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下道德教育的启示
裴斯泰洛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裴斯泰洛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作者:姚贵宾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02期摘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存在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在诸多道德失范现象中,最主要的有两大道德教育困惑难题:一是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矛盾更加凸显,二是特殊教育与一般教育的矛盾日益加深。
本文对这两大难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社会转型;专业教育;道德教育;特殊教育;一般教育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65-02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纷至沓来,我国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
让教育家们感到忧虑的是,19世纪瑞士著名民主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提出的教育本身的矛盾,即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同人作为道德生物之间的矛盾以及为使人类适合于特殊生活情况的教育和使其适合于人类一般情况的教育之间的矛盾,在教育实践中一直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裴斯泰洛齐所关注的教育本身的矛盾,同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关注的问题是相同的。
他在博士论文《劳动分工论》里指出:“机器工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细致的劳动和职业分工,在这样的条件下,怎样才能使掉入专业化陷阱的人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保持协调和一致,进而使社会保持整合的状态呢?”[1]在大、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的讲台上,道德教育的课程并没有消失,但对道德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却被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所淹没或扭曲,这是真正的精神危机。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忧心忡忡地表述了这种危机的后果:损害共同的信仰,降低道德的价值就必然会侵蚀社会的规范性结构,导致失范或一种无意义无规范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不知所措,在主观上产生那种令人痛苦的怀疑:生活终究是真正无目的或无意义的。
一、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矛盾更加凸显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具备劳动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来完成,特别是资本主义大工业机器生产,不仅要求工人数量多,而且专业技能的质量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
研究裴斯泰洛齐的专家阿图尔·布律迈尔指出:“诚如《圣经》所言,人不能单靠面包活着……物质富裕对许多人来说意味着危险,他们的固有人品蒙受其害。
裴斯泰洛齐教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裴斯泰洛齐教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一、论教育实践活动1767-1773年,裴斯泰洛齐创办了新庄农场,试图通过农场教给当地农民关于农业生产的技术手段,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生活水平。
1774-1780年,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办了一个“孤儿院”,又称”贫儿之家”,收容流浪儿童。
除了教儿童纺纱织布、种地外,还教授学生简单的读、写、算等,让他们可以一边学知识,一边进行适当的劳作技能训练。
这也是教育史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次实践。
1798年,裴斯泰洛齐在斯坦兹兴办了一所孤儿院,被称为斯坦兹孤儿院。
孤儿院主要收容流浪儿童。
依然一边在组织儿童进行劳动时,一边教授基本的知识。
他很注意教育与劳动的相互结合。
同时,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他在此开始了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与实验。
1799年,裴斯泰洛齐来到布格多夫城,成功地进行了低年级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
他在布格多夫学校也被誉为近代欧洲初等学校诞生的标志。
1805年,裴斯泰洛齐将学校迁到伊佛东,创立了伊佛东学校,包含小学、中学和师范部。
1825年,裴斯泰洛齐写成总结一生教育工作经验的最后一本著作——《天鹅之歌》。
二、论教育目的他呼吁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在他看来,所谓平等的教育权利,不在于富人和穷人、平民和贵族受到相同的教育,而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获得符合他的本性和社会地位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硬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
其独特内涵如下:(1)每个人生来就有天赋的潜能,都要求和可能得到发展;(2)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裴斯泰洛齐认为,人是由三种相互依存的状态组成:一是动物性,他是大自然的产物,表现为自然人;二是社会性,它是社会的产物,表现为社会人;三是道德性,他是自我创造的产物,表现为道德人。
人的发展不仅是自然的,同时还具有社会的目的,因此教育的措施既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又要符合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将人的性质纳入社会秩序的正轨;(3)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教育应该使人的德智体诸方面能力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4)通过教育完美的发展人的能力,提高人民素质,授予人民谋生的本领,培养每个人树立自立、自养、自尊、自强的意识,就可以使人成为人格得到发展的真正独立的人。
裴斯泰洛齐家庭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

裴斯泰洛齐家庭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引言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塑造个体性格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作为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裴斯泰洛齐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思想和观点。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裴斯泰洛齐的家庭教育思想,分析其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 裴斯泰洛齐与儿童教育的新观点裴斯泰洛齐是18世纪意大利教育家,被誉为儿童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儿童是天使的观点,认为儿童应当被理解、尊重和呵护,而非被视为成人的小型版本。
他反对体罚和严苛的教育方式,主张要以爱、关怀和鼓励为基础,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创造力。
