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奥斯威辛教案

合集下载

精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篇

精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篇

精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1一、说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本文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直接讲述作者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区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其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因此,我会以此为教学重点进行教学。

二、说学情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文章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

因此,我将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

学生对这则新闻中蕴含着的作者情感比较难把握,我会通过初读、再读、研读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新闻写作中感情蕴含其中的特点,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做好相关的预习。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会这则新闻蕴含的情感和独特的写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法西斯的暴行,反思历史,珍爱和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1、教学重点:从品味新闻的语言入手,通过对细节的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其观点。

2、教学难点:体味新闻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我运用诵读、设疑、点拨启发、学生讨论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成学习任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精选五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精选五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池州八中贾再兴教学目标:1、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3、理解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4、让学生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简介作者和奥斯维辛集中营1、简介作者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2006年5月10日),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2、关于奥斯维辛: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

1940年到1944年,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三、深入文本,体味作者感情。

(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思考:)1、参观者参观游览了哪些地方?参观毒气室和焚尸室——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纪念长廊——绞刑室2、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从而产生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2013学年高中语文 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导入新课(播放一小段来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纳粹焚尸的剪辑,为学生理解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与沉重营造情境。

)教师开场白:“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命运、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吗?同学们对这个地方有所了解吗?(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投影一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图片,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密布的电网”、“巨大的焚尸炉”、“囚房”、“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在等待死亡”、“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集中营里的万人坑”、“集中营中的孩子们”、“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死者的照片”等等。

)教师解说: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

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

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这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纪念馆吧。

(投影出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二、整体感知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②从作者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文章哪些描述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在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怎样让人惨不忍睹的事实?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明确: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本文是新闻的第三篇了,是一篇震撼人心的课文,教学中是想通过学生的自己的初读、细读来感知作者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这种突破“零度写作”的方法正是本文成功经验。

所以教学时可以就应该明白这点。

所以才有了以下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

2. 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3.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暴行的罄竹难书。

三、教学教程1.导入新课本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言外之意写的就是旧事,也就是说文章是现过去了,请同学们读课文,选择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感受,并找出相应的文字来佐证。

2.初读课文学生可能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比如“恐怖”、“可怕”、“阴森”“讽刺”等等词语来概括,相应的语段有“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

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

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 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

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在这个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居然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这样写,对照鲜明,使读者回味无穷。

……(这里不能有教师的预设,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情况)3研读品味(1)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研读的内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最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最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背景知识介绍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本文主要介绍《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教材在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中的应用与设计方案。

一、教材概述《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教材是由斯坦尼斯拉夫•列姆(Polish author Stanislaw Lem)创作,王道怀教授主编的《世纪之交欧美文学》教材选本。

该文选自《银河接触者》,讲述了一位名为Ketman的罗马天主教神父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故事,以此呈现出战争和人性的主题。

二、教材分析1. 主题深刻该文以细节入微的笔墨描绘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尤其是在战争中对人的折磨和变形的描写更加深刻人心,最终表现出的主题是:战争将人类置于极大的痛苦和苦难之中,同时也掩盖和摧毁了人性中令人感到温暖和仁爱的品质。

2. 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流畅的叙事和独特的叙事结构,将主人公的内心思想和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战争带给人的痛苦和无助,以及主人公所面临的心理变化和挣扎。

3. 连接历史与现实奥斯威辛集中营作为二战时期的罪恶标志,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在历史和现实上都具有切实的意义和价值。

教材通过揭示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诠释了文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文的阅读和探讨,让学生了解二战时期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人性和战争的主题,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和叙述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探讨主题和象征意义3. 教学难点阅读理解和文学分析能力的提升4. 教学方法(1)讲授法:语言分析和文学鉴赏(2)课堂探究法: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3)PPT演示法:影音材料集体观看演示5. 教学内容1)讲解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二战的背景和成因。

2)剖析小说中主题和象征意义的表现方式,讲解知识点和语言难点。

3)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人性和战争主题进行探究和交流,提升语言分析和分析思考的能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2)、抓住文中语言描写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感情,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课外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2)、小组通过阅读、讨论,揣摩文章字句,学会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体会战争的残酷,培养爱国情操;(2)、培养爱好和平的品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学会以乐景衬悲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关键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播放影片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简短画面,再现战争残酷的场面,让学生讨论战争所带来的危害,自由回答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受害人的同情从而导入课文。

影片直观而形象,让学生更易体会战争的残酷,与文本语言相互融合,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起学生共鸣。

(二)质疑课题激发兴趣由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学生质疑的问题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则板书到黑板上。

