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品德小故事资料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导读:本文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容易发怒,乃薄福相】韩忠献公曾经说:“无论遇到君子或小人,都应当诚恳对待他们。
当我们确知对方是小人,只要浅交就行了。
”一般人对于小人欺侮自己的情形,一定要暴露出来,好让大家斥责他,只有韩忠献公不这么做。
他的智慧足以明辨小人的奸诈,然而,他却时常坦然承受,而且不曾表现难看的脸色。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原文是:“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如果遇到一点点不如意,便立刻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这表示没有涵养的力量,同时也是福气浅薄的人。
所以说:“发觉别人的奸诈,而不说出口,有无限的余味!”【容之一字,众妙之门】宋朝的富弼教训子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
如果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那一事办不好呢?”富弼年轻时,有人骂他。
那个人说:“我在骂你!”富弼回答:“恐怕骂的别人!”那人又说:“称名道姓地骂你!”富弼回答:“普天之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骂的人听了,觉得非常惭愧。
颜光衷说:“忍这个字最难了!能容忍时,品德和度量必定很大。
到了不能容忍时,已经充满着骄傲和权贵的气息了。
从前有人写了一首诗:‘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生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这句话讲得太有道理了。
韩信因为忍受胯下的耻辱而称王,后来又因羞辱绛哙而毙命。
饮酒到满量,自然不能再增加了。
”【受屈无争,还米不受】汉朝时,有一个人姓钟名离牧,字子干,是会稽那地方的人。
他年轻时,住在永兴(今浙江肃山县南方),亲自耕种二十多亩田地。
当田里的稻子成熟时,有人来冒认领走,钟离牧也不和他们争夺,完全让给对方。
县官知道这件事,就把那个冒认稻子的人捉了起来,要用国法办他的罪。
钟离牧竭力去救他,于是他的罪才能被赦免。
那个人免了罪以后,带领妻子把起初冒领来的稻子,舂打成三十多石米,就把米送还钟离牧。
古代诚信故事15个完美版

《古代诚信故事》古代诚信故事(一):诚实守信小张良张良,汉代人,从小就是尊敬老者、信守约定的好孩子。
有一天,张良悠闲地在桥上散步。
有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脚上的草鞋丢到桥下,并且看着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老,就到桥下取回鞋子,递给他。
老人坐在桥头,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说:给我穿上。
于是,张良跪在地上,老人心安理得地伸出脚让张良把鞋穿上,然后老人就笑着离开了。
张良十分吃惊地望着老人的背影。
谁知,那个老人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对着张良招招手,示意张良到他跟前儿去。
xx乖乖地走上前去,老头xx地对他说::我看你这娃不错,值得教导。
五天后天一亮,和我在那里见面。
xx行了个礼说:是。
五天后,天刚刚亮,张良来到桥上,那个老人已经坐在桥并没有等着张良了,老人很生气地说:此刻天已经天亮了,年轻人这么不守信用,和长辈约会还迟到,长大后还能有什么作为。
五天以后,鸡叫时来见我。
说完老人就走了。
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已经先到那里了。
老人十分生气地说:我已经听见三声鸡叫了,你怎样才来,五天以后再早一点儿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着那个老人。
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年轻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诺言,说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到。
之后老人又从怀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书,说:读了这本书,就能够成为皇帝的老师。
这话会在十年后应验。
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
说完之后,老头儿就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天亮时,张良看老人送的那本书,原先是《太公兵法》,又叫《黄石兵书》。
张良十分珍惜这本书,认真学习,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并且他还时刻遵守老者的教诲,严格要求自我,立志永远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这样才能让别人信任自我,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
果真,张良之后帮忙汉高刘邦完成了统一大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将领。
古代诚信故事(二):xx的诚信故事战国时候魏国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不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所以魏国迅速强大起来。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

【导语】德育对于⼀个⼈的发展⾄关重要,要从⼩抓起。
下⾯是整理分享的古代德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容易发怒,乃薄福相】 韩忠献公曾经说:“⽆论遇到君⼦或⼩⼈,都应当诚恳对待他们。
