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效率管理和人员计算

合集下载

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效率计算方法是判断企业生产效益的关键之一。

生产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而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效率计算方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对企业总生产效率进行评估的方法。

一、理解全员劳动生产效率
全员劳动生产效率是工业企业衡量生产率和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员工的工作能力。

如果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效率高,就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计算全员劳动生产效率
计算全员劳动生产效率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公式:
全员劳动生产效率=总产量÷全员劳动力
其中,总产量就是企业生产的全部产品数量,全员劳动力指的是企业的所有员工,也包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三、注意事项
在使用全员劳动生产效率计算方法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差异性考虑:不同工种的员工生产效率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计算全员劳动生产效率时,需要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分类考虑。

2、最佳水平计算:企业应根据工作流程和自身生产情况,确定合理的全员劳动生产效率水平。

3、持续改进:企业应不断改进生产流程,提高员工技术和能力,创新管理模式,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全员劳动生产效率计算方法是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反映出员工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在使用该方法时需要注意问题的分类考虑、计算最佳水平以及继续改进等。


有通过不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效率,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效率管理)管理效率计算公式

(效率管理)管理效率计算公式

管理效率的计算方法1引言经济的现代化有赖于管理的现代化,经济的落后归根结底是管理的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出效益”和“向管理要效益”可以说已经成了管理学界许多人的共识。

这其中的道理是不难理解的,因为管理的首要任务,乃在于实现各种生产要素间的有机结合,而这种结合的状况如何,就在客观上决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如果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不当,要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运转是根本不可能的。

要实现生产要素使用的高效率,各种生产要素就必须合理配合,而这正是管理的任务所在。

实际上,从宏观上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转,也正是我们目前正在全面实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性任务所在。

然而正如众所周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总体上目前仍然属于传统管理,这主要的表现就是管理的效率不高,这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

比如,有人说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一个项目从动议到最后批下来,一般要经过200多个关口,盖200多个戳子。

这样的管理效率又如何能够适应经济现代化的要求呢?实践表明,管理的效率不高这已经成为障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

然而,究竟如何提高管理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从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入手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工作,这也就必然涉及到如何对管理效率进行评价的问题。

毫无疑问,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很多,比如管理体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等等,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管理效率的高低。

然而,如何对管理效率进行评价和定量分析,这在理论上至今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在习惯上,人们通常把管理效率简单地归结为就是办事效率,并使用下述简单的公式来表达[1]:毫无疑问,办事效率是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这一公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办事效率的状况。

然而在实践应用中,这一公式的使用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第一,在管理上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便是苦乐不均,一个单位或者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应办的事件多少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多些有的少些。

生产效率计算公式与举例子

生产效率计算公式与举例子

生产效率计算公式与举例子
生产效率计算公式与举例子
生产效率指的是一定时间内工厂或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情况。

它是衡量企业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也是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即生产效率计算公式以及生产效率举例子。

1、生产效率计算公式
(1)总体生产效率计算公式
总体生产效率=(实际产出/实际用时)×100%
(2)机器效率计算公式
机器效率=(实际产出/机器可使用时间)×100%
(3)人员效率计算公式
人员效率=(实际产出/人员可使用时间)×100%
2、生产效率举例子
(1)一家汽车制造公司在一个月中生产了1000辆汽车,实际用时为500小时,则该公司的总体生产效率为:1000÷500×100%=200%。

(2)一家贴纸集团在一天内,使用了5台印刷机,实际产出为18000张A4尺寸的标签,机器可使用时间为8小时,则该集团的机器效率率为:18000÷8×100%=2250%。

(3)一家文具厂在一天内,使用了20名员工,实际产出为30000件文具,员工可使用时间为8小时,则该厂的人员效率为:30000÷8×100%=3750%。

以上就是关于生产效率计算公式与举例子的介绍,可以看出,正确的计算生产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IE生产效率管理和人员计算

