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生观和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标杆 ,韩愈强调 ,儒 、道 、 在学 校 道 德 教 育 中 ,理 想 教 育 的 主 要 内 涵 有 人 格 理 想 、 佛 三家 并 存 的情 况 下 ,唯 有孔 孟 之道 才 是 正道 。其 次 要 事 业 理 想 、社会 理 想 三方 面 的 教育 。
儒 家 以 道德 治 天 下 ,德 治 问题 实际 上 就 是人 治 问题 ,因
独立的自身个体而存在于这个社会 ,而是充分发掘个体
身上 的德 性 ,促 使 成为 能 够 协调 家 庭伦 理 、爱护 学 校班 集 体 、遵 守 社 会 法 律 法 规 、拥 护 国 家 政 策 的 道 德 模 范
襄 、老聃 学 习的典故 ,进 一步阐明了人 们应该兼容 并 是 面 向大 多 数学 生 。公 民 道德 和 政 治道 德 品质 包 含 了家 包 、博 采众 家 之长 ,才能 深 刻理 解 仁 义之 道 ,借 以批 判 庭 美德 、集体 主 义 、爱 国 主义 和 民主 法 治 四个 方 面 。在 了当时 “ 耻学于师”的不 良之风 ,提倡了乐于为师 、不 这个层面 中,道德教育不仅是培养青少年今后作 为完全 耻下问、教学相长的新风气 。 3 . 道德教 育的原 则和方法。韩愈一直在政治上主张
所位于的不同的道德教育需求 ,制定层次分明的道德教 育目标 ,并采取不拘一格 的教学内容 ,如此便能使学校 的道德教育实效性得到提升 。
2 . 建 立 平 等 和谐 的 师 生 间教 学 关 系 。 “ 尊师重教”
要 “ 无望其速成 ,无诱于势 利” 。学无止尽 ,道德教育
是 一个 漫 长艰 辛 的过 程 ,道德 品 质 的 内化不 是 一 蹴而 就 的 ,更不 能 因为一些 世俗功 利而降 低道德教 育的 品质 。 其 次 ,道德 教育要注重教 学 “ 反思 ” 。 《 进,德 行 会 因重 复反 思而 进 步 ,也 会 因循 随俗 而 败 坏 。即 在道 德 教 育过 程 中 ,教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作者:黎清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09期古代语文教育从远古的原始的言语、文字教育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国的语文教育界涌现了许多名家,韩愈就是其中的一位值得当代语文教师深入研究的教育家。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人。
三岁而孤,养于兄嫂。
韩愈所处的时代,是中唐以后国势逐渐衰落的时代,韩愈出身于中下级官僚家庭,在政治上不得志,但是他在古代语文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当然也和他的自身经历是分不开的。
韩愈从小就受古文教育熏陶,所以他特别钟爱古文,创作了大量的古文,并且长期从事古文教学活动,也提出了不少教育主张。
他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和国子祭酒,在从事教学工作的这段时间,正是他34岁至45岁这10年左右,精力充沛,学问文章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除了在官学任职,他还“抗颜为师”,接收了许多私学门人。
皇甫湜的《韩先生墓志》说他“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貌美,游以诙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
总之,韩愈一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时间是很长的,教学很认真,并且讲究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轼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浩然而独存”。
韩愈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原道》《原性》《师说》《进学解》等著作中。
本文对韩愈的教育思想进行归纳并对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进行以下的论述分析。
一、性三品说韩愈的人性论具体见于他的《原性》一文。
这篇文章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但“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这就是说,天生的就是性,这三种品级的性都是由天规定的。
上品的人“善焉而已矣”,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则是“恶焉而已矣”。
韩愈认为在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也分上、中、下三品,区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上品的人,动得其中,中品的人过与不及,而要求得其中。
下品的人则直情而行罢了。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一)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地体现在他的《师说》中,在该文中,他提倡尊师重道。
(1)尊师原因:首先,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要学知识,就应该尊师重道。
其次,“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能尊敬师长,就能效忠皇帝,这是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
最后,还有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国运转衰,儒学失去了宣传阵地,佛、道宗教势力膨胀,韩愈提出尊师重道来维护儒家的道统,重振儒道,抵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总之。
尊师即卫道,“道”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
(2)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传授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六艺经传和古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传道是首要任务,授业和解惑是过程与手段。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韩愈提出的学无常师、唯道是求的观点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有积极意义。
(4)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也就是说,师生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相互为师。
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
学生向老师学习,但不必迷信和盲从老师。
韩愈强调师生关系在道和业面前是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关系可以互相转化,这是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师道尊严思想的一种否定。
这种含有辩证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韩愈的《师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师生相互尊重与学习,提倡建立平等的师生观,这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二)一、韩愈的教师观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朝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在《师说》中以其丰富的学识、卓越的胆识提出了骇世惊俗的师道观。
