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最后一课》汉译及其社会背景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责编:高菲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知识积累1.宛转:同“婉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2.普鲁士:18世纪德意志境内一个最强的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3.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4.征发:政府向人们征调人力或财物。
5.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
6.喧闹:喧哗热闹。
7.捂.(wǔ):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8.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9.踱.(duó)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10.纵.(zòng)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1.督.(dū)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12.诧.(chà)异:觉得十分奇怪。
13.干脆:直截了当;爽快。
14.祈祷..(qídǎo):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15.哽.(gěng):声音阻塞。
16.柏.(bó)林 17.要挟.(xié) 18.郝叟..(hǎo sǒu)19.懊.(ào)悔20.惩.(chéng)罚 21.糊涂..(qiǎngpò)..(hútu) 22.钥匙..(yàoshi) 23.强迫24.膝.(xī)头 25.赚.(zhuàn)钱考题例析1.(2015·湖北武汉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最后⼀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强⾏割让的⼀所乡村⼩学在上着告别⾃⼰母语的最后⼀堂课,通过⼀个孩⼦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故⼟的深切的思念。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6课《最后⼀课》课⽂原⽂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很怕韩麦尔先⽣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后边草地上,普鲁⼠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分词⽤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切坏消息都是从那⾥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思量:“⼜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场上跑过,就向我喊:“⽤不着那么快呀,孩⼦,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不接下⽓地赶到韩麦尔先⽣的⼩院⼦⾥。
平常⽇⼦,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家怕吵捂着⽿朵⼤声背书啦……还有⽼师拿着⼤铁戒尺在桌⼦上紧敲着,“静⼀点,静⼀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天,⼀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的早晨⼀样。
我从开着的窗⼦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家的⾯⾛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多么慌! 可是⼀点⼉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弗郎⼠,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 我⼀纵⾝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稍微平静了⼀点⼉,我才注意到,我们的⽼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丝帽。
这套⾐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才穿戴。
《最后一课》

xx年xx月xx日
《最后一课》
contents
目录
背景介绍人物角色故事情节主题分析写作风格结论与反思
01
背景介绍
简介
创作年代:1874年
题材:普法战争
作者:都德
出版时间:1875年
19世纪70年代,普法战争导致法国战败,领土被割让给普鲁士。这场战争对法国人民和民族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
社会背景
教育主题
05
写作风格
朴素自然
含蓄深刻
充满感情
语言特色
回忆录形式
作品采用回忆录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的自述,让读者深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世界。
叙事技巧
第一人称叙述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使读者更容易进入主人公的角色,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情节简单
作品情节简单,主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感受来表现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03
小弗朗士决定要学好自己的母语,以尊重和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
高潮
01
哈墨尔老师宣布他要教学生们的最后一课:学习母语的重要性。
02
学生们对这一消息感到悲伤,并开始意识到他们即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04
主题分析
爱国主题
小说通过小弗朗士的视角展示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表现法国的爱国传统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强调法语是法国的民族语言,弘扬了法国民族精神。
结构安排
以时间顺序展开
作品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主人公小时候写起,一直到老年时期,让读者了解主人公的一生。
插叙手法
作品运用插叙手法,将主人公的经历和感受穿插在故事中,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前后照应
作品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故事情节。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文本解读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文题诠释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3.主旨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的悲哀和对母语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内容解读《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作品,常期被选入我国语文教材,作品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小弗郎士出场,有一段自然景色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最关键的两个词是,暖和与晴朗。