2. 父母的角色与责任裴斯泰洛齐强调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父母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并提供适当的引导。
此外,父母还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独立空间,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3. 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环境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主张在家庭中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
同时,他强调教育过程应当充满乐趣和趣味,通过游戏和童话等方式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4. 平等教育的理念裴斯泰洛齐主张平等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无论孩子的性别、身份和能力,每个孩子都应当受到平等对待。
他主张给予孩子相同的机会和权利,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发潜能。
在实施平等教育的过程中,裴斯泰洛齐主张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5. 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裴斯泰洛齐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于当代家庭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父母应当以爱和关怀为基础,成为孩子的榜样。
他们需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和独立空间。
此外,创造积极的教育环境也非常重要,让孩子感受到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其次,平等教育的理念也是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
在实施家庭教育时,不应当因为孩子的性别、身份或能力差异而对其进行偏袒或歧视,而是应当给予每个孩子相同的机会和权利。
裴斯泰洛齐对教学论的贡献

裴斯泰洛齐对教学论的贡献摘要:一、裴斯泰洛齐的背景介绍二、裴斯泰洛齐对教学论的贡献1.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理念2.创立和谐教育理论3.倡导爱的教育三、裴斯泰洛齐教学论的影响及启示1.对后世教育家的启示2.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正文:裴斯泰洛齐是19 世纪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他对教学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贡献,并探讨其对后世教育家的影响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首先,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这一理念强调,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裴斯泰洛齐创立了和谐教育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教育要实现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强调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均衡发展。
最后,裴斯泰洛齐倡导爱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者要充满爱心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予温暖和关爱。
这种爱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
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对后世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心理学化理念为后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和谐教育理论则为全面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同时,他的爱的教育观念对我国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总之,裴斯泰洛齐对教学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理论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斐斯泰洛齐“教育爱”思想对提升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启示——基于对现在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思考

德育研究一、斐斯泰洛齐“教育爱”思想的内涵(一)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诚无私的爱意斐斯泰洛齐所生活的时期,因为战争使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裴氏亲眼目睹这种人间惨剧,立志改变贫苦儿童的命运。
为此,他把自己的家改做了孤儿院。
裴氏为这些无家可归的儿童提供衣食住行,给他们一个新的家庭,还因材施教、按他们的能力教他们学习。
他相信在这个充满挚爱与关怀的家庭中,儿童一定能够增长道德品质和学问,成为正直而勤劳的公民。
他与贫苦儿童同甘共苦,旨在使贫苦儿童有做人的资格和尊严。
(二)教师奉献的爱能让学生也学会爱他人。
教师如此真诚无私的对待每个学生,在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学生也多多少少会受到积极的影响,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性格及兴趣殊异,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因材施教、发自肺腑的爱每一个学生,就一定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果。
只有耕耘了爱的种子,才可能有充满爱意的收获。
裴氏一生对贫困儿童广施教育,这些儿童不仅仅爱他,也把从斐氏身上感受的这份爱去帮助、扶持他人。
使这种爱不仅是师生之爱,也发展成同窗之爱、朋友之爱,甚至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怜悯、爱惜之情。
他让这种爱慢慢转变成一种真诚无私的博爱。
二、虐童现象:“教育爱”思想的缺失斐斯泰洛齐提出的“教育爱”思想,其中心意旨就在于关心和热爱学生,而他的理论中所触及的一些问题,也正是当今教育所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自从2012年以来,电台和新闻就报道了一系列的虐童事件:山东东营一个小男孩,因为在学校经常被老师用针扎,所以每晚都要把灯开着才能睡得着。
山西太原一个女童因为不会简单的十以内的加减乘除,就被老师连打了几十记耳光;现在只要在百度上一输入“虐童”这几个字眼,马上就会出现“幼儿园教师厕所打小孩”,“幼儿园老师“心情不好”拎凳子砸小朋友”……时至2014年,幼儿园中又爆出给健康孩子喂药事件,可见虐童和伤害孩子的事件屡见不鲜。
虽然近两年并没有虐童事件再上新闻头条,但并不能说明我们能放松警惕。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
皮埃尔·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是著名的瑞士教育家、改革家,也是十九世纪古典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对孩子们以实际体验和多要素发展素养的新鲜方法。
他的思想在早期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当今教育也有深刻的启示。
首先,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必须顺应实际情况,教育要做到从实践每一步走向理论的发展。
