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共10篇)教学内容
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教案

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教案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是南朝文学家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以书信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作者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文章语言清新流畅,意境深远,是学习文言文、领略山水之美、感悟书信之情的佳作。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同时感受古人的情怀与志趣。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文言文的学习仍然是他们语文学习中的难点。
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感到陌生,对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要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领略富春江的山水之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和志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言文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理解作者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领略富春江的山水之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和志趣。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言文语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展示富春江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你们对富春江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描绘富春江美景的文言文——《与朱元思书》。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5分钟)•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目录(一)陶公性检厉 (1)(二)楚庄王欲伐越 (2)(三)王羲之诣门生家 (3)(四)服虔匿名 (4)(五)丞相牛公应举 (6)(六)文天祥至潮州 (7)(七)庄子家贫 (8)(八)送李愿归盘谷序 (10)(九)喜雨亭记 (11)(十)苏轼其人 (12)(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14篇汇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14篇汇总【一】【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怒.而飞怒:(2)去以六月息.者也息:(3)志.怪者也志:(4)此亦飞之至.也至:(5)彼且.奚适也且: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此小大之辩也。
17.结合【甲】文简要分析鹏的形象。
(2分)18.结合【乙】文简要分析斥鴳的形象。
并说说比起【甲】文中的鹏,你更欣赏哪一种形象?(4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6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乙】子夏①问曰:‚‘巧笑倩②兮③,美目盼④兮,素以为绚⑤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⑥。
‛曰:‚礼后⑦乎?‛子曰:‚起⑧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⑨矣。
‛(选自《论语〃八佾》)【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
②倩:笑得好看。
③兮:啊。
④盼:眼睛黑白分明。
⑤素以为绚:素粉来打扮。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共10篇)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共10篇)《送东阳马生序》VS《范仲淹有志天下》A组【甲】阅读“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以水沃面②;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就。
沃:浇。
这里是“洗”的意思。
③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⑴解释加点的词。
A、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B、益.慕圣贤之道。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⑶【甲】【已】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⑷【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
⑸【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乙】文中范仲淹“被馋受贬”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回答)B组【甲】阅读“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颤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
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
③世家:身世。
④南都:地名。
⑤颤粥不充:颤,稠粥。
充,充足。
⑥日昃:太阳偏西。
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⑴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腰.白玉之环()B、同舍生皆被.绮绣()C、媵人持汤沃.灌()D、感泣辞.母()⑵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足肤皲裂而.不知/范仲淹二岁而.孤B、当余之.从师也/去之.南都C、以.衾拥覆/辄以.水沃面⑶两段文字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都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比较阅读10篇

(2)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笋的)形状如象牙一样,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6.【甲】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中同样表明张岱 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乙: 溪破其中出。
7.【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都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译文】【乙】行了六里,渡过一条溪水,水很大。又向南,有山峰向东 环绕而下。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 从峡谷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有 积雪的痕迹,独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往 东流注,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从墓地后向西行二里,踏着峻岭登上 山崖。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同门扇,上 面高耸下面陡削,溪流冲破其中流出去。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
6.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
,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
量词
独自
隔断
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
溪水名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一、概述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基础。
初二语文上册中涵盖了一些文言文的经典作品,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对初二语文上册中的文言文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作品。
二、文言文作品介绍1.《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一篇孟子的重要篇章,通过讲述梁惠王和他的重要官员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理念和如何建立良好的国家治理。
通过阅读这篇文言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2.《论语·学而篇》《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学而篇是其中的第一篇。
文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点和理念。
通过学习这篇文言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儒家对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视,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修身养性和修养。
3.《古文观止》中的选文《古文观止》是一本收录了许多中国古代文言文经典作品的文集。
在初二语文上册中,会涉及到其中的一些选文,如《李郭才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通过阅读这些文言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物的传奇故事和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三、文言文学习方法1. 注重词汇积累文言文的词汇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需要注重积累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短语。
可以利用课本、词典或者网络资源进行查找和学习,同时要注重词义的理解和运用。
2. 增强语法认知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学生需要增强对文言文语法的认知,如主谓宾语的表达、文言虚实用法等。
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3. 多阅读,多理解阅读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需要多读文言文的经典作品,同时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可以逐字逐句地读,理解每一个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同时也要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4. 与现代汉语对照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可以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异同点。
(2021年整理)2019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含译文)(完整版)

