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崇尚古人死后灵魂不死的观念

合集下载

(知识积累)下元节民间传统活动

(知识积累)下元节民间传统活动

下元节民间传统活动这一天,民间一般有修斋设醮和享祭祖先两大项活动,目的都是祈愿神灵。

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黄昏,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枯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

下面是我收集推荐的下元节民间传统活动,欢送阅读参考。

下元节民间活动斋设醮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

道教认为但凡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

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略有三种,一设供斋。

即设坛供斋蘸神,借以求福免灾。

古代结坛方法有九种:上三坛为国家设之,中三坛为臣僚设之,下三坛为士庶设之。

后世设坛渐弛。

供斋可“积德解愈〞;二节食斋。

古人于祭祀之前,应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求外者不染尘垢,内那么五脏清虚,洁身清心,以示诚敬,称为斋戒。

斋戒可“和神保寿〞;三心斋。

心斋可“夷心静然〞。

另一类大概有九:一粗食、二蔬食、三节食、四服精、五服牙、六服光、七服气、八服元气、九胎食。

除此之外,如持诵、忏法、祭炼等一切法事,也都包括在修斋范围之内。

享祭祖先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富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

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

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

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

原始人认为万物均有灵魂,人的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存在。

由于人类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双重构造,即肉体构造和灵魂构造,因此认为肉体可以死亡,灵魂永远活着,这就是“灵魂不死〞的观念。

正是这种人的灵魂观导致享祭祖先习俗的盛行,为了祈求先辈的灵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孙后代,使他们免于灾难和不幸,人们为祖先亡灵举行祭祀活动。

一般来讲,对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庙,国家有宗庙,民间各有祖先堂、家庙,通过祭祀,祈求福禄祯祥。

全国各地在具体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习俗.山东省邹县民间,在下元节这天,要专门建醛设宴,祭祀祖先。

闽南葬礼习俗

闽南葬礼习俗

闽南葬礼习俗泉俗凡己50岁或做“公(爷爷)妈(奶奶)辈”者,在病危临终之际,均要“上厅边”,即让其卧于本家或祖厝厅堂边由四块床板临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儿孙,媳妇都守候在旁送终。

死者即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更换寿衣,穿上鞋袜,动作要快,如迟至断气后,有“死者得不到”之嫌。

死者寿终正寝后,当即用其被单复盖躯体与面部,亲眷围尸恸哭,治丧即告开始。

孝男出门,自池旁、埂边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块,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于尸体脚端处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为安”,并置米饭一碗,上插竹筷一双,称“脚尾饭”,或叫“辞生饭”。

亲眷要不断地续香,焚烧冥纸(说是阴间使用的纸币),为死者前往阴间准备足够的“盘缠”。

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须点白烛一支或油灯一盏,要注意不使熄灭,称“点脚尾烛”。

如再加上早在死者生前为备“百年”之后启用所“竖”之“生寿”(俗称“起大厝”),以及寿终之后“做功德”时所焚烧的纸糊大厝(内有纸糊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佣人、汽车等),可谓是对死者的衣、食、住、行诸方面都考虑到了,而且类似的做法,在整个丧葬仪礼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出现。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一块白布,或于原贴红联处覆盖白纸,让周围的人们都知道,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

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

我国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联婚就成为加强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间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感情纽带。

故《礼记.昏义》在记述婚姻的功能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合二姓之好”。

但联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产生波折。

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怀疑女儿在夫家受虐待而死于非命(有的也确为事实),就纠集人马前往亲家“吃人命”的事时有所闻。

因此民间在为女性长辈举办丧事时,十分注意姻亲关系,并形成了一些相应的习俗,这在新编的《安溪县志. 风俗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收殓前,孝男年长者要手提小桶,领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门口,取水一碗进屋洗尸,余水倾倒门外,然后为死者举行“辞生祭”,即可入殓。

中国丧葬文化研究

中国丧葬文化研究

当人呱呱坠地,发出第一声嘹亮的哭声,既是生命的展开也是死亡之旅的开始,所以恩格斯说:“生就意味着死。

”①生与死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每个活着的人都将面临死和走向死,弗洛姆对此有精辟论述:人,无论是类人或个人,一旦降临斯世,便被“抛入动荡不定、开放无拘的境遇之中。

其间仅有一点是确定的:过去以至未来的尽头——死亡。

”人的一生由许多不确定性事件组成,惟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西方文化更认同这一点。

