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线束布置设计指南

合集下载

汽车线束布置注意事项

汽车线束布置注意事项

汽车线束布置注意事项随着现代汽车安全性、舒适性及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上的电路数量与用电量显著增加,从而使大量线束在有限的汽车空间中如何更有效合理布置已成为汽车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本文以汽车线束布置为中心,对汽车线束布置注意事项作概要介绍。

一、线束固定点布置合理,固定可靠(1)根据线束在整车上的实际安装位置,为了避免线束的低垂、移位,考虑线束的重量、固定方式和固定位置的方便性,线束必须有足够、合理的固定点和固定方式进行固定。

(2)据线束的走向、车身的具体形状设置固定点,在没有支点的直线距离上两固定点间距一般不大于300mm;在钝角拐点位置可布置一个固定点;在直角拐点需布置两个固定点;锐角拐点在线束中避免出现。

(3)据线束的形状、外径大小选择固定卡扣的类型和大小,并满足承受线束重量的需要。

(4)在和其它线束、电器件连接的插接件位置,在插接件前不大于120mm的合适位置,考虑设置固定点。

(5)考虑在支点位置的干线上设置固定点,固定点距离支点不大于100mm。

(6)在固定卡扣的安装方向上,必须有足够的空间以方便卡扣的安装、拆卸。

二、外观整齐、成束配置(1)线束布置应沿边、沿槽(车身上设计的走线槽),避免线束直接承受压力。

驾驶室内不得有线束外露;在可以观察到线束的位置,如:机舱部位,设置醒目的吸引点或醒目的颜色,在此安装的线束不突出、不显眼。

(2)排列方式在投影方向上,按横平竖直的棋盘式排列,避免斜线布置。

(3)与管路的间隙均匀,与周围零部件的间隙合理。

三、线束避免与周围部件干涉(1)不直接和车身锐边接触,一要留有间隙,二要增加保护避免车身锐边损坏线束外部绝缘层,导致短路事故;(2)安装在振动或运动部件上时,应视实际情况预留长度。

此预留长度根据部件振动幅度、运动件的最大运动行程确定。

保证预留长度能够不使振动在线束上转递、不使线束承受拉力。

线束长时间承受振动传递或拉力则可能导致线束内部接点/插接件端子间出现虚接现象。

汽车线束系统如何设计_汽车线束系统的设计方法

汽车线束系统如何设计_汽车线束系统的设计方法

汽车线束系统如何设计_汽车线束系统的设计方法
线束系统作为汽车神经,充当着联系中央控制部件和汽车各用电器的重任,线束系统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安全性。

随着汽车市场的日益火爆,电子电气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子电器的迅猛增加,加上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和排放要求的提高,线束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汽车线束系统的设计变得更为重要和严格。

一、设计流程
线束系统的设计是一项严谨工程,讲究循序渐进,图1是汽车线束系统的设计流程。

二、布置原则
2.1 前期规划
在整车概念设计和结构设计阶段,就要融入线束的整体布置意识,做好前期策划。

蓄电池、保险盒、中央控制部件最好能集中布置,不仅可以节约主干线束成本,减少整车整体质量,提高线束布置美感,还能大大降低火烧车风险率。

2.2 模块化
应根据整机功能与特点做到线束系统的模块化,方便拆装,便于维修,节省车辆保养与维修时间。

图2是一款乘用车的线束系统的三维布线图,共分为发动机线束、起动电缆线束、前部线束、仪表线束、顶灯线束、左前门线束、左中门线束、右前门线束、右中门线束、尾门线束、底盘线束11个模块。

2.3 布置环境
线束布置时应尽量避开锐边、高温、油路、水管、运动部件区域,保证布置可靠性。

若不能避开,则需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如发动机舱内,发动机线束应充分考虑发动机震动、排气歧管周围的热辐射问题,每200mm必须设定一固定点,距离热源应不小于100mm,线束与热源之前附加隔热罩,导线束外用耐高温波纹管包扎。

而车门线束应着重考虑过孔、密封、装配因素等,过孔时采用塑胶保护套,防止线束因磨损造成的功能失效;尽量布置在。

整车线束布置方法

整车线束布置方法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整车线束布置方法:
1. 前期策划:在设计初期,需要对整车的电子元件、电源、控制单元等进行详细的规划,确定线束的走向、类型和数量。

2. 原理设计:根据电气原理图,设计线束的原理布局,包括各电子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信号流向。