韩愈的教师观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其教师观,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韩愈的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发

韩愈的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发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获得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独创的教育主张,研究他的活教育思想,对发展我国当代幼儿教育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活教育的目的蕴含丰富的哲理,具有深刻的内涵,强调了从小塑造儿童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性,贯穿着爱国主义的精神,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相结合的思想。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是活教育的课程论。
把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五指活动”,它以“做”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使各个学科互相渗透,方便儿童掌握知识和技能。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这是活教育的方法论。
提倡儿童在做中学习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培养创造能力。
二、“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幼儿园教育的启示“活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并且具有创造性,给中国的教育事业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教育财富,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当代我国的幼儿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要重视幼儿的想像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幼儿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主要表现在幼儿的言语、动作、感知、思维、想像等方面。
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想像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现。
陈鹤琴认为儿童本来就具有很高的创造力,有一种创造的欲望,只要教师善于诱导启发,幼儿的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许多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艺术创作也是发展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形式。
主要的活动有音乐、舞蹈、绘画、剪纸等。
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进行艺术创作,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对幼儿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使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
要给幼儿出错的权力,因为他们的经验还不丰富,难免会出现错误。
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必须确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保证其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积极地创造,愉快地表达,引导幼儿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作者:李小光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中国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中充满了先哲和先贤的教育思想。
作为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韩愈的教育思想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尤以《师说》为代表。
其关于教师地位的思想启示我们应重视教师的地位;关于择师标准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关于教师任务的思想启示我们领悟“道”的真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握“业”的内涵,实施通识教育,理解“惑”的含义,实施启发式教育;关于师生关系的思想启示我们注重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摘要】:韩愈师说现代启示一、关于教师地位的思想及其现代启示《师说》开篇即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老师,无论是“古之圣人”,还是“今之众人”,都应该向老师学习。
为什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跟随老师学习,就能使:“圣益圣”、否则就:“愚益愚”。
可见从师学习是很重要的。
从师学习是中国民族传承下来的优良美德之一。
韩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是基于当时社会上普遍轻视教师,不尊重教师,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所提出来的。
在此背景下,韩愈提出“尊师重道”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
既对扭转当时社会不重师道、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教师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当代人对这些关于尊师重教传统的认识应该是: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现在的教师倘若还有被尊重的感觉,应该程度没有这么夸张,也很难说是一种可明显感知的社会风尚了。
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一般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
在目前知识经济条件下,当知识意味着金钱和价值时,代表知识的教师理应受到社会的青睐,教师理应在这个游戏中获得更大的回报,理应受到更高的礼遇。
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近年来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偏离实际,师生关系僵化,方法单一致使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逐步降低,难以满足学生自我道德提升发展的需求。
