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易程度评价标准
考试成绩质量分析

考试成绩质量分析考试成绩质量分析考试成绩质量分析(一)一、项目分析评价试题质量的指标主要是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再是选择题分心答案的诱导效用性。
项目分析是对每道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以及选择题的分心答案的诱导效用性分别加以分析。
1、难度分析难度是表示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
其计算方法是以学生答对某题的比率来进行的。
依题型及评分方法的不同,可用下面几个公式计算。
<1>当用二值计分法时(只有答对或答错两种情况),可用公式P=R/N计算。
P 表难度,R表答对人数,N表受试总人数或抽样的总样本数。
因受试者有可能凭猜测答对某些试题2、提出了依D值大小,对考试成绩质量进行评价的标准。
D≥0.4,质量非常良好;0.30≤D≤0.39,质量良好;0.20≤D≤0.29,质量尚可,应修改;D≤0.19,质量低劣,应淘汰。
D值越大,区分度越高,则能力强、水平高的受试者得分较高;能力弱、水平低的受试者得低分,这样可把不同程度的受试者鉴别开来。
影响区分度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难度,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当P=0.5时,D有极大值。
由此可知,改变难度就可调节区分度。
3.选择题分心答案诱导效用性分析选择题在客观性测验与考试中应用最广。
每题都由一个题干和几个备选答案组成。
备选答案中,有对有错,且对与错有一定相关性,这样可使备选答案形成似是而非的状况。
受试者在选择正确答案时,错误的答案会起到分心或迷惑作用,故错误的备选答案常被称作分心答案或诱答。
对受试者来说,只有认真地分析、比较,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那些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好的受试者,常被诱答迷惑住,那么该诱答就失去了应有作用,其效用性就低。
分析诱答的诱导效用性,其方法是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选答每一个诱答的人数。
良好诱答,应促使高分组选答它的人数少于低分组选答它的人数。
设高分组选第i个诱答的人数为H,低分组选其人数为L。
对i诱答,若满足L>H,则该诱答的诱导效用性就高。
若一个选择题的几个诱答都满足上述条件,则该题的质量就高。
矿井通风难易程度

统的等积孔分级值(Amin 和 Amax)如表 5 所示。
表 4 新庄孜矿通风报表(部分)
Tab. 4 Ventilation status of Xingzhuangzi mine(partial)
风井名称
总回风道风量(m3/min) 负压(Pa)
全矿合计
31808
3716
大二号风井
8346
4395
2.2.2 多风井矿井的通风难易程度评价
多风井矿井的等积孔目前是根据式 2 计算,依据和单风井矿井同样的分级方法评价矿井 通风难易程度。
∑n
3
( Qi ) 2
A = 1.19 i=1
n
∑ Qihni
i =1
(2)
Qi:第 i 个风机通风系统的总回风量,m3/s; hni:第 i 各风机所克服的矿井通风阻力,Pa n:风井数
1.引言
矿井通风是向矿井连续输送新鲜空气,供给人员呼吸,稀释并排出有害气体和浮尘,改
善井下气候条件及救灾时控制风流的作业,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最主要技术手段。矿井通
风难易程度就是指矿井当前通风系统满足矿井通风需要的难易程度,它是矿井通风系统设 计、评价和优化的重要依据。因此科学准确的评价矿井通风难易程度尤为重要[1] [2]。
A≥Amax
困难 中等 容易
4.应用实例
淮南矿业集团新庄孜矿始建于 1947 年 5 月,经多次技术改造扩建和水平延深,井田范
围扩大,生产能力逐渐提高,现生产能力为 3 Mt/a,实际产量 2.8 Mt/a。全矿目前有三个回
风井,表 4 是该矿通风月报表的部分内容。根据式 3 和式 4 分别计算全矿井和各风井通风系
水柱计读数,在一定情况下由于自然风压和动压的影响很大,用风机房水柱计读数代替矿井 通风阻力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试卷分析的四个度

