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讲《野草》与《朝花夕拾》一、关于“独语体”与“闲话风”《野草》和《朝

合集下载

领读经典-现代文学(1)_山东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领读经典-现代文学(1)_山东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领读经典-现代文学(1)_山东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不包括()。

参考答案:《怀念》2.《围城》出版单行本是在()年,重印出版在()年。

参考答案:1947 19803.沈雁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参考答案:文学研究会4.是的,他无疑可以成为最出色的(),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他甚至不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

——选自老舍《骆驼祥子》参考答案:车夫5.以下不是《雷雨》戏剧冲突特点的一项是()参考答案:曲折分散6.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京派文学”所标榜的文学创作理念?参考答案:趋向市民的通俗审美趣味7.作者的父祖是一个()的老人。

参考答案:和蔼可亲8.《呼兰河传》主要是作者童年时代和()在一起的时光参考答案:祖父9.以下不属于“民国四大才女”的是()参考答案:林徽因10.以下选项中不是《呼兰河传》中“我”的特点的是()参考答案:迷信愚昧11.《呼兰河传》中描写“跳秧歌”是在每年的()参考答案:正月十五12.边城明净的风光,熏陶着朴实的人们,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

下列句子能体现人性美的一组是:()①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

②在职务上毫不儿戏的老船夫,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

③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④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题:“翠翠,我就来,我就来!”参考答案:①②③13.以下哪项不属于视频中提及的沈从文文体的特点?参考答案:语言上虚词运用较多14.以下对《边城》文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参考答案:“祖父决意多做点儿事,等他把人渡完事再回家吃饭。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参考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参考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参考教案中国现代文学参考教案第一部分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想与运动(上)【学习提示与述要】本章介绍文学革命的历史,也就是现代文学的起始。

第一节讲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第二节讲外来思潮与文学社团,第三节介绍初期文学理论建设,第四节分析“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

这一章的重点是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与性质,以及这场革新运动的意义。

此外,对于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各种文学社团的兴起如何推进了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也应有较系统的了解。

对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在新文学运动中所起的历史作用的评论,则可以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命题。

一、学习要求1.了解前十年文学发展的轨迹2。

掌握文学革命的起源、性质和主要成就3。

了解文学创作的趋势和趋势2。

内容要点1、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运动2、胡适、陈独秀与周作人在文学革命倡导期的理论要点3、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新月社的理论主张和流派特色4、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观点述要5、本阶段文学创作特色述要三、学习重点、难点1.要点:“文学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难点:“文学革命”倡导者的理论渊源【知识点】晚清文学创新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理论、,胡适的文学改良论、钱玄同、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阴暗小说和鸳鸯蝴蝶派的批评、林蔡之争、学衡派、嘉荫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涌入、文学研究会、,创作社、禹思社、钱草营中社、新月社、湖滨诗社、进步论、历史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类文学。

【必读作品与文献】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蔡元培:《答林琴南书》、《文学研究会宣言》沈雁冰:《文学与人生》成仿吾:《新文学的使命》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思考问题】(1)简要描述文学革命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2)为什么我们说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创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本文概述了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的兴起。

《野草》独语与召唤的融合

《野草》独语与召唤的融合

《野草》:独语与召唤的融合作者:丁慧敏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2期内容摘要: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不仅具有独语体特征,还具有面向现实社会的召唤性特征,既有“向内的孤独之言”,亦有“向外的召唤之声”,向内的深度剖析与向外的有力召唤相互融合,共同组合成《野草》的精神基调,体现出鲁迅思想精神层面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兼具的丰富内质。

关键词:《野草》独语召唤融合1926年,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北京创作了散文诗集《野草》。

学术界对《野草》的研究多将其界定为处于极度孤独苦闷中的鲁迅与自己灵魂的深度交谈,是个人自言自语式的思想流动。

但结合创作时间和当时社会背景来看,《野草》也是鲁迅对同仁志士的劝慰和对当时社会中“睡着”之人的召唤。

向内地深度剖析与向外地有力呼唤组合成这本书的精神曲调,共同展示出鲁迅在深陷社会和个人困境中的个性主义精神与人道主义精神。

一.向内的孤独之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作为有意识的主体分为内外两个层面。

外在的主体指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多种符号性身份。

内在的主體是人在面对现实世界时,内心体验融汇成的生动灵魂。

二者共筑为一个完整主体的表里层。

多数情况下,同一主体的外在能量与内在能量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

当外在主体在现实世界中遭遇重大变故或内在主体突然受到巨大震撼时,两股能量就会出现失衡的局面。

对于这一矛盾状态,解志熙谈到“人在日常的世俗生活中被种种习惯势力褫夺个性,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当他受到恐怖与绝望这样极端强烈的情绪震动时,才会意识到“自我”,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做出自由决断,去追寻本真的自我。

”[1]11人的思想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受其现实身份及所处环境的束缚,产生不满情绪。

当这种消极情绪逐渐积攒到一定程度后,加上有意对所感到的痛苦作理智分析,内在的主体就会从融合统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与外在主体交谈,指向灵魂深处,形成一场深刻的自我剖析。

1923年,作为家中长子却意外与兄弟失和,作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却被包办婚姻束缚,一重重事情激变的压力叠加在鲁迅的心上。

野草和朝花夕拾

野草和朝花夕拾

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鲁迅不仅创造了现代小说的经典《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更在传统文学最具实力的散文领域(另一个领域是诗歌),也创造了堪称经典的《朝花夕拾》与《野草》。

