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对精神科暴力行为的影响

合集下载

护士分层管理对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升的效果评价

护士分层管理对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升的效果评价

护士分层管理对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升的效果评价引言精神科护理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涉及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其工作质量的提升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护士是承担主要工作的人员,其管理模式对工作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层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它通过明确责任和权限、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沟通协作等方式,可以提高团队的执行效率和绩效。

本文将论述护士分层管理对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升的效果进行评价,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分层管理有效地提升精神科护理工作的质量。

一、护士分层管理的基本概念分层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明确责任和权限,将管理权力分散到各个层级,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灵活性。

在护士分层管理中,通常包括高级护士长、主管护士、一线护士等不同层级的护士人员。

高级护士长负责整体规划和决策,主管护士负责具体执行和监督,一线护士负责具体实施和操作。

这种分层管理结构可以有效地分担管理者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灵活性。

二、护士分层管理对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影响1.明确责任和权限通过分层管理,可以明确护士各个层级的责任和权限,使得每个护士都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这样可以避免工作任务的交叉和重复,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2.提高工作效率分层管理可以有效地分担管理者的工作压力,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可以降低工作失误和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3.加强沟通协作在护士分层管理中,高级护士长负责整体规划和决策,主管护士负责具体执行和监督,一线护士负责具体实施和操作。

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闭环的管理体系,各个层级之间可以实时地沟通和协作,及时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4.培养专业素质通过分层管理,可以让护士逐级提升自己的管理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绩效。

医院暴力事件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影响与干预

医院暴力事件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影响与干预

医院暴力事件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影响与干预医院暴力事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给医护人员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特别是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冲击。

本文将探讨医院暴力事件对医护人员心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医院暴力事件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影响1.1 心理创伤医护人员在经历了暴力事件后,往往会受到心理创伤的困扰。

被暴力行为直接威胁的医护人员可能会出现失眠、噩梦、焦虑、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1.2 自尊心受损医护人员经历暴力事件后,往往会感受到自尊心的受损。

暴力行为让他们产生了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怀疑,降低了自尊感,甚至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这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1.3 人际关系破裂医护人员在医院暴力事件中受到攻击,可能会导致其与患者、家属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破裂。

这种破裂不仅会影响到工作中的合作与沟通,还可能导致职业道德和团队凝聚力的下降。

二、对医护人员心理影响的干预措施2.1 人性化关怀医疗机构应该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关怀力度,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等服务来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

建立“心理援助热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支持小组”等机制,为遭受暴力事件的医护人员提供及时、专业的支持。

2.2 增强安全保障措施医院应加强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安装摄像头、制定安全警报预案等措施,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的暴力事件。

增派保安力量和提供自卫装备,有效提升医护人员的安全感。

2.3 提供培训与教育医院管理者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应对暴力事件的能力。

这包括培训他们学会与患者及家属有效沟通、处理冲突以及应对危机的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知识。

2.4 建立预案和规范医院管理者需要建立针对暴力事件的应急预案和相应的规范,明确医护人员遇到暴力事件时应该如何行动。

这些预案和规范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暴力事件,包括口头威胁、肢体冲突等,并明确责任分工和处置程序。

2.5 加强舆论引导医院和相关部门应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公众对医疗服务的认知和理解。

运用品管圈降低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护理效果分析

运用品管圈降低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护理效果分析

运用品管圈降低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护理效果分析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传统护理和品管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暴力行为、患者满意度等各项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效果均明显比对照组好,经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精神科患者应用品管圈护理干预后,可有效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精神病;暴力行为;品管圈;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013-02Nursing experience of reducing the violent behavior of psychiatric patients by using the product pipe circle【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n reducing the violence in the psychiatric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50 psychiatric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violenc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observed in two groups by traditional nursing and 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interventions. Results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sychiatric patient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iolent behavior,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and establish a good nurse patient relationship,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Psychosis; violent behavior; 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effect品管圈由日本石川馨博士所创,是指一个工作场所的所有人为了解决工作场所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品质及降低成本等,自发的结合成一个小团体(圈圈),然后分工合作,并在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中应用各种统计学手段进行分析处理。

精神病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暴力行为的影响

精神病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暴力行为的影响
需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并辅以科 学护理干预 ,以减少患者的暴力行为 。本文 针对已选定的 9 O 例精神病患者 ,随机分 为研 究组 与对 照组 ,对照组 予以常规护 理, 研究组 予以护理干预 , 分析干预措施对 患者暴力行 为的影响。常规护理虽然

