等方面的社会群体,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掌握着文化知识,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唐代的士族来源最初来自于古代的八贵族、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家族。
在唐代中期,随着时局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平民百姓加入到了士族群体中。
因此,唐代士族文化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多元化。
在唐代,对于士族的权利和地位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
唐朝盛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而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士族提供了一个通往官场的渠道。
在唐代中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也导致了士族文化的特殊化,士族文化在科举制度的带动下,愈加繁荣。
二、士族文化的特征士族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自己的特征。
从字体、音乐、礼仪等方面可以看出唐代士族文化的特征。
首先是士族的书法。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时期,唐代士族的书法更是备受称赞。
唐代书法钟情于自由、丰富的笔墨,以及独特的书写方法。
唐代士族书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当时流行的策、朱仿、陈碧等书法都是士族历代传承的经典之作。
其次是唐代士族的音乐。
唐代士族酷爱音乐,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的发扬光大。
唐代士族的音乐是集中体现了神秘和恬淡的自然主义风格。
士族民间音乐具有广阔的中外文化交流背景,如大风歌、豫章散、陶渊明独唱、天神乐等都是唐代士族音乐的代表作。
最后是唐代士族的礼仪。
古代士族的礼仪体系与日常生活的行为标准息息相关。
唐代士族的礼仪强调规范化和正式化,包括服饰、餐饮、礼仪等方面。
通过礼仪来体现对于祖先的尊重,并且以此为基础整合了一个势力和文化的集团,从而更好地产生利益关系和结盟。
三、士族文化对于历史的影响唐代士族的文化影响不仅仅是在唐朝时期,而是持续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

龙源期刊网
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
作者:莫立民
来源:《中州学刊》2006年第05期
摘要: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是治唐诗者长期未加注意或未显言之的论题。
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呈地域集中中、北重南轻的不平衡状态,尤其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渭河关中平原、晋南汾河平原、华北豫冀大平原诸区。
由此可见,唐代文学是以黄河流域文化圈为基调,以豫、冀、秦、晋地区为核心,以北方文学人才为主流的文学。
造成如此的分布状态,是唐代及唐前北方文化、经济、政治、人口、交通优于南方以及文学人才的迁移、文学传统的传承等多力合成的结果。
关键词:唐代;文学人才;地理分布;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

唐代家族的社会地位与影响
社会地位
唐代家族的社会地位通常与其成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密切相关。一些大家族甚至可以通过婚姻 、结盟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社会影响
唐代家族对唐代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一些大家族通过掌握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对当地社 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这些家族之间的互动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唐代文学的文化背景与影响
文化背景
唐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繁荣的时代,各种文化思潮交融碰撞,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灵感 。
文学影响
唐代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创作手法、表现形式、思想内容等都为后世所借鉴和发扬,成 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03
唐代家族与文学的关系
唐代家族对文学的影响
步挖掘。 • 对唐代家族与文学的相互影响机制研究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探讨。 • 对唐代家族与文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某些特定的文学家和家族上,对其他文学家和家族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 展望 •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唐代家族与文学的相互影响机制,探讨家族文化如何影响文学家的创作以及文学