暖和写人的心理感觉,而晴朗则是视觉认识。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有关都德的《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有关都德的《最后一课》《最后一课》是都德的短篇小说。
在日本特别是面向少年的读物或是小学教材中常被选用,所以一向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
只是我小时候没有机会读到它,实际上读到这篇作品已是成人以后的事了。
对我这个不熟悉法国文学的人来说:“啊!世上也有这样的事!”就小说而言,我觉得接近实情,所以也有相应的感触。
可是长大成人之后,没有相当有冲击力的东西,一般不会受什么感染的,这个短篇不久也被沉进了忘却的云雾之中了。
可是在为本年度(1981)使用的中学三年级国语教科书撰写《民族与文化》一文时,突然又接触到了这篇作品。
这是因为我当时也在写关于因外国的统治而被剥夺了说自己母语的民族问题。
我就文章草稿与编辑交谈时,他突然提醒我说:“都德的《最后一课》也是描写这方面的问题啊。
”这在小学教材中也有选用,的确是这么回事,我也表示赞同,于是在我的文章中也加上了一行此项内容。
时隔半年,我打开以前买的田中克彦写的《言语的思想》(日本放送出版协会刊),这本书是以前买的一直未细看过。
其中提及都德这个短篇的有两处。
文章对都德短篇的内容并无什么直接的质疑,但在气氛上田中氏似乎对都德这个短篇有些什么不满似的。
我想有机会一定向田中氏请教,但一直也未如愿。
又过了半年左右,还是一本以前买的没有看的书,莲实重彦的《反日本语论》(筑摩书房刊),打开它我吃惊地读到了其中的一些内容。
这是一篇不到20页的叫做《文学和革命》的文章。
简言之,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我们所理解的内容是完全相反的,倒不如说都德是站在加害者的一方,而且是语言强权主义的积极袒护者。
详细内容请读者阅读一下原文,大致内容如下:小说的舞台是阿尔萨斯地区,阿尔萨斯语是德语系方言,是阿尔萨斯人的母语。
尽管他们在“法国”这个人造边境内,但法语并不是他们的母语。
倒不如说是政治上强制的异民族语言。
这不仅限于阿尔萨斯,18世纪的法国有1/3的地区不懂法语。
如有阿尔萨斯语、巴斯克语、布鲁顿语及其他独立地区的语言。
《最后一课》课文背景知识

《最后一课》课文背景知识
1、题解:《最后一课》是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大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时代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州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统一,巩固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和摆脱政治危机而发动的。
结果法军惨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军投降。
此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普鲁士由被侵略者变成了侵略者。
但法国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五十亿法郎,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
从此这两个地区的法国人民沦为亡国奴。
这篇课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写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经典译林世界文学名著】《最后一课》译者导读

最后一课(经典译林)都德最后一课译序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在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韩一宇:《都德〈最后一课〉汉译及其社会背景》,《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01期。
从此,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
尽管在它之后,都德有大量的其他作品被陆续译介,但是中国人记忆最深的,永远是《最后一课》。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可以说,在汉语关于都德的语汇中,最具表现力的就是《最后一课》,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生平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于1840年5月13日出生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尼姆城一个破落商人的家庭。
九岁时因父亲生意失败,举家移居里昂。
在里昂中学读书时,都德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扩大了知识视野。
1857年,父亲彻底破产,家道中落,十七岁的都德被迫辍学,自谋生路,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半年后,他因不堪忍受“对贫穷的侮辱”,远走巴黎,投靠在那里当职员的哥哥艾尔内斯特。
在哥哥的帮助下,都德在巴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过着年轻文人的清苦的生活。
在此期间,他常为《费加罗报》、《巴黎日报》等报纸撰写文章,还结识了另外两位同样来自普罗旺斯的青年——日后成为政坛巨头的莱昂·甘必大和普罗旺斯文学的捍卫者、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后者与都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860年,都德进入当时内政部长和立法会议主席莫尔尼公爵的办公室,担任他的三等秘书。
这使他既有机会看到巴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又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最后一课

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 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 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 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 “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 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 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 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 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 义的集中表现。
戒尺 屋顶上鸽子呱呱叫 绣边的黑丝帽 破连的初级课 本 横放的大眼镜 普鲁士两次操练和军号声 小国旗 教 室里飞出金甲虫 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
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在监狱, 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 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 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 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 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 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 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 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 长,含义深刻。
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 几部分?