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章。

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做上记号,把想到的问题写下来。

学生对课题质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探讨。

读书思考能提高读书效率,增加对文本的了解。

(三)走进奥斯维辛体会作者情感(重点)1、交流对奥斯维辛的认识⑴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奥斯维辛的资料,谈谈看法,之后请小组代表上讲台前向大家讲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学生分组交流,有利于培养其合作精神,学生通过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够取长补短。

通过学生自己的交流,更能深入了解战争带来的罪恶。

⑴课件展示:展示一首来自奥斯维辛的诗《蝴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

让学生通过这首诗歌来简单体会一下奥斯维辛的悲凉,这首诗和文章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景渲染悲凉气氛。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设想】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 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

之后,请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此时气氛沉静而严肃)二.引导学生通过此文独特的新闻视角认知其控诉价值(整体感悟新闻内容)1.引导学生探索该新闻的视角①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

②本新闻有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探究而知,本新闻并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

此可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

③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④作为一名敏感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事情呢?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是否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呢?让我们每个人都静静地想一想。

注意:此问题不要让学生回答,而是在静默中沉思。

三.对新闻中记者所蕴含的感情的感悟1.我们会发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 使学生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

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2.讨论交流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开启地狱之门,和作者一起到有“人间地狱”之称的奥斯维辛作一次地狱之旅。

二、幻灯片展示一三、请学生阅读课文,。

读完之后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写出你的感受并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出来,指导他们开展小组交流,相互质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重点研讨问题:1、看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答案:可怕、惨绝人寰、恐怖……老师可以借机接受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答案:。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者的感受、反应•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说明使的。

•4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3、在文章开头作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

”这其中深层含义是什么?答案:1)、“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2)、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

3)、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压抑。

4、课文开头写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高兴地嬉戏。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1)内容上,以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

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这一切,物非人非,悲上加悲。

(2)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乃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5、课文中还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答案: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被打倒呢?6、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答案:1.“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

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四、总结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对受害者的哀悼。

对历史的反思。

提醒大家珍爱和平,“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

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伊拉克战争硝烟未灭,利比亚战火又起。

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五、拓展延伸:德国总理勃兰特为纳粹屠杀犹太人深深忏悔,而日本首相一再参拜靖国神社,对此你有何感想?奥斯维辛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

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六、作业“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毒气室见经过复原的毒气室感——恐怖终生难忘毒气室、焚尸炉见——头发婴儿的鞋子死囚的牢房感——表情茫然浑身发抖女牢房见——盒子感——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灰砖房——羞红了脸长廊见——照片微笑的姑娘地下室见——绞刑架跪感——窒息附:【素材积累】适用话题:历史战争正义和平反思忘记与铭记理论素材: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

——海瑟λ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

——富兰克林λ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上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

——蒙森λλ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赵博生λ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

——李维λ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

——特赖奇克λ我无法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有什么武器登场,但第四次世界大战中人们肯定用的是木棍和石头。

——爱因斯坦事实素材: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1940年到1944年,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其中,一些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而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历史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战争,不要忘记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美文欣赏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

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坚忍的犹太民族已似“一笑泯恩仇”。

没有!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没有忘记。

每当犹太纪念日那天,德国总理总是跪在营前,默默悔过。

男儿跪地惊天动地,何况总理,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忘记。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

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

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

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维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忘记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我们的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常鸣。

现在的犹太民族早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佩乎塞苍溟”。

犹太人正是凭着这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成一股复兴民族的决心。

不要以为不声不语的他们已将历史忘却,时间永远不会使有些记忆风化,就像叶延滨永远不会将荒野无灯的感触忘记一样,奥斯维辛也永不会将屈辱的历史遗忘,即使时间不断轮回。

那天,奥斯维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同学们,你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吗?在二战期间,日本向中国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与此同时,在欧洲战场上,也发生了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那就是希特勒为了屠杀犹太人而建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板书:奥斯维辛),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走近罗森塔尔的新闻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之前我们学习过新闻,新闻的结构是什么?——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语。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新闻的结构给本文划分层次。

导语:1——3(板书:现在历史背景:4——5主体:6——15结语:16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是新闻的主要内容。

在文中圈点勾画出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见到的具体景象及其反应,并谈谈你的感受。

(6——15段)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注意圈点勾画。

学生找出来后谈感受,并且读出情感。

(板书:恐怖、战争)明确:奥斯维辛的具体景象——毒气室、焚尸炉、成堆的头发、婴儿的鞋子、女牢房、试验室、等待死亡的囚徒、绞刑地下室——简写-客观事实参观者的反应——行为、态度和神情(细节描写)——详写-主观感受我们知道新闻的特征是——及时性、客观性、真实性。

现在我们来看看本篇报道和一般报道的不同:所以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也就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