家如何传承和发展家族文化。 • 可以对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唐代家族与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族与文学关系。 • 可以加强对唐代家族与文学的个案研究,深入挖掘具体家族和文学家之间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
04
唐代家族与文学的研究现 状及未来趋势
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01
02
研究现状:唐代家族与 文学的研究在近年来得 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学者们从历史、文化、 社会等角度对这一主题 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
主要成果
03
04
05
1. 对唐代家族的构成、 地位、影响等方面进行 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家 族在唐代社会中的重要 地位。
大唐之音 和而不同——以唐代三大地域文学风貌为重心的考察(一)

大唐之音和而不同——以唐代三大地域文学风貌为重心的考察(一) 【内容提要】受魏征《隋书.文学传》序导引而形成的唐代南北文学合流与统一的看法有必要重新检讨。
本文以唐代三大地域文学风貌为重心进行考察,指出隋唐政治的统一并未改变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这些差异所积淀而成的地城文学传统对唐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唐代的诗歌与古文的发展路径和成就同地城文化密不可分;唐代文人的分布亦具明显的地域特色。
无论是在政治一统的初盛唐,还是因藩镇割据而形成分裂的中晚唐,文学的空间差异始终存在。
【关键词】地域风貌空间差异统一合流和而不同治隋唐文学者最喜称道隋唐政治统一促成南北文学的合流,并进一步推论在南北分裂局面中,文学始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南北地域既然统一了,那么文学也“纳入了统一的进程之中”①。
认为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据此推论,则唐代文学就具有一种合而且同的成熟性质。
将政治的大一统与文学的统一、文风的合流划等号②,将政治的分裂与文学的地域色彩简单等同,这是一种主流观点,在学术界影响极广。
几乎成为唐代文学研究中的范式,或“基本假定”、“绝对前提”,被认为是无可置疑的,被作为定论性知识写入流行的文学史教材中。
唐代文学中的地域色彩究竟是否存在,南北文学的合流或合其两长应该如何理解,大一统帝国中是否有统一的文学,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检讨。
一文学的地域特色由于地形地貌乃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人群的体貌、性情乃至趣味习尚的不同,中国古人对此早有深刻认识。
《礼记·王制》:“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统治者只能修教齐政,但却“不易其俗”、“不易其宜”,非不为也,不能也。
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对此理论发挥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陈寅恪_士族阶级_说述评

或间以小族,然其大多数为儒家之信徒也。职是 之故,其为学也,则从师受经,或游学京师,受业与 太学之博士。其为人也,则以孝友礼法见称于宗 族乡里……故其学为儒家之学,其行自必合儒家 之道德标准,即仁孝廉让等是。质言之,小戴记大 学一篇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贯之学说,实 东汉中晚世士大夫自命为其生活实际之表现。一 观后汉书党锢传及有关资料,即可为例证。”⑤“东 汉外廷之主要士大夫,既多出身于儒家大族,如汝 南袁氏及弘农杨氏之类,则其修身治家之道德方 法亦将以之适用于治国平天下,而此等道德方法 皆出自儒家之教义……此范围即家族乡里,此标 准即仁孝廉让。以此等范围标准为本为体。推广 至于治民 治 军,为 末 为 用。 总 而 言 之,本 末 必 兼 备,体用必合一也”( 第 51 页) 。以上两段即是对 士族优美门风的具体阐释,我们可以尝试归结为: 其学为儒家修齐治平之学,其行必合儒家之道德 标准。
对于陈寅恪的“士族阶级”说,有两种不同的 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它体现了陈寅恪在方法论上 的高度。万 绳 楠 说: “这 次 整 理 魏 晋 南 北 朝 史 的 听课 笔 记,我 惊 异 地 发 现: 阶 级 分 析 和 集 团 分 析 (实际上也是阶级分析) 的观点与方法,竟贯穿在 陈老师的全部讲述之中。第一篇便是《魏晋统治 者的社会 阶 级 》。 这 可 说 明 陈 老 师 研 究 历 史,在 方法论上达到了何种高度。可以这样说:陈老师 不仅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 人,而且是从资产阶级史学过渡到马克思主义史 学的桥梁。”⑥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由于陈寅恪先生 的“忽略”,“混 用”了“阶 级”这 个 重 要 的 词 语。 胡戟说:
2010 年第 5 期( 第 25 卷)
学术史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唐代的士族与社会地位

