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指导汇总

合集下载

生态学实验指导汇总

生态学实验指导汇总

实验一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实验目的】(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等因子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Shelford 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1、实验动物: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等。

2、设备与试剂光照培养箱、温度计、天平、加热棒、容纳箱、玻璃棒等【方法与步骤】1、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5℃,室温20~25℃,35℃)。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5℃、室温和35℃下30分钟。

观察行为。

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观察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马上出现死亡,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再观测。

同时观察并比较室温条件下各鱼的行为。

(4)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1中。

表1-1 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2 观察不同淡水鱼类对盐度的耐受能力(1)建立盐度梯度(20‰,30‰,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放入20‰,30‰,40‰的盐度环境中,同上观察其行为30分钟。

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继续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4)将鱼类在各盐度条件的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2中。

表1-2鱼类对盐度的耐受性观测结果记录表【结果与分析】1、依据表中记录结果,以时间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作图。

2、各组根据实验结果,结合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等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各组间的差异,评估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学实验内容(教案)

生态学实验内容(教案)

实验一、大气环境污染物含量的测定一、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一)实验原理通过空气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 μ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

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二)仪器和材料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 L min-1),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或聚氯乙烯滤膜),镊子,恒温恒湿箱,精密电子天平。

(三)实验步骤1. 采样(1)每张滤膜使用前需用光照检查,不得使用有针孔或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

(2)将选好的滤膜放在恒温恒湿箱中平衡24 h,取出滤膜,30 s内称完,记下滤膜重量W0(g)(精确到0.1 mg)。

(3)在选定的样点,安装好空气采样器,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擦去灰尘。

将滤膜“毛”面向上,放在滤膜支持网上,放上滤膜夹。

对正,拧紧,使不漏气。

(4)仪器设定标准时间的设定:仪器使用说明书5.3.9。

采样开始时间:仪器使用说明书5.3.10。

采样持续时间:仪器使用说明书5.3.11。

流量:仪器使用说明书5.3.13。

(5)测定日平均浓度一般从8:00开始采样至第二天8:00结束。

记录采样流量和采样时间,同时读取现场气温和气压。

将有关参数记录在表1中。

数据记录方法查询:当仪器处于采样状态,按查询键,可查出各采样参数;采样结束,停机,按查询键,可查出各采样参数。

打印:仪器可连接打印机,输出和打印数据。

(6)样品采完后,打开采样头,用镊子轻轻取下滤膜,采样面向里,将滤膜对折,放入表面光滑的纸袋中。

2. 样品测定将采样后的滤膜放入恒温恒湿箱中平衡24 h,然后称重,30 s内称完,记录下滤膜重量W1 (g)(精确到0.l mg)。

有关参数及结果记录在表1中。

(四)结果计算(W1-W0)×1000总悬浮颗粒物含量(TSP,mg m-3)= -------------------------V r式中:W1为采样后的滤膜重量(g);W0为空白滤膜的重量(g);V r为换算为参比状态下的累计采样体积(m3)。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地理科学与园林专业二零一三年七月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实验一巢式样方设置一、实验目的和意义为了更好的理解巢式样方调查基本概念,熟悉生态调查的过程和步骤,通过具体操作、实践,掌握其样地设置方法,为以后野外生态调查确定最小调查样方面积打下基础。

二、实验工具每组钢2m的卷尺1个、记录夹1个、铅笔1支、橡皮1个、记录表1-4张,枝剪1把、计算器1个、坐标纸1纸。

三、实验内容在宝山校区相宝山灌草丛地段,选取了一个较典型区域(能基本代表这一地段总体情况,即为典型),作为本试验地块设置巢式样方。

测量完成后,确定这片灌草丛的调查样方的面积应为多少为宜。

具体操作:在选定地段任选一点作为起始点,设置一定大小的样方面积作为巢式样方初始面积(一般以10cm×10cm,的距形样方,样方的四个顶角均为90度),记录样方中植物有多少种,然后再将该面积扩大1倍,并记录扩大后样方中植物的种数变化,样方内种数增加,需再扩大1倍样方面积。