实践是本,理论是末,知识的学习围绕对实际进行,使孩子们得到丰富的经验,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因此,当今教育也应提倡重视实践性教学模式,生动化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的实践性学习,以激发孩子有效地探索实践真知、合理判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裴斯泰洛齐认为,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家庭善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基础,家庭要尊重孩子,滋养孩子良好思想,并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能力。
同时,家长应在教育中注重引导,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和谐和学习气氛的家庭氛围,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当今教育也应注重家庭参与教育,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家长与学校合作,促进孩子的成长。
最后,裴斯泰洛齐强调教育的多样性。
他认为,教育既不能狭隘也不能平等,应以最广阔的方式进行教育,综合物质、生理、心理和精神的方面,使孩子们能够丰富自己的全面发展。
因此,当今教育也要注重多元化教育,强调个性化教育,注重教育者的差异性,充分发挥孩子多种智力,满足孩子们不同发展需求,使之具备多方面的素养。
总之,裴斯泰洛齐的思想对当今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当今教育要努力改革,不断创新,加强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实践,充分发挥孩子的智能潜力,从而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
“爱的教育”浅析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爱的教育”浅析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爱,一直为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n 海因里希,期罗齐,1746年至1827年)视为其生命之灵魂,也是其一生坚守的信念。
这一信念在其一生的奋斗历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爱的教育呢?裴斯泰洛奇认为:爱的教育不等同于我们所理解的同情之心、恻隐之心,而是一种根植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伟大教育理想。
裴斯泰洛奇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所主张的爱的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方面的含义,是指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的教育者在其历史使命感的引导下,对教育对象表现出的那种朴拙的、全身心的、毫无保留的体贴与热爱。
贫苦儿童的教育,尤其是那些来自社会底层、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是裴斯泰洛齐倾尽其一生奋斗的事业。
由于他们历尽悲惨的生活,在这些流浪儿中,有的身患疾病,有的麻木不仁,甚至,有的还有些痴呆。
每天面对这些贫苦乃至不健全的儿童,裴氏的内心并无歧视或嫌恶,相反,却是充满爱心。
他说:“我断定我的热情将如春天的太阳使冰冻的大地苏醒那样迅速地改变我的孩子们的状况。
” [1]当他在环境极其糟糕的斯坦兹孤儿院工作时,大部分时间并无他人帮助。
他身兼数职(总督、军需官、勤杂工),甚至保姆的角色。
[2] 不管条件何等恶劣,他始终确保不遗余力地给予每一个孩子春天般的温暖和慈父般的体贴入微般的关怀。
在一封谈及斯坦兹孤儿院教育经验的信中,裴氏这样写道:“从早到晚,我一个人和他们在一起,是我的双手,供给他们身体和灵魂的一切需要。
他们都是直接从我这里得到必要的帮助、安慰和教学。
他们的双手被我握着,我的眼睛凝视着他们的眼睛……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
他们都忘却了外部世界和斯坦兹,他们只知道他们是和我在一起,我是和他们在一起。
我们分享着食物和饮料。
我没有家庭、没有朋友、也没有仆人,除了他们,什么都没有。
他们生病时,我在他们身边; 他们健康的时候,我也在他们身边。
我最后一个睡觉,第一个起床。
在寝室里我和他们一起祈祷,由于他们自己的要求,我教他们,直到他们熟睡为止。
裴斯泰洛奇的简化教育艺术对我国初等教育的启示

裴斯泰洛奇的简化教育艺术对我国初等教育的启示作者:石倩倩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年第10期摘要:简化教育艺术是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以自然法则为原则,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简化,并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
本文通过对裴斯泰洛奇的简化教育的探讨,希望对我国初等教育以启示,促进我国教育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简化;初等教育;要素教育;艺术;启示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026-02一、裴斯泰洛奇及其简化教育艺术思想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奇,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伟大的教育改革家,对初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00年,裴斯泰洛奇在布格多夫初等学校,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简化教学方法”等教育理论。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孜孜以求于物质世界本原问题的探索一样,裴斯泰洛齐致力于教育世界基本要素的探索,致力于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将深奥的教育规律清晰化,运用其高超的教育智慧,从纷杂的教育现象中提炼抽象出教育的最基本要素,进而开辟出一条提高人类教育效率的教育之路。
”裴斯泰洛奇反对当时乡村教育的繁杂与无用,他认为应该对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简化,使每位母亲都能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且促进初等教育普及和发展。
大自然中的万物都遵循着自身的法则,教育也不例外。
裴斯泰洛奇认为,简化教育应以遵循自然为基本原则。
为保证当时教育的高效发展,他要求应把教育简化进而实现教育对自然原则的遵循,“顺应大自然普遍地要求这些教育应最大限度的简明化,我的一切教学法著作一直是建立在这一观念上的。
首先,我的目标限制在努力实现尽可能的简化,并且目的在于使学校的实践更像家庭的。
”裴斯泰洛奇的“要素教育”是在遵循大自然法的基础上诞生的。
他在《天鹅之歌》中写道:“要素方法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人的才能和能力的培养与大自然的顺序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裴斯泰洛齐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下道德
教育的启示
摘要:裴斯泰洛奇在和谐教育的教育目标下提出了“要素教育”的主张,对儿童道德教育方面有许多先进的阐述。
反观我国当下道德教育的现状存在学校道德教育应试性强、教育性弱,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被忽视以及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相脱节的困境,并提出我国德育应从家庭教育开始,改革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相衔接的改革措施力求解决这些困境。
关键词:裴斯泰洛奇;要素教育;道德教育;启示
裴斯泰洛齐作为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改善瑞士平民的教育现状,在教育的革新实验和理论探索方面贡献巨大。
他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也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