唐代的士族与社会地位唐代的士族是整个唐朝社会中最为优越和地位最高的一个阶层。
他们在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他们的地位是如何得到的呢?接下来,本文将会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唐代士族的社会地位。
士族的来源与特征士族作为唐代社会的精英阶层,其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沿袭自汉代的世家,即世袭的贵族,他们通常能够追溯自秦汉之时的功臣,他们居住在城市中的大宅院中,在城市中拥有众多的产业,并且精通经商和写作;另一类是田舍小康,即在唐朝初期,由于开元中兴等改革措施的实施,一批有能力的乡村豪强,他们成为唐代的新兴士族。
总的来说,唐代的士族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分布较为广泛,既有世家大族,也有地主乡绅和官僚豪强;二是具备领导才能,许多士族子弟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成为了唐朝的高级官员;三是以文化为主,这一点在唐朝可谓是十分突出,士族多以写作、书法、诗词等文化领域为主要活动,是唐代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士族的地位与社会财富士族之所以令人望而生畏的原因是其拥有极大的财富,这部分财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官职所带来的收入,唐代的官员都是颇为高薪的,担任高官者可使士族的财富得到保证;另一种是地产和商业收益,士族们多有地产和商业等方面的投资,能够保证一定的财力来源。
同时,士族的社会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由其拥有的财富所决定。
在唐代,财富往往也代表了一个人的地位和社会地位,士族的财富自然也给了他们更高的社会地位。
当然,在唐代,士族的真正地位还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家世、政治影响力、科举考试的成绩以及其他社会成就等。
士族的政治影响力唐代的士族对于朝廷的政治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由于唐代是民族融合的时期,因此朝廷精英往往需要士族来担任高级官员,这些官员通常是士族子弟。
这样的官员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使得士族不仅是一个社会阶层,还成为了一个影响重要政治决策的关键势力。
此外,士族的地位和财富也给了他们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他们通常是广大百姓眼中的权威人士,在决策重要事件时也常常会被当成重要的参考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述评
高春艳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西安710069)
李浩教授致力于唐诗研究、唐代园林研究方面有年,且已有不少创获。
近十年来,他又潜心于唐代文学士族研究,先后推出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中华书局,2002年10月)两部专著,拓展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提出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观点。
除章培恒、王水照两位的书序外,胡可先、朱玉麒、曾大兴、刘欢等学者也曾经撰文评介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一书,国内外二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所的博硕士论文援引本书的观点并将该书列为重要参考文献,日本唐代文学界的学者已将此书翻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2008年中华书局又推出该书的增订版,与初版相比不仅增补了两篇专论,而且增添了许多新材料,对文字也作了进一步修改打磨,总体上看更为精善。
综观全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取法乎上、锐意创新的学术精神。
绪论 开篇,他首先盘点唐代文学研究现状,承认其成果辉煌、大师荟萃,却不苟同已无作为之处。
他认为,!唐代文学研究结束了圈地淘金的早期开发阶段,才刚进入有序规范的中期发展。
∀∀体大思精、牢笼百代的学术巨著仍有俟来日。
换言之,21世纪更需要一批能汇通古今、融合中西的学人,本领域呼唤新世纪学术大师的出现。
#正因有这等志向和宏愿,使他能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广泛征引古今中外的学术文献,综合盘点前贤时彦的学术成果,撷取钱穆、陈寅恪、谭其骧、毛汉光、艾尔曼、包弼德、波斯信义等一批国内外名家大师的学术观点,之后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开拓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学术领地,用心撰构自己的学术著作。
论及该书的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视角新颖宏阔。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不少学者把士族研究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关注文学地域性研究的也不乏其人,但是,自觉将!地域∃家族#相结合,拈出!唐代文学士族#的新概念,着重研究唐代区域文学士族发荣滋长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并不断有相关成果推出,李浩无疑居于此领域的前沿。