IE生产效率管理和人员计算
=6000*2=12000
11
总实际工作时间
总实际工作时间是生产现场每名员工工作时间的合计
在工作时间当中,设备故障、品质不合格、发生异常等现 象所浪费的时间全部包含在内。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改善这些异常,使实际工作时间 降低。
为了掌握准确的总实际工作时间,我们现在要导入《时间 记录表》
2019年11月16日10时0分
12
时间管理 时间记录目的是掌握直接、准直接人员的工作时间
班长负 责每日
记录
2019年11月16日10时0分
工作人员(包括班长)A 550 120 130
缺勤人员
B 53 10 12
出勤人员 C=A-B 497 110 118
出勤率 D=(A-B)/A*100% 90.36 91.67 90.76
13
时间管理 车间实施全员的生产性提高
车间 基点 实施 倍率
A
根据班 组的记 录进行 统计
当月 总工 作时 间B
当月 总加 工时 间C
当月实施 基点总工
倍率
作时间
D=B/C E=A*C
生产性提 高率
F=(E-B) /E
C不变
车间对 数据统 计确认
2019年11月16日10时0分
14
总加工时间
总加工时间可以说是制造产品所必须花费的时间的合计
06年目标
日产柴BM
4
零部件
直接人员
生产效率提高的目标
修正 10%
辅助 8.6%
1.6 倍
等待 27.3%
步行 搬运
9.1%
100人

体 作
45%

34.3%
3.1

什么是生产效率

什么是生产效率

效率=生产实绩(良品)/人员X稼动时间(工数)X100(以100为基准每人单位时间的产量)生产效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人力×(8.00小时挡产工时+加班工时))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生产效率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

生产率的计算公式:生产效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 - 损失工时)X100%生产率用来考核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能力,是制造成本的标示之一。

生产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X100%、生产效率计算方法2008-01-10 20:44:47| 分类:工作学习|字号订阅一、公式:生产效率=标准总工时÷实际总投入工时*100% 标准总工时=标准工时*实际产出数实际总投入工时=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二、定义:生产效率: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标准工时:根据PIE提供产能表所计算出来的工时。

总投入工时:是指当日考勤表上的总工时。

损失工时:因生产异常或其它原因使生产受影响的工时。

补助工时:每个订单在排拉时所需的工时。

三、计算时的注意事项1、损失工时的计算①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时影响生产效率时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IE确认。

②生产过程中因异常而停线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其它原因所造成的生产过程中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责任部门确认。

2、补助工时的计算①新订单生产成品,排线时补助1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②新订单生产半成品或包装排线时分别补助半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同一订单非因本生产线原因而停线,然后又重新排线生产,按①②进行计算补助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3、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生产半成品时只需如实统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生产效率管理

生产效率管理

平常工作中可以提升效率的方式
制作效率提升的提案。
有志者事竟成,有心者事必成。 不要轻易说不行。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理由。 以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的工作态度,把“IRLAB” 打造成世界品牌,为中国制作争光。 谢谢大家
企业内常见的库存形态有:原材料、零部件、辅助材料库存,半 成品、在制品库存、成品、在途品库存等 库存将带来额外的搬运储存成本,造成空间浪费,占用资金及孳 生的利息和可能的投资回报损失,还有可能使物料价值衰减造成 呆料废料,造成先进先出作业困难。库存会掩盖诸多问题、造成 假象,难怪日本专家大声疾呼”库存是万恶之源”。
出勤工时:班组当日所有直接人员出勤总工时。 耗外工时:用于工单生产以外的工时,比如待料、 支援生产以外的间接部门。 支援工时:本班组人员支援其他班组工时。 被支援工时:本班组受其他班组支援工时。
工时的计算单为:时、分、秒 以时为工时计算单位的制程,是生产过程及其复杂 的制程 ,工单量较大生产过程,单个产品生产时间 在1小时以上。 以分为工时计算单位的制程,是生产过程较简单的 制程 ,批量较小,单个产品完成时间在1小时以内。 以秒为工时计算单位的制程,是生产过程极其简单 制程 ,单件产品完成时间在1分钟以内。
制造过多、制造过早都会造成库存,违背“适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适时,适量”的准时制生产(J1T)原则。可能造成的 浪费有:造成在库、计划外消耗或提早消耗.增加 滞留在库的风险,降低应对变化的能力等
提升生产效率就是消除浪费的过程。 同时我们可以认为,提高生产效率就是降低RT分值。 降低RT分值从二方面入手,一是时间不变,提高生 产数量;二是数量不变,减少作业时间。 下面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多余的动作、不合适的动作增加员工作业强度、降低 生产效率,因此也是一种浪费。

东风日产生产效率管理和人员计算

东风日产生产效率管理和人员计算

期间(04年)实施倍率
生産效率提高率 = (1-
)×100%
基点(03年)实施倍率
基点实施倍率-当月实施倍率
生産效率提高率=
×100%
基点实施倍率
基点总工作时间-当月总工作时间

