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韩愈所处的唐朝中后期,儒学的师道观已逐渐淡化,世人不以相师为荣,反以求师为耻,特别是知识分子更是耻于学师。

为了扭转这种轻师道的风气,韩愈以《师说》为宣言挺身而出,敢于为师。

《师说》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很广,本文只对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教师的任务文章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就是说教师的任务。

“传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和某某某治思想教育,这里当然指封建社会的封建道德和为封建统治阶级某某某治服务的某某某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这是第一位的,也是根本。

所谓“授业”就是指传授什么内容,既传授儒家的经典。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必然教给学生读写算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

“解惑”是指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解答学生在传道和受业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传道为主。

三者的位置摆得很清楚,第一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解惑。

教师向学生讲授儒家的典籍或者解答疑难,都是以传道为教育目的的。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的读写和生存常识,并通过不断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在“道”与“业”方面的疑惑,达到使学生领悟“道”的内涵,最终使儒家道统代代相传的目的。

韩愈指出教师最终传授给学生不是“业”,更不是“惑”,而是“道”。

韩愈认为教学目的与任务,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在现代教育中,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仍没有脱离这三方面,只是由于时代不同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同样可以为我们所用,用它来说明智育和德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

2教师的重要性《师说》中第一句话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必有师呢?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既然不是“生而知之”,就会有疑惑不解之事,就需要有人为之解惑。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一)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地体现在他的《师说》中,在该文中,他提倡尊师重道。

(1)尊师原因:首先,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要学知识,就应该尊师重道。

其次,“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能尊敬师长,就能效忠皇帝,这是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

最后,还有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国运转衰,儒学失去了宣传阵地,佛、道宗教势力膨胀,韩愈提出尊师重道来维护儒家的道统,重振儒道,抵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总之。

尊师即卫道,“道”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

(2)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传授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六艺经传和古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传道是首要任务,授业和解惑是过程与手段。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韩愈提出的学无常师、唯道是求的观点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有积极意义。

(4)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也就是说,师生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相互为师。

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

学生向老师学习,但不必迷信和盲从老师。

韩愈强调师生关系在道和业面前是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关系可以互相转化,这是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师道尊严思想的一种否定。

这种含有辩证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韩愈的《师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师生相互尊重与学习,提倡建立平等的师生观,这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二)一、韩愈的教师观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朝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在《师说》中以其丰富的学识、卓越的胆识提出了骇世惊俗的师道观。

韩愈的教师观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其教师观,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如下是有关韩愈的教育思想:(一)重振儒学的卫道者韩愈(768-824),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韩愈一生有很长时间在从事教育活动,曾先后担任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及国子祭酒等,对国学进行整顿,还积极倡导恢复地方官学等。

韩愈的著作被编为:《韩昌黎集》。

在思想文化方面,韩愈主张复兴儒学,认为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就必须以孔孟之道为思想支柱,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号召,尤其反对佛教。

他认为,儒学纲领是仁义道德,这就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在道德规范方面,他把仁义与道德并提,基本内容是仁义。

他把仁义道德说成是历代圣人相互传授的传统,排出儒家圣人的序列,以表示儒道源远流长,有传承的系统,居于中国历史上正统地位。

他特別推崇孔子和孟子,认为孟子之后,圣人之道无人继传。

他鼓起任道的勇气,想要挽救先王之道、再兴而传。

故称韩愈为“重振儒学的卫道者”。

其道统学说的建立,加强了儒学在民族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意识。

(二)“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韩愈从天命论出发,提出“性三品”说,又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教育作用论。

他认为人性是天生的:“性也者,与生俱生也。

”他将人性分上中下三品,上为上智,是善性,指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下为下愚,是恶性,不可改;只有中品可善可恶,“上教者可导而上下"。

但是他认为上品虽不变,但“就学而愈明”,其善性接受教育后可以发扬光大;人性中除性外,还有情,情是性接触到外界事物后而产生的内心反应。

情亦分三品,是性的表现:“接于物而生也”。

具体说,情有七种表现,即喜、怒、哀、惧、爱、恶、欲。

如是上品之性,其七情的表现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

中品之性,“中焉者可导而上下”,其七情的表现或过分,或不足,对于仁德有所违背,不能恰如其分。

下品之性,“下焉者畏威而寡罪”,对于七情不能控制,率性而为。

教育的作用在于绝邪情,使天情得到发展,即顺性而克情。

“上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从天生不平等性来论证教育的可能性和效果,具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