3. 三维模型布局: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如CATIA、AutoCAD等,进行线束的三维布置。

这有助于直观地展示线束在整车中的走向,并检查与车体结构的干涉情况。

4. 考虑边界条件:在布置线束时,要考虑车辆的动态特性(如振动、冲击)、温度变化、电磁干扰等因素,确保线束在各种工况下的可靠性。

5. 固定与保护:合理选择线束的固定方式,如线夹固定、卡扣固定等,以防止线束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移位或受到损伤。

同时,要为线束提供足够的保护,如穿管保护、屏蔽保护等。

6. 线束的分类与标识: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区域,将线束分类并做好标识,以便于安装和维护。

7. 模拟与测试: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际测试,验证线束的布置是否合理,确保电气连接的可靠性和线束的完整性。

8. 优化与调整:根据模拟和测试的结果,对线束的布置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满足功能和性能的要求。

9. 试制与验证:在样车试制过程中,对线束的布置进行验证,确保实际效果与设计相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10. 批量生产:在验证合格后,进行线束的批量生产,保证线束的质量和可靠性。

汽车线束布置设计指南

汽车线束布置设计指南

汽车线束布置设计指南汽车线束布置设计是指在汽车的整车设计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布置和安装车辆线束,将电气线路连接起来,保证汽车各个功能系统的正常运行。

一个良好的线束布置设计可以提高车辆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减少电线的损坏和短路等问题。

下面是汽车线束布置设计的一些指南和注意事项。

1.确定线束安装位置:在进行线束布置设计之前,首先要确定线束的安装位置。

为了提高线束的可靠性和易于维修,应将线束尽可能远离热源、震动源和其他潜在的干扰源。

同时,还要确保线束与其他零部件之间有足够的间隙,以免相互摩擦和损坏。

2.细分线束布局:根据车辆的功能系统和电气设备的布置,可以将整个线束细分为若干个子线束。

每个子线束负责特定的功能或设备,这样可以方便维修和故障排除。

同时,还要合理分配线束的长度,避免过长或过短,以免增加线束的阻抗和损耗。

3.路线选择和固定:为了保证线束的安全和可靠,要选择合适的线路路径,并使用适当的固定装置将线束固定在车身上。

这样可以避免线束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晃动和振动,减少对线束的损坏和磨损。

4.弯曲半径和保护措施:在进行线束布置设计时,要注意线束的弯曲半径和保护措施。

线束的弯曲半径应符合制造商的要求,以避免线束断裂和导线磨损。

同时,还要使用合适的保护措施,如软管、橡胶套和护套等,保护线束免受外部环境和其他零部件的损害。

5.电磁干扰和屏蔽:在现代汽车中,由于电子设备的增加和功能的复杂化,电磁干扰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减少电磁干扰,应采取适当的屏蔽措施,如金属屏蔽带、屏蔽罩等。

同时,还要合理选择线束的布置位置,避免线束与其他电子设备的干扰。

6.安全防护和易检修:为了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易于维修,在线束布置设计中要注意安全防护和易检修。

对于一些潜在的故障点,可以设置保护装置,如保险丝和断路器等。

同时,还要确保线束的易于检修,如标识和编号,方便维修人员进行检修和维护。

7.综合考虑:在进行线束布置设计时,要综合考虑车辆的整体布局和功能需求,以及线束的重量、长度、导线规格等因素。

整车线束布置手册

整车线束布置手册

1 、三维布线设计的基本要求⏹(1)、三维线束中每一块线束的分块要合理,走线合理。

三维布线应满足“三维布线执行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2)、线束过孔时要加护套保护。

线束如跨越较长距离,要在线束每隔一段距离加上一个卡子固定,避免线束下垂。

要避免锐角过线,免得电线折断。

⏹(3)、三维布线要与整车电气设计方案和整车电气原理图相吻合。

⏹(4)、三维布线的分块和走向分支要合理,要符合整车线束流水线装配的工艺要求。

⏹(5)、线束在钣金过孔处需设计胶套保护,并保证该处的密封良好。

⏹(6)、在布线位置处若钣金有尖锐棱角,需钣金作翻边处理,避免钣金切割线束。

⏹(7)、线束的固定方式要选用恰当,线束卡口或扎带之间的间距不大于300mm,在特殊环境、结构的地方,应考虑采用线束压板或线束护板进行固定和保护。

⏹(8)、三维布线时需要设定线束所处环境下的包扎方式,设定考虑温度、湿度、穿线空间、振动摩擦等环境因素。

2、三维线束设计要点⏹(1)、设计时要经常与车身、底盘、总布置等部门联系,随时掌握车身钣金、内饰等的修改状况,保持与车身的联系,减少改动量。

便于及时调整三维线束,保证三维线束数据与车身、底盘的各个总成数据一致。

⏹(2)、设计过程中,需要设定线束扎带、固定卡扣和线束固定压板的安装孔位形式,提交相关部门,要求作开孔等方面的结构设计;若卡扣或压板的开孔位置或开孔类型变动,应及时协调通知相关部门作相应的修改调整。