试卷分析的四个度: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一、难度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它是衡量试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参数,它和区分度共同影响并决定试卷的鉴别性。
一般认为,试题的难度指数在0.3-0.7之间比较合适,整份试卷的平均难度最好在0.5左右,高于0.7和低于0.3的试题不能太多。
1、难度的两种定义:(1)P=1—x/w x为某题得分的平均分数,w为该题的满分。
这种定义法,难度值小时表明试题容易,值大时表明试题难,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
(2)P=x/w 这种定义法,难度值小时表明试题难,值大时表明试题容易,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
2、难度的计算:(1)主观性试题的难度A 基本公式法:P=1—x/wB 极端分组法 P=1—(XH+XL)∕2W XH :高分组的平均得分(前27%),XL:低分组的平均得分(后27%)。
(2)客观性试题的难度A 基本公式法:P=1—R/N R 为答对人数,N 为全体人数。
B 极端分组法: P=1—(PH+PL)∕2PH=RH/n 叫高分组通过率,RH:高分组答对人数,n:总人数的前27%。
PL=RL/n 叫低分组通过率,RL:低分组答对人数。
二、区分度区分度是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
试题区分度高,可以拉开不同水平应试者分数的距离,使高水平者得高分,低水平者得低分,而区分度低则反映不出不同应试者的水平差异。
试题的区分度与试题的难度直接相关,通常来说,中等难度的试题区分度较大。
另外,试题的区分度也与应试者的水平密切相关,试题难度只有等于或略低于应试者的实际能力,其区分性能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区分度指标的评价: -1.00≤D≤+1.00,区分度指数越高,试题的区分度就越强。
一般认为,区分度指数高于0.3,试题便可以被接受。
2、区分度的计算方法:基本公式法:D=(H-L)÷N(D代表区分度指数,H代表高分组答对题的人数,L 代表低分组答对题的人数,N代表一个组的人数即高分组与低分组人数之和)。
岗位难度系数评价分析方法

摘要:为了全面反映岗位劳动差别,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首先对生产岗位进行劳动评价以确定岗技工资的标准,生产岗位的劳动评价是指通过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在生产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对技术能力的要求,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等各要素的差别,进行科学的测评和计量,综合评价不同岗位的劳动价值,从而划分岗位等级和确定相应的岗位工资级别。
关键词:岗位难度系数评价指标体系1生产岗位劳动评价指标体系生产岗位劳动评价指标体系由劳动责任、技术要求、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四大要素组成。
四大要素分解为12个因素,每个因素按不同程度划分分级标准,同时按各因素的重要性确定最高分和级差,组成岗位劳动评价指标体系。
1.1劳动责任:是指劳动岗位所承担的责任。
劳动责任是岗位劳动评价划分岗位等级的重要因素。
为了充分体现劳动岗位在生产、安全、质量上的责任,劳动责任分解为“岗位责任”、“安全责任”、“质量责任”三项因素。
1.2技术要求:是指不同的劳动岗位对技术水平和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
不同岗位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反映了不同的岗位等级。
技术要求分解为“作业、操作难易程度”、“工作对象复杂程度”和“技术知识要求”三项因素。
1.3劳动强度:是指不同岗位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要求体力和脑力的消耗程度和疲劳程度。
劳动强度分解为“体力劳动强度”、“脑力劳动强度”和“工作班制”三个因素。
1.4劳动条件:是指劳动场地的客观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
劳动条件分解为“危害程度”、“危险程度”和“工作环境”三项因素。
2岗位因素及分级以上四大要素分解为十二项因素,每项因素分为五级、一级为最高,五级为最低。
2.1岗位责任是以岗位分类为基础,以岗位责任制为依据,按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分级。
直接生产的主要岗位为一级,后勤服务一般岗位为五级。
2.2安全责任:按可能产生事故的机率和可能产生危害的严重程度分级。
可能产生事故的机率高和程度严重的为一级,可能产生事故的机率低和危害程度很轻的为五级。
2.3质量责任:按不同岗位在生产过程中,对企业最终生产、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分级,影响程度大并负主要责任的为一级,影响程度小负一般责任的为五级。
考试基本概念

考试基本概念1. 标准差标准差是反映一个群体的考生分数之间离散程度的指标。
它与平均分一起使用,决定了某次考试分数分布情况。
S值越大,表示部分考生离平均分的“差距越大”,也就是分数分布较广;S值越小,则分数分布较窄或说“集中在平均分附近”。
S:标准差X:试题原始分数:该试题原始分的平均数N:参试人数2. 标准分原始分:是考试后直接从卷面上得到的分数。
标准分:是通过原始分转换而得到的一种地位量数,它反应考生成绩在全体考生成绩中的位置。
Z:Z分数X:原始分数:原始分的平均数S:原始分的标准差通过转换后得到的标准分Z在一般情况下都带小数,而且会出现负值,实际使用时不太方便,所以还要对Z分数进行线性变换(T 变换):T = 500 + 100 * Z (T分数)如果原始分的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要求,则要先进行正态化处理,再转换为标准分,转换后的分数称为正态化标准分。
(百分等级查表)3. 百分等级百分等级是一种相对地位量数,计算方法是把考生各科的原始分在全体考生中从高到低排序。
算出每一个原始分以下的考生占全体考生总数的百分比。
这个百分数就称为百分等级。
通过百分等级计算标准分。
3. 百分等级百分等级是一种相对地位量数,计算方法是把考生各科的原始分在全体考生中从高到低排序。
算出每一个原始分以下的考生占全体考生总数的百分比。
这个百分数就称为百分等级。
通过百分等级计算标准分。
4.得分率5.超均率、比均率超均率(比均率)是一个反映某分值超出(或低于)整体水平的程度的数值,常用于进行纵向比较。
超均率= ( 班级平均分–全体平均分) / 全体平均分* 100%比均率= 班级平均分/ 全体平均分* 100%6.难度(考试、试题、题组)难度指测验试题的难易程度,一道试题的难度既反映试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又可反映教师与学生间的教与学的状况。
同一试题,在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中使用,所得的难度值不一定相同。
难度实为考生的平均分得分率,P越大,试题越容易,相反,P越小,试题越难。
试题卷难度测评

