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辉煌30年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100件大事

016.1982年深圳终结近40年票证制度投票017.1982年深圳推出工资改革试点投票018.1982年在三资企业推养老保险019.1982年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开分行投票020.1982年《深圳特区报》正式创刊投票021.1982年国家批准大亚湾核电站004.1980年深圳首试收取土地使用费投票 1980年,深圳市房地产公司与香港中央建业有限公司签订营建商住大厦协议,这是中国内地收取土地使用费的第一次尝试。
80年代候选大事件001.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投票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010.1981年首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票 1981年,深圳市开始第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中国内地率先打破了按行业、产品门类设置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旧模式,初步形成大系统管理体制。
007.1981年蛇口率先对外招聘干部投票 1981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率先对外招聘干部,发全国组织人事制度改革之先声。
013.1981年深圳蛇口港正式对外开放投票 1981年,深圳蛇口港正式对外开放,深圳拥有了第一个海港口岸。
1982年,深圳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逐渐取消粮票和粮本等各类票证,终结了近四十年的票证制度。
1982年,深圳推出工资改革试点,改革劳动分配制度,在中国内地率先实行结构工资制。
1982年,深圳在“三资”企业劳动险,在中国内地率先探索“三资”企业工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022.1983年深圳首家股份制企业诞生投票023.1983年2万基建工程兵转业深圳投票024.1983年蛇口管委会推行直选改革025.1983年内地首推劳动用工合同制投票026.1983年率先探索职工社保改革投票027.1983年国务院批准创办深圳大学028.1983年深大电话有限公司成立投票029.1984年“深圳速度”被载入史册投票030.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031.1984年“孺子牛”雕塑落成投票032.1984年深圳电视台成立投票033.1985年深圳创办科技工业园034.1985年建全国首家外汇调剂中心投票035.1985年华侨城开始筹建投票036.1985年首开科学技术工作会议037.1985年率先实行暂住证制度投票038.1985年深圳市保安服务公司成立投票039.1986年探索国企股份制改造新路040.1986年深圳“大家乐”舞台诞生投票041.1987年市委归纳深圳精神投票042.1987年市投资管理公司成立 1982年,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开业,成为新中国内地引进的第一家外资银行。
深圳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知识讲解

在客家地区,有一种被建筑学界称为汉族民居五 大特色之一的围屋。围屋一般为正方形,城堡式,四 面有高墙,四角有楼阁,围墙和楼阁下有枪眼。围内 有天街。住宅多有天井。如坪山的大万世居,坑梓的 龙田世居,龙岗的罗瑞合等都是宝安比较有名的客家 围屋,其中以双层复合结构,九天十八井的大万世居 最为显著,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渔民一般 都以船为家,船小人多者,则在沿海较高处搭茅棚栖 身。建材以竹木为框架,茅草作墙和房顶,只能勉强 遮蔽风雨,常受台风摧毁。
深圳:30年民间记忆
深圳:30年民间记忆(一)-第一线(20081215)
第二组组员:何凤仪、余运红、余俊、张志勇、李正 彬、张俊浩、李旭宏、张建欢、李涵洋
岁月如流,深圳经济特区25岁了, 深圳改革开放已三十余载了。从一个渔 火薄田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 现代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 中城市前列,创造了罕见的工业化、城 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速度。 然而,一个
令中国骄傲的深圳,是否可以不断更新 其崭新的面貌呢?思维总需要先行一步, 走在发展之前。驻足现在,回顾过去, 是为了深圳更加不凡的将来。
改革开 二三层以上,样式别 致,色彩绚丽,空气 流通,采光良好,还 有精心培育的小花园。 城区居民住宅,都是 成片的新式的五六层 以上的楼宇,内设若 干单元套房(二房一 厅)、三房二厅、四 房一厅),旧式瓦房 已不存在。
深圳经过三十年多年的改 革春风沐浴,往日的老城 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 而代之的是气势非凡的 “地王”,绵密林立的高 楼大厦,大街上、商场内 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华灯 初上时那绚丽夺目的霓虹 灯……一片繁华欣荣的景 象,无处不透露着勃勃生 机。即便是见证了特区的 发展与成长的拓荒者们, 看到这一奇迹也感慨不已。
去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这 首民谣,是对改革开放前的深圳的真实写 照。当时,深圳没有大学,没有自己的报 纸、广播和电视,仅有的文化设施是一个 新华书店和一家五十年代盖的剧院。 改革
深圳特区30年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特区30年创改革开放活标本 深圳特区 年创改革开放活标本
主 要 内 容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及三十年发展历程
二、深圳经济特区三十年发展经验与启示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及三十年发展历程
1、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20世纪 年代末,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开启 世纪70年代末 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 世纪 年代末,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转折。 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转折。这是一项关系 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1978年,国务院组织的港澳经济考察组回京后 年 建议:把广东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 建议:把广东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建成 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 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 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这一设想得到党中央支持。 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这一设想得到党中央支持。
上划中央收入(2003-2009 上划中央收入(2003-2009) 中央收入
2008年 上划中央收入2090亿元 2008年,上划中央收入2090亿元 2090
