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6a武汉市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武汉概况 气候

武汉概况  气候

武汉概况气候武汉气候背景湖北武汉武汉- 武汉市年内的气候变化较大。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7月进入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度,但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度,加上湿度往往较大,常令人感到闷热难受。

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度,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度或超过。

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迅速下降。

12月底到次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比较阴冷。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武汉概况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这座中国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 13 个区、 3 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 849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858 万人。

武汉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

上百座大小山峦遍布三镇,近两百个湖泊座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其中东湖水域面积 33 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 3500 年前的盘龙城。

这是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池,被学者认为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

3500 年间,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

武汉四季

武汉四季

武汉四季
武汉市处于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光等气候资源十分丰富。

同时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冬冷夏热显著、旱涝灾害突出。

武汉市常年平均气温为17.1℃,其中7月气温最高,为29.1℃,1月气温最低仅4.0℃,两者相差为25.1℃。

夏季平均长4个多月,35℃以上的高温日数平均每年为21天,近百年极端最高气温达41.3℃(1934年8月10日),解放后极端最高气温为39.6℃(2003年8月1日)。

冬季长为3~4个月,极端最低气温为-18.1℃(1977年1月30日);春秋两季较短,各两个月左右,且灾害甚少,气候适宜,是旅游休闲的黄金季节。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北气流交换频繁,雨量十分丰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316毫米。

其中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4~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7成。

武汉市7月降水量最多,为224.7毫米,12月份降水最少,仅为29.7毫米。

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和2%。

常年暴雨渍涝灾害比较频繁,暴雨日数每年平均约5天,最多达12天(1991年)。

武汉市季风性气候特点比较显著,是我国气候灾害比较频发地区之一,有持续时间较长的旱、涝、连阴雨,也有突发性的冰雹、龙卷风和雷暴雷击等。

对农业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冬季寒潮,春季低温阴雨,初夏暴雨洪涝,盛夏高温伏旱以及秋季连阴雨等。

近59年江汉平原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近59年江汉平原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D].南京:南京大学,2015.[8]MyneniRB,TuckerCJ,AsrarG,etal.Interannualvariationsinsatellite-sensedvegetationindexdatafrom1981to1991[J].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Atmospheres,1998,103(D6):6145-6160. [9]NemaniRR,KeelingCD,HashimotoH,etal.Climate-drivenincreasesinglobalterrestrialnetprimaryproductionfrom1982to1999[J].Science,2003,300(5625):1560-1563.[10]朴世龙,方精云.1982—1999年我国陆地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季节差异[J].地理学报,2003,58(1):119-125.[11]朴世龙,方精云.最近18年来中国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1,21(4):294-302.[12]方精云,朴世龙,贺金生,等.近20年来中国植被活动在增强[J].中国科学(C辑),2003,33(6):554-565,578-579.[13]刘 爽,宫 鹏.2000—2010年中国地表植被绿度变化[J].科学通报,2012,57(16):1423-1434.[14]常 纯,王心源,杨瑞霞,等.基于DEM-NDVI的高山植被带定量刻划[J].地理研究,2015,34(11):2113-2123.[15]李 薇,谈明洪.太行山区不同坡度NDVI变化趋势差异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4):509-519.[16]李晓光.基于MODIS-NDVI的内蒙古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17]刘宪锋,任志远,林志慧,等.2000—2011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3,68(7):897-908.[18]牟乃夏,刘文宝,王海银,等.ArcGIS10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从初学到精通[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2(12):43-43.[19]王丽霞,余东洋.渭河流域NDVI与气候因子时空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2):249-254.邓艳君,郑治斌,张伦瑾,等.近59年江汉平原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6):268-277.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0.16.051近59年江汉平原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邓艳君1,郑治斌2,张伦瑾1,刘凯文1,黄永平1(1.湖北省荆州市气象局,湖北荆州434020;2.湖北省气象学会,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基于1960—2018年江汉平原1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计算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以及极端降水量,采用线性拟合、趋势分析以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江汉平原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

武汉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如何应对不同季节

武汉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如何应对不同季节

武汉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如何应对不同季节武汉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但它的气候却有着独特的特点。

了解并应对武汉不同季节的气候,对于在这里生活、工作或旅行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则较为短暂且气候多变。