2019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含译文)(完整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含译文)(完整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含译文)(完整版)的全部内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9、三峡 (2)10、短文两篇 (3)(一)答谢中书书 (3)(二)记承天寺夜游 (3)11、与朱元思书 (4)12、唐诗五首 (5)野望/王绩 (5)黄鹤楼/崔颢 (5)使至塞上唐代:王维 (5)渡荆门送别/李白 (6)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6)课外古诗背诵一 (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6)龟虽寿两汉:曹操 (6)赠从弟魏晋:刘桢 (6)梁甫行作者:曹植 (6)21、《孟子》二章 (7)富贵不能淫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孟子》【朝代】先秦 (8)22、愚公移山 (9)23、周亚夫军细柳 (11)24、诗词五首 (12)饮酒(其五)陶渊明 (12)春望【作者】杜甫【朝代】唐 (12)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 (13)赤壁唐代:杜牧 (13)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代:李清照 (13)课外古诗诵读二 (14)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代:晏殊 (14)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1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 (14)相见欢作者:朱敦儒 (14)9、三峡【作者】郦道元【朝代】南北朝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错误!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错误!月。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共10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送东阳马生序》VS《范仲淹有志天下》A 组【甲】阅读“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以水沃面②;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就。
沃:浇。
这里是“洗”的意思。
③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⑴解释加点的词。
A、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B、益慕圣贤之道。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⑶【甲】【已】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⑷【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
⑸【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乙】文中范仲淹“被馋受贬”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回答)B 组【1】阅读“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ft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去之南都④ 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颤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
②再适长ft朱氏:改嫁到长ft姓朱的人家。
③世家:身世。
④南都:地名。
⑤颤粥不充:颤,稠粥。
充,充足。
⑥日昃:太阳偏西。
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⑴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腰白玉之环()B、同舍生皆被绮绣()C、媵人持汤沃灌()D、感泣辞母()⑵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足肤皲裂而不知/范仲淹二岁而孤B、当余之从师也/去之南都C、以衾拥覆/辄以水沃面⑶两段文字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都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送东阳马生序》VS《范仲淹有志天下》A组【甲】阅读“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以水沃面②;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就。
沃:浇。
这里是“洗”的意思。
③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⑴解释加点的词。
A、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B、益.慕圣贤之道。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⑶【甲】【已】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⑷【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
⑸【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乙】文中范仲淹“被馋受贬”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回答)B组【甲】阅读“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颤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
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
③世家:身世。
④南都:地名。
⑤颤粥不充:颤,稠粥。
充,充足。
⑥日昃:太阳偏西。
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⑴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腰.白玉之环()B、同舍生皆被.绮绣()C、媵人持汤沃.灌()D、感泣辞.母()⑵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足肤皲裂而.不知/范仲淹二岁而.孤B、当余之.从师也/去之.南都C、以.衾拥覆/辄以.水沃面⑶两段文字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都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
【甲】文宋濂是【乙】文范仲淹是。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要求填写两个)。
苏秦苦读拜相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去秦而归。
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至家,妻不下纴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乃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期年,赵王封其为武安君,受相印,人随其后,以抑强秦。
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注】①纴(rèn):本意指织布机上的纱缕,这里指织布机。
⑴根据你读文的语感,为下面的语句加上标点。
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此皆秦之罪也⑵根据文意,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联。
上联:宋濂勤奋手录书;下联:苏秦。
缇萦救父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①,以刑罪当传②西之长安。
意有五女,随而泣。
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
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③,今坐法当刑。
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④,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
妾愿入身为官婢⑤,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亦除肉刑法。
(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注释】①意:即缇萦之父淳于意,名医。
淳于为复姓。
②传:押解。
③廉平:廉洁、正直。
④不可复续:不可能再生。
⑤官婢:官府的奴婢。
【导读】这篇古文叙述了汉文帝四年中,淳于意的小女缇萦为了赎回父亲的肉刑罪,大胆上书皇帝,自愿纳身救父的感人故事,表现了缇萦的刚烈及对父亲的真诚孝心。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__________ (2)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__________2.写出下列加点的词指代的内容。
(1)齐中称其廉平__________ (2)上悲其意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2)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3)今坐法当刑()(4)虽欲改过自新()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闻,上悲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文中可看出缇萦是怎样的一个人?原文中最能体现缇萦孝心的一句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有负盐负薪者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
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④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选自《北史•李惠传》)【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②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③纲纪:随从人员。
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
④群下:部下,属员。
⑥实:事实,真相。
【导读】的确,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美好的现象,这或许是人们的私心使然。
不过,我们要相信这句话: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
也就是说,是你的就是你的,别人抢也抢不去,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你争也争不来。
只要善于辨别,事情的真伪自然显现,贪心者必将为他的贪念付出代价。
所以,为人要诚实,不能太贪心。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间游僧河间有游僧①,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②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②祷:祈祷。
【导读】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正如和尚用磁石吸引含铁的药丸来骗人一样,看似非常神奇,好像是神仙显灵,其实,只要仔细观察,骗人的把戏终究会露出马脚。
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多动脑子,勤于思考,以免自己上当受骗。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佛作引手取物状()(2)举国信之()(3)见其闭户研铁屑()(4)其佛手必磁石为之()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一铜佛置案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卖药于市B.后有人于所寓寺内C.而装金于外D.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4.用一成语概括文中“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一句话的含义,以比喻外表华美,里面一团糟,这一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结合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一下和尚骗人的花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吴王欲伐荆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注释】①荆:楚国的别称。
②舍人:国王的侍从官。
③少孺子:年轻人。
④委身:弯曲着身体。
【导读】劝谏本是对君王效忠的一种表现,但专制时代,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劝谏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向吴王进谏的年轻人自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以一种很巧妙的方法进谏: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说理,一则避开杀身之祸,二来又点明了伐楚的坏处,最终说服吴王放弃伐楚的念头。
此则故事启示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2)如是者三旦()(3)螳螂委身曲附()2.少孺子“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结合故事,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螳螂捕蛇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
反侧倾跌②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
大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1),以刺刀攫③其首(2),颠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
视额上革肉(3),已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螳螂捕蛇》)【注释】①觇(chān):窥视;观测。
②倾跌:滚动跌打。
③攫(jué):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闻崖上有声甚厉()(2)渐近临之()(3)久之,蛇竟死()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2)以刺刀攫其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3.张姓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观察“螳螂捕蛇”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的螳螂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具体分析文中画线的三句话,说说螳螂置蛇于死命所运用的方法是什么?(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6.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惊弓之鸟异日者①,更羸②与魏王处京台③之下,仰见飞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