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 年 月 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 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89年,百万劳工下深圳,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深圳成为最早 年 百万劳工下深圳,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 聚集打工者的城市之一。 聚集打工者的城市之一。 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年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1991年,深圳南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得ISO9000质量 年 深圳南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得 质量 体系认证的单位,这是中国内地企业获取的第一张ISO9000证书。 证书。 体系认证的单位,这是中国内地企业获取的第一张 证书 1992年,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 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 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 会主义指明正确方向,带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 会主义指明正确方向,带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深圳特区报 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 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1993年,深圳设立金融中心,对活跃、组织和监督货币市场起到 年 深圳设立金融中心,对活跃、 了积极作用。 了积极作用。 1994年,江泽民视察深圳,勉励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 年 江泽民视察深圳,勉励特区“增创新优势, 楼”。
深圳南山居民口述30年沧桑巨变

深圳南山居民口述30年沧桑巨变南山是深圳城市史的源头,南头古城就是东官郡治所在。
南山是改革开放先锋城区,蛇口片区的第一声开山炮就在这里响起。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也是南山建区20周年。
30年间,南山实现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南山陆地总面积约193.3平方公里,东西短促南北狭长。
在坊间,南山分为南、北、中三大片区。
南部也就蛇口片区,包括蛇口、招商 (论坛新闻)两个街道办。
中部也就是南头片区,包括了南山、南头和粤海3个街道办。
北部也就是西丽片区,包括西丽、桃源两个街道办。
30年间,南山的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
30年间,南山的交通四通八达。
30年间,南山城市如画。
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耳闻目睹了这一切变化。
蛇口:从一片荒芜到滨海小镇讲述人:郝连玉,1982年来深圳,北京人。
北京餐厅老板。
讲述人:黄耀灵,61岁,东莞人。
原华昌贸易公司顺达商行经理。
讲述人:伍福森,73岁,1971到蛇口。
蛇口中学原校长。
从餐馆稀少到服务业欣欣向荣1982年郝连玉来到蛇口工业区,当时他是代表北京计算机三厂联手蛇口工业生活服务公司来此开一个北京风味的餐厅。
1983年8月1日,郝连玉的北京餐厅正式开张。
刚开业的北京餐厅分两个部分,一边是厂区员工食堂,一边对外提供北京菜式给客人就餐,中间用三合板隔开,设备简陋,只有一个人包饺子,客人多时,便来不及应付。
那时,北京餐厅消费对象主要是在蛇口的北方人。
郝连玉给自己定的工资是每月98元,员工60来元。
1985年,蛇口理发店拆迁搬到蛇口老街东头。
1989年,当时蛇口工业区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从各地来的年轻人就租住在渔二、渔一等村庄。
蛇口理发店进入黄金发展期,当时的店主请了12个理发师傅还忙不过来,客人常常排成了长队。
1996年后,各种新兴发廊、剪吧、美容院陆续进入蛇口片区,直接导致了蛇口理发店由盛到衰。
如今柳城已经几年不去蛇口理发店理发了。
柳城家门口近十年新添很多理发店,设施也比较现代。
服务业在蛇口已经遍地开花。
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新华网深圳11月25日电题:改革开放成就“深圳速度”新华社记者王传真吴俊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28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拥有超千万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大都市。
其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战略先机。
经济高速增长,“深圳速度”令世人瞩目28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1980年-2007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
2007年,深圳实现GDP6801亿元,位列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
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大关,外贸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列全国城市第三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领先全国的“深圳效益”。
28年来,深圳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
今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
2007年,深圳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9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
2007年深圳专利申请量358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198件,占53.6%,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2170件,占全国总量的39.8%,连续4年居第一位。
深圳全市自主品牌已达5万多个,被评为全国“品牌之都”。
良性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深圳30年大事记

深圳30年大事记●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
1980年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鼓励客商及其公司投资设厂或与我方合资设厂、兴办企业和其他工业,并在税收、金融、土地和劳动工资等方面予以适当的优惠条件。
这4个特区的总面积为526.26平方公里,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和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综合企业、综合体制。
●1981年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
●1982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正式耸立在蛇口工业大道路口,震动全国。
被誉为“知名度最高,对国人最有影响的口号”。
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率先提出的这句口号,如春雷般滚过中国大地,振聋发聩,大胆诠释市场经济。
●1983年深圳首家股份制企业诞生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