西方文化源于西伯来文化和希腊理性精神,有着深层的悲剧意识。

历代哲人不仅从理论方面对死亡进行了系统阐释,而且在实践方面也创造了流传千古的典范,如苏格拉第、布鲁纳等以他们自己的生命丰富了死亡的内涵。

基督教或天主教,更是以死亡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宗教,使西方人能更坦然地讨论死亡问题,从“死”的思考悟出“生”的理性,从死亡教育推展到生命教育。

与西方悲剧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更多乐观情绪,对死亡采取回避态度,这与儒文化重生轻死的传统有关。

美国文学家艾略特把死亡教育和性教育看成是同等重要的大事,而中国传统对此两者都讳莫若深,认为性是肮脏的、死是不吉利的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中国人的死亡观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谓人如果连“此生”都照顾不好,何谈照顾“来世”。

孔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务本求实,关注现实感性生命的愉悦,对生活负责,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寻,而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及死后世界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的这种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

所以,中国人表面上乐观坦荡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对死亡的深深的悲哀和恐惧,因为“死”就意味着对“生”的彻底否定,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这对于注重现实的中国人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所以,死亡是中国传统文化忌讳的话题。

笫一节丧葬概说一、丧葬习俗的产生丧葬习俗的产生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

中国古代魂葬礼仪

中国古代魂葬礼仪

中国古代魂葬礼仪
中国古代魂葬礼仪是一种特殊的葬礼方式,它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继续存在,因此在葬礼上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来保证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

魂葬礼仪的主要做法是将死者的尸体放入坑中,然后在坑边建造一座墓室,墓室内有炉火,还供奉有死者的骨灰和遗物。

在每年的祭祀日,家人会点燃炉火,给死者烧纸、烧香,祭拜死者的灵魂,并向祖先祈求保佑。

魂葬礼仪认为,死者的灵魂是需要得到安抚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灵魂得到升华,成为祖先中的一员。

因此,魂葬礼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也是维系家族血脉和家族信仰的方式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魂葬礼仪是一种独特的葬礼方式,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死亡和灵魂的认识和信仰。

- 1 -。

中国古代的生死观与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生死观与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生死观与宗教信仰生死,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重要话题。

中国古代人民以天地自然为依托,形成了独特的生死观和宗教信仰。

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生死观和宗教信仰进行探讨。

一、中国古代的生死观中国古代的生死观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古代人认为,人之生产、生长、死亡和永恒,都受着天地万物的支配。

同时,古代人民还把自己的生死与个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强调在生命有限的地球上,要做出光辉的业绩,在死后却能“不死”。

在古代,人们通常认为死亡是生命结束的开始。

因为人对未知的恐惧,所以死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为了摆脱这种恐惧和无知,古人们通过宗教信仰来寻求希望以及对生死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诗歌、文学和哲学中,古人们常常会把死亡比喻为返璞归真,即回归到最初的状态,从而解脱人生的纷扰和痛苦。

并在古代人们还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死亡并不意味着孤独。

死后还有祖先,他们会陪着自己。

人们把家族墓地看作一件尤其重要的事情,这样一来,每位祖先就不再独自孤单,而是得以在墓地里与其他祖先相聚。

二、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古代中国并没有像东西方的其他文化那样有严格的宗教体系,而是多元的。

尽管有神明和以人格神为代表,如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等人的宗教信仰,但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关于天地、万物和祖先的信仰。

在古代,人们认为天是所有景物和事件的源头和主宰;地是天之子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地的滋润;而宗教信仰中的祖先信仰则是家族传承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祖先的尊敬,不仅是家族传统的继承,更是对祖先优越血统的认同,是表达对祖先恩情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宗教信仰中,人们常常会选择和崇拜一些特定的神、祖先或崇拜天地。

在夏商周时代,神明的名字往往与其所管辖之事物有关,以表达彼此的联系。

如阴山神是山神,九皋鹤是鸟神,瑶池仙境是女性所崇拜的地方。

相信神明会神通广大,所以老百姓在祈祷上,对于神明的恳请也很谨慎,以免惹恼神明而带来危险。

由一项汉代葬俗浅析汉代人的灵魂观念

由一项汉代葬俗浅析汉代人的灵魂观念

由一项汉代葬俗浅析汉代人的灵魂观念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葬俗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灵魂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通过对汉代葬俗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汉代人的灵魂观念。

