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植物修复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植物修复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植物修复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分析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来修复环境污染的技术。

它是一种生物修复技术,通过植物的吸附、积累、代谢和降解能力,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从而恢复受污染的土壤、水体和空气的生态功能。

植物修复技术在环境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植物修复的原理及作用机制1. 植物吸附能力植物根系可以通过根际现象和根分泌物吸附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离子、农药、有机物等。

这些有害物质被植物吸附后,能够减缓它们对土壤和水体的进一步污染,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了条件。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积累在其体内,如重金属、放射性同位素等。

通过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可以选择适合修复的植物进行种植,从而实现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转移和富集。

3. 植物代谢和降解能力植物根系分泌的物质和土壤中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降解某些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烃、有机氯化合物等。

植物的根际微生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将有机污染物分解成较为无害的物质,实现环境的自我修复。

二、植物修复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1. 重金属污染由于工业生产、采矿、排放废水等活动,导致土壤中出现了重金属污染问题。

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选择具有重金属耐受性和富集能力的植物进行种植,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积累在植物体内,从而减少土壤重金属的含量,使土壤得到修复。

2. 石油化工污染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石油烃类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对土壤和水体产生严重的污染。

通过植物修复技术可以选择能够降解石油烃的植物进行种植,利用植物的代谢和降解能力将有机物分解成无害的物质,实现土壤的修复。

1. 水体富营养化由于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因素的过度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

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可以选择适合水生环境的植物进行种植,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并将其转化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质,从而减少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减缓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

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核心提示:植物修复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植物修复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

植物转化原理:植物转化也称植物降解(Phytodegradation),指通过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吸收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或者通过植物分泌出的化合物(比如酶)的作用对植物外部的污染物进行分解。

植物转化技术使用于疏水性适中的污染物,如BTEX,TCE,TNT等军用排废.对于疏水性非常强的污染物,由于其会紧密结合在根系表面和土壤中,从而无法发生运移.对于这类污染物,更适合采用之后提到的植物固定和植物辅助生物修复技术来治理。

根滤作用(Rhizofiltration)原理:借助植物羽状根系所具有的强烈吸持作用,从污水中吸收,浓集,沉淀金属或有机污染物,植物根系可以吸附大量的铅,铬等金属。

另外也可以用于放射性污染物,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如三硝基甲苯TNT)的治理。

进行根滤作用所需要的媒介以水为主,因此根滤是水体,浅水湖和湿地系统进行植物修复的重要方式,所选用的植物也以水生植物为主。

植物辅助生物修复(Plant-AssistedBioremediation)原理:通过植物的吸收促进某些重金属转移为可挥发态,挥发出土壤和植物表面,达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有些元素如Se、As和Hg通过甲基化挥发,大大减轻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如B.Juncea能使土壤中的Se以甲基硒的形式挥发去除。

还有的研究表明烟草能使毒性大的二价汞转化为气态的零价汞。

Rugh等将细菌的汞还原酶基因转入Arabidopsistfialiana中,发现该植物对HgCl2的抗性和将Hg2+还原为Hg的能力明显增强。

这一方法只适用于挥发性污染物,植物挥发要求被转化后的物质毒性要小于转化前的污染物质,以减轻环境害。

植物修复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植物修复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植物修复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分析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生物代谢功能,将植物引入到受污染的环境中,利用植物的吸收、积累、转移和分解等作用,修复受污染土壤和水体的一种生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其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本文将从植物修复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入手,分析植物修复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一、植物修复的原理和作用机制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的各种生理、生态和生物化学功能来修复环境中的污染物,并将其转化成无害的物质。

植物修复的原理和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吸收作用植物根系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将其吸收到植物体内,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污染物的浓度,从而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1.4 分解作用有些植物在吸收和积累污染物质后,可以通过生物代谢作用将其分解成无害的物质,如酶促反应和代谢作用等,从而实现污染物质的降解和分解。

通过植物的分解作用,可以将污染物质转化成无害的物质,达到净化土壤和水体的目的。

二、植物修复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植物修复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 净化水体植物修复可以通过植物的吸收、积累、转移和分解等作用,净化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降低水体污染物的浓度,改善水体环境,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2.3 修复生态系统植物修复可以通过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修复受污染的生态系统,恢复植被的覆盖和多样性,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肥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自然修复过程,保护和恢复生态平衡。