●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视察深圳1984年1月25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来到深圳河畔——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渔民村。
他亲切的关怀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村民们的心田。
而渔民村和深圳的巨大变化,也给老人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次视察以后,他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5年华侨城开始筹建1985年,华侨城开始筹建,拉开了中国内地“主题公园”建设序幕。
●1986年探索国企股份制改造新路随着深圳特区经济的发展,特区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扩大生产,深圳市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制试点的暂行规定》,一些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其中个别企业还发行了股票。
●1987年市委归纳深圳精神“开拓、创新、献身”1987年,深圳市委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将特区精神归纳为“开拓、创新、献身”。
深圳经济特区30年100件大事

深圳经济特区30年100件大事深圳经济特区30年100件大事(1)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2)1980年,“炒鱿鱼”、打破“铁饭碗”,深圳在中国内地率先突破固定用工的传统体制,实行双向选择,确立了劳动合同制和配套制度。
(3)1981年,深圳国际商业大厦建设推出“工程招投标”方案,开创中国内地工程招投标先河。
(4)1981年,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
(5)1982年,深圳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被誉为“知名度最高,对国人最有影响的口号”。
(6)1982年,深圳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逐渐取消粮票和粮本等各类票证,终结了近四十年的票证制度。
(7)1982年,深圳推出工资改革试点,改革劳动分配制度,在中国内地率先实行结构工资制。
(8)1982年,深圳市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正式创刊,成为深圳经济特区权威媒体和第一大报。
(9)1982年,国家正式批准了大亚湾核电站项目,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商用核电站。
(10)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
(11)1983年,2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深圳,参与深圳经济特区建设。
(12)1983年,蛇口工业区管委会推行直选改革,在全国引发一场大讨论。
(13)1983年,《深圳市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出台,深圳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的城市。
(14)1983年,《深圳市实行社会劳动保险暂行规定》出台,深圳在中国内地率先探索合同制职工社会劳动保险制度改革。
(15)1983年,深圳大学经国务院批准创办,成为深圳第一所全日制高等院校。
(16)1983年,深大电话有限公司在深圳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作电信运营企业。
(17)1984年,“三天一层楼”,国贸大厦成为深圳城市标志,“深圳速度”被载入史册。
深圳改革开放30年人们生活的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生活变化在未改革开放前深圳人的生活如渔村人民生活,靠打鱼为生,生活穷苦。
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抉择改变了这一窘境。
这是历史性的变革,划时代的飞跃。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得必须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
因此,他率先提出了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主要讨论中国怎样实行改革开放,而历史性的变革从此揭开序幕。
接下来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奋斗,进行改革开放,为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不断拼搏,不断进取。
而深圳则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
而后深圳充满改革和创新的激情,迎合着中国的国情并且迅速的发展着经济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我们对比一下三十年前的深圳,听父母他们上一代人叙述之前的深圳农村人可谓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香港上去打工。
在层层的阻挠下他们竟然不惜以生命的代价也要逃离30年前的深圳这个地方,可想而知,当初深圳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实施改革开放后,听说,那个时候的深圳遍地都是黄金,只要一弯腰,就能找着一金矿,当然这只是隐喻,但也足以可见当初的深圳有着巨大的潜力与机遇。
而那时我的父母也来到了深圳这个地方打工,他们可以说是见证了深圳崛起的辉煌,还记得爸爸曾经给我讲过他来深圳打工的经历,初来深圳,深南大道这条重要的路都还没有修好,如今那片繁华的华侨城在当初很是荒凉,他们住在铁皮房里,工资竟然一个月才两三百多块。
我想那个时候的深圳应该是初具规模吧。
听爸爸说过,那个时候的深圳三天就建高楼大厦中的一层,被称之为“深圳速度”这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可见当初深圳的决心与毅力啊,这不可思议的事实如今都让我将信将疑。
而后深圳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贸易的增长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并且早已带动周边的城市的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特区成立以后,首先打破了传统体制对“人”的束缚,释放人的活力,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广揽世界各地、四面八方的各类各层次人才。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新的人才体制吸引了大批的人才移民深圳,形成“孔雀东南飞”的时代景象。
这里是新的开始,没有包袱,自然也没有基础,但他们有激情、有梦想,对于他们来说,深圳是一张崭新的白纸,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由得他们任意挥洒和闯荡。
看着今天四通八达的交通,有多少人还记得他们是怎么一路辗转到的深圳?看着今天8000多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有多少人还记得第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看着林林总总的高楼大厦,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曾经住过的简陋的茅屋平房?看着今天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文化生活,有多少人还记得到深圳后的第一年是如何度过的?抚今追昔,在享受幸福美满的今天同时,我们还记得曾经去哪里上馆子、租房住、看电影、买书、拍拖、生子、陪考……?