试题卷难度测评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考试的性质不同,对试题的难度要求也不相同。
因此,命题必须紧紧遵照课程标准和水平测试标准、高考的标准,尊重教材,突出重点,着重考核基本知识、基本能力。
1、试卷的基本指标有:基本内容,不超纲。
不出知识性错误。
知识面覆盖80%以上。
试题难度比例7:2:1(或6:3:1)。
即基础题(难度0.80-0.95)占70%,中档题(难度0.50-0.70)占20%,较难题(难度0.30-0.40)占10%。
高考是选拔考试,难度以中等试题为主,难度比为2:6:2或3:5:2。
控制及格率(60%-90%)。
各小题难度经过匹配后,整卷试题难度应控制在0.5~0.8之间。
要有适当区分度。
2、试题难度预估的方法是:(1)找出影响难度的因素:主要有四项——目标水平、信息状态、熟悉程度、技巧层次。
目标水平——指识记、理解、应用、综合、探究五个能力水平。
信息状态——指试题的信息数量、信息表达方式和信息的程序。
主要涉及知识点数量、文字图形的直观性及试题叙述是否有序,学生是否易于接受。
熟悉程度——指教学或学生学习中是否比较重视的问题。
经常练习,经常复习,难度就小;学习中或教学中不重视或学生不熟悉的内容,难度就大。
技巧层次——指题目干扰因素的多少。
试题的改编及重组,条件头绪的增减,综合覆盖知识点的多少,知识点跨章节幅度,解题过程难易,知识的探究、整合等。
例表3难度的相关因素表为便于分析各个因素对难度的影响程度,将其数量化,即把各个因素对难度的影响程度赋以数值叫做点数,然后把点数值累加。
累加点数后,参照下面的换算表来估计试题难度。
例表4累加点数与难度换算表(2)利用上述二表格,预估试题难度填写命题卡,供命题、拼题、审题使用。
命题卡如下表例5物理科命题卡编号:20预估说明:此试题来源于物理教材第一册。
目标水平属于运用,点数为3;含2个知识点,点数为1;是教材的例题,熟悉程度属最熟悉基本公式,点数为1;干扰因素不多,公式变形一次,拐一个弯,点数定为2;累计点数为7。
试卷评价的4个参考数据是什么

4 .效度是指测试结果与测试目标的符合程度 , 即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 度。
对于不同级别的考试,以上各项指标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比如平时的考试, 难度可以低一点,以便让更多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 对于中考来说,难度、区分度应该高一些以利于不同层次的高校选拔人才,这也 是试题的选拔功能所要求的。
试卷评价的 4 个参考数据是什么?如何使我们的命题符合这 4
个参数的要求?
制定试卷评价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 个参考数据 ,一份试题的质量如何,从难度、区分度、 信度、效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确保自己所编制的试题是高质量的试题。
1 .难度指试题难易程度 , 难度系数 = =该试题的平均得分 / 该试题的 满分值;一般中考试题的难度系数在 0.7 左右比较合适,我们平时的测试题难 度系数把握在 0.65——0.75 左右比较合适。
2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考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鉴别程度。如果一个题 目的测试结果使水平高的考生得高分,水平低的考生得低分,它的区分能力就很 强,题目的区分度就高。这就要求我们命题要有梯度,从易到难,既要有送分的 题,又要有拉开档次的中等难度的题,还要有少量给尖子生准备的难题。
需要注意的是难度和区分度有关系,但并不是一回事。从实际数据分析来看, 往往难题并不是区分度最好的题,中等偏难的试题往往区分度更好。中考对区分 度的要求很高,因此,在中考复习和测试题中应提高区分度较高的试题比例。
区分度是反映试题对不同水平的受试者鉴别能力的指标。具有良好区分度的 测试能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使水平高的学生得高分,水平低的学生得低 分,从而显示出考生的细微差别。一般区分度的指标为: 0.4 以上为优良题, 0.3-0.39 为良好题, 0.2-0.29 为一般题, 0.2 以下为劣题,需要修改。
岗位难度系数评价分析方法