×100%
基点总工作时间
总加工时间不变的前体下(产量不变、品种不变)
23.03.2020
8
生产效率计算公式
等含义:
➢生产效率是根据投入工时或人数来提高生产量 进行评价的;
发动机 变速箱 铸造 锻造 车桥十
日産BM 40% → 30% → 49% → 40% → 44% →
东风03年 65% 75.5% 84% 78.2% 69%
间接/直接比例
发动机 变速箱 铸造 锻造 车桥
日産BM 23% → 26% → 20% → 18% → 20% →
东风03年 60% 76% 52.75% 51.2% 42.6%
人员计算的必要性 人员分类 人员成本 人员计算方法
23.03.2020
19
人员计算的必要性
要提高生产效率,如果不用更少的投入就不能实现, 因此目前在生产数量是以计划为准的情况下,如果 没有实施最适合的人员体制那么要达到提高生产效 率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
换句话说,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进行人员计算
23.03.2020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用少的投入来获得量的产 量或者用等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生产量
➢由于生产量是在每月计划中被决定的,因此为 了提高生产效率不得不追求更少的投入
23.03.2020
9
(基点)实施倍率 实施倍率是评价生产效率管理重要指标
IN Put(总投入) 总实际工作时间

人员生产效率计算公式

人员生产效率计算公式

人员生产效率计算公式人员生产效率是衡量一个组织或团队工作效能的重要指标。

那人员生产效率到底咋算呢?咱们先来说说人员生产效率的基本概念哈。

简单来讲,它就是看一定数量的人员在一定时间内产出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说,一个工厂里的工人,在一天里能生产出多少合格的产品;或者一个办公室的员工,在一周内完成了多少重要的任务。

人员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通常是这样的:生产效率 = 产出总量÷投入的人工总量。

这里的产出总量可以是生产的产品数量、完成的服务次数、撰写的报告份数等等,而投入的人工总量呢,一般是工作的小时数或者人数乘以工作时间。

我给您讲个我曾经在一家小工厂观察到的事儿。

这小工厂主要生产一些小零件。

当时,我在那待了差不多一个月,专门观察他们的生产情况。

有个小组,一共 5 个人,每天工作 8 小时。

在一周内,他们生产了 1000 个零件。

那按照公式来算,这一周他们的生产效率就是1000÷(5×8×5)= 5 个/人·小时。

这就意味着,平均每个人每小时能生产 5 个零件。

可别小看这个公式,它能帮咱们发现好多问题呢!比如说,如果生产效率低,咱们就能通过这个公式去分析,是产出总量太少了,还是投入的人工总量太多了。

要是产出总量少,那可能是生产流程有问题,设备老化,或者员工技能不够熟练;要是投入的人工总量太多,也许是人员安排不合理,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

再比如说另一家公司,做软件开发的。

他们一个项目团队10 个人,花了两个月完成了一个软件项目。

这个项目带来的收益是 50 万元。

那平均每个人每个月的生产效率就是 50÷(10×2)= 2.5 万元/人·月。

通过这样的计算,公司就能清楚地知道每个团队成员的贡献价值,也能更好地制定奖励机制和人员调整策略。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人员生产效率还得考虑一些其他因素。

比如说,产品的质量。

如果生产的东西质量不过关,那就算数量多,实际的效率也不能算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勤率 D=(A-B)/A*100% 90.36 91.67 90.76
基本工作体制 E=25*8
基本工作时间合计 F=C*E
加班时间(G)
7
4
对象人员(人) H
9
5
加班时间合计 I=G*H 99400 22000
迟到、早退时间 J
5
总工作时间 K=F+I-J 99458 22020
班组会议
2
5S活动
10000 6000
04年实施倍率=10000/6000 =1.67
提高率=(1-1.67/2)100
=16.5%
基点总实际工作时间 =04年总加工时间*03 (基点)实施倍率
=6000*2=12000
总实际工作时间是生产现场每名员工工作时间的合计
在工作时间当中,设备故障、品质不合格、发生异常等现 象所浪费的时间全部包含在内。
为人提供服务的,是服务人员)
人工成本:直接、准直接(元)=1/3间接(元)
我们把通过人员计算算出的结果 称为目标人员
目标人员=基点人员*(1-生产效率提高率)
基点总实际工作时间
= *(1-生产效率提高率)
1个人的工作时间*计划出勤率
计划出勤率使用上 年度的实际出勤率
4
改善活动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维护、保养
8
QC小组
5
间接时间 合计
25
车间对 班组记 录确认
车间实施全员的生产性提高
根据班 组的记 录进行
统计
车间对 数据统 计确认
总加工时间可以说是制造产品所必须花费的时间的合计
总加工时间等于生产某一零件的数量与该零件在某一生 产环节的标准时间乘积的合计
∑ ( 生产数量 Х 标准时间 )
计划总加工时间*基点实施倍率 = *(1-生产效率提高率) 1个人的工作时间*计划出勤率
现状
没有与国际化可比较的标准时间 没有按生产台数配置适当的人员 时间管理不严格,无法掌握生产性
方案
导入基准时间 实施作业编成 导入总工作时间管理 修改薪酬制度(由计件向计时和 技能水平过渡)
实施倍率 = = Out Put(总产出) 总加工时间
举例:
03年(基点)实施倍率 =10000/5000=2
03 年