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 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 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 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 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 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 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 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 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 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 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 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 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 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最后一课》汉译及其社会背景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接受,总有其特定的社会土壤和话语空间。
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借助翻译,在接受国成功地实现其生命的延续,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获得本土化再造,也总是反映着接受国独特历史条件,有接受国本土社会情感的运作参与其间。
因此,追溯一部异国作品在中国的命运,就其与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联系加以考察,可以更好的认识它以及对它接受的历史,也更好地认识承载了这历史的我们自己。
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1912年被译入中国①,从上一世纪二十年代开始,长期入选我国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时间和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是在中国最有普遍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著之一。
尽管在它之后,都德的其他作品也陆续译入,为数不能算很少②;但是关于都德,中国人记忆最深的,永远是普法战争,是《最后一课》。
可以说,在汉语言说都德的语汇中,最具表现力的就是《最后一课》,她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码编入了近代中国人百年的经验史和情感史。
法国人眼中或许更是擅写南方风情的温婉的都德,在中国语境中被爱国主义作家置换。
尽管学者文人曾在以哀逝情怀叙写湘西风土的沈从文身上体认了都德的韵致,显示了他们对这位诞生于普罗旺司的法国作家的审美回应,而对于普通的中国受众,星光下牧羊人的柔情和赛甘先生的山羊遥远而陌生,只有《最后一课》和都德一起熔铸为爱国主义的代码,成为我们自己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对一个作家的接受,尤其是对一个异域作家的跨文化接受,有时会出现对这一作家的部分的强调或部分的偏废,它是接受者自主选择的结果,与接受者所处的历史文化现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法国文学史家朗松曾言,“每部代表作的历史都浓缩着生产该作品的民族以及接受这一作品的其他民族的兴趣史和敏感史”③。
因此,还原一个作品的跨文化阅读中所牵涉的历史语境,考察其最初接受者的阅读敏感,有助于理解这一作品在相异文化中的机遇,同时也能揭示接受者自我在外来作品的本土化运作中的意义。