他此前推出的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已就唐代关中地域文学作了深度探讨。
在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中,他进一步提出!唐代三大地域#的概念,总结出三大地域独特的文学传统,着重以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的文学士族为考察对象,系统论述唐代士族的崛兴、分布、流动、衰落以及相互间的冲突、交融、整合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唐代文学士族在空间分布方面的嬗变轨迹,俨然一幅角度新颖、视野宏阔的唐代文学地图。
二是研究方法多元并举。
作为文学史研究,该书自觉运用文本研究、文献考证、谱牒研究以及层次模式理论等文学和史学的基础研究方法,其特色在于以文化地理学之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应用陈寅恪的!地域∃家族#研究方法,体现出扎实严谨的学术功底。
例如,学术界最流行的看法,到了唐代,士族作为一个阶层已不存在,或认为士族衰微没落不可救止,但作者通过对唐代文献中的!清流#、!衣冠#、!衣冠户#等相关概念加以辨析,提出!文学士族#的新概念,与东汉!经学世
收稿日期:2009-02-24
88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述评
家#、两晋!门阀世族#、北朝的!武力强宗#等范畴相照应,确立了唐代文学士族的历史定位。
又如附编之个案研究,依靠对墓志、碑志的详细考辨,并采用数量统计法,探析出唐代裴氏与皇室、关中、山东、代北、江南等地士族的婚姻关系以及河东裴氏迁徙的状况,以及唐代杜氏在长安的居所、韦应物家族的婚姻与归葬等问题,堪称考辩精细。
除此之外,该书不拘一格,围绕问题,广泛借鉴!社会∃政治#理论、法国年鉴学派的!空间史学#等思想史、社会史理论成果,从而将古代文学研究与海内外的社会科学研究相接轨,构建了开放多元的阐释体系,引出不少新意迭出的学术见解。
例如,作者认为他所标举的!文学士族#这一核心范畴,首先是一个社会学史的范畴,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文学史的概念。
他援引梅家玲对美国学者亚伯纳%柯恩的!精英团队#、!象征行为#等理论的解释,证明某种意义上唐代文学士族就是特殊精英团体,这一比照赋予!文学士族#以现代意义上的理解,对认识文学士族有所深化。
三是学术观点锐意求新。
新的问题加上新的方法自然会有新的结论。
该书最重要的创新当属诸多富有原创性学术观点的提出。
在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他质疑唐代文学强调南北融合归于统一的主流观点,列出了东西南北近数十种代表性文化区域,揭示了!大唐之音、和而不同#的历史真相,并拈出关中、山东与江南为!唐代三大地域#的新概念,以此为例,论证了唐代的诗歌、古文以及文人分布皆有地域色彩。
第七章通过探讨 隋书 中的文化地理观,来建构文学地域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曾大兴撰写书评 文学地域性研究的最新突破 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和详细评述。
在士族研究方面,该书不仅提出了唐代文学士族概念,而且描摹出唐代士族的崛兴、分布、流动、衰落以及相互间的冲突、交融、整合的历史过程,并以裴氏、杜氏、韦氏个案研究作为实证支撑。
最引人瞩目的是该书的第八章和第十章。
在第八章中,作者纠正了大陆主流学术界对陈寅恪士族理论的长期误读,批评学界将陈氏理论中的士庶矛盾简单化、扩大化、绝对化。
在第十章中,他正本清源,指出!诗赋取士#的提法既不全面,也不准确,实质上诗赋只是考试的其中一项内容,而且终唐一代批评之声一直不断,其后又从社会影响、制度建设、学术价值等多个角度对这一制度的功过是非予以重新评价,肯定了!诗赋取士#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能够考出举子的智商和情商,是以文学的标准来衡量文学。
这些见解廓清了许多积非成是的观点,且以现代观念来观照历史,帮助人们更为准确地观察中古历史发展大势,对于唐代文史研究应有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三点创新,可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学养与治学态度。
他不但注重论著内容的精心研思,且在篇章结构乃至语言文字等形式层面也颇为注意,别具一格。
例如,全书25万多字,分上编、下编、附编三编,包括总论、分论、个案研究三个层次,既有对唐代文化区域及其文学风貌、唐代文学士族演生分布、迁徙流动等中心问题的宏观论述,也有对若干相关枝节问题如 隋书 中的文化地理观的阐发,对中心论点具有映衬和补充作用,附编中五个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则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印证,形成点面结合、网状辐射的结构特色。
每一章节的结构则是篇首提出问题,中间展开论证,篇末汇总结论,遂令题旨显豁,格式整饬。
若论语言,既具清晰畅达的学术语言风范,兼有典雅精致的斐然文采,读来赏心悦目,韵味无穷,浸润着文学史家特有的格调与才情。
完成本项研究时适值作者不惑之年,对于人文社科学者而言,这仅仅是他们精彩绽放的开始。
王水照认为,该书标志着李浩已经达到!颇为成熟的学术境界#。
相信步入成熟佳境的李浩会不断奉献出更为丰硕厚重的学术成果。
(责任编辑:傅绍良)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