夏季是武汉气候最为炎热的季节。

从五月开始,气温逐渐攀升,到了七八月,高温常常能达到 35 摄氏度以上,甚至超过 40 摄氏度。

不仅气温高,湿度也大,闷热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蒸笼之中。

这种高温高湿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诸多挑战。

在应对夏季的炎热时,首先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出门时,尽量选择轻薄透气的衣物,戴上宽边帽子和太阳镜,涂抹防晒霜,避免阳光直射。

同时,要随身携带充足的饮用水,及时补充水分,以防中暑。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候。

在家中或办公场所,要确保良好的通风条件。

可以使用空调来调节室内温度,但要注意合理设置温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感冒。

此外,多吃一些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绿豆汤、苦瓜等,也有助于缓解暑热。

秋季的武汉,气温逐渐下降,但气候较为宜人。

然而,秋季的天气变化较大,早晚温差明显,有时一天之中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在秋季,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特别是在早晚时分,穿上一件薄外套可以有效防止着凉。

由于秋季气候较为干燥,要注意保湿护肤,可以使用保湿霜和唇膏等。

同时,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维生素。

冬季的武汉较为寒冷,最低气温可能会降至 0 摄氏度以下,并且时常伴有寒风和阴雨天气。

为了应对冬季的寒冷,要穿上足够保暖的衣物,包括厚棉袄、羽绒服、围巾、手套和帽子等。

在室内,可以使用取暖设备,如暖气、空调或电暖器,但要注意用电安全。

此外,冬季的空气相对干燥,使用加湿器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饮食方面,冬季可以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羊肉汤、火锅等,既能提供热量,又能暖身暖胃。

武汉市气候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建筑

武汉市气候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建筑

武汉市气候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建筑武汉市位于中国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

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冬季温和而夏季炎热。

同时,由于其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湿润的气候特征也决定了其雨量充沛。

在冬季,武汉市气温较为温和,平均气温在5℃左右,相对湿度较高,常常有雾和霾天气。

而在夏季,武汉市则是高温多雨的季节,平均气温在28℃左右,往往会出现高温干旱的现象。

基于武汉市的气候特征,建筑设计师和规划者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气候适应性建筑的设计,以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和减少能耗。

首先,针对冬季温湿度较低的特点,建筑师会采用保温隔热技术,以减少能源消耗。

比如在建筑物外墙加设保温层,选择较好的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和泡沫塑料等,以降低冷空气的渗透和热量的损失。

同时,在室内设计中增加阳光房、温室和围合中庭等温室效应的空间,可利用太阳能进行被动式供暖。

其次,针对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建筑师会进行适当的遮阳设计和通风设置,以改善室内的温度和空气质量。

例如,在建筑物外挑出合适的屋檐或设置凉棚、雨篷等,以降低夏季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减少室内的冷负荷。

同时,在室内设计中增加通风窗、风口和风帘等,以增加室内的自然通风和热量交换。

此外,武汉市雨季较长,建筑师也会考虑采集利用雨水的设计。

例如,在建筑物屋顶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和储水池等,以供给植物浇灌、冲洗和洗涤等非饮用水用途,减少对城市供水系统的依赖。

最后,针对武汉市的高湿度气候特点,建筑师会选择适合的建材和设计方案,以防止潮湿和霉菌的产生。

比如,选用透气性好的外墙材料,如砖石、麻石等,增加室内外的空气对流和湿气排放。

同时,合理设计排水系统,确保建筑物周围的水分能够快速排除,避免积水和渗水现象。

综上所述,武汉市气候特征决定了其对气候适应性建筑的需求。

通过采用合理的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可以在保证舒适性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的能源压力和环境污染。

武汉市气候及降雨特点

武汉市气候及降雨特点

武汉市气候及降雨特点武汉市气候及降雨特点一、气候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

一般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

夏季极长达135天,因武汉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38°,又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为"5150℃,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

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暑期进入盛夏,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比有些城市要低,但是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为什么给人感觉闷热呢?武汉水系发达,经过白天的水气蒸发,导致空气湿度大,所以给人很不舒服闷热的感觉,一般到夏天在没有空调比较难入睡。

到了九月,气温也可能达到38左右,但是最低气温不再很高,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会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或超过。