如初始面积100cm2的样方中观测到的植物种数为5种,扩大1倍面积后,即样方面积为200cm2样方中植物的种数为8种,增加了3种,说明样方中的草本植物种数在增加,就需要再将样方面积扩大,即样方面积扩大到400cm2再观测样方中的植物种数,如果是10种,说明种数还在增加,再扩大样方面积,直到样方面积增大而草本植物种类不再增加时,巢式样方设置完成。

下面是一次设置巢式样方的记录整理。

表1 巢式样方调查结果记录结果表样方面积(cm2) 100 200 400 800 1600 3200 6400 12800 植物种数(种) 4 5 8 12 16 18 20 20巢式样方主,设置如下图:四、实验结果分析为了直观反应实验结果,将表1中数据制作出种-样方面积2维坐标图,一般情况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种-样方面积的一元线性模型Y=a+bX,参数a和b 值,再在坐标纸上描绘出模型图,根据模型曲线的趋势判断样方面积(也可直接将调查的种-面积数据绘在坐标纸上)。

生态学实习报告汇总5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汇总5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汇总5篇生态学实习报告篇1实习目的1:(1)巩固和加强生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为林学、森保、环境、生物学专业课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2)使学生掌握生态学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方法;(3)使学生懂得并能正确地使用生态学调查一些常用的工具;(4)熟悉和掌握野外工作的一些安全操作常识,增强实习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5)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习目的2: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与与人合作的能力。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走出课堂,体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三.实习意义:1.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知识的升华。

2.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会合作达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4.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地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四.实习内容以及体会:我们于20某某年6月16日开始了生态学综合实习。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在实习实习期间我感触很多,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野外实习是个很好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此次实习实习的第一个项目是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景区进行的,我们主要的任务是认识崂山地区的植物,并了解其经济药用价值;对崂山地区的植被进行调查。

虽然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领略北九水的美丽风光,但是由于我以前去过北九水,所以这次实习也就没太注意已经看过的美丽风景。

一天的时间,我们置身于风景如画的北九水,亲身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更加的激发了我对生态学学习热情。

爬山总是很累的,但是如果是集体爬山就会变得很有意思。

《农业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

《农业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
五.作业
1.以 7 天为一周期,记录不同作物株高的变化,分析不同作物间的竞争力动态变化; 2.将最终实验结果绘制为表格,进行统计分析,此后进行文字分析。
5
实验三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一、目的意义
1.学会农业生态系统投入能结构和产出能效率分析和计算,分析各种能量流之间的关系; 2.从能量角度评价系统的基本情况,为改善系统投入能结构和建立新的农业生态系统提 供依据; 3.了解常用的能流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法、输入—输出法和过程分析法等。
四、实习资料
黄土高原某地张家山村年降水量 660mm,除川道外的农田无灌溉条件,长期以来种植小 麦、玉米为主,生产结构单一,加之山区缺乏燃料砍树毁草现象较为严重,生产水平低而不 稳。2001 某科技项目选择农户 20 个,进行生态农业模式示范。示范涉及土地面积 200 亩, 奶牛 20 头,猪 94 头,人口 89 人。生态农业示范包含的具体要素是:户均 8m3的沼气池一个、 一头奶牛、4—5 头猪、一个温室大棚(0.8 亩/个,20 个共占地 20 亩),1.0 亩青贮玉米,1.0 亩辣椒、1.5 亩苹果园,2.5 亩小麦田,1 亩草地(旱地)、2 亩林地。2001 年起在大棚栽植矮 化油桃,果园种植三叶草,旱地种草栽树。由于引入沼气系统,强化了农牧结合,加强了物 质循环,不断培肥地力,提高了自然资源的转化效率,农产品品质持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 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注:本实验引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生态学实习指导 6
(2)在组分确立后,分别确定各亚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项目 对于生产者亚系统的输入,包括太阳辐射能和燃油、电力、农业机械、化肥、农药、除
草剂等各种工业辅助能以及人畜力、秸秆、有机肥料等可再生生物能;输出则包括主要目的 产品—粮食和收获的秸杆等。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讲解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讲解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浙江林学院生态学科二○○七年一月目录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2)实验二不同树种的比叶面积测定 (4)实验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6)实习一森林群落调查实习之一——样方法 (8)实习二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二点一象限法 (18)实习三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三——样线接触法 (22)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