本文从《最后一课》最初的译本着手,结合其他早期出现的译本,分析这部法国文学名著在中国的特定历史时期、特殊文化语境中被接受时,中国本土文化的切身经验和民族情感的积郁怎样制约着译者,并通过译者的个人敏感穿透作品,奠定了接受之基,使这部作品成为几代中国人在割地赔款的阴影下,在亡国的现实危机中爱国感情表达的媒介。
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胡适翻译的《最后一课》(原名LaDernireclasse)是都德作品汉译的第一篇,它最初刊登在1912年11月5日上海《大共和日报》,译名《割地》④。
此后,同一译本又由留美学生编辑,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留美学生季报》在1915年春季号仍以《割地》之名重新刊出。
1919年,亚东图书馆为已然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的译者出版《短篇小说集》,以《最后一课》原题收入该译本。
而后,这一译本又在二十年代初开始,在白话文进入基础教育的背景下,被收入由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成为都德这部作品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译本,最有力地参与了汉语语境中都德形象的构造。
与胡译重刊于《留美学生季报》同在1915年,同样在上海,创刊于1914年6月,以都市市民为读者对象,以娱乐休闲为旗帜的小说周刊《礼拜六》推出了署名“静英女士”译的《最后之授课》,是胡适译本之外今天所见最早的他译;由于《礼拜六》所牵涉的与《留美学生季报》不同的读者层,这一新译本的出现对于还原《最后一课》在中国的接受语境别有意义。
此外,在上述两个译本出现之间的1913年,在长沙出版的《湖南教育杂志》刊载了标明“匪石译”的《最后一课》⑤,尽管经过文本的对比分析发现这个译本只是对胡适译本的改写,但是这一现象本身,和都德之同一作品在不到三年时间里一再被选择被发现,都从不同层面显示着接受者社会集体意识在对异域文学作品移植和化入过程中的有力运作。
胡适译本初名《割地》,这一译名的选择就已准确无误地传递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强烈的情感信息,以一个词语的选用开启了本土经验、民族情感对都德的再创造。
《最后一课》法文原名LaDerniereClasse,鲜明而贴近故事内容:一个学童对自己“最后一课”的深切记忆。
在翻译时,译者与第一读者胡适,放弃了直接将其译为《最后一课》这样合情而又轻松的做法,而选择把这部作品最能激起他回应的故事的本质直接推向前台,“割地”一语道出了超出作品主人公孩子所能理解的,国土沦丧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激起的屈辱与悲愤。
正是二十世纪初年承载着一系列割地赔款的历史,刻骨铭心地日夜感受着亡国焦虑的经验促使他做出了对这一词语的选择。
在为译本写的短序中,胡适看似随意地交代了译名的变化,字里行间也清晰地透露了译者对都德作品的最突出敏感点:著者都德生于公历千八百四十年,卒于千八百九十七年,为法国近代文章巨子之一。
当公历千八百七十年,法国与普鲁士国开衅,法国大败,普国尽据法之东境。
明年进围法京巴黎,法人力竭求和。
赔款五千兆弗郎,约合华银二千兆元,盖五倍于吾国庚子赔款云。
赔款之外,复割阿色司娜恋两省之地以与普国。
此篇托为阿色司省一小学生之语气,写割地之惨,以激扬法人爱国之心。
原名《最后一课》,今名乃译者所更也。
民国元年九月记于美国⑥。
下笔所及,处处以法国反观“吾国”,涉及赔款,则折以“华银”,比照“庚子”。
对于近代中国,“割地赔款”可以说是驱之不散的梦魇,是“亡国”命运的压迫,而译者本人正是在这压迫的痛苦中发现并感受了都德。
所以,“割地”这一词语交织着接受者情感历史与现实的积郁,在都德作品的刺激下脱口而出,几乎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社会集体意识借青年胡适之手的“自由写作”。
当时的胡适以庚子赔款公费身份留学,在美国已经两年。
这种经历和处境是他作为《最后一课》译者的独特资源。
尽管被美国“泱泱大国之风”浸漫,并已渐生第二故乡的感情,故国之忧未能稍减。
从他当时的日记和书信中屡屡可见其“远人焦思”随国内风雨而动。
在给母亲的家信中,他多汇报异国见闻,记述友人仁善,学业长进,尽管也难掩对故乡局势的关切,对家境窘迫的担忧;而在对同辈朋友的书信中,在日记里,“亡国”之威胁与贫穷之压力是当时并悬于头上的双剑,尤其是侧身于优游的美国中产阶级社会里感受的贫穷,更加剧着对弱国、对亡国的体味。
