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概论复习补充

合集下载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4,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总和
5,微环境: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形成的小环境
6,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生态因子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4系统研究方法:可分为“白箱”“黑箱”“灰箱”三种
5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一个功能整体。生态系统是个功能单位,而不是生物学上的分类单位。
6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生物。生产者的生态学功能过程是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和成有机物,完成了有机物的生产过程;消费者完成了有机物和有机物的转化过程;分解者则将有机物分解还原成无机物,重新释放的环境中。
23,生态型分3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24,生态位从环境来看,具体生物所生存的的具体环境,即该生物的生境,从生物来看,生物在环境中占据的特定位置,即生态位
25,生态位的定义大致可归为3类;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
26,基础生态位;物种对所有必需生态因子的适合度的超体积
7臭氧洞:臭氧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30%的区域
8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9广义的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需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生态学概论-复习提纲

生态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

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3.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不断吸收物质,经转化后合成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有一定损耗,但损耗的部分最终进入环境被生物利用这个过程。

4.能量转移: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食物能,食物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

5.生态位:是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6.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7.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8.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9.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进行物质生产和能量循环,并按人类的要求进行生产的农业类型。

10.周转率:单位时间内所周转的量。

11.趋同适应: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态、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和相似性。

1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链索关系即食物链。

13.生态平衡:就是根据生态学规律,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14.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紧密连接起来的结构。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一、环境生态学基本概念
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目标
2.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征
2.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生物群落、生境、生物种群和生物的生命活动等
3.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流动
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链与食物链
2.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能量流动关系
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中的水、碳、氮、磷等元素循环
2.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和关键要素
3.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评估方法
2.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方法
六、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生物适应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目标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3.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
八、环境生态学的实践与应用
1.环境生态学的应用领域和方法
2.环境评价和环境监测
3.环境修复和恢复生态
九、现代环境问题与环境生态学的挑战
1.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2.生物入侵和生态系统退化
3.环境保护的全球合作和挑战
以上是环境生态学导论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要点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论1、生态学起源洪堡《植物地理学随笔》关注的是什么决定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

达尔文《物种起源》“是什么驱动力决定着这一草坪上每种植物种类与比例”恩斯特.赫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坦斯利 1935 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定义强调了生态系统中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以及生物有机体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性。

G.Evelyn Hutchinson(G.伊芙琳.哈钎森) “现代生态学之父”Raymond Lindeman(莱曼德.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Odum兄弟,能流,开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热潮,创建了能值理论与方法。

20世纪中叶,“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形成了以Robert MacArthur(侧重于研究较小等级的生态学系统)和Eugene Odum为首的两大学派。

广泛应用数学模型工具。

20世纪50-60年代酸雨等环境问题,导致环境生态学兴起,开始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寂静的春天》1962 蕾切尔.卡逊2、生态系统的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

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也就失去了作用;(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逐级递减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特性4、反馈:指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过程5、生态系统生态学:指研究(1)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变化与演替,(2)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3)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4)人为影响与调控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过程机理及管理技术的科学。

生态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生态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 分配原理:生物生活史中的各个生命环节(维持生命、生长和繁殖,乃至各种竞争),都要分享有限资源,如果增加某一生命环节的能量分配,就必然要以减少其他环节能量分配为代价。

3. 生物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主要两个基本规律是指产量恒定法则和一3/2法则。

4.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密度如何,其产量基本保持恒定。

Y = W*d二K, Y-产量,W-平均株重,d-密度,K-常数5. -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自疏过程屮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与种群密度呈负指数关系,W二ccT,英国生态学家在对黑麦草的研究发现为一个恒定值-3/2 o8.标志重捕法用于计算种群数量。

X : M二n : m, N -------- 样地上个体总数;M ---- 标记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屮标记数6. 坏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來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坏境容纳量。

7. 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growth rate),记作rm。

8. 十分之一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9. 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