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目的】(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钢卷尺。

【方法与步骤】(一)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1)选取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下,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见表1-1)。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在上述同样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大气温湿度的测定:(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的数值(见表1-2)。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汇总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汇总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浙江林学院生态学科二○○七年一月目录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2)实验二不同树种的比叶面积测定 (4)实验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6)实习一森林群落调查实习之一——样方法 (8)实习二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二点一象限法 (18)实习三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三——样线接触法 (22)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

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目的】(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钢卷尺。

【方法与步骤】(一)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1)选取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下,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见表1-1)。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在上述同样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大气温湿度的测定:(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的数值(见表1-2)。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生态学实验指导新

生态学实验指导新

生态学实验指导学院:专业:年级:姓名:福建农林大学实验1植物的生态适应性观测【实验目的】1、熟悉野外生态环境调查的基本方法2、掌握主要生态因子的对比观测方法及相关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3、掌握生态型、生活型的观测研究方法4、掌握植物对生态因子适应性研究的方法,验证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强化学生对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生物对周围环境适应的理解。

5、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测定及植物生态型和生活型的观测,使学生掌握生态因子、生态型、生活型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植物形态和生理生态特征的比较,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实验器材】全球定位系统(GPS)、海拔仪、测高器、便携式气象站、数显照度计、紫外辐照计、热球式风速测定仪、温湿度表、数字温度表、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表、叶绿素测定仪、电导率仪、真空泵、离心机、真空干燥器、电子天平、人工气候箱、分光光度计、活体叶面积仪、显微镜、目镜测微尺、物镜测微尺、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直尺、游标卡尺、低温冰箱、培养皿、烧杯、塑料方盘、具塞试管、移液器、洗瓶、玻棒、镊子、滤纸等。

【实验设计提示】选择1—2种在自然生长的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的个体中取样品,或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培养植物的样品(可选择某一生态因子,设定一定的梯度)。

在实验室测定样品的形态解剖结构指标、生理生化指标或基因组水平和蛋白质组水平的变异。

详细记录测定结果(包括照片等)。

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比的环境条件是否需要有较明显的区别?每一环境条件下的样品数量?应根据具体的植物和设定的环境条件选取和测定哪些指标?【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实验目的】(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等因子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Shelford 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1、实验动物: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等。

2、设备与试剂光照培养箱、温度计、天平、加热棒、容纳箱、玻璃棒等【方法与步骤】1、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5℃,室温20~25℃,35℃)。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5℃、室温和35℃下30分钟。

观察行为。

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观察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马上出现死亡,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再观测。

同时观察并比较室温条件下各鱼的行为。

(4)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1中。

表1-1 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2 观察不同淡水鱼类对盐度的耐受能力(1)建立盐度梯度(20‰,30‰,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放入20‰,30‰,40‰的盐度环境中,同上观察其行为30分钟。

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继续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4)将鱼类在各盐度条件的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2中。

表1-2鱼类对盐度的耐受性观测结果记录表【结果与分析】1、依据表中记录结果,以时间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作图。

2、各组根据实验结果,结合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等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各组间的差异,评估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二Lincoln指数法估计种群数量大小和生命表的编制一、Lincoln指数法估计种群数量大小标记重捕法通常用于估计在一个有比较明显界限的区域内的动物种群数量。

具体做法是:在该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并对其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让标记动物与种群内其它个体充分混合)后,再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种群的总数。

