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成藏分析——《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潜山油气来源及成藏充注过程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潜山油气来源及成藏充注过程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潜山油气来源及成藏充注过程王昕;罗小平;吴俊刚;徐云龙;陈保柱;罗健;侯明才【摘要】探讨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潜山储层的成藏过程与成藏机理.运用流体包裹体技术,结合油-源抽提物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油气来源、成藏过程及成藏机理进行研究.石臼坨凸起主体原油表现为混源油特征,为渤中凹陷供油,存在一定的生物降解;428构造带北侧原油主要来自秦南凹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427构造带及428构造带南侧原油主要来自渤中凹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包裹体镜下特征、均一温度及盐度表明,428E/W构造带潜山储层在前古近系存在油气充注过程,而在古近系烃源岩成熟以后,潜山储层又经历了油气充注过程,对应充注时间为3 MaB.P..该区油气来源丰富,晚期大量油气快速充注潜山储层,具有较高的勘探开发价值.但成藏过程复杂,基于潜山结构特征、供烃模式及输导体系划分为“三层侵蚀双源复式输导晚期型”和“双层单源复式输导晚期型”2种成藏模式.【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6)002【总页数】14页(P129-141,190)【关键词】石臼坨凸起;潜山油气藏;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有机地球化学【作者】王昕;罗小平;吴俊刚;徐云龙;陈保柱;罗健;侯明才【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1石臼坨凸起作为渤海海域次级构造单元,其东南缘南北分别与渤中富烃凹陷和秦南凹陷相邻,是一个长期发育的古隆起,处于油气长期优势运移的有利指向位置[1]。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高南地区下白垩统层序构成及成藏规律研究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高南地区下白垩统层序构成及成藏规律研究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高南地区下白垩统层序构成及成藏规律研

近些年来对高南地区的前期研究越来越精细,经过对一批钻探井进行油藏评价,以及从油层顶面构造的确定到有效储集砂体分布的描述和有利岩性目标的落实,都达到了比较满意的钻探效果,加大了对高南断裂带深入勘探开发的需要。

初步分析表明中浅层油藏主要受低级层序断层及砂体分布的控制,需要在低级层序断层及含油砂体等关键成藏要素精细刻画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成藏规律。

高南地区是南堡陆地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中浅层是油田开发产能建设重点含油层位,具有较大的扩边建产潜力,为了进一步研究,开展主要目的层各油组构造和断裂发育特征研究、准确落实构造,通过井震结合,在层序格架下开展岩性圈闭识别和储层预测,明确有利圈闭和优势储层发育区;开展成藏规律研究,建立高南地区油气成藏模式,在成藏模式指导下优选有利勘探目标,提出井位建议,为产能建设提供优质储量区块。

为了预测储层及为井位布置提供参考,对高南地区中浅层通过地层划分对比、沉积微相研究、地震属性分析等工作重新对比划分分层数据、井斜轨迹,对测试及生产数据进行计、整理,建立研究区资料数据库,开展地震属性分析并预测储层的分布。

得到如下认识:东营组是扇三角洲推进到浅湖一半深湖湖盆中形成的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沉积组合。

存在有扇三角洲、水下重力流以及湖相沉积相。

高南地区是高柳断层下降盘发育的滚动背斜,同沉积断层和同沉积背斜共同控制了构造古地貌,构造古地貌对高南沉积物分散体系和沉积体系的发育分布起到了主导性的控制作用。

东营组有利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河口坝和湖底扇砂体,东一段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为主,东二和东三段湖底扇砂体也是有效储层。

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差异性及聚集模式

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差异性及聚集模式

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差异性及聚集模式蒋有录;刘培;刘华;宋国奇;王永诗;崔小君【摘要】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新近系生储盖、圈闭及输导等条件的研究,探讨不同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并建立3类油气聚集模式.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油气成藏具有它源供烃、储层发育、断层输导和晚期成藏等共性,但不同凹陷的成藏条件差异较大;自盆地外围凹陷向渤中凹陷,新近系的供烃层系变多变新,新烃源岩层的贡献逐渐增大,盖层质量逐渐变好,新近系油气输导方式主要有通源断层直达、次级断层调整和混合输导式3种;油气聚集模式概括为“原生供烃-通源断裂输导-构造控圈”披覆带聚集模式、“次生供烃-浅部断裂输导-断层控圈”浅凹带聚集模式及“混合供烃-复式输导-不整合控圈”斜坡带聚集模式3类;披覆带模式成藏条件最优越,适于新近系大规模油气聚集,而分别受保存条件、输导条件制约的斜坡带、浅凹带聚集模式,新近系油气相对不甚富集.【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8)001【总页数】8页(P14-21)【关键词】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断层输导;成藏条件;聚集模式【作者】蒋有录;刘培;刘华;宋国奇;王永诗;崔小君【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15;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15;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新近系作为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层系,油气藏具有埋深浅、储层物性好、开发成本低、勘探价值高等特点[1-2],已发现了孤岛、孤东、埕岛、北大港、蓬莱19-3、渤中25-1等多个亿吨级油气田[3-5]。

