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8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合集下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特点 一边倒
表现
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重点发 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重点发展邻近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的关系,中苏中美关系恶化 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中美中 日关系正常化,中苏关系恶化 争取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外交关 系,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活动 全方位外交 外交突破
1956-1969
(60年代)
两个拳 头回击
外交 突破 全方位 外交
(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 1992年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反霸) 2. 2001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中亚(陆邻)和平安全; 3.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安全。
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 开展“反恐”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80年代后
调 整
(一)奠基:建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
1.5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成就
一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三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缅邻近发展友好关系); 一原则: 三成就 苏联等17国建交; 54年日内瓦会议;(5大国身份、支持各国独立) 55年万隆亚非会议(无西国、求同存异 外交成熟)
附: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的比较 1、不同点:
类别 经济 基础 权力 主体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 ①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利益, 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 ②权力主体是人民 ①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人民代表大会只受人民监 督,对人民负责; ③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 行使国家权力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议会权力主体是资产阶级 ①三权分立的原则,权力相 互制约和平衡; ②议会行使立法权,对行政、 司法权形成制约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C、政治、思想、理论上:
D、组织上:
(2)时间标志:
(3)历史意义:
新中国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
A、确立标志:
B、主要内容:
C、特点:
D、意义: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和发展: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D
6、正式宣布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 主权的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于: A:1982年 B:1984年
B
C:1987年 D:1992年
7、《联合声明》中规定香港、澳门地区50年不 变的①外交制度 ②经济制度 ③军事制度 ④ 生活方式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B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 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 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 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 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 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 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 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C
3.这一制度在我国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 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 也是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所决定的。此制度是指( ) A.多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近代的大陆与台湾:

第12讲__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12讲__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 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 (2)从后果看,在“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 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和安全毫无保障,
社会秩序极度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政治生活
及党的生活极不正常。这都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 性。
(3)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的封建专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 (1)背景 的大规模展开。 ②新中国 经济建设
(2)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
开 。 ①通过《中 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 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民主 和 。 社会主义 华人民共 原则: 和国宪法》 意义: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
地位的唯一政党。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是一种政
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 (3)多党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 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方针是多党合作的思想基 础。 (4)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难点突破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方略?
(1)依法治国,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 法和各项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保证国家的各项 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 化。 (2)实行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建立 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 加强法制教育。 (3)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 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 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 的长治久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 (一)建国初的政治建设 • (二)文革时期民主法治遭到践踏 • (三)新时期的民主法治建设
(一)建国初的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形成——政协一届会议召开 ①概况:1949.9 北平 ②内容:a 通过《共同纲领》 b 选举了委员会、领导人、 定国都国歌国旗、公元纪元 ③意义: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 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的初步建立。
三、新时期的民主法治建设
•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过程:a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 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 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b 1982年全国 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 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区域 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 (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 (2)含义: • (3)建立:五个省级自治区、一百多个自 治县。 •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 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 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文革”对民主法治的践踏
• 1.“文革”的概况:1966----1976 左倾发展 的 结果 • 2.“文革”时期民主法治破坏的表现 (1)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权利和自 由失去保障 (2)造反派夺权,社会秩序严重破坏 (3)建国后形成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 (1)恢复并完善各项民主制度 • (2)扩大和加强基础民主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形成——政协一届会议召开 (2)正式形成——1954年 (3)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考情分析】
2013年考查了政治协商制度,2014年考 查了人民民主原则,2015年、2016年均未涉 及。命题形式主要是材料型选择题,命题趋 势由单纯考查知识识记、理解向考查能力方 向转化,多以回忆史实或文献内容的相关问 题为切入点,题目一般中等难度。 由于当前我国对民主与法制建设非常重 视,提倡“依法治国”、建立和谐社会,特 别是基层民主建设是近几年新增添的内容, 预计2017年的高考涉及的可能性很大。
【概念辨析】 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 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革命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 转变的过渡阶段。 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 主义经济制度;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 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新政协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 展 (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史论拓展】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 (1)历史原因: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 合作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做过巨大贡献。 (2)现实原因 ①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 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中共与其他民主党派同舟共济, 并肩战斗。 ②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 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 会主义的积极性。 ③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 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 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是初创时期(1949~1954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独裁专制,建立起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