当我们确知对⽅是⼩⼈,只要浅交就⾏了。
” ⼀般⼈对于⼩⼈欺侮⾃⼰的情形,⼀定要暴露出来,好让⼤家斥责他,只有韩忠献公不这么做。
他的智慧⾜以明辨⼩⼈的*诈,然⽽,他却时常坦然承受,⽽且不曾表现难看的脸⾊。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原⽂是:“必有容,德乃⼤;必有忍,事乃济。
”)如果遇到⼀点点不如意,便⽴刻勃然⼤怒;遇到⼀件不称⼼的事情,⽴即⽓愤感慨,这表⽰没有涵养的⼒量,同时也是福⽓浅薄的⼈。
所以说:“发觉别⼈的*诈,⽽不说出⼝,有⽆限的余味!”【容之⼀字,众妙之门】 宋朝的富弼教训⼦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
如果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那⼀事办不好呢?” 富弼年轻时,有⼈骂他。
那个⼈说:“我在骂你!” 富弼回答:“恐怕骂的别⼈!” 那⼈⼜说:“称名道姓地骂你!” 富弼回答:“普天之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吗?” 骂的⼈听了,觉得⾮常惭愧。
颜光衷说:“忍这个字最难了!能容忍时,品德和度量必定很⼤。
到了不能容忍时,已经充满着骄傲和权贵的⽓息了。
从前有⼈写了⼀⾸诗:‘少年胯下安⽆忤,⽼⽗圯边愕不平,⼈⽣若⾮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成?’这句话讲得太有道理了。
韩信因为忍受胯下的耻辱⽽称王,后来⼜因羞辱绛哙⽽毙命。
饮酒到满量,⾃然不能再增加了。
”【受屈⽆争,还⽶不受】 汉朝时,有⼀个⼈姓钟名离牧,字⼦⼲,是会稽那地⽅的⼈。
他年轻时,住在永兴(今浙江肃⼭县南⽅),亲⾃耕种⼆⼗多亩⽥地。
当⽥⾥的稻⼦成熟时,有⼈来冒认领⾛,钟离牧也不和他们争夺,完全让给对⽅。
县官知道这件事,就把那个冒认稻⼦的⼈捉了起来,要⽤国法办他的罪。
钟离牧竭⼒去救他,于是他的罪才能被赦免。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韩忠献公以前说:“无论遇到君子或小人,都应当诚恳对待他们。
当我们确知对方是小人,只要浅交就行了。
”一般人对于小人欺侮自己的情形,一定要暴露出来,好让大家斥责他,只有韩忠献公不这么做。
他的智慧足以明辨小人的奸诈,不过,他却时常坦然承受,而且不曾表现难看的脸色。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宽敞;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原文是:“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假如遇到一点点不如意,便赶忙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这表示没有涵养的力量,同时也是福气浅薄的人。
所以说:“发觉别人的奸诈,而不说出口,有无限的余味!”【容之一字,众妙之门】宋朝的富弼教训子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
假如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那一事办不好呢?”富弼年轻时,有人骂他。
那个人说:“我在骂你!”富弼回答:“恐怕骂的别人!”那人又说:“称名道姓地骂你!”富弼回答:“普天之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骂的人听了,觉得非常惭愧。
颜光衷说:“忍这个字最难了!能容忍时,品德和度量必定很大。
到了不能容忍时,已经充满着骄傲和权贵的气息了。
从前有人写了一首诗:‘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生若非观岁暮,淮阴为必减文成?’这句话讲得太有道理了。
韩信因为忍受胯下的耻辱而称王,后来又因羞辱绛哙而毙命。
饮酒到满量,自然不能再增加了。
”【受屈无争,还米不受】汉朝时,有一个人姓钟名离牧,字子干,是会稽那地方的人。
他年轻时,住在永兴(今浙江肃山县南方),亲自耕种二十多亩田地。
当田里的稻子成熟时,有人来冒认领走,钟离牧也不和他们争夺,完全让给对方。
县官知道这件事,就把那个冒认稻子的人捉了起来,要用国法办他的罪。
钟离牧竭力去救他,于是他的罪才能被赦免。
那个人免了罪以后,带领妻子把起初冒领来的稻子,舂打成三十多石米,就把米送还钟离牧。
钟离牧关门不肯收,那个人只好把米放在道路旁边,也没有人去拿取。
古代道德故事

古代道德故事1、孔子七岁之师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2、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3、孙康映雪读书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
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
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
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
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
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
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
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
中国传统道德故事集锦

中国传统道德故事集锦中国传统道德故事集锦包括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国传统道德故事:孔融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篮子新鲜的梨子,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说要把最大的留给哥哥们。
这个故事传达了尊敬和谦让的道德品质。
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宠,经常被派去打柴。