2.4 降低治理成本植物修复具有成本低、效果好、操作简单的优势,可以通过种植或重建植被,实现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5 促进可持续发展植物修复技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优势,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双重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植物修复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植物修复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植物修复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分析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修复土壤、水体和空气中污染物的技术,也被称为植物生态修复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植物修复技术成为了一种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的环境治理方法。

植物修复技术因其绿色环保、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特点,已经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植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植物修复的基本原理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的自然生长和生理代谢过程,通过植物根系、叶片和茎叶等器官对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转移、降解和稳定化的过程。

植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吸收污染物、植物代谢降解污染物、植物根系调节土壤结构等作用。

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利用植物的吸收、积累和转移等生理生态特性,降低或消除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达到环境修复的目的。

植物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选择适应环境的植物种类,并利用其生长和代谢特性,使其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具有吸附、富集、降解等作用,从而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生物修复技术,其具有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一种综合运用植物生理生态学原理和环境科学原理的环境修复技术。

二、植物修复的应用范围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应用于土壤污染修复、水体污染修复和大气污染治理等领域,具有较广泛的应用范围。

在土壤污染治理中,植物修复技术可以用于治理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等多种类型的土壤污染。

在水体污染治理中,植物修复技术可以用于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的污染治理。

在大气污染治理中,植物修复技术可以用于植被修复、城市绿化、道路绿化等方面。

植物修复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地、工业废弃地、农田土壤、矿区山体、河流湖泊等不同类型的污染地块,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拓展,并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减少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植物修复技术能够利用植物的吸附、富集、降解等生理作用,降低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减少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植物修复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植物修复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植物修复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分析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修复土壤和水体中污染物的技术。

植物修复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通过植物吸收、转运、转化和降解有毒物质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净化环境,改善生态状况。

下面将从植物修复的原理、应用范围、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植物修复的原理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把有毒污染物质通过根系、茎叶或地下茎积累、转运、转化或降解而实现净化土壤或水体的一种技术。

通过植物的生长代谢作用,将有毒物质降解或转化为无毒物质,或将其富集在植物体内从而净化土壤和水体。

这主要包括吸附、挥发、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微生物等多种作用机制。

二、植物修复的应用范围植物修复可以应用于土壤、废水、废气等环境治理领域。

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植物修复可以应用于重金属、石油烃和农药等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修复。

在水体污染治理方面,植物修复可以应用于河流、湖泊、水库和湿地等水体的净化。

在废气污染治理方面,植物修复可以通过植物的吸附和降解能力净化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

1. 植物修复对净化土壤和水体具有良好效果植物修复可以有效地净化受污染的土壤和水体,减轻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通过植物的吸附和转化作用,可以将有毒物质富集在植物体内,从而净化土壤和水体。

2. 植物修复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植物修复可以促进植被的生长和更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通气透水性,使土壤更有利于植物生长,改善生态环境。

3. 植物修复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积极意义植物修复可以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和利用,实现资源的再生,对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生态友好性植物修复是一种生物修复技术,与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其更具生态友好性,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2. 经济效益显著植物修复相对于传统修复技术成本更低,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尤为适用。

植物修复的机理

植物修复的机理

植物修复的机理植物修复是指植物通过自身的生理和生态过程,对受到破坏或污染的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的过程。

植物修复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环境修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修复、水体净化和空气改善等领域。

植物修复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吸收和转化污染物植物修复的第一个机理是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和转化污染物。

植物的根系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丰富的根毛,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或水体接触的面积,从而增强吸收污染物的能力。

植物的根系还能分泌根系分泌物,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降低环境中的污染程度。

二、稳定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植物修复的第二个机理是通过植物的根系稳定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植物的根系能够渗透入土壤中,形成根系网状结构,增加土壤的稳定性。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现象,保护土壤质量和水体质量。

三、提供生态位和改善环境条件植物修复的第三个机理是通过提供生态位和改善环境条件。

植物修复区域内的植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栖息地和遮荫等生态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增加。

植物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改善热岛效应。

四、促进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植物修复的第四个机理是通过促进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和残根可以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

微生物在土壤中能够分解有机物、固定氮气、解除土壤中的毒性物质等功能,对土壤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植物的根系还能与土壤中的共生菌根真菌形成共生关系,促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植物修复的机理包括吸收和转化污染物、稳定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提供生态位和改善环境条件以及促进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通过这些机理,植物能够有效修复和恢复受到破坏或污染的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修复不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知识讲解