简述韩愈师说的主要内容

简述韩愈师说的主要内容

简述韩愈师说的主要内容引言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倡文以载道、志存高远,对于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述韩愈师所说的主要内容,探讨其思想观点和影响。

1.韩愈的治学观点韩愈强调经世致用,主张文学要能够为社会做出实际贡献。

他认为文学应该承载道德伦理的观念,引导人们向善,促进社会的进步。

他提倡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反对虚浮和空洞。

2.韩愈的文学观点韩愈将文学视为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他主张情感真实而深刻,思想深邃而具体。

他对文学追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认为文学应该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才能赢得读者的共鸣和喜爱。

3.韩愈的教育观点韩愈注重教育的社会效益,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德育和知识的培养。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完整发展,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广博的知识。

他提倡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进行教育,倡导教书育人,注重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

4.韩愈的政治观点韩愈对政治社会状况的忧虑,使得他对政治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主张君主要亲政、知民情,关心百姓的疾苦,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批评当时的政府腐败和官员的贪婪,呼吁君主要关注国家民生,推行民主政治。

5.韩愈的历史观点韩愈重视历史的研究和思考,他认为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可以为现实的社会问题提供一种解决之道。

他主张重视史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倡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推崇有用的历史教训和经验。

结论韩愈师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治学致用、真实实用的文学观点,注重德育和知识培养的教育观点,关注百姓疾苦的政治观点,以及重视历史研究的历史观点。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为中国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韩愈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愈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愈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韩愈(768-824)是中国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源于先秦诸子思想,但他也加入了一些新想法。

他说,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涉及传播良好价值观和道德。

他认为,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是促进专业技能的发展,以及关注和教育孩子们。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也同样重要,为今天的教育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韩愈教育思想强调儒家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认为人的成长应该全方位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智力层面上。

这正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具备社会能力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把科学知识,文化素养,心理素质,良好习惯和社会能力结合起来,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

其次,韩愈强调了实际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孩子的社会能力不仅仅来自书本知识,而是通过实际历练来训练和发展的,所以他提倡积极参加社会有益的活动,以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性。

这一学习观点也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现在教育重视孩子们的社会性能力,而不仅仅是学术能力。

一个良好的孩子,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学会与人交往,让自己成为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有效的成员。

最后,韩愈着重了读书的重要性,认为书本知识是孩子们的基本素质,同时,他强调读书的方式也很重要。

他提出,学习要积极、积极思考,不能死记硬背,可以从深入浅出地理解,把学习融入到实践之中。

这正是现代教育所要求的,我们可以借鉴韩愈的观点,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让孩子们掌握学习的技巧,积极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总之,韩愈在古代的教育思想仍然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强调实践教育,重视书本知识,又提出如何有效地学习等观点,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现代教育者应该借鉴韩愈的思想,认真思考问题,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让孩子具备更强的社会能力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韩愈的思想要点总结

韩愈的思想要点总结

韩愈的思想要点总结韩愈(768年-824年),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称号。

他的思想观点丰富多样,深刻影响了后世。

以下是对韩愈思想要点的一些总结。

文化振兴思想:1. 以文化振兴为己任:韩愈对当时的文化境遇深感忧虑,主张恢复社会的精神与道德秩序,提倡文化的振兴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倡导国学:韩愈主张国学,认为传统文化是建设国家的根本,强调传统经学的学习和传承。

3. 忧国忧民:韩愈关注民生,主张求治、兴利、除弊,同时对官员清廉自律、为民服务提出要求。

教育思想:1. 倡导儒学教育:韩愈认为只有通过儒学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品质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才,为国家的治理与发展作出贡献。

2. 强调实用教育:韩愈强调实用主义,主张将儒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立言之贤”即有理论造诣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

3. 质疑科举制度:韩愈批评科举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主张以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制度来代替科举制度。

政治思想:1. 廉政思想:韩愈主张官员廉洁自律,“不惜辞位以报国家之急”,强调政府官员要秉持道德操守,不为私利所动。

2. 君主专制:韩愈对君主专制体制持支持的态度,主张君主以德治国,但也提出了“上意苟合,奸臣乱之”这一对君主权力滥用的警示。

3. 民主思想:韩愈提出一些民主思想的影子,如反对封建等级制度,重视人民的意见和参政权,提出尊重人民的愿望和民意。

文学思想:1. 提倡古文运动:韩愈主张用古文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时代的不满,同时批评当时文坛上流行的文风,倡导古文的复古。

2. 推崇诗歌:韩愈认为诗歌是最能表达人情感的艺术形式,提倡士人要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和时事的看法。