继母朱氏时常抱病,她怕冷,王祥心系母亲,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求福,忽然间身边出现一双鲤鱼,王祥喜出望外,把鲤鱼放入桶中,抱着就往家里跑,一路上大汗淋漓,进屋后将鲤鱼放入水中,水突然腾沸而出,鲤鱼一摆尾巴就跳了出来,王祥以为这是孝感所致,因此格外孝顺继母。
这则故事展现了孝顺和忠诚的道德品质。
囊萤映雪: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这则故事展现了坚韧不拔和勤奋学习的精神。
画龙点睛: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名动一时。
有个游牧出身、不识字钱的人来找他求画一只逼真的龙。
张僧繇当即挥毫作画,在墙壁上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龙,可是却没有画眼睛。
游牧人见了很奇怪地问他原因,张僧繇说:“你若画上眼睛的话,它就会飞走的!”游牧人不信,坚持要他画上眼睛。
张僧繇只好依言画上两只龙的眼睛。
刚画完最后一笔,“轰隆隆”一声巨响,墙壁裂开了,两条龙穿破墙壁飞上天空去了!过路的人无不目瞪口呆。
这则故事告诉人们做事要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
牛角挂书: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有一次他在放牛时坐在牛背上读书入了迷,一不小心让牛落到了人迹罕至的山崖里。
李密凭着精湛的武艺躲避了野兽的追击,终于在三天后被一个砍柴的老人救出。
这个故事展现了李密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
这些故事都是中国传统道德故事集锦中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古代美好品德小故事

古代有许多关于美好品德的小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
1.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述了孔融四岁时,家里有客人带来一篮子梨。
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其他人都很惊讶,问他为什么要挑最小的。
孔融回答说,因为他是最小的,所以他应该吃最小的。
这个故事体现了孔融的谦让和尊老爱幼的美德。
2. 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讲述了王祥在寒冷的冬天为了给生病的母亲捕鱼,用自己的身体融化冰块,最终得到了两条鲤鱼。
这个故事展示了王祥的孝顺和勇气。
3.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光小时候和一群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耍,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大水缸里。
其他小朋友都惊慌失措,但司马光却冷静地拿起一块石头,砸开水缸,成功地救出了小男孩。
这个故事展示了司马光的机智和勇敢。
4. 曾子杀猪:这个故事讲述了曾子为了履行对儿子的承诺,亲自杀了一头猪。
这个故事表现了曾子的诚信和责任感。
这些小故事都展示了古代人们所崇尚的美好品德,这些品德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古代道德故事

古代道德故事
故事一,《劝学》。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叫孟母的母亲,她非常重视教育。
有一天,她看到自家的孩子们在玩耍,便对他们说,“你们知道吗?在东边
有个叫孔丘的人,他非常勤奋好学,每天都在努力学习。
你们为什
么不好好学习呢?”孩子们听了母亲的话,深受感动,从此刻起更
加用功读书,最终成为了后来的孔子、孟子。
故事二,《孝顺父母》。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叫孟子的人,他的父亲去世后,孟子非常
孝顺母亲。
有一天,孟子的母亲对他说,“你知道吗?有个叫顾雍
的人,他在家中为母亲做衣服时,总是亲手剪去衣服上的荆棘,不
让母亲受到任何伤害。
你为什么不学学他呢?”孟子听了母亲的话,深受感动,从此刻起更加细心地照顾母亲,用心孝顺。
故事三,《诚实守信》。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叫管子的人,他非常讲信用。
有一次,他
在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
管子找到失主归还了钱包,失主非常感动,送给了他一笔钱作为酬谢。
从此以后,管子更加坚定地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和信任。
这些古代道德故事,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勤学好问,孝顺父母,诚实守信,这些道德品质是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和践行的。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古代道德故事中汲取智慧,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明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母严格教子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都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又是同胞兄弟,因同是理学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二程”。
“二程”的母亲侯氏,一共生过六个男孩子,只剩下程颢、程颐二人,其他都夭折了。
侯氏自然非常疼爱兄弟俩,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哥俩身上。
但是她深深懂得“慈母败子”的道理,从不娇惯溺爱。
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只相差1岁,在他们蹒跚学步的时候,常常摔倒在地,乳母要上前扶报,侯氏劝阻说:“不要管他们,让他们自己站起来。
”然后,又对孩子说:“你们走路时,慢一点就不会摔跟头了,你们试试看。
