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一封信的读后感

一封信的读后感

一封信的读后感《一封信》读后感。

《一封信》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籍。

这本书以一封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父亲给儿子写的信,内容涉及了生活、人生、梦想、责任等方方面面。

通过这封信,父亲向儿子传达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和智慧,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在这封信中,父亲告诉儿子,人生是一场旅程,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只要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

他还告诉儿子,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因为梦想是人生的动力和希望。

同时,父亲也提醒儿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通过这封信,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和关爱。

他用真诚的话语和深刻的道理,教导着儿子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如何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一切。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们也是如此,他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导着我成长。

同时,这封信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生就像一场旅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前行,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迎接阳光。

而梦想则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和目标,它让我们不断奋斗,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

同时,责任也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通过这本书,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引导者和榜样,他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愿意为子女付出一切,只希望子女能够茁壮成长,走上成功的道路。

这让我更加珍惜父母的爱,更加感恩他们的教导。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一封信的形式,它传达了许多关于人生、梦想、责任等方面的道理和智慧,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这封信不仅仅是给儿子的,也是给每一个读者的。

希望我们都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勇敢前行,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一位妈妈给自己14岁儿子的一封信 读后感

一位妈妈给自己14岁儿子的一封信 读后感

一位妈妈给自己14岁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Dear Son,As I sit down to write this letter, my heart is filled with love and pride for the wonderful young man you are becoming. It feels like just yesterday that you were a little boywith big dreams, but now you are 14 years old and on the cusp of adulthood. Time flies by so quickly, and I want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express my thoughts and feelings after reading your letter.亲爱的儿子,当我坐下来写这封信时,我的心中充满了对你变得如此出色的年轻人的爱和自豪。

感觉就像昨天你还是一个怀揣梦想的小男孩,但现在你已经14岁了,快要成年了。

时间过得真快,我想借此机会表达我阅读完你的信后的思想和感受。

First and foremost, I want to commend you for your maturity and self-awareness. Your letter revealed a depth ofintrospection that impressed me greatly. It is evident that you have taken the time to reflect on your experiences and have a strong sense of who you are. This level of self-reflection is rare, especially at such a young age, and it fills me with immense pride to see it in you.我想赞扬你的成熟和自知之明。

陈村《给儿子》读后感

陈村《给儿子》读后感

陈村《给儿子》读后感(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一、引言:介绍《给儿子》这本书的背景和作者陈村二、主要观点:分析书中表达的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三、读后感: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四、结论:总结全文,表达对《给儿子》的推荐篇1正文《给儿子》是陈村先生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信,信中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震撼,不仅体会到了陈村先生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还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在信中,陈村先生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教导儿子如何做人、做事。

他鼓励儿子要勤劳,只有勤劳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他说:“求人不如求自己”,教导儿子要独立自主,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他还告诫儿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善待他人,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陈村先生对儿子的深深关爱和期望。

他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才能、有担当的人。

同时,我也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

陈村先生为了儿子,愿意付出所有的辛勤和努力,只为给儿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这种无私的父爱,让我感动不已。

通过阅读《给儿子》,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珍惜父母的教诲,努力成为他们期望中的样子。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感恩,感谢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总的来说,《给儿子》是一本很好的家庭教育读物,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学习。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一定能从这本书中收获很多。

篇2 目录一、引言:对陈村的《给儿子》的读后感二、主题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三、主题二: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四、主题三:求人不如求自己五、主题四: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六、结语:对《给儿子》的深深感受和启示篇2正文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有幸阅读了陈村的《给儿子》,深受启发。

这本书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备忘录,记载了作者经过惨痛失败得回的体验,为儿子的成长带来了许多经验。

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

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

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篇一: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读后感教育之殇——读《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一封信》有感浙江大学的教授郑强说过这样一段话:“.将来中国即使发达了,但你看看那些开着豪华车的富翁们从车窗向外吐痰、扔垃圾。

你就知道,如果没有教育,中国再富裕也不会强大。

”一语道出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教育在普遍,学校多了,老师多了,学生也多了,但是人才呢,人才少了,我们教育了一千遍一万遍,但是教育到最后怎么样了呢?有的人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爱了。

我们一直鄙视日本,但是不得不说,日本的教育要比我们成功。

一位教授跟他的学生说,.日本人侵犯我们,因为我们出了很多汉奸。

将来日本人侵犯我们,还会不会有汉奸?谁将是未来中国的汉奸?在座的诸位很大一部分都将是。

因为你们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和志气。

这句话虽然说得偏激了一些,但是不得不说是一种教育的悲哀。

由此看来,我们缺的不是教育,而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只是学校的教育问题,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问题。