回顾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许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散发熠熠光辉,唐代的韩愈就是其中的典型。
韩愈传承了儒家道统,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以复兴儒道为己任,入仕以来,非常关注教育事业发展。
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渗透在《原性》、《原道》、《进学解》和《师说》等篇章里,古为今用,即对学校的道德教育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的解读人性问题是哲学和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基础。
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中国古代教育家大都从人性论角度出发,肯定了道德教育在改变人性,促进人发展的作用。
韩愈继承了西汉董仲舒和王充的人性理论,从唯心主义天命论出发,阐明了其人性论观点,并提出了性三品说,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1. 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明确的定义了他心目中的仁义道德。
由此可知,道德教育就是让人民知晓仁义道德,达到求善修身的目的。
但是从韩愈的思想中透露,儒家虽然是以仁义为本的道德观,却包含了两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同层次的道德追求,从而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应分为两个层次:一为培养具有基本道德情操各致其能以相生的平民百姓;二则是成就既善己而必以兼济天下的圣贤人才。
各致其能以相生出自《圬者王承福传》,意寓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尽他所能,为生存和社会发展而努力。
这与孟子的劳心、劳力说还有社会分工论有这异曲同工,却又有所发展。
韩愈具体化和明确化了儒家的仁义之道,以此提出立身行己的基本道德准则,不仅谴责了道、佛两家不致其能以事生养的理论,也提出了君、臣、民皆应各致其能、劳而后食的观点。
各致其能以相生可以说是韩愈对当时士、农、工、贾等平凡世人提倡的道德目标。
试论韩愈《师说》中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2 1 世纪基础 教育 改革大潮, 结 合当 代教育的需求, 从 “ 尊师重道”的 辩证看待、 素质 教育 和终身 学习 的提倡三个方面去思考韩 愈的 教育思 想。 实为 批判继 承、古为
今用。
关键词 :韩愈;‘ 师说) ;教育思想 ;古为今用
韩愈是我 国古代一位重要 的思想家 、 政 治家和教育家 。他一生先后做过 四门博士 、 国子博士、国子祭酒 ,积极从事教育活动 , 他文集 中的 《 师说 》 、 《 答窦秀才书 》 、 《 答李 秀才书 》 、 《 答尉迟生书 》以及 《 答李 翊书》 对教育作用、教育 目的、教学方法 、人才选 拔与培养等方面都提 出了独到的见解 , 对教 育理论进行了深刻 的探讨 。 有学者在谈到韩 愈时曾这样评价 :“ 韩愈是封建社会 称职的 教育 家 ,也是我 国教育史 上不 可多得 的人
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 、 能够 “ 传道授业解惑” 的人 ,那韩愈 提倡子蟠 向他们学习 , 其实就 是一种 提倡在生活 中学 习的教育 观念。“ 巫 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 ” , 韩愈赞扬巫 医、乐师及各种 工匠不像那些士大夫一族耻 学于师 , 而是在生活中投师学艺 ,现在智慧
一
社会 ,教师 “ 尊生养道”显得何其重要 ,没 有 “ 道”谈何为人 “ 师”? 何谓 “ 尊生养道”呢,笔者认为老师应 该 要尊重学生 , 并且培养和提高 自己的道德 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向学 生 “ 传道” 。“ 尊师
爱生”这个词大家都耳熟 能详 ,但是笔者认 为这里存在的是一种不平等师生关系 , 为什 么老师一定是敬语 的 “ 尊”呢,而学生一定 是 “ 爱” 呢?师生之 间的关系更应该是 “ 互 尊互爱 ,互爱互尊”的平等关 系。现在 的学 生,自 主意识 、自尊心越来越强 ,以平等、 尊重的态度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
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及其启示

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及其启示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及其启示《师说》一文是韩愈专门论述教师问题的作品,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集中论述师道的专著。
学校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参与。
关于教师问题,从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
其中不少思想观点对于现代教师仍有借鉴意义,并为当今教师问题的研究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而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作品则首推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768-824)所著的《师说》。
《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是韩愈关于教育问题的专论,其内容总结并发展了古代教育家尊师重道的思想,结合作者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全面论述了教师的作用、任务、择师标准等问题。
这些看法至今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师说》全篇仅五百余字就将教师问题论述的精辟深刻。
《师说》全文围绕教师这一中心,对教师的地位、任务、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
下面就对这些方面分别进行具体阐释。
1.1 “古之学者必有师”。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良好的尊师传统,但从六朝开始,这一传统逐渐弱化,到唐朝后期,教师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学校不再是获得高官爵禄的主要阶梯,学生不再重视学校学习,最终导致唐代的师道之不严。
当时的情况就如唐人柳宗元所描述的:“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譁笑之,以为狂人。
”[1]世人皆不以相师为荣,反而以求师为耻。
《师说》首句就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
”即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文章一开始就紧扣题目,一语破题,点出了“师”字。
并用“必”这个表示肯定的语气副词,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指出教师工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
“师”对“学者”来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有”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间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紧承下文"解惑",从解惑的角度,也就是从反面,对当时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一种:"耻学于师",羞于承认教师的恶劣风气进行了批判,说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偏离实际,师生关系僵化,方法单一致使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逐步降低,难以满足学生自我道德提升发展的需求。