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十分厉害,超过10度的降温很常见,从12月底到来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武汉大部分家庭是没有安装暖气的,因此家中觉得比较阴。

三月后进入初春,气温回升很快,最高气温可以到达20多度,但是低温还是比较低,三月到四月一定要小心倒春寒——常常一夜之间气温下降15到20,大雪纷飞。

二、降雨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一年中,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205毫米。

武汉最大降雨量是1959年6月9日的317.4毫米。

武汉市近40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 副本

武汉市近40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 副本

武汉市近40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摘要:利用武汉市1972~2012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应用统计方法对武汉市近40年的气候变化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从总体上来看,武汉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比较大。

四季气温变化幅度不大,其中春季气温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夏秋季气温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冬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

降水年季波动比较明显,春季降水呈微弱上升趋势,夏季变化趋势比较小。

本文对武汉市1972年-2012年的气候降水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武汉;气温;降水;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Tendency in WuHan for the Last 40 YearsZhang Jialing(The Department of City and environment, 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China, 435002)Abstract: Using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of Wuhan City from 1972 to 2012 with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to analysis the climate change of Wuhan in 40 year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in general terms, the temperature of Wuhan showed a rising trend, and the rate of the trend is relatively large. Modest seasonal temperature variation, which is more obvious downward trend in spring temperatures, summer and autumn warming trend is more obvious, winter temperatures changed little. Year Quarter obvious fluctuations in precipitation, spring precipitation has a weak upward trend, and the remaining three quarters of the trend is relatively small. This year in Wuhan 1972-2012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climate precipitation.Keywords: Wuhan;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climate changeIPCC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 >第三次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增大,使得过去140 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 .4 -0 .8达到1 000 年以来的最高值[1]。

湖北省近47年气温和降水气候特征分析的开题报告

湖北省近47年气温和降水气候特征分析的开题报告

湖北省近47年气温和降水气候特征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湖北省作为我国的一个典型省份之一,其气候特征对于全国的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湖北省的气候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尤其是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前后的气候变化更为明显。

因此,深入分析湖北省的气温和降水气候特征,对于进一步探究气候变化原因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湖北省近47年的气温和降水气候特征,并探讨其中的规律和变化趋势,为全面了解湖北省气候变化情况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1. 收集湖北省近47年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分析湖北省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3. 探讨湖北省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原因。

4.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湖北省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

四、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收集湖北省近47年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包括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和季节变化数据。

2.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图表、统计分析等方法。

3. 趋势分析:利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湖北省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原因。

4. 应对策略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湖北省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包括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

五、研究预期成果1. 全面了解湖北省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和趋势,为探究气候变化原因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2. 提出针对湖北省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为湖北省和全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六、研究进度安排1. 进行文献调研和数据收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2周)。