前人研究发现,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与古近系及潜山有明显差异[6-8],其本身缺乏生油条件,油气来自下伏古近系烃源岩系,主要通过断层垂向输导运聚成藏[6,9-10]。

《石油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地质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必修、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4 学时:64学时(其中实践14学时)
大纲执笔:柳广弟院(系)、部负责人:谢庆宾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石油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学生掌握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认识油气矿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明确寻找油气的方向,为勘探和开发油气矿藏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要求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油气生成与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油气在地壳中分布的基本规律;
3、掌握石油地质研究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利用石油地质学的原理与方法对盆地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进行初步的评价。

三、大纲内容
四、实验与实践。

渤海湾盆地垦利断裂带油气成藏模式

渤海湾盆地垦利断裂带油气成藏模式

渤海湾盆地垦利断裂带油气成藏模式褚庆忠【摘要】研究油气的运移、聚集模武,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藏),总结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等4种成藏模式.这些成藏模式对该地区油气挖潜增储、找到更多的油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0(031)003【总页数】3页(P232-234)【关键词】渤海湾盆地;垦利断裂带;成藏模式;断层;油气运移;油气聚集【作者】褚庆忠【作者单位】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1油气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理论的重点内容之一,油气成藏模式是一个和成藏动力系统配套的概念,是对油气藏赋存状态的高度概括[1,2]。

构造运动是影响和控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最基本的地质因素[3-6]。

本文主要从渤海湾盆地垦利断裂带构造的角度,结合已发现的油田(藏),探讨该地区油气聚集的主要模式,以期对该地区挖潜增储,找到更多油气有所裨益。

垦利断裂带指的是垦利突起及垦利断层下降盘的伴生构造带,处于渤海湾盆地东部近东西向构造带和东部北东向构造带的结合部位,东端与垦东青坨子凸起斜交,并被北东向的垦东断层所分隔;北部与孤南洼陷斜坡带过渡;南部受垦利断层控制,紧邻富林洼陷深洼区;西端向三合村洼陷倾伏(图1)。

垦利断裂带地层包括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新生界是垦利断裂带最重要的生油及储集岩,其岩性及沉积特征与富林洼陷相似,缺失孔店组和沙河街组四段。

其中,沙三段和沙一段为主力生油岩系,沙三段上部和沙二段顶部砂岩及沙一段底部灰岩为该区最重要的储集层。

新近系馆陶组与明化镇组为多个正向旋回的巨厚沉积,与东营组呈假整合接触关系,构成垦利断裂带的区域盖层。

垦利断裂带是一个长期发育的断裂构造隆起带,其南北发育的孤南洼陷和富林洼陷生油条件好,成为垦利断裂带油气聚集的油源地区。

渤海湾盆地页岩油成藏条件研究

渤海湾盆地页岩油成藏条件研究

渤海湾盆地页岩油成藏条件研究【摘要】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湖相泥页岩分布范围广、有机质丰度高、厚度大、埋藏较浅、普遍处于生油高峰阶段,具有巨大的页岩油资源潜力。

本文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分布特征、地化特征、岩矿特征及储集性能、含油气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古近系页岩油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页岩油成藏条件分布特征<b> 1 概况</b>渤海湾盆地总面积19.5×104km2(包括陆、海),划分为“六坳三隆”。

是以新生代为主要发育期的裂谷盆地,由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层系组合的复杂的含油气系统,其中古近系为主要的烃源岩和主要的储油层。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第二个主要产油基地,主要成油组合是下第三系。

截至2010年底,渤海湾地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8.4×108t,天然气储量2763×108m3,2010年产油量4934.59×104t,是中国东部仍具有巨大潜力的地区。

渤海湾盆地济阳、辽河、临清、黄骅、冀中、渤中六个坳陷具有优越的陆上页岩油气成藏条件。

古近系沙三、沙四段湖相泥页岩是页岩油气发育的最有利层系,具备形成页岩油气藏的物质基础、储集条件和资源潜力。

古近系存在页岩油、页岩气两个领域,具“上油下气”的分布特征。

4500m以浅以页岩油评价为主。

<b> 2 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分布特征</b>渤海湾盆地古近系主要为深湖-半深湖-三角洲相沉积,强裂陷期,湖水较深,沙河街组沉积多套厚度较大的泥页岩,泥页岩分布广,受物源、沉积相影响,各坳陷富含有机质泥页岩时空展布上存在差异。

