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精编版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资料,以便您更好地准备考试。
以下是几个重点方面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1. 文学运动:包括白话文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等,了解各个运动的背景、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2. 代表作品与作者:熟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品和其作者,如《红楼梦》(曹雪芹)、《围城》(钱钟书)、《茉莉花开》(冯骥才)等,以及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主要主题。
3. 文学思潮:理解近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各种思潮,如自然派、现实主义、左翼文学、新感觉派等,掌握各个思潮的代表作品和核心观点。
4. 文学理论: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中的一些重要文学理论,如鲁迅的"文学不能不说话",胡适的"各自为政的独立性"等,理解这些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5. 作家群体:熟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群体,如"
雨花台四君子"、"大家庭文学"等,了解他们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6. 文学史事件: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如鲁迅
参加"五卅"运动、胡风被打倒等,理解这些事件对中国文学产生的
影响。
以上只是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还需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
进行综合复习。
相信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复习,您一定可以顺利完成
期末考试。
祝您考试顺利!。
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一.填空题1.标志性事件及作家作品2.重要作家作品二.名词解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观念和定义都是从苏联引进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强调了作家的阶级意识和政治立场,要求作家必须写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文艺的政治教育作用。
强调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
如《林海雪原》、《红日》等。
“第四种剧本”:名称来源于黎红对《布谷鸟又叫了》的一篇短评,短评题目就叫作《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勇敢地突破当时许多作家都不敢、也难以逾越的“人性”、“人道主义禁区,大胆的描写了“人”,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了一批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大胆的将五四时期的人性、人道主义的观念承接起来。
“三红一创”: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和柳青《创业史》,被时人称为“三红一创”,它们是“红色经典”的代表作。
前三部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反映了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历程。
《创业史》反映了50年代初期农业合作社的形成过程。
这些小说都塑造了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成为了当时小说的经典。
“三红一青”:是指《红日》、《红岩》、《红旗谱》及《青春之歌》这四部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 191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性理论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
这些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革命史诗性,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
政治抒情诗:“诗化散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借鉴古典诗文的意境。
构思上寓大于小,意境上比兴取义,结构上峰回路转、卒章显志。
在提升散文的艺术品格方面具有积极的美学意义。
但其艺术实践未能真正表现生活的真实,更未能深刻的表现创作主体的思考。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得名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
第一次真正的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统治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一、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
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
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考、理性分析的成分。
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
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
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
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
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
“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
“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精华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精华版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上的崩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文艺界就在酝酿和讨论革命文艺的新使命。
1949年3月22日,华北文化艺术委员会和华北文协举行茶会,郭沫若在会上提议发起召开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新的全国性的文艺组织,得到与会者一致同意。
时间:1949年7月2日-7月19日地点:北平内容即观点:周总理:《政治报告》(文艺斗争原则和文艺队伍建设问题)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要求对文艺加强党的领导)茅盾:《在反动派反对和压抑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党的政策来衡量作品的政治性和艺术性)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从理论高度为现代文学定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历史意义: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是解放区和国统区文艺队伍的大会师,它标志着三十年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明确了新中国文艺为人民服务,产生了全国性的文艺团体联合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消极影响:文学新规范的建立,终于使中国文学史无前例的成为政治的工具。
2、‘双百’方针:背景: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全国工作的重心开始由群众性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在思想文化领域,纠正左倾思想的影响,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解放科学文化生产力成为了当务之急。
概念: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新民歌运动:1958年春天,毛泽东指示要搜集民歌:“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内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4、山药蛋派:在赵树理的影响下,文坛出现了一个以山西作家为主体的‘山药蛋派’这一文学流派,是我国当代小说历史上第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文学流派,这一文学流派的主要创作特色是;他们都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大多比较注意反映人民内部矛盾,较多描写中间人物,十分讲究民族的和地方特色,语言大众化、群众化,都有朴素、幽默的风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2、反思小说:3、寻根小说:4、知青小说:5、大墙文学:6、“现实主义冲击波”7、新写实小说:8、先锋小说:9、女性主义小说:10、归来诗人:11、朦胧诗:二、文学潮流分析(简答题)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三、作品主题分析(简答题):《爸爸爸》的文化主题;四、人物形象分析(简答题)《绿化树》中的章永麟形象五、艺术特色分析(简答题):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六、综合问答(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曾国藩》中的曾国藩形象;方方《风景》赏析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当代文学考试重点,整理版。