其原理是标记动物在第二次抽样样品中所占的比例与所有标记动物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相同。

标记重捕法的方法很多,其中Lincoln指数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运用Lincoln指数法进行种群数量的估计时,必须满足下列假设条件,才能使种群数量的估计比较准确:(1)标记方法不能影响个体的正常活动。

(2)标记保留的时间不能短于整个实验时间。

(3)第二次取样之前标记个体必须在自然种群中充分混合。

(4)不同年龄的个体具有相等的被捕的几率。

(5)种群是封闭的,即没有迁入或迁出,如果有,迁入或迁出的数量必须能够测定。

Lincoln指数法的的基本公式:p / a = n / r其中:p——种群总数;a——最初标记数;n——取样总数;r——样本中标记个体数。

【实验目的】(1)通过Lincoln指数法估计种群数量,使学生掌握标记重捕技术。

(2)理解Lincoln指数法在统计种群数量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器材】黑色与白色围棋子各300枚(代替实验动物),标记笔,50mL的烧饼,黑色布袋,托盘等。

【方法与步骤】(1)每3人一小组,每小组取一个黑布袋,每袋装入由实验教师发的白色围棋子若干(150个左右),但每组所装的棋子数不等。

(2)每组再分别装入黑色棋子50个左右(相当于标记的动物),并将具体数目填入表中。

(3)将黑色棋子与布袋中原有的白棋子混合均匀。

(4)用50mL烧杯随机取1烧杯棋子,记录50ml烧杯中总棋子数和黑棋子数,并填入表中。

(5)重复方法与步骤(3)和(4)5次。

(6)计算p值(用n表示每次所取棋子(相当于样本)全部个数,r 表示每次取样样本中标记的棋子个数(黑棋子数),a表示最初标记棋子数(总的棋子数)。

(7)对计算出的5个p值,求其平均数:p = (p1 + p2 + p3 + p4 + p5)/ 5式中:pi——第i次计算出的布袋中围棋子的总数。

再数出布袋中所装围棋子的实际数量(黑白棋子数之和),并比较总数估算值p和总数实际值P。

Lincoln指数法实验记录【思考题】(1)Lincoln指数法调查中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其可靠程度如何?(2)采用Lincoln指数法调查种群数量时取多大的样方才可以更好的估计种群的数量?【探索性实验】取样计数过程中,一般实验组用100ml的烧杯,另一半实验组用50ml 的烧杯,并比较实验结果。

二生命表的编制生命表是表达种群死亡过程的有力工具。

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得有关种群存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值率、增长率(综合生命表)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根据生命表所列数字的来源和类型,可将生命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生命表,追踪同生群存活数和死亡数作为基本数据列入表中)、静态生命表(根据一次大规模调查,以不同年龄个体存活数作为基本数据列入表中)和综合生命表(在上述生命表中加入带便世代繁殖信息的数据)。

建立野外生物的动态生命表往往需要结合运用标记重捕技术,而且该方法由于要追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不太适用于寿命很长的生物的研究。

静态生命表的编制需要一次大量采集数据,以使样品能够代表整个种群的构成,而且由于各同生群之间的出生率、死亡率不尽相同,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生命表的编制方法。

(2)学会分析生命表。

【实验原理】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如1个发育期、1个月、1年、5年等)作为表中最作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段开始时的存活情况,将观察值n x列在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观测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的数据。

动态生命表中数据栏目由左至右依次为:x(年龄段);n x(x期开始时存活数目);l x(x 期开始时的存活率);d x(x到x+1期间的死亡数目),q x(x到x+1期间死亡率);L x(x到x+1期间的平均存活率);T x(超过x龄的个体总数);e x(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

各栏数据的关系如下:l x = n x/n0, d x = n x – n x+1, q x = d x/n x, L x = (n x +n x+1) /2,T x = L x + L x+1 +L x+2 + L x+3 +…..+ L max, e x = T x/n x.如果在生命表中加入m x相,用来记录各年龄的出生率,即构成综合生命表。