复习生态学概论

复习生态学概论

1生态学①定义:生态学是有关生物与环境(栖息地)相互关系的科学。

或者,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赫克尔于1869年首先提出②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③研究生态学的目的及意义(了解)人类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5大危机即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的解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课题均需要借助于生态学的知识④研究方法(了解)可归纳为野外调查、实验研究、模型模拟研究等三方面。

野外调查是对难以或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的生态现象、生态过程的实地考察;实验研究包括控制实验和实验室分析,控制实验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生物影响的方法;模型模拟研究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用各种模型,包括数学模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2 生态因子概念-----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①综合性与主导因子---每一个生态因子是在与其它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因子的综合作用并不意味着对有机体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等价的,恰恰相反,在诸多起作用的因子中,必然有一个起着主导作用②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一般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来完全顶替。

但某一因子在数量上的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③限定性---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长发育中的某一阶段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适应包括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了解)趋同适应: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于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趋异适应:有些生物虽然同出一源,但在进化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变得很不相同最小因子定律-----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物质的可利用量最接近于该物种所需的临界最小量时,生物生长就会受到这种最小量因子的限制木桶理论( Bucket theory ):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复习 (菁选2篇)

--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复习 (菁选2篇)

**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复习(菁选2篇)**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复习1生态系统「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基本原理,尤其是典型生态系统在生产力、生物量、食物链等能流方面的特征;掌握生态*衡和生态失调等基本知识了解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策略;了解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理解调节物质循环的原则。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1.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定义3.生态系统的一般模式4.生态系统的组成5.生态系统的功能6.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流的概念(1)能源(2)能流的途径2.热力学定律与耗散结构理论(1)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2)耗散结构理论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分配与消耗(2)食物链与食物网(3)有毒物质的富集(4)生态金字塔(5)生态效率4.能源与人类社会(1)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2)世界及我国能源现状(3)能源策略(三)生态系统的生产力l、生产力概念(1)关于生产力的概念(2)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生产力(3)地球表面初级生产力的分布2.生物量(1)生物量的'定义(2)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区别(3)典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3.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因素(1)环境条件(2)生物群落的内在因素(1)补加能源的作用**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复习2一、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2.生境4.限制因子5.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3.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te):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生活型和生态型:(1)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2)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1.简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2.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及其补充。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答:(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最新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最新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栖息的生态环境,或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食物或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该生物的生态幅。

生态位(基础与实际):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描述了某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基础生态位: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该定律成立的条件:一、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二、考虑生态因子间的可补偿性。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生态因子。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阿仑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大。

驯化(自然/人工):生物个体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生理的可逆变化过程(人工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气候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如何研究生态学?3.1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包括通过观察找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

正确的假设应具有可预测性。

生态学模型:对生态系统行为进行描述和预测。

3.2 方法的重要性3.2.1 变量的测量:如何确定调查方法?样方多大?变量的选择。

3.2.2 实验设计:需不需要设置对照?试验中需要设置多少重复?注意你收集的数据是否正确?数据是否在生物学上进行解释?3.2.3 统计方法:简单统计分析(T-检验、F-检验等),多变量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

3.3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3.1野外调查。

优点:在自然条件下直接收集数据,数据正确的话,可以正确地解释自然现象。

不足:可重复性不强。

3.3.2 实验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野外试验。

优点:变量(生态因子)可以严格控制、可过相对可靠、可重复性高。

不足:由于野外可能有很多因子在起作用,实验法仅挑选了少数因子进行控制,结果可能与野外的实际情况有偏差。

3.3.3 数学模型。

优点:高度抽象、能处理在野外不能处理的问题。

不足: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不同,模型应用不当容易出现偏差生态因子------通常分为两大类(了解)(1)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有机体(同种或异种);(2)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生态因子还可以划分为条件(conditions)和资源(resources)(了解)条件:有机体不能消耗也不能耗尽的生态因子,如对鱼类来说温度、酸度、太阳辐射是它的条件。

资源:有机体可以利用并可以耗尽的生态因子,如对植物来说光和无机营养物就是资源,对动物来说食物和空间就是资源。

资源与条件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如太阳辐射对昆虫来说是条件,但对植物来说就是资源。