⏹(3)、线束在车上布置应以最小距离为原则,并且,不得在车身内外露。

⏹(4)、线束外径的模拟要以整车原理(导线外径、导线数量)、包扎方式为依据。

所有线束与钣金之间需要预留一定空隙,避免实际生产出的线束外径粗于模拟线束,出现无法穿线的现象。

⏹(5)、布置线束时,尽量按钣金件的形状去顺流走线。

在直径较粗处线束的模拟打弯半径要与线束实际装车时的半径基本保持一致,避免线束模拟长度过长或过短现象发生。

⏹(6)、布置线束时,线束要尽量被车身内饰件和附件遮掩,避免线束影响整车美观性、又利于保护线束。

汽车线束布置设计讲解

汽车线束布置设计讲解

导体
截面积(平 方毫米)
未来线束设计工作的重点:掌握详细的线束参数,使线束设计系统化, 标准化,减少设计的随意性,争取使线束的 寿命与整车一致,减少质量过剩,从而降低 整车成本,实现精益设计。
3
激情 学习 梦想
一、日标线束种类和相关参数
序号
电线符号
1 AV
2 AVS
3 AVSS
4 HDAV
5 CAV
6 CAVUS
7 AVX
9
激情 学习 梦想
1.1 日标线束种类和相关参数
AV线束
标称尺寸
股数/直径 (mm)
导体
截面积(平 方毫米)
大约外径 (mm)
绝缘层厚度 (mm)
成品外径 标准(mm) 最大(mm)
20℃时导体 电阻
mΩ/m
电流限制(A) 线束重量 (g/m)
标准长度 (m)
激情 学习 梦想
1.1 日标线束种类和相关参数
2、具有不易燃性、高强度、耐气侯变化性以及优良的几何稳定性。 3、PVC对氧化剂、还原剂和强酸都有很强的抵抗力。然而它能够被浓
氧化酸如浓硫酸、浓硝酸所腐蚀并且也不适用与芳香烃、氯化烃 接触的场合。 4、生活中常见的PVC有:电缆绝缘、塑料门窗、塑料袋。
5
激情 学习 梦想
1.1 日标线束种类和相关参数
1.1 日标线束种类和相关参数
辐照加工及其应用
电离辐电离辐射射
工艺过程
γ射线
<DIV align=left>有机高 分子材料聚合(或接枝 聚合),杀虫、消毒、 灭菌,抑制果实早熟、 根茎发芽,装饰品材料 改性等</DIV>
电子束
<DIV align=left>高分子 材料交联,表面涂层固 化,废气无害化,半导 体改性等</DIV>

汽车线束设计

汽车线束设计

汽车线束设计汽车线束设计及线束用原材料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

随着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要求的提高,汽车线束变得越来越复杂,但车身给予线束的空间却越来越小。

因此,如何提高汽车线束的综合性能设计便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且汽车线束制造厂家不再单纯地搞线束后期设计和制造,和汽车主机厂家联合进行前期开发成为必然的趋势。

根据几年来从事线束设计和制造的经验,谈谈线束的一般设计流程和设计原则。

一、整车电路设计(一)电源分配设计汽车的供电系统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汽车电器件的正常工作与否和全车的安全性,因此世界各国的汽车线束设计出发点基本都是以安全为主。

整车电气系统基本上由3个部分组成。

1、蓄电池直接供电系统(一般称常电或30电)。

这部分的电源所接负载一般都是汽车的安全件或重要件,主要目的是在为这些件提供电能时尽量少的加以控制,确保这些件即使汽车发动不起来也能短暂正常工作,以方便到站点维修等。