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知识讲解
或挥发的形式) • 植物排泄途径:
①经过根吸收后,再经叶片或茎等地上器官排出 去(如汞、硒等)。 ②叶片吸收后,根排泄。 ③ 去旧生新
21
(3)植物积累
• 进入植物体内的污染物质虽可经生物转化过程 成为代谢产物经排泄途径排出体外,但大部分 污染物质与蛋白质或多肽等物质具有较高的亲 和性而长期存留在植物的组织或器官中,在一 定的时期内不断积累增多而形成富集现象,还 可在某些植物体内形成超富集。
第五章 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
目录
• 5.1 概述 • 5.2 植物对污染物的修复作用 • 5.3 影响植物修复的环境因子 • 5.4 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 • 5.5 重金属的植物修复 • 5.6 放射性核素及富营养化物的植物修复
2
5.1概述
5.1.1植物修复的概念和类型
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 些污染物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圈微生 物体系的吸收、挥发、降解和转化作用来消除环境 中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具体地说植物修复就是利用植物本身特有的利 用、分解和转化污染物的作用,利用植物根系特殊 的生态条件加速根际圈的微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的生 长繁殖,以及利用某些植物的特殊积累与固定能力, 提高对环境中某些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脱毒和分解 能力。
3
• 广义的植物修复包括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 的土壤、利用植物净化空气和水体、利用植物 清除放射性核素和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共 存体系净化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
响水体重金属离子的活性,以及水体悬浮泥沙、 底泥对重金属的吸附,进而影响植物的吸收。 (9)重金属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 • 植物对有些元素容易吸收而对另一些元素很难 吸收,通过植物对Cr,Hg,As,Cd的吸收比较发现植 物最容易吸收Cd和As,而对Cr的吸附量就很少。 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吸收系数差别很大,如水稻 对Cr3+的吸收系数平均值为0.032,而对Cr6+则为 0.056,可见Cr6+的吸收系数大于Cr3+。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5 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5 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
第五章 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
1
• 5.1概述 • 5.2植物对污染物的修复作用 • 5.3影响植物修复的环境因子 • 5.4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 • 5.5重金属的植物修复 • 5.6放射性核素及富营养化物的植物修复
2
5.1概述
• 5.1.1植物修复的概念和类型
• 植物修复技术:
• 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污染物的 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圈微生物体系的吸 收、挥发、降解和转化作用来消除环境中污染物的 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具体地说植物修复就是利 用植物本身特有的利用、分解和转化污染物的作用, 利用植物根系特殊的生态条件加速根际圈的微生态 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利用某些植物的特 殊积累与固定能力,提高对环境中某些无机和有机 污染物的脱毒和分解能力。
18
• 局限性 • 1 .需要光、T、水分等适宜的环境条件,及病、虫草
害的影响; • 2.对于污染程度过重、或污染物分布为植物根系所达
13
(4)植物降解修复
• 利用某些植物特有的转化和降解作用去除水体 和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质的一种方式。
• 修复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A 污染物
植物体 木质化作用
植物组织
矿化为CO2和H2O 无毒或毒性小
如:硝基还原酶和树胶氧化酶可以将弹药废物如TNT分解
B 根分泌的物质直接降解根际圈内有机污染物 如:漆酶对TNT(三硝基甲苯)的降解, 脱卤酶对含氯溶剂如TCE(三氯乙烯)的降解等