当代文学考试重点,整理版。
1.潜在写作:是与公开层面上的文学创作相对而言,又称为地下写作。
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旧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创作了许多当时在客观条件下不能公开发表的作品。
2、民间文化形态: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的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他既然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传统背景,用政治术语说,民族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
3、民间隐形结构:指当代文学作品,往往由两个文本结构构成——显性文本结构和隐形文本结构。
显性文本结构通常由国家意志下的时代共名所决定,而隐形文本结构则受到民间文化形态的制约,决定着作品的艺术立场和趣味。
隐形结构实际上决定了这个作品的艺术魅力。
共名与无名:重大而同一的时代主题深刻地涵盖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走向,同时也是对知识分子思想和探索问题的制约,这种文化状态称共名;文化思潮和观念只能反映时代的一部分主题,却不能达到一种共名的状态,称无名。
4、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理论探讨集中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传统与正在进行中的抗战所提出的文化要求之间的关系---“民族形成问题”为其集中反映。
文学史的发展:战争新的文学价值结构由单一的知识分子启蒙文化取向分解成了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传统及大众的民间文化形态三分天下的格局。
文学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文化传统和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及其影响系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后来的解放区文艺运动,正是来自于战争的伟大实践。
5、革命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及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 60 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他是对传统京剧的第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加入,样板戏过多的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文革十年、改革开放时期以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在这四个阶段中,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从政治宣传到个体表达的转变,从大众文化到精英文化的转变。
2.当代文学的成就:中国当代文学在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中国当代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茶馆》等。
在文革十年中,文学受到了极大的打压,但仍有少数文学家坚持创作,代表作品有《天龙八部》、《红楼梦》等。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向后现代主义转变,代表作品有《白鹿原》、《活着》等。
在市场经济中的文学时期,中国当代文学更加多元化,代表作品有《檀香刑》、《追风筝的人》等。
四、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1.主要流派: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写实主义等。
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茶馆》等;后现代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有《白鹿原》、《檀香刑》等;新写实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有《平凡的世界》、《活着》等。
2.代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茶馆》、《天龙八部》、《红楼梦》、《白鹿原》、《活着》、《檀香刑》、《平凡的世界》、《追风筝的人》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不同阶段的成就和发展方向。
当代文学的历史叙述常以重大政治事件为标志,这种方式暗示了政治和文学的主从关系,这是不正常的。
这揭示了当代文学发展中的问题,并说明它长期以来仍然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中。
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当代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讨论,但这些讨论的目的都是如何更好地为政治服务,而不是关注文学本身的问题。
第一章:1949年至1966年的文学思潮1.历次文代会的评介2.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3.对XXX的《红楼梦》研究进行的批判运动4.关于XXX的批判5.提出并贯彻“双百”方针在建国初期,中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一、三次批判文艺运动: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2、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1954年,李希凡、蓝翎(“两个小人物”)《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提出批评。
二、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a、干预生活;b、写人性、写爱情·《重放的鲜花》(名词解释)是一部多人作品合集。
五十年代中期,在双百方针鼓舞下,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创作了“干预生活”的作品。
后来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他们受到严厉的批判,作品被打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到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左泥,吴真从这些作品中选取了王蒙、流沙河、刘宾雁、耿简、邓友梅等17位作家的篇章,编辑为《重放的鲜花》出版。
三、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1、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
旨在克服文艺界“左”的倾向,正确认识和解决艺术民主和艺术规律两个重大问题,并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2、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是一篇建国以来对知识分子做出全面估计、正确评价的光辉文献。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邵荃麟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四、“人物状态”——中间人物是指介于先进人物和落后人物中间的人物,即梁三老汉、亭面糊(盛佑亭)、赖大嫂、小腿疼、吃不饱、严志和等艺术形象。
反面人物:张灵甫,余永泽。
五、赵树理小说艺术特色(举例论述)1、人物塑造:(1)给人起外绰号(《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三里湾》糊涂涂、常有理、能不够),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画龙点睛。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写人。
(4)利用道具塑造人物。
2、语言特色——群众语言的运用: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
3、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1) 故事完整,头尾齐全。
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⑵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
不仅增强作品的波澜和布局上的变化,而且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组成生活众生图。
(3) 经常采用“扣子”和“卖关子”的手段。
如《登记》。
·《三里湾》是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小说。