始新世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湖平面上升,形成了最大湖泛期的孔二段、沙四段上部和沙三段、沙一段为主力的生烃层位。

其中沙三段沉积时水域面积最大、烃源岩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是渤海湾盆地最好的生油层系;沙四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济阳坳陷、下辽河坳陷和临清东濮凹陷。

<b> 3 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岩石矿物学特征及储集性能</b>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泥页岩储集空间类型为晶间孔、微孔隙与裂缝,纳米孔隙发育。

渤海湾盆地6000m深油气成因及勘探潜力

渤海湾盆地6000m深油气成因及勘探潜力

模拟装置进行高温高压条件下油气生成模拟实验 , 分 别分析烃源岩和原油在高成熟条件下降解的油气组成 和性 质 , 分析 对 比原 油 和天然 气 中共 同存在 的 8 个 轻烃
( 2 0 1 ℃) 油气 藏 。除此之外 , 先 前两年 完钻 的兴隆 1 井和
路[ 1 0 - 1 3 ] : 按 照前 一种 成 因 , 就 应 当先找 “ 古 油藏 ” , 考 察有
没有裂解气形成和保存条件 , 再考虑勘探部署 ; 按照第 二 种成 因 , 只要 寻找沙 四段烃 源岩 能够充 注油气 的圈 闭
制, 其油气成因问题基本解决 , 本文不再进行讨论。 2 0 1 1 年在 6 0 0 0 m深的前寒武( 雾迷 山组 ) 潜 山发现 高产油气藏( 牛东 1 井5 6 7 1  ̄6 0 2 7 m的前寒武系潜山储 层 试油 , 获得 日产 轻质 油 6 4 2 . 9 m。 、 天 然气 5 6 x 1 0 1 T I 。 ) , 这 是 渤海 湾 盆 地 目前发 现 的深 度 最 大 、 储 层 温度 最 高 的
深层油气成因问题已成为盆地进一步勘探的主要问题。 1 成 因问题 的提 出 前人 已经证实霸县 凹陷深层油气主要源 自沙 四段 烃源岩嘲 , 为什么还要开展油气成因研究呢? 因为沙四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4 — 0 5 修 回 日期 : 2 0 1 4 — 0 4 — 2 2
关 键词 : 霸 县 凹陷 ; 油气成 因; 烃 源岩 热解 气 ; 原 油 裂解 气
中图 分类 号 : T E l 3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 5 7 1 6 ( 2 0 1 5 ) 0 4 - 0 0 3 0 - 0 5

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系潜山油气藏成藏组合及勘探技术

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系潜山油气藏成藏组合及勘探技术

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系潜山油气藏成藏组合及勘探技术吴永平;杨池银;王喜双【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00(027)005【摘要】渤海湾盆地大港和华北探区近年连续在千米桥等奥陶系潜山获得重要勘探突破,表明以奥陶系为主的潜山仍是有潜力的勘探领域.根据已发现潜山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划分出5类成藏组合:潜山埋藏型,构造反转型,顺层溶蚀-运移型,晚期成岩(侵蚀)型,古生古储型.在原有潜山勘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燕山末期至早第三纪的构造反转对潜山发育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作用;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溶蚀具有多种途径和形式;逆冲构造体系是形成下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和煤成油气藏的最有利构造样式.取得潜山勘探成果的关键因素是:采用以叠前深度偏移为主的地震处理技术精确落实潜山圈闭;有针对性地选准研究工作思路,进行包括10项研究内容的多学科地质综合研究,正确建立奥陶系潜山油气藏成因模式;形成以欠平衡为要点的十大钻井工艺技术系列.图5参12(于志海摘)【总页数】4页(P1-4)【作者】吴永平;杨池银;王喜双【作者单位】中油集团大港油田公司;中油集团大港油田公司;中油集团油气勘探开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相关文献】1.初论碳酸盐岩网络状油气藏--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奥陶系潜山油气藏为例 [J], 周兴熙2.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杨税务超深超高温奥陶系潜山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实践与启示[J], 杜金虎;何海清;赵贤正;张以明;王权;张锐锋;侯凤香;韩春元;范炳达3.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潜山勘探新发现与勘探意义 [J], 谢会文;能源;敬兵;朱永峰;王斌4.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系潜山勘探与科技攻关 [J], 高瑞祺;吴永平5.中国东部超深超高温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的发现及关键技术——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牛东1潜山油气藏为例 [J], 赵贤正;金凤鸣;王权;李勖;康如坤;常建华;袁胜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