2. 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制作图表、统计分析等(4周)。

3. 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影响原因(2周)。

4. 提出针对湖北省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2周)。

5. 撰写论文并进行修订(4周)。

七、论文结构安排1.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1.3 研究内容1.4 研究方法1.5 研究预期成果1.6 研究进度安排2. 湖北省气温变化特征分析2.1 湖北省气温数据采集和处理2.2 气温年变化规律分析2.3 气温季节变化规律分析2.4 气温变化趋势分析3. 湖北省降水变化特征分析3.1 湖北省降水数据采集和处理3.2 降水年变化规律分析3.3 降水季节变化规律分析3.4 降水变化趋势分析4. 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湖北省的影响分析5. 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分析6. 结论及展望参考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2
ψ(t)=(1- t2)e 2
(7)
其 Fourier 变换为
- w2
ψ(w)=w2e 2
(8)
变检验。该法为对某一点(年)前、后两端序列平均值的
扰动周期 T 与伸缩尺度 a 的关系为 T=3.974a。若
差异性检验, 即
取定尺度因子 a, 周期 T 随之确定。
Toj=
x1- x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1/m1+1/m2)1/2
(3)移动 T 检验(MMT)[5]。选用移动 T 检验法对年、
梅雨期的暴雨和大暴雨日及雨量的逐年序列进行突
式(6)中, Wf(a, b)是小波变换系数, a 为伸缩尺度因子,
决定小波宽度; b 为平移, 反映小波位移量, a、b∈R, 且
a≠0; ψ* 是 ψ的共轭函数。本文选择的小波基函数为
墨西哥帽(Mexihat)函数
省气象档案馆, 为武汉市气象站 1951—2006 年(56 年)
逐日降水资料。分析的时间尺度包括: 春季(3—5 月)、
夏 季(6—8 月)、秋 季(9—11 月)、冬 季(12—2 月), 汛 期
(5—9 月), 梅雨期(6 月 1 日至 7 月 20 日), 伏旱期(7 月
21 日至 8 月 31 日)。
倾向率
kp/ [mm·(10a)- 1] kd/ [d·(10a)- 1]
ks/ [mm·(10a·d)- 1]
春季 - 5.877 - 1.288
0.164
夏季 7.011 0.796 - 0.329
秋季 2.874 - 0.090 0.400
时间尺度
冬季
全年
7.130
11.144
0.167
- 1.343
30 27 24 21 18 15 12 9 6 3
1955
1965
1975
1985
1995
a 30 27 24 21 18 15 12 9 6 3
2005 1955
1965
1975
1985
1995
b 30 28 26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2005 1955
1965
1975
2.2 分析方法
(1)趋势分析法[2]。在对武汉市近 56 a 降水量、降
水日数、降水强度(降水量与降水日数的比 值)等 三 项
指标进行趋势分析时, 利用降水指标时间序列(y)与年
序数(t)建立一元回归方程:
yi=a+bti
(1)
式(1)中, i=1,2,3,···,n, n 为 序 列 长 度 ; 取 b×10 为 降 水
指标变化的倾向率 , 将 降 水 量 倾 向 率 、降 水 日 数 倾 向
率 、 降 水 强 度 倾 向 率 分 别 记 为 kp、kd、ks。b 值 的 符 号 “+”、“- ”能反映出降水指标增加或减少的趋势。
(2)累积距平法(CA)[5]。利用累积距平法, 初步判断
研究时段内降水指标的突变情况。
第3期
张意林等: 近 56 a 武汉市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255
期降水量有 6~7 a 和 10~12 a 的主周期; 10 a 左右变 化周期在 1970—1980 年代最为明显; 12 a 变化周期, 1960 年代、1980 年代初期、1990 年代 初 期 为 正 位 相 ,
即梅雨期降水量增加, 1990 年代末期为 负 位 相 , 2003 年后又进入正位相(由于靠近正位相边缘, 有待今后进 行检验); 梅雨期突变点约在 1978—1979 年。
表 2 武汉市 1951—2006 年暴雨与大暴雨日的时间分
时间尺度 要素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梅雨期 汛期 伏旱期 全年
收稿日期: 2007- 05- 31; 定稿日期:2008- 07- 29 基金项目: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07- 21)、武汉区域气象中心重点科技项目(QY- Z- 200807)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 张意林, 男, 1983 年生, 学士, 主要从事环境科学研究. E- mail: iyeelin@163.com
0.189
0.219
汛期 3.092 - 0.130 0.119
梅雨期 10.669
0.261 0.056
伏旱期 0.559 0.568 - 0.360
由表 1 中的统计结果可见, 年降水量呈增 加 趋 加趋势; 降水强度只在夏季(主要是伏旱期)呈减小趋
势, 年降水日数则逐渐减少, 年降水强度呈增大趋势。 势, 其余时段均呈增加趋势。
对于时间序列 f(t), 其小波变换的定义式为
统计武汉市 1951—2006 年不同时间尺度的降水
% Wf(a, b)= 1 #a
f(t)"*( t- a )dt a
量 倾 向 率 (kp)、降 水 日 数 倾 向 率 (kd)、降 水 强 度 倾 向 率 (6) (ks), 结果见表 1。
表 1 武汉市 1951—2006 年不同时间尺度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的倾向率
1500 1000 500
0 - 500 - 1000 - 1500 - 2000 - 2500
(5)小 波 分 析 。 小 波 分 析 方 法 [7]可 以 将 时 间 序 列 在 时间域和频率域上同时进行分解, 以此揭示武汉市近 56 a 降水指标时间序列的周期性、阶段性和突变性。
年份
图 1 武汉市 1951—2006 年年降水量累计距平的时间变化
1 引言
近 100 年来, 地球气候经历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 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极端天气气候 事件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并威胁 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近 10 年来, 气象工作者针对这 一 气 候 背 景 对 武 汉 市 、湖 北 省 或 长 江 流 域 的 降 水 气 候 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一些有意义的成果。如 杨 宏 青 等[1]通 过 对 长 江 流 域 1960—2001 年 降 水 变 化 趋势的研究发现, 该流域年面雨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 势 , 夏、冬季雨量增加趋势显著 , 春 、秋 季 雨 量 呈 下 降 趋势, 年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呈大范围增加趋势。刘可 群等 [2] 分析了湖北省 1960—2004 年降水气候变化特 征, 发现在湖北范围内发生的强降水过程无论次数还 是降水强度, 都有增加趋势。李建平等[3]对地处鄂东的 黄冈市 1961—2005 年气温和降水变化事实进行了诊 断分析, 发现该市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 其中 1960、 1970 年代降水偏少, 1980 年代为降水峰值期, 1990 年 之后降水又呈下降趋势。陈正洪[4]等的研究表明, 武汉 市近 100 多年(1885—1998 年)暴雨、大暴雨多集中 在 下半年, 暴雨日春季多于秋季, 最多发生在 6 月, 年暴 雨日最多为 12 天, 该市由 1979 年前 20 年的少暴雨 期突变为一个多暴雨期(1980—1998 年)。然而, 目前在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 关于武汉 市降水特征的研究并不多, 其研究范围存在局限, 采 用方法相对简单, 尚不能说明其异常变化情况。
(3)