工 作 03年 时 总加 间 工时 10000 间
5000

点 04 总年
实总
际实
工际
作 工 04年 时 作 总加 间 时 工时 12000 间 间
生产数量指合格品的数量,废品等不合格产品不包含在内
为了掌握准确的总加工时间,我们现在导入《生产量记 录表》
标准时间是相对固定的,通过改善尽管标准时间会发生变 化,但是新的标准时间尽可能在下一年度用来计算总加工 时间。
每日上报
每月上报
每月上报
要提高生产效率,如果不用更少的投入就不能实现, 因此目前在生产数量是以计划为准的情况下,如果 没有实施最适合的人员体制那么要达到提高生产效 率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
直接人员
生产效率提高的目标
不在 7%
1.38
其他 5%

等待
步行 搬运
主 体 作 业
27% 16%
45%
100人
7%休息 5% 15%
7%休息 5% 3%
10%
13%
59人 1/1.4倍
60%
75%
2.2 倍
42人
03年1~2月
06年目标
日产柴BM
直接人员
生产效率提高的目标
修正 10%
1.6
换句话说,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进行人员计算
直接人员:指从事本企业主要产品的零件毛坯下料、零件
加工、产品组装以及进行产品测试、现场工序间检查、工序 间物流和成品包装的人员。
准直接人员:指为本企业主要产品的基本生产过程提供直
接服务的人员。分成现场保障人员、物流人员(不含工序间 物流)、产品检验人员(不含现场工序间的检查人员)及其 他人员。
间接/直接比例
日産BM 东风03年 发动机 23% → 60% 变速箱 26% → 76% 铸造 20% → 52.75% 锻造 18% → 51.2% 车桥 20% → 42.6%
期间(04年)实施倍率 生産效率提高率 = (1- )×100% 基点(03年)实施倍率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改善这些异常,使实际工作时间 降低。
为了掌握准确的总实际工作时间,我们现在要导入《时间 记录表》
班长负 责每日
记录
时间记录目的是掌握直接、准直接人员的工作时间
工作人员(包括班长)A 550 120 130
缺勤人员
B 53 10 12
出勤人员 C=A-B 497 110 118
辅助 8.6%

等待 27.3%
步行 搬运
9.1%
100人

体 作
45%

34.3%
3.1
17.1%

65.7%
61人 1/1.9倍 82.9%
32人
03年1~2月
06年目标
日产柴BM
商用车 零部件
准直/直接比例
68% 68.7% 58.5% 55.5%
日産BM 东风03年 发动机 40% → 65% 变速箱 30% → 75.5% 铸造 49% → 84% 锻造 40% → 78.2% 车桥十 44% → 69%
×100%
×100%
等含义:
Ø生产效率是根据投入工时或人数来提高生产量 进行评价的;
Ø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用少的投入来获得量的产 量或者用等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生产量
Ø由于生产量是在每月计划中被决定的,因此为 了提高生产效率不得不追求更少的投入
实施倍率是评价生产效率管理重要指标
IN Put(总投入) 总实际工作时间
间接人员:是指为保证企业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而配备的
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
人工成本分析
直接人员是从事体力劳动,直接制造产品,创造价值。 准直接人员是从事体力劳动,直接为制造产品提供辅 助劳动的,也创造价值。
间接人员是从事脑力劳动,主要任务是管理人。 (从事体力劳动,但不是为制造产品提供劳动的,只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