3. 探讨言辞的力量:韩愈强调言辞的力量,认为言辞可以传递智慧、启发人心、引导社会舆论等,因此强调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作用。

修身思想:1. 追求胸怀宽广的人格:韩愈主张修身养性,提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境界追求,主张胸怀宽广、能容纳天下的人格修养。

论述韩愈的教育思想

论述韩愈的教育思想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韩愈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论学校教育与措施,论教学,论学习,以及论师道,同时韩愈的教育思想有其重要的历史影响。

一,教育思想㈠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⒈论人性韩愈从天命论出发,论述人性三品,借以说明教育的作用和规定教育权利。

韩愈制定性三品的理论,其现实的政治意义就是以人性的等级来作为社会阶级划分的依据,统治者是上品,劳动人民是下品,处于两者之间是中品。

⒉教育作用⑴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⑵由人性而规定教育的权利⑶由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㈡论学校教育与措施韩愈认为治国人才依靠教育培养,他主张发展学校教育,并采取一些措施。

⒈用德礼而重学校⒉学校任务在训练官吏⒊整顿国学⒋恢复发展地方学校㈢论教学⒈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修先王之道”,而其途径则是“读六艺之文”。

⒉教学内容韩愈以儒学为教学指导思想,严格选择学习内容,规定学生“读六艺之文,修先王之道”。

同时韩愈认为要学习古文应该选择古代名家作为学习典范。

⒊教学方法⑴重视因材施教⑵注意生动活泼㈣论学习关于学习问题,韩愈吸收前人的经验,更着重总结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见解。

⒈要努力勤学⒉要多学博学⒊要积极思考㈤论师道⒈尊师原因: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师说》在认识论上倾向唯物主义,人非生而知之者,因而人人都有学习的必要,学习一定要有教师指导,教师是社会必需。

⒉教师的基本任务:“传道,授业,解惑”韩愈总结了以往教师工作的经验,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授业”是儒学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⒊求师要求:以“道”为求师标准,主张“学无常师”韩愈认为求师的目的是为学“道”,办法是“学无常师”。

他认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道”,学生求学的任务主要是在“学道”,能否当教师也就以“道”为标准来衡量。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内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昌黎先生,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25岁进士及第,三试于吏部而未获选,后历任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韩愈尊儒排佛,以卫道士自居,倡导古文运动,提倡尊师重道。

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著述甚多,流行于世的有《韩昌黎全集》。

韩愈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韩愈处于唐朝衰退时期,因此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在思想意识上,不满宗教的猖獗,主张复兴儒学。

韩愈基于自己指出,天下有贤才,四海之内,定有奇秀,关键在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政者不能识才、助才,致使大量人才被埋没。

他要求统治者首先必须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其次要给予特殊管理,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也就是把人才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人,要合理使用、优厚待遇、理解体谅。

同时,人才有高下大小之分,但各有其用,唯有长短大小各种人才合理组合,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

他认为,儒学纲领是仁义道德,知识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韩愈崇尚仁义。

韩愈还从和政治,经济,思想理论多方面揭露了佛教。

道教与封建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

他认为佛老师社会祸乱的根源。

是破坏仁义道德的罪人,佛老求出世而破坏纲常。

二、“性三品说”教育作用论韩愈的教育理论也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他提出生与情的问题,认为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习染的。

他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性和情的关系是“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于性视其品”,二者之间完全相应。

第二,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

性的具体内容有仁、义、礼、智、信五德,情的具体内容则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

上品之性为善性,以仁德为主,通过其他四德,相应也产生上品之情,动而适中,符合五德的规范;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仁德有所不足或有所违背,七情也有时过分有时不及;下品之性为恶性,违背仁德,直情而行,不加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论教学 第一,要努力勤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第二,要多读博学 学业的精深要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细大 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 “论事者 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 第三,要积极思考 • “子通其文,则思其义” “师其意不师其 辞”“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
• (四)论师道 • 1、教师的作用: 《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 2、教师的任务:韩愈指出:“师者,所以 传道、授业、解惑也”。 • 3、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认为,有道 者即可为师,“道”是择师的根本标准。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4、师生关系论述

• • • • • • • • • • •
第九章 韩愈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作用 性三品 性与情 首先,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 其次,有人性规定教育的权利 第三,有人性决定教育的内容 (二)论学校教育与措施 第一,用德礼而重学校 第二,学校的任务在于训练官吏 第三,整顿国学 第四,恢复发展地方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