如:发动机ECU及发动机传感器的工作电源、燃油泵的工作电源、ABS控制器的电源、诊断接口电源等。

2、点火开关控制的供电系统(一般称为IG档或巧电)。

这部分电器件基本上是在发动机工作运转的情况下才使用,取自发电机的电源,避免了为蓄电池充电时争电源的可能性。

如:仪表电源、制动灯电源、安全气囊电源等。

3、发动机起动时卸掉负载的电源(一般称为ACC电源)。

这部分电器件一般所带的负载较大,且在汽车起动时不必工作。

一般有点烟器电源、空调电源、收放机电源、刮水器电源等。

(二)线路保护设计线路保护就是要对导线加以保护,兼顾对回路电器件的保护。

保护装置主要有熔断器、断路顺和易熔线。

1.熔断器的选取原则发动机ECU、ABS等对整车性能及安全影响大,另外,易受其他用电设备千扰的电器件必须单设熔断器。

发动机传感器、各类报警信号灯和外部照明灯、喇叭等电器件对整车性能及安全影响也较大,但该类电负荷对相互间的干扰并不敏感。

汽车线束布置设计指南

汽车线束布置设计指南

汽车线束布置设计指南概述本设计指南对新车型线束的布置起指导作用,它概括ZGGC开发车型的线束的固定,走向,分布及其相关附件的选用;同时,该指南也对相关的车型的线束进行了总结。

可以用作后续开发车型的参考。

本设计指南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线束的总体布置;二、前舱线束的布置;三、动力总成线束的布置;四、仪表线束的布置;五、室内线束布置;六,四门线束布置;七、其他线束布置;八、线束固定方式的选择;九、线束布置问题及其解决;十、其他。

本设计指南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所涉及的线束布置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和丰富。

以满足不同车型的开发要求。

第一章线束布置的总体设计一、概述线束是电器的神经系统,对整车电器电子功能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线束布置的总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相关的边界条件,对车身、动力总成、仪表台、底盘、内饰件必须充分、系统的了解,充分考虑各相关件对线束布置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相关件的设计提出相应合理的要求。

同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整车的温度分布和震动,避免线束通过高温区,避免线束剧烈震动。

二、整车电器件的布置分布在整车中,前舱的电器件或者相关件有:动力总成(包括其上的所有传感器和执行器)、蓄电池、冷却风扇、发电机、灯具、压缩机、启动机、ABS 控制器、轮速传感器、雨刮洗涤系统、环境温度传感器、喇叭、防盗喇叭、风扇控制器、电器盒及其他开关和传感器等。

同时,前舱中的温度较高,且运动件较多,在设计线束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情况。

在仪表台的部位通常有:HVAC、音响系统、安全气囊、仪表电器盒、BCM、ECU、TCU、制动开关,电子油门踏板、离合器开关、点烟器、备用电源及各种开关件(如组合开关、报警开关等);地板部分主要的电器件有:电动座椅及加热,电子油泵、安全带开关、后轮速传感器、转角传感器等;顶棚的电器件有:顶灯、电动天窗等;门上的主要电器件有:扬声器、电动窗、门锁、及相关的开关件等;后行李箱部分的电器件主要有:后BCM、停车辅助装置、后尾灯、后雨刮、高位制动灯、行李箱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线束布置设计指南概述本设计指南对新车型线束的布置起指导作用,它概括ZGGC开发车型的线束的固定,走向,分布及其相关附件的选用;同时,该指南也对相关的车型的线束进行了总结。

可以用作后续开发车型的参考。

本设计指南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线束的总体布置;二、前舱线束的布置;三、动力总成线束的布置;四、仪表线束的布置;五、室内线束布置;六,四门线束布置;七、其他线束布置;八、线束固定方式的选择;九、线束布置问题及其解决;十、其他。

本设计指南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所涉及的线束布置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和丰富。

以满足不同车型的开发要求。

第一章线束布置的总体设计一、概述线束是电器的神经系统,对整车电器电子功能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线束布置的总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相关的边界条件,对车身、动力总成、仪表台、底盘、内饰件必须充分、系统的了解,充分考虑各相关件对线束布置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相关件的设计提出相应合理的要求。

同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整车的温度分布和震动,避免线束通过高温区,避免线束剧烈震动。

二、整车电器件的布置分布在整车中,前舱的电器件或者相关件有:动力总成(包括其上的所有传感器和执行器)、蓄电池、冷却风扇、发电机、灯具、压缩机、启动机、ABS 控制器、轮速传感器、雨刮洗涤系统、环境温度传感器、喇叭、防盗喇叭、风扇控制器、电器盒及其他开关和传感器等。