摘要:为了全面反映岗位劳动差别,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首先对生产岗位进行劳动评价以确定岗技工资的标准,生产岗位的劳动评价是指通过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在生产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对技术能力的要求,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等各要素的差别,进行科学的测评和计量,综合评价不同岗位的劳动价值,从而划分岗位等级和确定相应的岗位工资级别。
关键词:岗位难度系数评价指标体系1生产岗位劳动评价指标体系生产岗位劳动评价指标体系由劳动责任、技术要求、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四大要素组成。
四大要素分解为12个因素,每个因素按不同程度划分分级标准,同时按各因素的重要性确定最高分和级差,组成岗位劳动评价指标体系。
1.1劳动责任:是指劳动岗位所承担的责任。
劳动责任是岗位劳动评价划分岗位等级的重要因素。
为了充分体现劳动岗位在生产、安全、质量上的责任,劳动责任分解为“岗位责任”、“安全责任”、“质量责任”三项因素。
1.2技术要求:是指不同的劳动岗位对技术水平和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
不同岗位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反映了不同的岗位等级。
技术要求分解为“作业、操作难易程度”、“工作对象复杂程度”和“技术知识要求”三项因素。
1.3劳动强度:是指不同岗位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要求体力和脑力的消耗程度和疲劳程度。
劳动强度分解为“体力劳动强度”、“脑力劳动强度”和“工作班制”三个因素。
1.4劳动条件:是指劳动场地的客观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
劳动条件分解为“危害程度”、“危险程度”和“工作环境”三项因素。
2岗位因素及分级以上四大要素分解为十二项因素,每项因素分为五级、一级为最高,五级为最低。
2.1岗位责任是以岗位分类为基础,以岗位责任制为依据,按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分级。
直接生产的主要岗位为一级,后勤服务一般岗位为五级。
2.2安全责任:按可能产生事故的机率和可能产生危害的严重程度分级。
可能产生事故的机率高和程度严重的为一级,可能产生事故的机率低和危害程度很轻的为五级。
2.3质量责任:按不同岗位在生产过程中,对企业最终生产、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分级,影响程度大并负主要责任的为一级,影响程度小负一般责任的为五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治难易程度评价标准
1、现场有房屋
2、现场有密集林木、果树
3、地块坡度起伏大
4、道路交通不便、
5、无灌溉条件
6、地表砂石无土壤
7、地上堆放建材等杂物
8、毗邻村庄居民点的
符合第1项或第2项,则判定“难”
第1项和第2项都不符合,但累计符合4项及以上的,判定“难”
否则,判定“易”
改水田条件
沙土地,漏水漏肥的地块不适合种改种水稻;旱田改水田时,地势高低不平,需要推平耙细,修建灌排渠道、池梗;旱改水的地块,如果周边有玉米田,水田最好设置在玉米田的上游,以免下雨时旱田水冲入水田,造成除草剂药害。
旱田改水田时,一定要注意上茬旱田作物是否使用了对水稻有危害的长残留除草剂。
玉米田除草剂阿特拉津残效期长达18个月,豆科田咪唑乙烟酸残效期36个月,前茬使用过这些除草剂的旱田改水田时容易出现药害,表现为插秧后扎根慢、缓苗期长、苗黄化、矮化、生长慢、分蘖少、严重的出现死苗。
旱改水的地块原则上最好选择间隔1-2年以上未使用过长残效除草剂的地块较好,但实际生产中很难达成,如果前茬药剂使用不超量,下茬只想改种水稻,最好结合整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不少于25厘米,春季泡田时多次洗田,插秧前可以用沃土安等解药缓解残留药害。
旱改水之前,一定要做好水源调查和准备工作,不要盲目改种水田,一般每公顷水田需要水量约为11250立方米(亩均750立方米),要根据水田的种植面积算好用水量,做好打井、蓄水池等工作,如果当地水源不足,遇到春季干旱,会出现插秧不及时、插秧后干旱等问题,将严重影响产量。
而且还要了解当地是否允许打井,是否能够保证水源充足。
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土地平整时应尽量避免打乱表土层与心土层,确需打乱应先将肥沃的表土层进行剥离,单独堆放,待土地平整完成后,再将表土均匀摊铺到田面上。
耕地质量要求
土壤有机质含量
平原低地区、沿海台地区有机质含量≥1.5%;
丘陵区、山地区有机质含量≥1.0%。
耕作层厚度
平原低地区、沿海台地区耕作层厚度≥15cm,
丘陵区、山地区耕层厚度≥12cm。
有效土层厚度
平原低地区、沿海台地区有效土层厚度≥60cm,
丘陵区、山地区耕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40cm。
土壤质地砂质壤土至粘土。
土壤容重土壤容重1.0~1.4g/cm3。
土壤pH平原低地区土壤pH应保持在 5.5~8.0
沿海台地区土壤pH应保持在5.0~8.0,丘陵和山地区土壤pH 应保持在5.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