11
1583年,Cesalpino首次发 现“黑色的岩石”上生长 的特殊植物,1814年, Desvaux将其命名为 Alyssum bertolonii(庭荠属), 1848年,Minguzzi和 Vergnano测定该植物叶片 含镍高达7900 mg/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目前植物修复主要指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圈微生 物体系清洁污染土壤,其中利用重金属超积累 植物的提取作用去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又是 植物修复的核心技术。
• 因此,狭义的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指利用植物清 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
4
• 植物修复应用范围:
a. 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b. 利用植物净化空气和水体 c. 利用植物清除放射性核素 d. 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共存体系净化土壤中 的有机污染物
27
(2)氧化还原电位Eh
• 重金属在不同的氧化还原状态下,有不同的形 态且可互相转化。
• Cd:在还原条件下,有机结合态Cd最稳定,但 在氧化条件下,有机结合态镉则被转化为生物可 利用的水溶态、可交换态或溶解络合态而释放到 水体中,并随Eh增大,其释放量增多。
• 淹水抽穗
28
(3)共存物质 • 可改变重金属的存在状态: • 络合-螯合剂:与可溶态金属结合,防止金属沉淀
(9)重金属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
• 植物对有些元素容易吸收而对另一些元素很难 吸收,通过植物对Cr,Hg,As,Cd的吸收比较发现植 物最容易吸收Cd和As,而对Cr的吸附量就很少。 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吸收系数差别很大,如水稻 对Cr3+的吸收系数平均值为0.032,而对Cr6+则为 0.056,可见Cr6+的吸收系数大于Cr3+。
第五章 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
目录
• 5.1 概述 • 5.2 植物对污染物的修复作用 • 5.3 影响植物修复的环境因子 • 5.4 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 • 5.5 重金属的植物修复 • 5.6 放射性核素及富营养化物的植物修复
2
5.1概述
5.1.1植物修复的概念和类型
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 些污染物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圈微生 物体系的吸收、挥发、降解和转化作用来消除环境 中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如桉树降解三氯乙烯(TCE)、甲基叔丁基醚(MTBE),印 度芥菜降解硒化合物;烟草挥发甲基汞。从植物茎叶挥发出 的物质可能被空气中的活性羟基分解。如有毒的Hg2+经植物 挥发后变成了低毒的Hg,高毒的硒变成了低毒的硒化物气体 等。
13
(4)植物降解(Phytodegradation)
• 利用某些植物特有的转化和降解作用去除水体 和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质的一种方式。
• 一般指那些能累积超过叶子干重1.0%的Mn, 或者0.1%的Co、Cu、Pb、Ni、Zn,或者 0.01%的Cd的植物。目前世界上有500多种这样 的植物。
11
1583年,Cesalpino首次发现 “黑色的岩石”上生长的特殊 植物,1814年,Desvaux将其 命名为Alyssum bertolonii(庭荠 属),1848年,Minguzzi和 Vergnano测定该植物叶片含镍 高达7900 mg/kg。
位移系数越大,说明植物由根部向地上部运输该元素能力越强, 利于植物提取修复。
当植物吸收和排泄的过程呈动态平衡时,植物虽然仍以某种微 弱的速度在吸收污染物质,但在体内的积累量已不再增加,而 是达到了一个极限值,叫临界含量,此时的富集系数称为平衡 富集系数。
23
(4)植物吸收、排泄和积累间的关系 动态平衡(图5-3)
32
5.4 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
❖5.4.1 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作用(3种机制)
直接吸收 和降解
酶的作用
根际的生 物降解
33
(1)直接吸收和降解
• 植物根-中度憎水性有机物吸收好:0.5≤lg Kow ≤3.0
• Kow是有机化合物在辛醇和水两相平衡浓度之比。辛 醇对有机物的分配与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的分配极为 相似,
>3.0憎水,根部吸附紧密,不易进入植物体内;
<0.5,亲水,不易与根部吸附,不易进入植物体
• 苯系物,氯代溶剂,短链脂肪族化合物
• 植物吸收后-木质化作用新的组织中