例, 女性 l 7 例, 年龄 2 2 — 6 7 岁, 平均 ( 5 0 . 1 7 ± 2 , 4 6 ) 岁, 病程 3 - 1 8 y , 平均 ( 9 . 2 5
是采用适用于多数精神科患者和治疗手段的固定护理模式 , 因此难以取得理想的 护理效果。 而护理干预从患者的实际心理生理状况 、 家庭经 济情况和真实意愿出 发, 根据患者不 同治疗阶段 的不 同生理心理情况制定相应 的个性化护理方 案, 从 而有效排解精神病患者焦躁不安等不 良情绪 。 本研 究可得暴力行 为发生情况和 D S Q评分 两项结果 , 其 中分析 两组暴力行 为发生情况可知 , 研究 组暴 力行为发 生率为 1 7 . 7 8 %,低于对照组 4 8 . 8 9 %,这表
【 中图分类号】R 7 4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童编号 】1 6 7 2 - 8 6 0 2( 2 0 1 4 )0 8 - 0 2 0 9 — 0 1
精 神病患者由于心理异常 , 且 动作 行为难以被常人理解, 容易产 生 自杀、 攻
打他 人等暴力行为 ,因此在常规精神类药物治疗的同时需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 , 以稳定 患者情绪。本 文针对已选 定的 9 O 例患者予 以护理干预 ,分析干预对 患者
暴力行 为的影响 ,报告如下 : 1 资料和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护理后研究组 D S Q评分低于对照组 ( P <0 . 0 5 ),如表 2 。

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事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事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事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王露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事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完善精神科护理人员防护措施提供临床指引和方向。

方法:选择120名精神科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一般情况及遭受暴力事件情况,总结并分析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事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我院精神科护理人员以女性(88.33%)为主,年龄分布以˜30岁(48.33%)和31~40岁(36.67%)为主,文化程度以本科(55.00%)为主,工作年限˜10(52.50%)占大部分。

87.5%护理人员曾遭受过暴力事件,以遭受1次(32.5%)和2次(35.00%)为主;59.17%曾在暴力事件中受伤,87.5%护理人员情绪受到影响。

结论:精神科应该注意提升护理人员对风险评估的技巧和能力,提高防暴意识,遭受暴力事件后注意适当调整自身情绪,尽可能减少对日常护理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暴力事件;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6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4-12-156-02精神科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容易出现暴躁、易怒等临床症状,当护理人员进行接触、交流、约束时可能会出现对护理人员产生攻击行为[1]。

有研究数据显示,28%~98%的精神科护理人员曾遭受到患者的攻击[2,3]。

有国外研究数据显示,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暴力事件的概率高达38%~49%[4],而我国精神科仍采取封閉式或半封闭式管理模式,护理人员经常需要直接接触患者,遭受暴力事件风险更高。

长期在可能遭受暴力事件或曾经受到暴力攻击的阴影下工作,会使精神科护理人员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不仅在身体上受到伤害,情感上更是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本研究通过探讨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事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此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为临床护理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完善的保障,现报告如下。

医院暴力事件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影响与干预

医院暴力事件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影响与干预

医院暴力事件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影响与干预随着社会的进步,医院暴力事件在日常工作中逐渐增多,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讨论医院暴力事件对医护人员心理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干预措施以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一、医院暴力事件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影响医院暴力事件对医护人员的心理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首先,暴力事件可能导致医护人员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他们可能感到无助和恐惧,对自己的安全产生质疑。

其次,医护人员可能经历创伤后应激障碍,如噩梦、回忆和闪回等。

暴力事件对他们的心理创伤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此外,医院暴力事件还可能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意愿和职业满意度造成负面影响,让他们产生不再愿意从事医疗工作的想法。

二、针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措施为了帮助医护人员应对医院暴力事件的心理影响,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1. 建立安全支持系统:医院管理层应该建立起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并提供足够的支持。

他们应该倾听医护人员的意见和需求,并及时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安全。

2. 心理咨询和支持:医院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让医护人员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情感并得到专业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提供适当的应对策略。

3. 培训和疏导:医院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培训,教授他们如何应对暴力事件。

此外,还可以组织定期的心理疏导会议,让医护人员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互相支持。

4. 改善工作环境:改善医院的工作环境可以帮助减少医护人员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例如,增加安保措施、改善医患沟通等,都有助于减少医院暴力事件的发生。

5. 鼓励自我照顾:医护人员应该被鼓励在工作之余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

他们可以通过锻炼、休息和社交活动等方式来放松和恢复能量,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困惑和压力。

三、结语医院暴力事件对医护人员的心理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但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和保护心理健康。

医院管理层、心理专家和整个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为医护人员提供支持和保护。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和对策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和对策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和对策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已经成为了社会基本需求之一。

而护士是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工作是督促和协调医疗服务,在照料病人的过程中要维护病人的安全与健康,这项工作需要强大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然而,护士工作过程中的暴力行为却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麻烦,如影响护士的工作效率,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降低护士的专业素养等。