一、汉代灵魂观念的来源汉代的灵魂观念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在先秦时期,儒家提出了“重精神,轻物质”的思想,认为人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物质只是它的附庸。

在灵魂方面,儒家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并可以存在于世界各地。

而道家则认为灵魂可以在死亡之后成为不死之身,成为神仙或者如道家所讲的“长生不死”。

二、汉代葬俗的分析1、丧礼在汉代,丧礼十分重要,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丧期阶段、归葬阶段。

在准备阶段,家族成员要准备好祭品、服装等物品,准备迎接亲属的灵魂回到家族的祖坟之中。

在丧期阶段,亲属要遵循丧制,摆放祭品并进行各项仪式,以示对逝者的敬意。

在归葬阶段,家族成员要将逝者的遗体安葬在祖坟中,并为其塑造木、土、石像等,以保全子孙的骨肉。

2、俗葬和封建祠庙在汉代,俗葬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人们会将逝者安葬在墓地或者冢墓之中,以便家族成员在未来能够进行祭拜。

此外,封建祠庙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葬俗。

祠庙是特别为某一位封建君主或其他有特殊功勋的人而建造的,家族成员可以在祠庙前焚香祭拜。

3、灵魂的返乡和分离汉代的灵魂观念认为,人的灵魂在死后可以保留并返回故乡。

因此,家族成员在为逝者安排墓地的时候,通常选择离家较近的地方。

此外,汉代人还认为,灵魂不仅可以返回故乡,还可以在地下重获新生。

他们认为,逝者的灵魂在死后会经过地下的“轮回”,以获得“新生”的机会。

因此,在灵车陪同下,逝者的灵魂被送到冢墓中,等待重获新生的机会。

最后,从汉代的葬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灵魂的思考和观念。

他们认为人类的灵魂是不会死亡的,它们可以在死后返回故乡,也可以在轮回中获得新生的机会。

汉代葬俗的观念虽然是基于列传和诗歌等文献记载的情况下,既可能是借助于宗教的力量而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的,也可以看做是当时人民生活和文化的体现。

丧俗操办程式

丧俗操办程式

传统丧俗程式葬俗来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是灵魂崇拜的产物。

关于灵魂不死的观念,恩格斯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外部世界的关系。

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动着,那么久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灵魂观念产生后,再远古人看来,死亡并不意味着烟消云散,它既是现实生活的终结,同事也是另外一个世界上生活的开端。

再死者上路之前,家人和亲朋要精心打点行装,举行送别仪式,形成了一套丧俗程式。

下面就传统的丧葬操办程序作简单介绍。

一、繁缛的丧仪1、初终:当病人垂危时,家人保持安静,不准喧哗,大家围坐在病人周围,观察其手足,在病人还有一口气时,问其还有什么话可遗嘱。

然后在病人的口与鼻之间放一团棉花,当棉花团不动时,标志病人已气绝身亡。

当确知病人已亡,在场的家人亲属要号哭呼叫。

特别注意,男者死在女者手中,女者不要死在男者手中。

即病人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要握住丈夫、父亲的手;而丈夫、儿子不要握住妻子、母亲的手,否则不吉利。

病人咽气前要抬在铺有甘草的门板上,放在地上设尸床,男者尸床设在正庭左侧,女者尸床设在正庭右侧。

如果家中还有死者的长辈,死者的尸床不设在正庭,而设在侧庭。

若病人咽气在炕上,埋葬时要起殃,用刀破炕皮(一般有阴阳先生完成)。

2、沐浴:当病人断气后,要给死者擦洗身体,梳理头发、胡须和修剪指甲。

修剪的指甲不要扔掉,装在小布袋中放人棺材。

3、更衣:将死者沐浴后,给死者穿上寿衣,有的在病人垂危时就给病人穿上寿衣。

寿衣少则五件,多则七件。

寿衣上不用扣子,不系带子,不用领子。

(传说扣子、带子、领子对后人不吉利)4、开殃单:设尸床后摆放供品,设焚纸盆和香案。

同时请阴阳择日,并根据死者出生年月日开出路单(殃单),同时择出安葬日。

中国丧葬文化的起源

中国丧葬文化的起源

中国丧葬文化的起源中国丧葬文化的起源殡葬文化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中国丧葬文化的起源吧!人类殡葬的历史,如同人类诞生的历史一样,古老而久远。

它伴随着人类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历程,既受着人类发展的制约,又受着人类发展的促进。