古人说:“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
当年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苦乐哀愁就是今天对城市那份挚爱的源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深圳是在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摸着石头过河”,一路披荆斩棘的走过来的。
拼搏、创新、创业是每个深圳人必备的精神行囊,也是每个“闯深圳”的人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种精神凝聚成一个词就是“实干”,凝聚成一句话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蛇口响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炮响,逐梦从这里起航。
深圳人执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座右铭,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深圳人发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呐喊,这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
深圳人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让全世界震惊。
深圳人匆匆奔走的脚步踏响了时代前行的最强音,这是一个属于深圳的年代,“改革开放”成为这个城市的不二商标。
创业总会伴随艰辛,甚至失败和痛苦。
但是,“闯深圳”的人明白,成功正是来自于对失败的宽容,逐梦旅程上的曲折、历险也是最美的风景,风雨过后一定会见彩虹。
从铁皮屋里筹建新城、建筑工地挥汗如雨、流水线上辛勤劳作、日晒雨淋街头奔波,到后来的热情投身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创办高交会、文博会……到今天深圳成为祖国南海边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代又一代建设者把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特区事业,这是这座城市追梦人的共同记忆。
“兼容并蓄”是深圳文化的特点。
这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她吸纳和涵养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多元的碰撞、融汇和激荡,造就了卓尔不群的多元化色彩,快速发展的城市提供了无穷的生动案例、创意源泉;为城市阅读提供有源活水。
为这座梦想之城带来生生不息的活力。
从而涌现出一大批“群星璀璨”的本土作家、歌手、艺术家、创造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文化交融”是思想启蒙的开端,思想启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
这里有中西文化的交汇,有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碰撞,有保守和激情的对抗,正是这种“兼容并蓄”的主张,造就了深圳对多元文化的呵护与尊重。
文化交融形成了深圳改革开放思想的启蒙,从模糊到清晰、从幼稚到成熟,改革开放推动了深圳城市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
在这种现实与理想的交织中,深圳人着意缔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关系,渐渐形成了深圳特有的新家园的涵义和内容。
大爱无痕,深圳人懂得感恩与回报,可以自豪的说:“深圳是座大爱之城。
”深圳人懂得深圳离不开全国人民和四面八方的支持、帮助。
所以,深圳人以感恩的心投身于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用爱心来回报社会、回报他人。
“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爱在深圳不是一句诺言,而是流动在这座城市里的血液。
在义工、献血者队伍和社会关爱行动凝聚鹏城爱意的同时,深圳一批又一批教育志愿者、救灾志愿者、扶贫志愿者携着一颗真挚的心和大批善款善物,不仅驰骋在国内,也开始迈向非洲、东南亚……世界的角角落落。
——因为有爱,深圳成为一座温暖而受人尊敬的城市。
在爱成为城市基因的同时,我们欣喜地发现,书籍正在给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思想养分,创意则给城市插上想象的翅膀,艺文表演为新的生活品质提供了一种可能。
到了这个时刻,“闯深圳”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富足的物质生活目标。
我们更向往一个充满温情和活力的人文城市。
她是书香之城、音乐之城、设计之城、智慧之城……是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心灵家园。
前三十年的深圳,是中国最大的梦工厂,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而立”之年的深圳,如今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上,如何更快、更好的科学发展成为了深圳当前的一个历史命题。
已经启幕的上海世博会深圳展区的主题正是“中国梦想试验场”,英文叫做THE FRONTIER FOR CHINESE DREAMS。
中国梦想还要在这里试验下去,实验的脚步永不停歇。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过去的三十年,对深圳而言,不过是蓄势而已。
现在,这座城市站在了一个新的“深圳2.0时代”,正如明年夏天即将召开的大运会喊出的START FROM HERE那样,我们需要再次出发,并且期待全新的超越。
科学发展的春风已经吹遍深圳,深港合作共荣已经启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已经启动,向世界先进城市叫板已经发出了先声。
深圳,已经踏上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历史征程,深圳再出发,继续做好排头兵,用新的更大的成就向伟大的祖国献礼!
出发吧,深圳,永不停歇,这才是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