矿化-二氧化碳和水

挥发
34
(2)酶的作用 • 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强度-比无机物低 • 主要靠-根系分泌物对有机物的污染产生的配 合和降解等作用; • 根系释放到土壤中的酶的直接降解作用。
• 根据植物根对污染物质吸收的难易程度,可将土 壤中污染物分为:
可吸收态:土壤溶液中的污染物如游离离子及螯合 离子
难吸收态:残渣态等难为植物吸收的
交换态:介于两者之间,包括被黏土和腐殖质吸附 的污染物
可吸收态
交换态
难吸收态
24
25
5.3 影响植物修复的环境因子
生物因子 植物激素
植物营 养物质
污染物间的 复合效应
优势:
• 植物修复开发和应用潜力巨大。 • 植物修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念。
(太阳能为能源、蒸腾作用、无二次污染、肥力增加, 回收金属等)
• 植物修复过程易于社会接受。
17
局限性:
• 需要光、T、水分等适宜的环境条件,及病、虫草害 的影响;
• 对于污染程度过重、或污染物分布为植物根系所达 不到,甚至不适于植物生长的污染土壤或水体的修 复并不适用;
1977年,Brooks将这类植物命名为“超富集植 物”(hyperaccumulator)。1983年,Chaney提出利用植物提 取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收割植物带走土壤中污染物的设想。
12
(3)植物挥发(Phytovolatilization)
• 某些易挥发污染物被植物吸收后从植物表面组织 空隙中挥发。
死的植物根-酶-分解作用-脱卤酶等
(3)根际的生物降解 植物以多种方式帮助微生物的转化 • 包括:植物根的微生物区系+内生微生物
35
根系分泌物:糖类,醇类,酸类, 细根的腐解-有机碳
促进根区微生物的生 长和繁殖,以利于降 解有毒化学物质。
土壤界面 根分泌酶和有机酸 微生物
36
植物-微生物共生体(具有固氮菌的豆科植物) 中, 根分泌物养育了微生物,微生物的活动也会 促进根系分泌物的释放。植物可转移氧气使根区 的好氧转化作用正常进行,降解不能被固氮菌单 独转化的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体系
降解有机物的原料(共代谢的原料)
根分泌物质 15
(6)植物固定(Phytostabilization) • 利用植物将有毒有害污染物如重金属聚集在
根系地带, 降低其活动性, 阻止其向深层土壤 或地下水中扩散, 但并不为植物利用, 即根系 对污染物起固定作用。
16
5.1.2 植物修复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22
• 用富集系数来表征植物对某种元素或化合物的积累能力,
富集系数(BCF)=植物体内某种元素含量/土壤中该种元素 含量
• 用位移系数来表征某种重金属元素或化合物从植物根部到植物 地上部的转移能力,即
位移系数(TF)=植物地上部某种元素含量/植物根部该种元素 含量
富集系数越大,表示植物积累该种元素的能力越强。
9
龙舌兰:在10平方米左右的 房间内,可消灭70%的苯、 50%的甲醛和24%的三氯乙 烯
芦荟:在24小时照明的条 件下,可以消灭1立方米空 气中所含的90%的甲醛。
10
(2)植物促进(Phytoaccumulation)
• 也称之为植物提取,植物根系将土壤中重金属或 有机污染物从污染的土壤中转移到植物的地上 部分。
19
5.2.1 植物吸收、排泄与积累
(1)植物吸收 • 植物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不
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 植物具有广泛吸收性,除对少数几种元
素表现出选择性吸收外,对不同的元素 来说只是吸收能力大小不同而已。 • 植物吸收的3种方式:被动吸收、避、超 积累
20
(2)植物排泄 • 向外排泄体内多余的物质和代谢物质(排泄物
或挥发的形式) • 植物排泄途径:
①经过根吸收后,再经叶片或茎等地上器官排出 去(如汞、硒等)。 ②叶片吸收后,根排泄。 ③ 去旧生新
21
(3)植物积累
• 进入植物体内的污染物质虽可经生物转化过程 成为代谢产物经排泄途径排出体外,但大部分 污染物质与蛋白质或多肽等物质具有较高的亲 和性而长期存留在植物的组织或器官中,在一 定的时期内不断积累增多而形成富集现象,还 可在某些植物体内形成超富集。
• 对于复合污染土壤或水体,采用一种修复植物或几 种修复植物相结合的修复方式往往也难以达到修复 要求;
• 修复周期较长,难以满足快速修复污染环境的需求。
18
5.2植物对污染物的修复作用
• 修复原理:主要是通过植物自身的光合、 呼吸、蒸腾和分泌等代谢活动与环境中的 污染物质和微生态环境发生交互反应,从 而通过吸收、分解、挥发、固定等过程使 污染物达到净化和脱毒的修复效果。
具体地说植物修复就是利用植物本身特有的利 用、分解和转化污染物的作用,利用植物根系特殊 的生态条件加速根际圈的微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的生 长繁殖,以及利用某些植物的特殊积累与固定能力, 提高对环境中某些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脱毒和分解 能力。
3
• 广义的植物修复包括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 的土壤、利用植物净化空气和水体、利用植物 清除放射性核素和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共 存体系净化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
• 根系降解: 植物中超过20%的营养成分如糖分、 氨基酸、有机酸等都聚集在根部, 因此会生长很多 微生物, 尤其在根表面向外1~3mm 的地方, 这些微 生物是没有种植过植物的土壤的3~4 倍。一些微 生物可以同植物相结合促进重金属的转化, 也可以 矿化某些有机污染物如PAHs、PCBs。
植物
水分 养料
5
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降解 微生物转化
植物去除 植物修复
植物净化空气 植物提取 植物挥发 植物降解 根际圈微生物降解
植物固定/稳定化
生态修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