对殡葬的起源,人们的说法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1.人类的本能意识人类初期,当活着的人看到死去的人再也无声无息时,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原始的、朦胧的意识,认为这种无声无息是人生不可挽回的转折,人人都会遇到,应当采用一种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置。

这种处置,除因当时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外,还会因或对死者的亲恋、或对死者的怜惜、或对死者的恐惧、或对死者的憎恶等而有所不同,有的可能往死者身上盖些柴草,有的可能往死者身上堆些土石,有的会将死者拉到隐蔽一些的地方。

也有的可能会弃之下管而另外择地而居,总之,人们会根据对死者的态度和认识,采取一些有当时认为是恰当的方式予以处置。

这一方面是出于人的本能,另一方面也是人们为了保持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考虑日后自己死去的归宿而采取的一项社会措施。

2.灵魂观念的影响当时人们受落后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认为人的灵魂是永存的,人死灵魂不死,对于后代既可以降福,也可以施祸,关键是要看对死者的态度和安葬的方式、如果死者满意,活者也就可以相安无事,反之就会给活者带来灾祸。

从这个意义上说,丧葬产生于最初人们的灵魂观念。

古老的中国就是在这种灵魂观念的影响下,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进化,逐步形成了中国丧葬的传统特征:厚葬、隆祭、久祀。

在灵魂不灭的观念支配下,人们对丧葬的认识越来越具体、越全面,越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多新奇多样的丧葬形式,开始追求墓室的精良、葬品的丰盛、葬礼的隆重。

并开始流行殉葬奴隶、合葬夫妻,出现了数十代于一地的家族墓地,产生了祭祖,要上溯数十代的习俗等,给古老的丧葬深深地打上了灵魂观念的印记。

3.宗教信仰的产物殡葬的起源和发展,除了人的本能意识和唯心的灵魂不灭观念的因素外,还有愚昧落后的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崇尚古人死后灵魂不死的观念,遵行儒家倡导的孝道,又盛行鬼神迷信。

社会风气以大操大办丧事为孝,不如此为不孝;丧家也以为不如此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悲哀,不能表达自己的遵礼尽孝之心和求得逝者灵魂的保佑。

在闽南人的传统观念中,死去的只是死者的肉体,活着的则是死者的灵魂。

民间又认为,人活着的时候,灵魂主宰着自己的肉体,不能支配他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着,它离开自己的肉体,能影响甚至支配还活着的人,能给他们带来灾祸,也能给他们带来幸福。

亲人之灵保佑子孙后代。

灵魂是令人敬畏的。

死者的灵魂居住在另一个世界――地府,过着和活人没有两样的生活,要吃要喝要穿要住要钱花,逢年过节还要回到原来的家里到处走走看看。

这种"灵魂不死"的观念起源于远古的原始人类,当今天的现代人还常常为在梦中与死去的亲友相会而心挂震撼的时候,就不难理解远古的原始人类日在梦中会见死者而产生死者灵魂不死的念头了。

灵魂不死的观念不只根扎在闽南人的传统观念中,在中国,在全世界,这种灵魂的信仰和崇拜都是普遍的。

只是西洋人以为死者灵魂上了天堂,由上帝供养,吃"大锅饭";而中国人则以为死者在阴间地府的供养,全靠活着的家人供奉。

无人供奉者则成为俄鬼,作祟于人。

闽南每年旧历七月的普渡,就是敬供这些无人祭扫的俄鬼,祈求他们不要作祟于己罢了。

"灵魂不死"、"阴间地府",现代人听起来,真是神话故事,或者是像"飞碟"、"外星人"一样的现代传闻。

但是,在闽南人的传统观念里,则是千真万确,至少也是应该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的事。

死者灵魂既然不死、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了,所以闽南人不称死亡为死,而称为"老了"。

在这里,"老"就是"终结"的意思、"老了"意即死者的灵魂结束了它在人问的存在阶段,但是没有绝灭。

在传统的灵魂不死的观念上,佛教、道教起了重大的影响。

在闽南人传统观念里,死者的灵魂还得再受摆布,面临着令人诧异的悬殊命运:虔城从佛的死者,灵魂直上西天净土的极乐世界;得道成仙的,则定居仙岛神山,都可享乐;凡人落入阴间地府,一律被押往地狱,接受十殿阎罗王的审判。