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2.第二阶段是创建时期(1954~1966年)经过5年的实践和1953年各地的普选,1954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而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式形成。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并逐步走向完善。

3.第三阶段是遭遇挫折、受到重创的时期(1957~1976年)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1959年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和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党和人民付出艰辛努力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4.第四阶段是重建时期(1976~1978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恢复。

1978年2月召开了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5.第五阶段是发展完善时期(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时期。

从理论上看,我党出台了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的决议,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细分为: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6年三大改造1959-1966年全面建设时期1966-1976年文革1976-1978年三年徘徊时期1978-至今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期)2.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5)一国两制3.党中心的转移:瑞金—延安—西柏坡—北京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政协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949-1954))7.共同纲领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9.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文革期间没召开,所以没实现,直到1982年完善了政协)10.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地位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1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宪法的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2.共同纲领中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13.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4.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15.最早独立的自治区: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6.最晚独立的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17.文化大革命政治上:是对民主与法治的践踏经济上:国民经济的劫难18.文革的教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19.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20.吸取文革教训,新时期采取的措施有:(1)法治方面的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平反冤假错案1979年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民主方面的建设:重新召开各级人大和政协完善政协(1982年)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如:吉林省的海选制度(3)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附:为什么台湾是中国的领土?(1)三国时期孙权派兵到达台湾(2)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3)明朝末年,荷兰侵占台湾(殖民扩张)(4)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5)清朝康熙帝收复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6)1885年中法战争,设立台湾省(7)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8)1945年《开罗宣言》中,要求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均归还中国;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台湾(9)1949年国民党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次分离…21.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结束敌对武装。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1949到1956年,八年坚持与完善。通过民众和民 主党派对党的监督完善党内民主,是这时期的一个特 点。(2)1957年到改革开放前,二十余年曲折发展。这 一时期,中共党内陆续出现个人崇拜、个人专断、无 政府主义等不正常的情况。然而,就在这一时期,中 共为完成党内民主也付出了很多努力。颇有代表性的 是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理应由人·民代表大 会制定,但全国没有完全解放,基层不可能推举人·民 代表,所以只能暂时由政协代行人大职权;B在题中没 有体现,也不是主要原因;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是《1936年苏联宪法》,排除C;宪法应由全国 人·民大会制定和通过,排除D。正确答案A。
【背景材料】
[备选题] (2011江苏卷)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
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
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
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
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
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
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理解。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54年,排除A和D;C 项内容是在1956年,应排除。答案B。
5.(2011·厦门模拟)1954年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论述说明我国当时(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立法权归属中央人·民政府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普及 D.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8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 下面是l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新中国初期政权的特点不包括()
A. 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B. 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
C.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2.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依法治国方略
3. “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 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4. 1953年《选举法》规定实行“同票不同权”,即:城市选民每10万人可选1名全国人大代表,而农村选民则每80万人才可以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

这一规定反映了()
A. 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B. 农村地区无足轻重
C. 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
D. 三大改造即将开始
5. 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 人民民主原则
B. 国民平等原则
C. 依法治国原则
D. 社会主义原则
6. 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

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 第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 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 第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7. 1972年4月,北京市新华书店开始发行《红楼梦》《三
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古典名著,北京市各门市部都出现了排长队购书的现象。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开始拨乱反正
B. 周恩来主持工作,批判极“左”思潮
C. 邓小平主持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D. 中美关系改善后,“双百”方针得以贯彻执行
8. 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

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 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B. 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C. “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D. “一国两制”成为国家间交往的基本准则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九条参议院之职权如左:一、议决一切法律案。

……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
法律
第四十九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地位?它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临时约法》有何根本的不同?材料中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来源是什么?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民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汉族曾长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

……形成各族杂居的现象,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第一条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年修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制度”是什么,并概括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民族政策的依据和目的。

(3)依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的成就及其意义。

(华中师大一附中李迎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