回顾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许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散发熠熠光辉,唐代的韩愈就是其中的典型。
韩愈传承了儒家道统,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以复兴儒道为己任,入仕以来,非常关注教育事业发展。
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渗透在《原性》、《原道》、《进学解》和《师说》等篇章里,古为今用,即对学校的道德教育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的解读
人性问题是哲学和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基础。
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中国古代教育家大都从人性论角度出发,肯定了道德教育在改变人性,促进人发展的作用。
韩愈继承了西汉董仲舒和王充的人性理论,从唯心主义天命论出发,阐明了其人性论观点,并提出了性三品说,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1. 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明确的定义了他心目中的仁义道德。
由此可知,道德教育就是让人民知晓仁义道德,达到求善修身的目的。
但是从韩愈的思想中透露,儒家虽然是以仁义为本的道德观,却包含了两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同层次的道德追求,从而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应分为两个层次:一为培养具有基本道德情操各致其能以相生的平民百姓;二则是成就既善己而必以兼济天下的圣贤人才。
各致其能以相生出自《圬者王承福传》,意寓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尽他所能,为生存和社会发展而努力。
这与孟子的劳心、劳力说还有社会分工论有这异曲同工,却又有所发展。
韩愈具体化和明确化了儒家的仁义之道,以此提出立身行己的基本道德准则,不仅谴责了道、佛两家不致其能以事生养的理论,也提出了君、臣、民皆应各致其能、劳而后食的观点。
各致其能以相生可以说是韩愈对当时士、农、工、贾等平凡世人提倡的道德目标。
为使道德教育的更高要求,达到完美的道德人格,韩愈在《争臣论》中提出了自古圣人贤士&&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的圣贤目标。
出众的贤人志士,不仅是为了完善自身修养,更是为了济世助人。
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韩愈便以三人为例,说明了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
可见,既善己而必以兼济天下是韩愈所认为的道德理想人才,也是更高层次的道德教育目标。
2. 道德教育中教与学的师生关系。
韩愈对于教与学的师生关系的观点集大成于《师说》一文中。
《师说》也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高度概括了道德教育过程中为师职责和择师标准以及教与学的态度等内容。
首先,韩愈明确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即教师的任务包含了三个方面:传授儒家仁义经典,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六艺经传和解答学生学习道和业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
传道是目的,授业和解惑是传道的过程和手段,三者主次有序,职责分明。
其次,韩愈认为择师是以道的标准的。
他主张不论出生、相貌等如何,只要学有所成,合乎儒道,就可为人师表。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他一项大胆而有独到的择师原则。
他解释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也就是说,谁闻道先,谁闻道多,谁便是师。
求善者最好能够虚心求道,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三,韩愈相信师生之间是相对的,即可以相互为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他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仁义道德面前的平等关系,这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封建师道尊严的一种否定观点。
《师说》中提及圣人无常师并列举了孔子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的典故,进一步阐明了人们应该兼容并
包、博采众家之长,才能深刻理解仁义之道,借以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之风,提倡了乐于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的新风气。
3. 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韩愈一直在政治上主张儒家以道德治天下,德治问题实际上就是人治问题,因此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此过程中,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关键,不论是《马说》还是《进学解》中都体现了韩愈爱惜高尚的人才,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应用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
首先,明确慎其所道的道德教育原则。
第一步必须先要确立正确的方向以及价值标准。
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标杆,韩愈强调,儒、道、佛三家并存的情况下,唯有孔孟之道才是正道。
其次要待己以信。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有信心和坚定的信念,不能随波逐流丧失主见。
所谓‘待己以信’者,己果能之,人曰不能,勿信也&&信乎己而已矣。
再者更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学无止尽,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道德品质的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因为一些世俗功利而降低道德教育的品质。
其次,道德教育要注重教学反思。
《进学解》中有云:行成于思,毁于随,德行会因重复反思而进步,也会因循随俗而败坏。
即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思考,多加钻研不同的教学思路,避免学习者受到庸俗偏颇的价值观念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
此外,韩愈还提倡独创的道德教育观念。
师其意不师其辞不要尽信书本,形成固定思维。
道德教育不仅要学思结合,还要不断推陈出新,大胆创新。
韩愈和孔子一样推崇因材施教,韩愈以匠氏之工、医师之良为例指出道德教育应该因材施教,结合学生自身禀赋特点,采取不拘一格的培养方式,既有利于个性特长的发挥,又能使其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