Sp2=
(m1-
1)S1 +(m2- m1+m2- 2
1)S2
(4)
式(3)、(4)中, j 为年序列号, x1、x2 分别为第 j 年前 m1、后
m2 年的平均值, S1、S2 则为前 m1、后 m2 年的均方差, Sp
为组合均方差。因考虑到观察突变情况的方便及准确
性, 本文多数情况下取 m1=m2=m, 则(3)式可简化为
( 1.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430074; 2.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武汉 430074)
摘 要 : 以 武 汉 市 1951—2006 年 逐 日 降 水 资 料 为 基 础 , 采 用 累 积 距 平 、线 性 趋 势 、移 动 T 检 验 、5%分 位 数 、小 波 分 析 等 方 法, 分析了近 56 a 来武汉市降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近 56 年来, 武汉市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 而降水 日数呈减少趋势; (2)除春季外, 其它季节以及汛期、梅雨期、伏旱期等时段的降水量均有所增加; 降水日数在春、秋季、汛期 呈下降趋势, 其余时段则为增加趋势; 降水强度在夏季、伏旱期呈减小趋势, 其余时段均为增大趋势; (3)梅雨期、年的降水 量 变 化 较 为 一 致 , 其 周 期 性 变 化 明 显 , 主 要 表 现 为 10 a 年 代 际 周 期 , 突 变 点 约 在 1979 年 ; (4)1960、1970 年 代 暴 雨 日 数 较 少, 在 1979 年前后突变增多后, 进入多暴雨阶段; (5)历年最大日降水量、5%分位数极端降水强度、暴雨平均强度变化略有 减少趋势但不显著, 而大暴雨平均强度减弱趋势明显。 关键词: 武汉市; 降水; 气候变化; 趋势; 极端值; 突变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具体到不同时间段, 降水量除春季之外均呈不同程度 3.1.2 梅雨期降水变化特征
的 增 加 趋 势 ; 降 水 日 数 在 春 季 、秋 季 、汛 期 呈 下 降 趋
图 2 给出了武汉市近 56 年来梅雨期降水量小波
势, 其余时段(包括夏季、冬季、梅雨期、伏旱期)则呈增 模方图、小波实部图和小波位相图。由图 2 可见, 梅雨
254
暴雨灾害
第 27 卷

! CAj= (xi- x)
(2)
i=1
式(2)中, CAj 为从第 1 年至第 j 年的累积距平(j 为年序 列号, j≤n), x 为整个序列平均值, CAj 的正、负极值点 可能出现突变, 本文对每一序列只提取 1~3 个最强信
号, 且规定不从首尾各 4 年处提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