依平生善恶判处,善者直送第十殿,投生为人;生前有罪恶者,依次过十殿审讯,历尽惨绝人囵的酷刑后,或投生为牲畜,或投入最底层的地狱,永受折磨,不得投生,惨不可言。

地狱之说原来自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说,道教接过此说,对地狱作了更详尽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描绘。

民间不敢奢望自己的亲人死后能成仙成佛,唯恐
死者灵魂在阴间饱受折磨,无不希望死者灵魂早早免罪投生为人。

闽南人说死为"过身",就有祝愿死者灵魂安然投生人性的含意。

"过"即"转移","身"为"身体"或"身孕";闽南话称妇女怀孕为"有身","过身"即灵魂已转世投胎,重新获得新生,不受地狱之苦了。

这不死的鬼魂,恐怖的地狱,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先人,为历久不衰、五彩纷呈的闽南传统丧礼,奠定了信仰基础。

丧礼起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

远古的原始人类在形成灵魂不灭观念之前,不埋葬死者,无礼可言。

《孟子?滕文公》篇说;"盖上世尝有下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把死去的亲人的尸体随随便便扔到荒野山沟里。

原始人类的灵魂观念形成以后,才埋葬死者,并举行仪式,安抚灵魂,安排死者死后生活,形成丧礼。

我国考古挖掘发现:距今约18000年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并随葬石珠、骨坠、有孔鲁牙等装饰品,尸体周围地上撒上红色的赤
铁矿粉末。

这是我国最早的葬俗遗址。

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化,葬礼日愈繁琐,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对丧礼作了规范,形成一整套礼仪――周礼之丧制,是帝王将相丧葬之礼。

周朝时,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极重丧礼,发表论述丧礼的著作最多。

这些著作分别收辑在儒家论礼的《仪礼》、《礼记》中。

这两部书与《周礼》被后世称为"三礼"。

"三礼"记载的丧葬制度和论述的各项丧葬礼仪规范,为后世所沿袭。

后世流行的葬前礼仪、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丧礼,基本程式都出于"三礼"。

儒家极重丧礼,同时又提倡孝道。

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把"孝"的内容概括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儒家的另一祖师爷孟子甚至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

"把治丧抬高到比赡养更高的位置,成为衡量孝的最高准绳。

儒家后来被中国历代封建帝王所独尊,其学说儒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理论,儒家的道德伦理也成了社会的准则。

儒家将人人应尽的"孝"和统治阶级的
"礼"结合起来,按官家的礼办丧事就成了每个人都要*的了。

原来民间朴素的灵魂崇拜,变成充满繁褥礼仪的"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表孝心的竞赛。

佛教的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发展了灵魂的"来世"迷信。

人们不再只为亲魂在阴间的供养操心尽孝,开始担忧阴间的阎王。

判官、小鬼对死者灵魂的虐待、迫害和死者灵魂不能投生人世。

从此隆重的善待死者的丧礼中又增加了侍鬼神的内容。

闽南的传统丧礼沿袭儒家以"孝"为核心的周礼丧制的基本程式,以厚葬死者和做佛事敬鬼神为基本内容。

千百年来,闽南传统丧礼,结合了地方色彩,仪式有所简化,但是事鬼神之风却更强盛了。

灵魂不灭和宗教迷信观念始终支配着人们在丧事中的活动。

死者的死亡被当作死者灵魂的生活转折点――阳世生活的结束,阴间生活的开始。

面对死者的遗体,人们以人礼待之,孝敬以四季衣裳、丰盛宴席,痛哭惜别,为他送行;对于死者的灵魂,又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设想灵魂在阴间生活的需要,而加以安排,以鬼礼待之,焚烧纸做的奴仆、楼宇巨宅、车马轿、成箱的纸钱…以尽孝心。

这种"视死如生"、"事死如事生"的做法,是闽南传统丧礼的基本原则。

阴间的社会,历来传说和人世一样有种种弊病。

人间的包公,传说死后成鬼王,也只管十阎王殿之一。

即使最公正严厉的十大地狱的鬼官,也贪赃枉法,更不用说小鬼们的歪心了。

善魂怕吃冤狱,恶魂惧受酷刑,丧家敬奉鬼神,以求保佑死者灵魂早日超生的丧礼,在人一死就举行了,一直贯穿整个丧期。

佛教说诵经可以赦减灵魂的罪恶,于是请僧诵经之风盛行。

佛经上一个有功德的佛教徒,曾打入地狱,救受难的母亲,于是请僧人做法事"破地狱"拯救亲魂之风再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