”吃饭的时候,孩子爱挑吃挑喝,乳母就想由着他们的性子来,专门给他们爱吃的饭菜,侯氏制止道:“对小孩子不能惯,你惯什么毛病就会有什么毛病。
小时候养成挑吃挑喝的毛病,长大后怎么办?”在母亲的严格教育培养下,“二程“从小就养成了很好的习惯。
司马光教子节俭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
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
他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
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并明确指出: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
他告诫儿子:“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
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四、成吉思汗母亲教子团结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首领、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父亲也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在一次部落纷争中被人杀害了。
成吉思汗的母亲只好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流浪在芒芒草原上,忍饥挨饿,备受煎熬。
她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儿子成吉思汗身上。
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夫人为了教育年幼的几个孩子,经常讲自己母亲教育孩子们要团结的故事。
她说:“记得有一天,你们的外婆阿兰阿豁看到五个儿子不团结,便拿出五支箭,让五个儿子分别去折,他们很容易就折断了。
后来,她又拿了五支箭,捆成一束,让他们折,结果谁也折不断。
这时,外婆就对她五个儿子说:“要知道最好的摔跤手,敌不过人多;最好的马,也经不起百条鞭子抽打。
只有团结起来,握成一个拳头,才有力量,才能战胜敌人!”在母亲的教育下,成吉思汗茁壮成长,后来成了“一代天骄”。
五、鲁迅母亲的启蒙教育鲁迅的母亲鲁瑞,生长在浙江省绍兴乡下一个叫安头桥的农村。
她心地善良,待人和气,是一位坚毅、开朗的妇女。
她爱读书,能看报,记性也好,记得农村中许多带有田野香气的童谣、谜语和故事。
只要一有空,她便绘声绘色地讲给儿子听:“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船看姣姣;四月麦出换鸡毛,五月车水戴凉帽;六月种田睡午觉,七月小鬼打虎跳;八月钱塘看大潮,九月重阳去登高;……”母亲一个个生动、淳朴、风趣的民歌和民谣,使童年的鲁迅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也开启了他童稚的心灵和智慧。
鲁迅10岁的时候,父亲不幸病故,家境更加困难了。
鲁迅要离家外出求学,母亲很赞成和支持儿子的主张,她觉得,儿子是一个很有主见和有意志的孩子,离开家她是放心的,外出求学能使儿子更坚强、发奋。
母亲的性格、品德,给以鲁迅以深刻的影响,母亲的热切期望激励他奋斗了一生。
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
“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
“我不买”。
绅士回答说。
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
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
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
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
“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
“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
“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要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
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
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明代学士解缙的故事解缙巧对讽权贵明朝翰林大学士解缙堪称诗词名家,他自幼聪明好学,7岁能诗善文,且生性刚直。
一次,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有此高才,他宴请几个权臣显贵作诗,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想有意当众奚落他一番。
解缙来到李府,只见大门紧闭。
家人说主人吩咐要他从小门进入,他站在大门口硬是不走小门。
李尚书闻情走来大声说:“小子无才嫌地狭”;解缙即答:“大鹏展翅恨天低。
”尚书听了大吃一惊:呵,这小子口气倒不小,忙命人打开中门相迎。
刚入席,一权贵便想借题嘲笑他母亲在家做豆腐,父亲挑上街叫卖的贫寒身世,对他说:“听说才子能出口成对,今日请你以你父母职业为题如何?”解缙听了,明知是奚落自己,不慌不忙地吟道:”户挑日月上街卖;手把乾坤日夜磨。
“众人听了,无不拍案叫绝。
那权贵却鱼骨梗喉似的上下不安。
另一显贵见解缙身穿绿袄,便也出一上联讥讽他:“井里哈蟆穿绿袄”;解缙见那人身穿红袄,灵机一动说出下联:“锅中螃蟹着红袍”。
那显贵听了暗想:这小子好厉害,我把他比作活哈蟆,他却把我比作死螃蟹。
但又无理发泄,只好自认倒霉。
酒过三巡,尚书欲压服解缙,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说:“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听罢,用脚在地上一顿,说:“地作瑟琶路作弦,哪个能弹!”口气比他还高。
尚书奈何不得,啼笑皆非。
这时,解缙举杯祝酒说:“难得今日群才雅集,我愿题赠一联助兴”。