这真正显示了鲁迅的创造活力。

《朝花夕拾》与《野草》一方面在鲁迅的著作中,是最“个人化”的散文,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

在这个方面也是显示了鲁迅“文体家”的特色的。

《朝花夕拾》一、《朝花夕拾》成书经过:《朝花夕拾》共收散文十篇。

这些作品写于1926年2月--11月,因为是"回忆的记事",鲁迅自己称它为“回忆文”。

最初在《莽原》上连载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8年结集出版时改为《朝花夕拾》并由鲁迅加作一篇《小引》,篇目增加为11篇。

《朝花夕拾》其实就是对童年“谈闲天”的追忆与模拟。

“闲话风”是对《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写法。

所以鉴赏《朝花夕拾》,不妨多注意其笔墨情趣。

二、思想内容:是鲁迅自己生活、思想、心灵发展历程的真实而完整的记录,具有一种浓厚的中年意识,充盈着一种美好的,淡淡的愁绪。

展现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成年的思考。

1、个人生活和思想的真实记录。

《朝花夕拾》十篇文章,按年代顺序编排,相当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个人从童年到青年,大致是从六,七岁到三十二岁(约1886-1912)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经历和思想的变化与发展。

《阿长与山海经》(1926.3.30)《五猖会》(1926.5.2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9.18)《父亲的病》(1926.10,7)等前七篇,描绘了童年时期在家庭和私塾的生活情景。

《琐记》(1926.10,8)主要写下了离开故乡去南京学习的经历,《藤野先生》(1926.10.12)和《范爱农》(1926.11.18)记录了留学日本、回国教书以及辛亥革命中的生活片断。

野草与朝花夕拾

野草与朝花夕拾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 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 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 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 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 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闲话风”的独特价值:
• 1、以传统文学表现手法融进现代思想 与精神。
• 2、“任心而谈”,是对“布道式”、 “说教式”散文的一个超越,体现了 五四时代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平等精神、 率真之气,及文学创作的自由精神。
“独语体”散文的独特价值:
• 1、具有自我审视的性质,具有强烈的 内省精神。
• 2、借鉴了来自异域的象征主义的创作 手法,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开辟了 新的道路。
秋夜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 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 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 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睒 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 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 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 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 Petofi Sandor(1823-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 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 有死。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 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 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 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 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 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 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 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 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 天空闪闪地鬼睒眼,直刺着天空野草》

《野草》与《朝花夕拾》

《野草》与《朝花夕拾》

的性质。
学习《野草》可偏重亍文体的鉴赏,当然,也该领
略作家深刻而孤寂的心境及由此发生的无羁的想象
力不创造力。
1.《题辞》——《野草》的戓斗性 本篇作亍广州,当时正值蒋介石在上海
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呾广州发生
“四一五”反革命多屠杀后丌丽,它反
映了作者在险恶环境下的悲愤心情呾革 命信念。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
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作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中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
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
就看得怀疑起来,亍是够望,颓唐得很 了。……丌过我却又怀疑亍自己的够望, 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 的,这想夠,就给了我提笔的力量。‘绝
望之为虚妄,正不希望相同。’”
第四节
《野草》不《朝花夕拾》
2013年9月23日
一、《野草》
《野草》收录作者1924-1926年所创作的散 文诗共23篇,加上《题辞》共24篇,
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乢局初版,列为作
者所编的《乌合丛乢》之一,作者生前
共印行十二版次,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
经典之作。
(一)创作背景不写作缘由
本乢所收的二十三篇散文诗,都作亍
“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幵丌算坏,
但心情夜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夗
钉子之后写出来的。”
“因为那时难亍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 很含糊了。”(《二心集·〈野草〉英文
译本序》)
(二)《野草》不“独语体”
“独语体”——《野草》的风格:1919
年鲁迅在发表了一组类似《野草》的散
文诗时,将其命名为“自言自语”,在
“使我委屈一世的就是佝!”女的说。 “还要带累了我!”男的说。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摘要】《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是鲁迅先生。

本文主要探讨了《野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语言艺术。

正文分别展示了《野草》中的语言艺术手法、形象描写技巧、对比手法、意境营造方法以及象征主题。

通过剖析这些内容,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先生在《野草》中所展现出的文学艺术之美。

结论部分对《野草》的语言艺术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展望其对当代文学的启示,同时评价了《野草》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分析《野草》的语言艺术,希望读者可以更好地欣赏这部作品,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野草》、语言艺术、文学史、手法、形象描写、对比、意境、象征主题、特点、启示、重要地位。

1. 引言1.1 介绍《野草》及其作者《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著名作家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领军人物。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激起了中国人民对民族危亡的警觉和抗争精神。

《野草》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在1927年至1928年间所作的散文作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视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之作。

《野草》中的散文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鲁迅丰富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1.2 探讨《野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品,作者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以犀利的语言批判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

《野草》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史上,《野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它不仅在新文学运动时期展示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同时也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篇章。

《野草》中的语言艺术手法和形象描写技巧都得到了广泛认可,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一)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一)

现代文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早在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3.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4.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特别是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5.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就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6.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7.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新旧思潮在北大讲坛竞争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的发展。

8.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他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白之争在当时已经成为新旧文学之争的焦点之一。

文中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俗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9.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