成龙和刘媛媛的《国家》中唱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教育的问题不仅仅在学校,家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我认为,学校的教育应该是知识的普及,而家庭的教育应该是道德的培养。

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是看看现在的孩子都培养出了什么呢?父母灌输的教育大都只是教孩子如何趋利避害,莫管闲事等等,而并非对孩子的道德的培养,结果大多孩子只培养出了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已。

父母对孩子仿佛欠了几辈子的债一样,把一切的资源都投入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但是却普遍都投错了地方,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孩子物质普遍充裕,精神普遍空虚。

所谓“月光族”“啃老族”大都由此而来,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害了孩子。

学校亦然。

我们现在的实际不是学校教育出的学生在改变社会,而是社会的氛围在改变学生,学校的给予东西和社会的需求仿佛格格不入。

在看看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发生了什么,一个彭宇案让大家再难伸出助人为乐的双手,而小悦悦事件更是让全国上下的心寒了一片,难道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社会吗?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家书》读后感

《家书》读后感

《家书》读后感《家书》读后感1读了傅雷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封家书,我对傅雷肃然起敬。

他不仅是一位好父亲,还是儿子的好朋友。

他是一个真诚的人。

富兰克林说过:“真诚和勤奋,应当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阿布巴卡?伊芒说:“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

”左拉说:“真诚通向荣誉之路。

”乔叟说:“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可见,真诚是做人的根本。

真诚做人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曾巩与王安石从青年时便是好友,感情深厚。

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见曾巩,问他:“你与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怎样呢?”曾巩客观直率地回答:“王安石的文笔及行为确实不在杨雄之下,但为人过吝,终不及杨雄。

”后来,宋神宗高度评价曾巩。

真诚赢得了荣誉。

爱因斯坦经常拒绝采访和画像。

有一次,一个画家找他画像,爱因斯坦照例回绝。

但画家真诚地说:“可我实在急需这笔钱。

”爱因斯坦马上回答:“噢,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可以让您画像。

”真诚赢得了机会。

真诚是获得成功的前提,真诚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真诚是做人的根本。

让我们向傅雷、曾巩等名人学习,真诚地待人吧!《家书》读后感2《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

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我从《傅雷家书》中不仅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更多的是体会到,傅雷对其子女的深切的爱。

自从上初中以来,我和母亲就不常谈话了,母亲总是在我临走之前在我书包里放一封书信。

里面有母亲对我这一段假期的看法,还有对我的鼓励,对我各方面的教导和关照。

我从《傅雷家书》中,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想到了母亲对我的教导。

《家书》读后感3傅雷: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这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

但当我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对他又有了新的了解,傅的雷同样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旨,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在这本书中到处都洋溢着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及爱。

《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

《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

《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
读完《给儿子的一封信》,我十分感慨,这篇文章当中无处不体现着亲情无处不在,亲情细致入微!
《给儿子的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母亲写给儿子的一些慰问,写出母亲对于儿子的担忧,一些关于儿子成长的感想。

《给儿子的一封信》通篇没有惊人之语,没有惊喜之处,极小的地方显示的亲情之美。

儿子的天真的语言,作者的安静选择,老母亲的慈祥谦让。

母亲盼望儿子回家的语言是很常见的,平实的,这些言语当中句句散发着亲情的韵味。

创建一个家庭,维持家庭生活,都需要亲情的付出,而这样富有亲情的文字更是美妙动人。

尊老爱幼,是人的基本道德。

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要学会从细微之处发现爱,尊老爱幼,珍惜你生命里出现的每一个人。

赵一曼家书读后感

赵一曼家书读后感

赵一曼家书读后感赵一曼家书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赵一曼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赵一曼家书读后感篇1“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这是1936年赵一曼在牺牲前留给儿子的一封信,在今日读来,字里行间依然充满浩然正气和慈母大爱,令人不禁潸然泪下,大家无不为这位伟大母亲的大爱而感动着、教育着。

从古至今,每一位母亲都深深地疼爱着自己的子女。

赵一曼女士,也不例外。

但是,为了革命,为了民族,为了水火之中的劳苦大众,为了让更多父母有条件照看孩子,她毅然决然地把身心投入到漫漫的抗战斗争中。

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华丽辞藻,赵一曼女士用朴实无华但包含深情的话语,告诉她最深爱的儿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赵一曼对自己的儿子是愧疚的,因为她不是一名合格的母亲,她没有尽到慈母的职责,没有给孩子穿衣做饭,更没有抽出大量时间陪伴孩子。

在儿子三岁的时候她便要忍痛割舍亲情,含泪离开幼子,将自己的生命投入抗战之中,只为点燃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革命圣火。

同时,赵一曼女士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对儿子的爱,已经超越了千千万万个普通母亲的爱。