”他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适应儿童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客观现象和人的心理过程探究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并以此来组织课程与教学。
据此,裴斯泰洛齐提出了“要素教育”的理论。
一、裴斯泰洛奇的道德“要素教育”思想
“要素教育”主张找到教育领域内最基本的要素,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循序渐进地接受更复杂的学习内容,促进
儿童和谐发展。
裴斯泰洛奇认为德育中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爱的感情”。
母亲哺育和抚爱婴儿,使婴儿感到愉快和满足,爱的情感得以萌生。
儿童惊讶、恐惧和哭泣时,母亲给予保护和抚慰,信任的情感得以萌生。
服从和爱,感激和信任交织在一起,就萌发了良心。
从母亲开始,这种爱扩展到家人,进而扩展到邻里、社会和全人类,一个人的道德力量就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道德教育任务的实现方法上,裴斯泰洛齐认为,应首先重视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教育,但二者应密切联系。
他主张把学校的道德教育建立在类似家庭生活关系和亲子之情的基础上,家长和教师都要以母爱的精神去感化学生,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爱心。
重视道德说理和道德行为练习相结合,不能空谈也不能体罚,同时把德育与智育相结合才能帮助儿童的道德发展。
裴斯泰洛齐用一生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道德教育思想,用母爱感化着孤儿和学生,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了孩子们。
二、当下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困境
我国历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新课程改革更强调课程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影响。
德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我国当下的道德教育却面临着许多困境。
(一)学校道德教育应试性强,教育性弱
当下中小学的开设的德育课程,小学阶段称作“思想品德”,中学阶段统称“思想政治”。
课程定位理论性强、脱离生活的现象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表现的愈发明显。
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其“政治”成分远远大于“思想教育”的部分。
开发德育课程对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是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但德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往往以讲授为主,评价方式上考试为主,忽略了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的培养。
我国当前的德育教材偏重理论讲解较多、社会实践较少,内容也较为陈旧,未能反映新时期的社会要求。
整体看来,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试性强,教育性较弱。
(二)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遭到忽视
家庭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意义重大。
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的言行举止都是儿童观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然而我们却发现,当下我国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
家长往往将教育孩子的重任交给学校,认为通过高价花费择校,让学生进入好的“名校”,孩子就可以放心成长了。
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学校的责任,无论智育还是德育,学校负责一切。
事实上,家庭教育并非不重要,而是特别重要。
对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会导致儿童家庭关爱的缺失,影响道德的发展与再塑造。
(三)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的脱节
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和教育作为道德教育
的两翼,只有朝着同一方向才能够产生德育的合力,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单凭学校或家庭任何一方都无法完成道德教育的历史使命。
学校教育是学生高效快速成长的途径之一,家庭教育则能给予学生来自亲人的温暖,使他们真切的体验到爱的存在,在被呵护下学会关怀和付出。
没有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学校教育便会失去其本色。
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相脱节不仅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负面效应,而且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三、裴斯泰洛齐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下道德教育的启示
统观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困境,重新理解和认识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有深刻的意义,我们能从中得到些许启示,应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危机。
(一)德育从家庭教育开始,从父母做起
裴斯泰洛齐的德育要素中,他十分强调母亲的作用。
在著作中《林哈德与葛笃德》中,“葛笃德”作为母亲以自己的实际行为感化着子女。
在她的教育下,子女们都乐善好施,心地善良。
裴斯泰洛齐重视家庭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将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模板。
儿童出生伊始,父母就在孩子的面前树立起了各种示范。
儿童会观察、模仿学习父母的言行举止,这些学习在儿童的成长中印象深刻而持久。
父母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的对儿童产生道德影响,
使德育溶于生活之中。
因此,德育从家庭开始,从父母开始,要求儿童的父母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子女做出表率。
(二)改革学校道德教育,从情感开始,与家庭道德教育相衔接
当前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表现出应试化倾向,教育性较弱。
在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中,充斥着理性的教化,偏向认知领域。
与之相反,裴斯泰洛齐将德育的最基本要素归结为“儿童对母亲的爱”,侧重的是情感领域。
相对规则和道理,儿童更容易接受情感体验和感悟。
改革学校道德教育,从情感开始,儿童感受到真切的爱和温暖,才能更好地付出爱。
我们改革学校道德教育应注意将它与家庭道德教育相衔接。
教师要向母亲一样给予学生以母爱般的情感,用母爱的精神去感化学生,以身作则对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本娜.外国教学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9.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93.
[3]王天一夏之莲.外国教育史[M](上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10.
[4]夏之莲等.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1:184.
[5]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