【实验器材】骰子、烧杯、记录纸、绘图纸、笔等。

【方法与步骤】(1)以骰子数量代表所观察的一组动物(如海豹)的同生群,给每个实验组发30只骰子,1个烧杯。

(2)通过掷筛子游戏来模拟动物死亡过程,每只骰子代表一个动物,所以开始时动物数为30,年龄记为0。

掷骰子规则:将烧杯中骰子充分混匀,一次全部掷出,观察骰子的点数,1、2、5、6点代表存活个体,3、4点代表死亡个体,投掷一次骰子代表一年。

将投掷次数作为年龄记在表3-3最左边一栏(年龄x)中,将显示1、2、5、6点的骰子数作为存活个体数记在表3-3存活个体数n x一栏中。

表3-3 动态生命表年龄x 存活个体数n x存活率l x死亡数d x死亡率q x L x T x e x12…..n(3)将“死亡个体”去除,“存活个体”继续放回烧杯中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所有动物全部“死亡”。

(4)按上面公式计算生命表中其他各项的数值,完成表3-3.【结果与分析】以年龄x为横坐标、lglx为纵坐标作图,看看得到一条怎样的存活曲线。

【思考题】(1)在上述掷骰子游戏中,如果在投掷两次后,假定投出5点的为繁殖个体,每个繁殖个体的后代数量为2个,但投掷超过8次后取消该假定,恢复为开始的基本假设,试将m x栏列入上述生命表中,构建一个综合生命表,并计算种群的增长率。

(2)修改投骰子游戏的假设,以改变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看存活曲线和种群增长率会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验三种内(种间)竞争一、工作目标:1、通过选定植物的盆栽实验,观察和了解植物的自然稀疏现象及竞争规律。

2、掌握植物栽培和管理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工作任务与内容:1、西红柿和黄瓜种子(或小麦和玉米)栽培。

2、植物种内种间竞争现象观察。

3、观测记录盆栽植物生长状况。

4、分析植物种内种间关系。

三、工作材料:西红柿和黄瓜种子(或小麦和玉米)、培养器皿、培植土壤、标签、铅笔、剪刀、纸袋、烘箱、天平等四、工作方法与步骤:将西红柿和黄瓜(或小麦和玉米)种子按不同比例混合播种,实验分组进行。

1、每组取培养器皿(或花盆或圃地)9只(或个或块),分别贴号标签(组别、播种比例、播种日期)。

2、将土壤和厩肥充分拌匀,分别装满培养器皿(或花盆或圃地)9只(或个或块),刮平,使土壤稍低于盆口(或圃地整平),用喷壶浇透水。

3、按表13-1提供的参考播种数量播种。

要求播种均匀,再覆薄层培植土,以不见种子为宜。

表13-1 各盆植物种子播种量(粒)4、利用实验室条件,设计集中安放花盆的位置。

5、各组编制值日表,轮流观察记录(表2)和护理。

6、实验结束时测平均苗高、称鲜重和干重等。

五、结果统计与分析:将盆栽植物生长状况记录在表13-2中。

表13-2 盆栽植物生长状况观测记录表观测时间:观测人: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出苗数平均苗高鲜重干重比较两种植物的出芽率、各期存活率、收获时的鲜重和干重三项指标,分析两者竞争中的优势,讨论竞争机理。

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作图报告分析结果。

六、结论与建议:1、设计密度适当:因资源利用性竞争的强度与资源量呈反比关系。

资源一定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实验植株数越多,竞争效应越明显高,因此播种密度应适当高于环境承载量。

2、培养条件应保持一致:环境因子对实验的影响非常复杂,实验中应对实验植物的培养条件严加控制,尽可能地减小非设计因素干扰性效应,以利于实验结果的易读和可靠。

本实验严格控制好光照和水分条件的一致。

实验四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测定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物种多样性具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数目或丰富度);二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的数目分配状况(均匀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