有时,同一因子既可以是资源,也可以作为条件,如在干旱季节,水分对植物来说是资源,而在雨季,特别是降雨量非常大时,水分却变成了条件Begon等将生态因子分为条件与资源有关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的两点补充(了解)奥多姆(Odum,1983)认为,在利比希以后的许多工作表明,最小因子定律如果用于指导实践的话,必须加上两个补充的定理:(1)利比希定律只有在严格的稳定状态的条件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的状态下,才能应用。

(2)因子的替代作用(factor substitution),即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小量状态时,其他处于高浓度或过量状态下的物质,可能会具有替代作用,替代这一特定因子的不足;至少是化学性质上接近的元素能替代一部分。

例如,软体动物的壳需要钙,钙可能是主要限制因子。

如果环境中有很多的锶,它就能部分地替代钙。

生态幅的概念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或称为最低度,ecological minimum)和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或称为最高度,ecological maximum),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为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这个能耐受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根据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的宽窄(生态幅的宽窄)可生物划分为广生态幅和狭生态幅生物,如下表:3.2.3 有关耐受性定律的几点补充1)同一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是不同的;2)对所有生态因子的耐受性都很宽的生物,分布一定很广;3)在一个生态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力可能下降;即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是相互影响的。

4)繁殖期对很多生物都是一个临界期,生态因子在此时最可能成为限制因子;5)一种生物的耐受性范围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适应能力也就可能越低。

相反,狭生态幅的生物在其生态幅范围内生活力虽强,但却失去了对宽生态幅的适应或调整能力;6)经常可以发现,在自然界中,生物并不总是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处于最适的环境中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其他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特别是在有其他生物的竞争下,生物的耐性限度被迫作出改变,见下图。

3.2.4 耐受幅度的调整1)驯化定义1:如果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它的最适生存范围一侧的环境条件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该种生物耐受曲线的位置移动,并可产生一个新的最适合生存范围,而适宜范围的上下限也会发生移动。

定义2:在自然或人工条件下缓慢地改变某一生态因子,使其逐步偏离生物对该生态因子的最适范围,生物对该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也能相应地作出调整,以适应改变了的生态条件。

这种现象叫驯化。

驯化可分为实验驯化(Acclimation)和气候驯化(Acclimatization)实验驯化:短期驯化,是指生物在短时期里,通常是在实验条件下(或人工诱导下)完成的生态幅调整。

气候驯化:长期驯化,是指生物在自然条件生态因子发生长期的缓慢变动下作出的耐性限度调整。

2)休眠休眠的定义:休眠是动植物处于不活动状态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是动植物抵御恶劣环境条件的一种生理防御机制。

休眠的主要形式:植物种子和昆虫卵(如卤虫)的滞育;两栖类、爬行类、哺乳动物的冬眠;一些昆虫的夏眠。

密度制约增长模型(Density dependence growth model),又称为逻辑斯蒂增长模型(Logistic growth model),增长曲线一般成S型。

3.4.1模型的假设(Assumptions)(1)种群增长是有界的,即设种群在有限的环境中增长,资源、空间等条件的受到限制[Resources are not unlimited ](2)世代重叠,增长是连续的[Overlapping generation](3)种群没有迁出、迁入[Unconsidering immigration and emigration](4)没有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 is not considered](5)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成为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通常用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种群将不再增长,dN/dt=0。

(6)设想使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的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

例如:种群中每增加一个个体就对增长率降低产生1/K的影响。

若K=100,每个个体产生1/100=0.01的抑制影响,或者说,每一个个体利用了1/K的空间,若种群中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就只有(1-N/K)了。

3.4.3 S型种群增长曲线(Sigmoid curve)种群增长曲线不再呈“J”型,而呈“S”型(Sigmoid)。

根据3.4.2中的假设(5)和(6),S型曲线同样具有两个特点:(1) S 型曲线有一个上渐近线(Upper asymptote ),即S 型增长曲线渐近于K 值,但不会超过K 值;(2) 曲线变化是渐近的,平滑的,而不是骤变的。