同时,前舱中的温度较高,且运动件较多,在设计线束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情况。

在仪表台的部位通常有:HVAC、音响系统、安全气囊、仪表电器盒、BCM、ECU、TCU、制动开关,电子油门踏板、离合器开关、点烟器、备用电源及各种开关件(如组合开关、报警开关等);地板部分主要的电器件有:电动座椅及加热,电子油泵、安全带开关、后轮速传感器、转角传感器等;顶棚的电器件有:顶灯、电动天窗等;门上的主要电器件有:扬声器、电动窗、门锁、及相关的开关件等;后行李箱部分的电器件主要有:后BCM、停车辅助装置、后尾灯、后雨刮、高位制动灯、行李箱灯等。

对于不同的车型,由于配置的不同,以上的电器件或有增减,但是对于同类型的车而言,基本的分布位置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对电器件大概位置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对线束的布置也是至关重要。

三、整车线束的基本分类在整车的线束中,我们可以将线束分成这样的几个部分:前舱线束总成、发动机线束总成、变速箱线束总成、仪表线束总成、地板线束总成、门线束总成(四门不同)、顶棚线束总成、后行李箱线束总成、电瓶正负极线束总成、安全气囊线束总成。

但是,线束的划分和整车的结构和装配工艺有很大的关系,不必拘泥于以上的划分形式。

力求达到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布局美观、固定保护良好。

同时,在线束中尽量采用模块化设计,减少回路。

此外、在线束的设计中,局部的线束需要采用转接线等形式,需要具体车型而定。

目前基本的线束名称如下:序号线束名称线束名英文对照零件号1 前舱线束总成W/H A-FRONT □○○—37240102 前保险杠线束总成W/H A-FRONT BUMPPER □○○—37240203 仪表板线束总成W/ H A-I/P □○○—37240304 电瓶负极线束总成W/H A-BATTERY GROUND □○○—37240405 室内地板线束总成W/ H A-FLOOR □○○—37240506 自动变速箱线束总成W/H A-TCU □○○—37240607 左前门线束总成W/H A-FRONT DOOR, DRV □○○—37240708 右前门线束总成W/H A-FRONT DOOR, PAS □○○—37240809 后门线束总成W/H A-REAR DOOR □○○—372409010 电瓶正极线束总成W/H A-BATTERY POSITIVE □○○—372411011 行李箱线束总成W/H A-TRUNK □○○—372412012 尾灯线束总成W/ H A-REAR LAMP □○○—372413013 油泵线束总成W/H A-FUEL PUMP □○○—372414014 点烟器线束总成W/H A-CIGAR LIGHTER □○○—372415015 后背门线束总成W/H A –TAIL DOOR □○○—372416016 冷却风扇线束总成W/H A –COOLING FAN □○○—372417017 发动机电喷线束总成W/H A –ENGINE MANEGEMENT □○○—372418018 ABS线束总成W/ H A-ABS □○○—372419019 电瓶线束总成(用于只有一条电瓶线)W/ H A-BATTERY □○○—372421020 前档水槽线束总成□○○—372422021 左地板线束总成W/ H A-FLOOR, LH □○○—372425022 右地板线束总成W/ H A-FLOOR, RH □○○—372426023 后地板线束总成W/ H A-FLOOR, REAR □○○—372427024 左前舱线束总成W/ H A-FRONT, LH □○○—372428025 右前舱线束总成W/ H A-FRONT, RH □○○—372429026 安全气囊线束总成WIRING HARNESS A-AIR BAG □○○—372431027 后保险杠线束总成W/HARNESS A-REAR BUMPPER □○○—372432028 胎压检测线束总成W/ H A-TPMS □○○—372435029 顶蓬线束总成W/ H A-ROOF □○○—372437030 搭铁线束总成W/ H A-GROUND □○○—372439031 前左轮速传感器线束总成W/H A-FFRONT WHEEL SENSOR, LH □○○—372442032 前右轮速传感器线束总成W/H A-FFRONT WHEEL SENSOR, RH □○○—372443033 后左轮速传感器线束总成W/H A-REAR WHEEL SENSOR, LH □○○—372445034 后右轮速传感器线束总成W/H A-REAR WHEEL SENSOR, RH □○○—372446035 左后门线束总成W/H A-REAR DOOR, LH □○○—372451036 右后门线束总成W/H A-REAR DOOR, RH □○○—372452037 除霜正极线束总成W/H A-DEFROST POSITIVE □○○—372453038 除霜负极线束总成W/H A-DEFROST GROUND □○○—372454039 前左制动蹄片线束总成W/H A-FRONT EBV, LH □○○—372462040 前右制动蹄片线束总成W/H A-FRONT EBV, RH □○○—372463041 后左制动蹄片线束总成W/H A-REAR EBV, LH □○○—372465042 后右制动蹄片线束总成W/H A-REAR EBV, RH □○○—372466043 空调线束总成W/H A-AC □○○—372471044 天线线束总成W/ H A-ANTENNA □○○—372481045 后背门转接线束总成□○○—372483046 衣帽架线束总成□○○—3724720四、线束的几种基本走向在线束的布置中,通常有H,L,E,R 型等多种布置形式。