可以说,作为译者的青年胡适,是在某种极其个人化的背景中,独特地经验着亡国的惨剧和弱国的悲哀。
在当时国人的眼中,他或许应是幸运的,庚款留学,脱离了以朝不保夕的小生意或卑微的教职谋生的苦境,来到“风俗极佳”、“无不有泱泱大国之风”⑦的美国。
但是,这一幸运却又是宿命地使他感受亡国悲哀的根源:他的留学本身正是割地赔款的伴生物,他的“幸运”又正是家国不幸的镜子。
因此,他的留学身份带给他的,不仅是美式生活陶冶的平和温厚,而且使他比一般中国人更痛切地体认割地赔款的情感意味。
那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压迫,而这压迫使他反省,分别写于1913年和1914年的《赔款小史》和《非留学篇》,见证了他对自身处境与家国命运的独特敏感。
所以当他被都德的小说所感动时,他顺从自己的情感波澜,在翻译活动中注入了自己正在身历的经验,并借移译都德之作一浇心中块垒。
《割地》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上海的报纸,而报纸作为成熟中的都市生活的公共空间直接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敏感。
胡适留学在美,长期处于“远人闻乱,心日夕不能安”⑧的境地,报纸是他借以关注故国的主要媒介。
就在他翻译《最后一课》前后,1911年3月24日日记:“连日日所思维,夜所梦呓,无非亡国惨状”⑨。
在1912年11月14日,则有“读英报纸论吾国事,中心如捣,又至邹秉文处读上海报纸”⑩等语,真实记录了青年胡适现实情感与国内危亡局势的呼应,而他对祖国命运的焦虑则成为他感受都德、接受《最后一课》的精神土壤。
胡适与《大共和日报》的联系,在于他中国公学时代的同学叶德贞,当时叶在这家创办于1912年初的报纸工作。
在胡适的日记中,1911-1912年间曾频频出现与“德征”书信交往的记载。
如:1912年9月28日,译《割地》期间(据日记载,9月26始,至9月29日译毕),“夜作长书寄德征”,9月29日“夜译《割地》成,寄德征,令载之《大共和》”。
10月14日,又见“得德征寄报甚多,一一读之。
”可见,此时德征和报纸更直接联系起了在异乡的胡适与祖国。
而故国的报纸对游子来说总是切盼而又深恨的──因为它常常传递着“国亡在旦夕”的哀音,加剧着远游者的焦思。
查阅仅见的《大共和日报》1912年10-12月,《割地》题名与连日各版面警报般的标题相互呼应,彼此和谐,感染着那个时代知识者层体认亡国在即的高度紧张:10月27日社论《呜呼蒙古,竟为朝鲜继也》,10月28日评论《忠告濒死之支那》,10月29日《呜呼蒙古,呜呼青岛》──来自故国的消息声声入耳皆为泪,成为亡国危机下译者胡适以中国悲怀演绎异国之《最后一课》的基本语境。
同样浸润着故国焦虑、伴随译文发表的周边文本──译者的前言后记,更直接地体现了其作者翻译活动的意义指向:借“他者”之历史,写“自我”之现实。
在前引译序中,他以法国命运对中国的比附,不仅使译文的读者更贴近都德,也使中国人遭遇的割地赔款的历史直接介入对外来文本的解读。
比之前言,置于文后的“译者识”表现了青年胡适对都德短篇小说艺术的欣赏,但他最不能忘怀的还是作品艺术地表现的“割地之惨,奴隶牛马之痛”,并呼吁“读者勿轻易放过”。
胡适的译文为白话,简洁朴素,尽管有细节的删略,那以天真的孩童口吻传递的深挚的伤痛以其朴素平实打动了几代中国读者。
在胡适译本对细节的删略中,有一点比较突出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策略,更值得注意,这就是对人名的尽量简化:第一人称叙事的主人公小佛朗茨之名在原文有三次出现,而译本从未出现。
这一改变削减了由于陌生的名字带来的文化隔膜,拉近了本土读者与异国故事的情感距离,使读者更容易直接进入主人公的情境,产生超越地域与文化的呼应。
尽管也要看到,在胡适译本以后的广泛传播中,译文载体──白话的崛起和译文作者的身份都可能是重要因素,但是译本本身及其产生之初的基本语境已然奠定了这一作品的总体接受指向,并给后世以深刻影响。
当胡适译本再刊于《留美学生季报》时,处于欧战背景下的中国进一步从历史在现实的延续中再度选择了都德。
如果说《留美学生季报》的读者主要是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涉及最为敏感的精英的社会阶层,那么,同期出现在通俗文艺期刊《礼拜六》的另一个译本则可能从不同层次揭示《最后一课》在中国被普遍接受的情感基础。
《礼拜六》是创办于1914年6月的小说周刊。
在编者为其发刊写的“赘言”里有编辑者钝根的著名言论:“买笑耗金钱,觅醉碍卫生,顾曲苦喧嚣,不若读小说之省俭而安乐”,“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