尚书听罢,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解缙挥毫舞墨,然后掷笔大笑而去。
众人走过来一看,瞠目结舌地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一副借物寓讽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郭沫若母亲教子做人郭沫若的母亲叫杜邀贞,四川乐山人。
她教孩子既教知识,又教做人。
郭沫若3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诵了好多首唐诗,其中一首是:“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泪与恨,到地亦无声。
”由于过度劳累,营养又不能保证,杜邀贞的身体十分衰弱,每到秋天,“晕病”就犯了。
当时,郭家人口多,收入少,没钱请医生给母亲治病。
当时传说“芭蕉花”能治晕病。
有一次,郭沫若和二哥出去玩,在迁到四川的福建人的会馆里,他们发现了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兄弟二人便摘了一朵,带回来给母亲治病。
母亲问明了花的来历,从病床上坐了起来,非常生气地说:“你们俩都给我跪下!”并叹息说:“你们竟敢偷人家花园里的花,为娘倒不如病死的好!”说罢,母亲伤心地哭了。
这种刻骨铭心的教育,郭沫若终生不忘。
七、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居里夫人原籍波兰,后为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能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
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到1岁时,就让她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与猫玩;让她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到水中拍水,使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话。
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作画、泥塑,让她自己在庭园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
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兴趣。
她还教孩子骑车、烹调等。
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锤炼了性格。
八、歌德父母教子有方歌德是个独生子,生于德国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父母很疼爱他,对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
父亲经常拉着小歌德到公园游玩,或者到田野里散步。
这些时候,父亲总要教他唱些通俗易懂的歌谣,父亲的用意是想在玩中向儿子灌输一些知识。
母亲的教育艺术更不亚于父亲。
在歌德刚刚两岁的时候,妈妈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先从讲小故事开始,并且形成习惯。
然后给儿子讲一些“长篇”故事。
妈妈讲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她是用一种教学形式来“实施”的。
每当她讲故事的时候,她的“故事教学”不是一个劲的“满堂灌”,而采用像中国章回小说形式一样,每次讲到一定阶段,或是讲到重要转折关头时,就突然停止,宣称“休息”,然后让歌德自己去联想下面的情节发展,甚至让他推想故事的结局。
小歌德总是为此作出各种猜想,有时还跑到奶奶跟前认真商量。
第二天,当母亲继续讲故事之前,小歌德说出自己设想的情节。
他的母亲常常会高兴地叫起来。
父母出色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在文学、音乐、绘画多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歌德8岁时便能精通四国语言,成年后写下了许多名著——如《浮士德》,一直流传于世。
九、马克思教女之道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也是一位非常慈祥的父亲。
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不是一味说教,而是将正确的思想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通过故事启发教育孩子。
在女儿爱琳娜很小的时候,马克思就给她读完了荷马的全部作品以及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
有一次,爱琳娜被马利亚特的航海故事所感动,尽管当时她还不懂船长是怎么回事,但却被故事里的船长的事迹深深感动。
她说,我也要去做一名“船长”。
她问父亲,自己是否也可以“扮一个男孩子”,并“偷偷逃走了去租一艘军舰”。
父亲告诉她说,这当然是完全可以的,不过在计划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不应该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对于女儿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和燕妮总是给予具体又透彻易懂的解答。
孩子提问题,有时提的不是时候,有时讲的过于固执,但谁也没有看见马克思恼怒过,他总是那么温和、有耐心。
虽然,有时他正在忙于其他事情,但只要孩子跑来跑去向他提问题,他都耐心解答,他从来不让孩子感觉到她打扰了父亲。
十、“科学顽童”的科幻童年理查德·费曼曾对原子弹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
他被人们赞誉为“科学顽童”、“新物理学之父”。
他还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科幻童年。
他常常在父亲的膝盖上听父亲读《大英百科全书》里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