在ZGGC的车型中,部分线束的布置图如下:S11在s11 中,线束共分为:前舱线束总成、发动机线束总成、仪表线束总成、室内线束总成、门线束总成(四门不同)、电瓶负极线束总成、后除霜正极线束总成、后除霜负极线束总成。

S12M11M11 整车线束分为:前舱线束总成、仪表线束总成、室内线束总成、门线束总成、顶棚线束总成、动力总成线束总成、后行李箱线束总成五、线束总体布置应考虑的问题和需要输入输出的文件线束的总体布置应在整车的P2 阶段介入,需要的输入文件有:整车电器件的配置表、电器件的二维布置图、整车的外形图,及整车的布置结构,如动力总成的布置(横置、纵置,前置、后置等),左舵还是右舵等基本情况。

了解整车电器件的功能属性,特殊要求(包括和其他件间的位置要求,和电器电子特性要求)。

及整车的装配工艺。

并根据以上的基本数据得出整车的高温区域,震动区域,及强电磁干扰区域(如点火线圈、雨刮电机等),并将这些初步的结论运用到线束的总体布置中。

在对以上所有的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以后,进行线束的总体布置。

要求线束结构简单、拆装方便。

把主要的电器电子元件初步连接起来,并确定大概的线束划分方法。

在方案设计阶段,我们至少需要做出两种以上的方案来进行分析评审。

在方案形成以后,和总布置及车身部门讨论方案的可行性,确定车身能否做出线束需要的结构或形式来满足线束的要求。

然后,再确定两种及以上的方案在进行分析评审,并确定主要方案和备选方案。

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线束的走向,过孔,固定,及温度震动等,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尽可能的在设计初期考虑周全,避免以后出现颠覆性错误。

此阶段十分重要,需要和各相关部门及工程师充分讨论,明确输入输出信息。

把以后所有可能的出现的重大问题解决完毕。

第二章前舱线束布置一、概述前舱线束的布置在整车线束的布置中占用重要的地位,他反映整车线束的布置水平。

前舱线束所处的环境最为恶劣,要考虑防水、隔热、震动等等因素。

需要对线束做好充分的保护。

以下具体说明线束布置的内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前舱基本的电器件前舱主要的电器件有动力总成及其附件部分(也有发动机后置的车型,目前ZGGC发动机均为前置),ABS系统,灯具,雨刮洗涤系统,电源系统,中央电器盒(也可以置于室内)及其他一些电器件三、前舱线束的基本走向。

A11 前舱线束布置,前舱线束从左侧进入前舱,然后沿左纵梁及防火墙分布,如红线所示。

在A11 中配置的480 发动机前排气,线束沿防火墙和两侧布置,离排气管较远。

同时,线束基本采用普通扎带固定。

A21 前舱布置,在A21 中,线束从右侧进入前舱,同样沿防火墙布置。

但是在A21中,发动机为后排气,防火墙区域的温度较高,所以部分线束采用了特殊的保护措施。

线束的固定也都采用扎带和P型卡固定。

GOLF 5 前舱线束布置,从图片上可以看出,该车的前舱线束沿左侧纵梁布置,并设计线束槽布置定位,同时取消部分前舱线束的波纹管。

其前舱布置整洁,线束保护良好,但成本相对较高。

前舱线束的主干部分两侧的纵梁及防火墙布置。

在布置的过程中,应保证线束固定可靠,远离热源,同时尽量使线束不外露,保持美观。

四、前舱线束应注意的问题在前舱线束的布置中,由于前舱环境较为恶劣,零部件众多,空间相对狭小,所有在布置前舱线束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前舱线束的走向、保护、固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