六、柳青《创业史》人物形象塑造(举例论述)1、三大能人:郭世富:老奸巨滑,公开对抗,善于进行合法斗争,是农民中自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
姚士杰:阴险毒辣,表面老实,暗使阴谋,习惯于背地里较量,是反动富农,敌对阶层。
郭振山:自私、雄心勃勃,既善于隐蔽又锋芒毕露,是党内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
2、梁生宝:是一个理想的农村新人形象,是农村大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既踏实肯干又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的典型。
他性格顽强坚毅,忠厚善良,坚持走集体致富的道路。
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农民式的质朴与革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
在他身上体现出作家的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理想化色彩。
a、献身的精神。
这种献身的精神最初来自于自己切身利益的长久不能实现的希望终于得到了实现。
从而使自己对集体充满了信赖。
b、无私的品格。
这种无私的品格,在《创业史》中,集中地体现为梁生宝与梁三老汉的冲突,体现为梁生宝放弃对改霞的情爱。
☆梁生宝的情爱生活凸现了他的道德境界。
3、梁三老汉: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
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
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的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
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
如他时刻关注互助组的命运,为进山割竹子的梁生宝担心,几次偷看新法育秧,对梁大老汉和王瞎子退出互助组没有好感,反映了梁三老汉一方面不满意梁生宝,一方面又希望梁生宝成功,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
七、梁斌《红旗谱》朱老忠人物形象:朱老忠,这是一位处于20世纪新旧时代交替期的农民英雄典型形象。
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
第一,反抗性。
少年时代家破人亡的悲剧,铸成他对地主的深仇大恨和强烈的反抗性。
这种反抗性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
第二,侠义性。
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
他救危扶困,资助江涛上学,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
第三,人生的磨难和斗争使他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坚韧性。
他的身上既保留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
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斗争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
八、孙犁“荷花淀派”小说1、孙犁,1913年生,原名孙树勋,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荷花淀》,着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短篇小说《山地回忆》、《吴召儿》,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2、艺术风格:①?纷然多姿的妇女形象塑造;?②?浓郁的抒情格调;?③?散文化的小说结构;?④?白描的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九、茹志鹃小说思想艺术创作特色:①?在选材立意上,茹志鹃小说大多没有选取生活中复杂重大的斗争,也不表现开阔的场景。
她善于选择生活中实有特征的横断面,以小见大,反映出时代生活的特征。
?②?在人物塑造上,茹志鹃笔下的主人公,不是高大的、叱咤风云的英雄,而是普通人。
他们多是思想性格正在发展和成长中的人物,既使写到先进英雄人物,也着重表现人物性格中平凡的一面。
③?在表现手法上,茹志鹃小说多采用精巧的构思,合理的布局,并擅长深入细致的心理刻划和象征性的细节描写,以烘托人物形象的精神世界。
?④?茹志鹃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细腻深沉的情思,清新俊逸的风格,使小说意境优美,格调秀雅,象散文诗一般。
·《青春之歌》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成长的长篇小说(林道静)十、十七年诗歌·政治抒情诗(名词解释):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概念则大约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
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
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
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语词。
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郭小川:1、生平:1919—1976年,河北丰宁县人,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
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进入创作旺盛期。
50年代写有《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和抒情诗《望星空》。
60年代创作了《厦门风姿》《乡村大道》《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西出阳关》,形成雄浑而深遂的艺术风格。
“文革”期间,创作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心怀隐忧,深沉而悲慨。
2、郭小川诗歌的总体特色:a.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
作为一名“战士诗人”,郭小川的诗歌始终响应时代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
b.闪耀着哲理的火花。
郭小川善于将对社会人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凝炼为哲理性主题,许多诗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c.诗歌形式多样。
继承感物言志的诗歌传统,对各种诗歌体式进行了尝试,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等形式。
·闻捷歌唱新疆各族人民新生活的《天山牧歌》(代表性诗集);田间描绘蒙古草原巨大变化的《马头琴歌集》。
十一、十七年散文·杨朔的代表作品:《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等散文名篇。
杨朔追求散文的诗意美,常常在寻求诗的情调。
他的散文总是诗意葱胧,沁人肺腑。
(1)他的诗意美常常从平凡的事物或美丽的奇景中表现出来。
(2)他的散文往往立意精深,形象新颖,生动逼真、传神,二者往往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相映照,形成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
(3)他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十二、十七年戏剧·1958-1962年间,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高潮。
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曹禺的《胆剑篇》(描写吴越战争)等。
其主要内容:一是为历史人物翻案(《蔡文姬》为曹操翻案,《武则天》为武则天翻案);二是以发掘历史精神鼓舞今人;三是总结历史经验以警后人;四是歌颂历史人物。
·《茶馆》的主要艺术特色:1.采取反描法,描绘了三个时代三个社会;2.使用侧面透露法,选择茶馆这个窗口来透视整个中国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a.富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b.茶馆是三教九流汇集之处,可以容纳各种人物。
c.茶馆是社会的窗口,可以窥见都市生活的一斑。
3.人像展览法来结构戏剧。
a.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从壮年到老年,贯穿始终;b.次要人物二德子、唐铁嘴、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则父子相承。
c. 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这样既写了人物,又表现了时代。
d.其它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田汉《关汉卿》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和话剧加唱的形式。
十三、“文革”时期的文学1、1966年2月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江青的“文艺黑线专政论”2、名词解释:革命样板戏——原指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推出的一批优秀作品,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