她没有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却用投身革命的具体行动给了儿子最好的精神粮食。

当年,正是千千万万个像赵一曼女士这样的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日的和平盛世。

重读这篇家书,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些家书所饱含的思念和牵挂、硝烟和苦难,更加能感受到当年抗日先烈们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不仅成了后人的珍贵回忆,更是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的读后感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的读后感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的读后感《<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读后感》最近读了《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这本书,感触颇深。

洛克菲勒,这位商业巨擘,用他的智慧和经验,通过一封封信,为儿子的人生指引方向,也让我这个局外人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

在这三十八封信中,洛克菲勒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位亲切的长辈,把自己的经历、感悟,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孩子。

他所谈及的话题,从如何面对挫折,到如何抓住机遇;从如何保持谦逊,到如何拥有坚定的信念,每一封信都充满了实用的建议和真挚的情感。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于失败的态度。

洛克菲勒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能让人学到更多。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经历。

那是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满怀着一腔热血,想要在广告行业闯出一番天地。

我幸运地进入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广告公司,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为一家新成立的企业策划品牌推广方案。

我当时觉得自己才华横溢,一定能交出一份惊艳众人的方案。

于是,我没日没夜地查资料、做调研、想创意,自认为已经做到了尽善尽美。

当我信心满满地把方案提交给客户时,却遭到了无情的否定。

客户提出了一堆问题和质疑,说我的方案缺乏对市场的深入理解,没有突出产品的核心优势,整体创意也不够新颖。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被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整个人都懵了。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是不是根本就不适合这个行业。

那段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沮丧和自我否定中。

但当我读到洛克菲勒的信时,我仿佛被点醒了。

我意识到,这次的失败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方案,虚心向同事请教,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动态。

我发现自己之前确实太过于自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

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的方案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通过这次经历,我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从失败中站起来的勇气。

就像洛克菲勒说的:“只要不把失败变成习惯,失败就是一件好事。

”洛克菲勒还在信中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一)
这篇文章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备忘录,记载了作者经过惨痛失败得回的体验,为儿子的成长带来了许多经验。

文章主要表达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莫作有情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求人不如求自己”;“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春去无消息,春去无痕迹,寄语有情人,花开当珍惜”九个观点。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感触很深,这篇文章表达了下个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我十分赞同先生最后的一个观点。

人的一生总是会有尽头的,每个人都是要死的,亲人是只有一次的缘份,无论这辈子会在一起相处多久,都应该珍惜。

我曾多次见过人们在亲人的棺木上哭的死去活来,那些没有好好孝敬过父母的儿女,那些对父母恶语相向的子女们,一个个扑在棺木上,哭着喊着,早知如此,他们当初为什么不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呢?
又想起了《目送》里的那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渐远。

你站
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所以,请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妙,人不会永生,要好好珍惜这共聚的时光,等到他们离去了,才会后悔,那就太晚了。

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二)
这几天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

该书由三部名着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而在这个三部曲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给儿子的信》。

这二十二封信中让我们充分体验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那朴实的文字中意蕴深刻。

苏霍姆林斯基跟儿子谈及的话题涉及到生活、学习、劳动、理想、做人、真理、爱情、友谊等,值得我们做家长的好好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第八封信中告诫儿子:“没有战胜过困难,没有负过重荷的人,不能成为真正的人。

”他要求儿子学会在今天的蜂房里酿出比昨天更多的蜜,要珍惜劳动的乐趣才能更加体验到生活的幸福。

从这儿我不由的想到当今社会上不少的孩子从小在蜜罐中长大,只知道一味地索取与享受,对父母、社会的依赖性很强。

因此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让孩子们明白劳动的重要性,首先把孩子们培养成为一个爱劳动的人。

这样孩子更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享受劳动带来的成就和幸福。

如今作为一名母亲的我与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一样,我对我的女儿充满了无尽的期待。

但我缺少苏霍姆林斯基的那些教育理念,从小她都在我的羽翼下成长,包办的事情太多。

一天,女儿在图书室借的一本书找不到了,直追着问我要。

而我根本就没看到这本书,她还不依不饶地,我当时恨不得把她扔到门外。

现在想来,我平时都为她整理书包,准备文具等,她自己做的事情太少。

读了《给儿子的一封信》对我的启发很大,对孩子我们要从小为他们树立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面包要经过艰苦的劳动才能获得。

童年时代流洒的每一滴汗水,都顶得上成年时期许多天的劳动,童年时期种出的每一捧粮食,就像堆积如山的金色小麦,就像肥沃的耕地。

从小要为他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希望他将来成长为一个敢于迎接挑战,遇到困难百折不回的人,一个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的人。

相信这本《给儿子的信》一定会给我教育孩子指明一条方向。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