从曲线的斜率来看,期限变化速率慢,以后逐渐加快;到曲线中心有一个拐点,变化速率最快,以后又逐渐变慢,直到上渐近线。

3.4.4 增长模型由上式两边求积分得下式其中,K 为环境容纳量,(1-N/K 为剩余空间或称为未利用的增长机会,unutilized opportunity for growth ),r 、t 、N 与指数增长模型一样,a 是新出现的参数,其数值取决于N 0,是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的。

3.4.5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方程)的生物学意义或模型的行为(1)如果种群数量趋于0,那么剩余空间(1-N/K )就逼近于1,这表示几乎全部的空间尚未利用;种群增长近于指数增长,或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能充分地实现。

)1(rN K N dt dN -=r ta e 1K t N -+=环境阻力(斜划线部分)(2)如果种群数量N趋向于K,那么剩余空间就逼近于0,表示几乎全部K空间已被利用;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不能实现。

(3)当种群数量N,由零逐渐地增加到K值,(1-N/K)由1逐渐地下降为0,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变小,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的可实现程度逐渐降低;并且每增加一个个体,这种抑制性定量就是1/K(称为拥挤效应Crowding effect)。

因为其影响定量大小与拥挤程度呈正比,有学者将这种拥挤效应产生的影响称为环境阻力。

3.4.6 逻辑斯蒂增长的五个时期逻辑斯蒂曲线常可划分为5个时期(如下图所示):(1)潜伏期(Latent phase)或开始期(Initial phase):种群数量增长很慢;(2)加速期(Accelerating phase):种群增长呈指数式,加速度大于0;(3)转折期(Transition phase,inflecting phase): 拐点所在位置,增长速度最快,加速度等于0;(4)减速期(Decelerating phase):种群增长速度降低,加速度小于0;(5)饱和期(Asymptotic phase):增长速度趋向于0。

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ed yield,MSY)人类利用资源生物犹如“捕食”作用,许多捕食者消耗被食者生物,多数是种群中注定要自然灭亡的“剩余”(Surplus)部分。

对资源不加利用或不充分的利用,并不一定能使资源增加,而是徒然的浪费。

另一方面,不科学合理地利用,如过捕过猎,会导致一些物种灭绝。

因此,从种群生态学的观点来对待资源生物种群的科学利用问题,可以被认为是现代应用生态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格雷厄姆(Graham)1935提出,要使种群维持最大产量,就应该使资源种群保持在N=K/2的水平。

下表列出了一个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最大可持续产量(表中的增加量)与种群数量(表中的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当N=2/K时,增加量(dN/dt)最大,此即最大可持续产量,因为MSY=dN/dt=Nr(1-N/K),将N=k/2代入上式可得MSY=rK/4。

上例的MSY=rK/4=1*200/4=50。

生活型谱与环境的关系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温暖多湿;地面芽和地上芽植物占优势:较长寒冷季节;地下芽植物占优势:冷湿;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干旱地带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在一定时间段内某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所生产的全部有机物质的量(数量、重量或能量)。

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生态系统内单位地表面积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生态系统中自养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后剩余的有机物质的量(或能量)。

即有NP = GP -R,式中,NP:净初生产量,通常以自养生物的生物量累积表现出来;GP:总初生产量;R:自养生物的呼吸量初级生产力的测定(Measurement of primary productivity)⑴收获量测定法适用:陆地生态系统方法:定期收割,干燥,折算成每年每平米干物质的重量或能量;⑵氧气测定法:水生态系统⑶ CO2测定法:陆地生态系统⑷放射性标记测定法⑸叶绿素测定法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1)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的一般过程2)次级生产力的测定(Measurement of secondary productivity) ⑴根据同化量和呼吸量计算C=A+FU································①式中,C:动物从外界摄食的能量;A:被同化的能量;FU:粪尿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