因此,了解护士工作场所的暴力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一些共性。

首先,工作场所暴力行为的种类和发生率差异很大,如口头攻击、身体攻击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口头攻击居多。

其次,受暴力行为的护士主要是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遭受暴力,其中以精神科和急诊室的护士遭遇暴力的概率最高。

再次,从受暴力行为的动机上来看,病人及其家属是其发起的主要原因,有些患者由于自身的病情导致情绪激动,有些家属则由于对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不满而产生负面情绪。

最后,暴力事件发生的频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疑难重症病人的护理,护士遭受暴力的风险相对较高。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如下:1.病人和家属的情绪波动较大,对医疗工作的掌握不理解,从而对工作进行非理性的反抗。

2. 护士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较强的压力和困境,导致情绪紧张和不安全感。

3. 医疗机构的治理方式不够严谨,制度不够完善,对于暴力行为处理不到位。

4. 护士所执行的护理任务较为复杂,尤其是病情较重的病人,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受暴力行为的风险相对较高。

5. 护士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差异,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着他们工作中暴力行为的承受度。

1.完善医疗机构的治理方式,建立严谨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管理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2. 开展专业的培训,增强护士对于暴力事件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学习应对暴力事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精神科暴力事件的发生对护理工作者的影响及其有效改进及应对措施

精神科暴力事件的发生对护理工作者的影响及其有效改进及应对措施

精神科暴力事件的发生对护理工作者的影响及其有效改进及应对措施摘要:精神病医院是精神病人在治疗疾病期间的“避难所”,因为在这里,他们会比在家中或者是在一般的普通医院中更为安全。

但是这一类的场所,挤满的人群都是拥有精神障碍的人,而且这类场所也是高强度封闭的,这些人也是具有危险的突发性的,他们由于在精神障碍的影响下,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在任何时候都可能有无法想象的暴力情况产生。

此类精神患者所产生的暴力倾向,同社会其他任何地方所发生暴力而产生的严重后果相同,同样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比较与社会中的普通暴力事件更为可怕。

关键词:精神科、暴力事件、护理工作者、影响、改进、措施引言: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发现,作为最常见到精神病患者的医务护理人员,遭受到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袭击也是最常见的,有着81.8%之高的概率发生暴力事件。

在此类事件发生时,护士一般会首先选择以下三种方式解决,第一就是努力将其稳定下来;第二就是向同事寻求帮助;最后就最无奈的进行容忍和避免与其接触。

然而,对于此类事件也非常无奈,“遭受暴力”可以说是已成为护理工作中发生的常态,其原因如下:目前精神病院的护理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和有待完善,缺乏对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的研究分析及其护士处理医院暴力能力不足,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给出一些初步的建议。

一、分析精神疾病患者产生暴力行为的原由1.1受到其自身疾病的影响当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时,容易产生幻觉,而这些幻觉会代替其大脑对患者下达指令,如此一来,患者就会错误的执行由幻觉下达的指令,尤其是一些指令暗示患者将会遭受到他人的攻击,患者就会觉得是别人会使自己死亡,如此,患者为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就会对在自己附近的其他人员进行先行的攻击,从而发生暴力事件;另外就是在精神疾病的影响之下,患者的精神运动就会十分活跃且兴奋,在这种兴奋的状态下就容易做出一些较为冲动的行为;还有一些主要就是由于其他的精神疾病所引起的暴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对精神科暴力行为的影响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管理对精神科暴力行为的影响。

方法:自2015年7月1日起对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1.5年以上的17名护士,采用护士分层管理,弹性排班,根据护士不同能级,将护士分为N1~N4四个层级,制定各层级护士岗位职责,采取扁平化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工作模式,比较护士分层管理前后6个月暴力行为发生率。

结果: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护士分层管理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on the violent behavior of psychiatric department.Method:Since July 1,2015,obtained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of nurses,17 nurses working in psychiatric clinical nursing work for more than 1.5 years,used the nurs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flexible scheduling,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nurses,nurs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of N1-N4,the development of each level of nurses job responsibilities,took the flat responsibility system as a whole nursing work mode,and compare the incidence of violent behavior of nurses in the 6 months before and after the management.Result: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urse stratified management,the incidence of violent behavio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Hierarchical management of nurs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iolence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it is worth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Key words] Stratified management;Psychiatry department;Violence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为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1]。

及时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是精神科护理的首要工作,更是精神科护理的难点之一。

据调查,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约为一般人群的10倍。

有研究发现在精神病患者的攻击对象中,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占首位,而护士所占的比例最高[2]。

笔者所在科对精神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进行根源分析,其中,患者因素、工作人员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所占比例最大。

而工作人员因素、管理因素是护理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选择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是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前提。

护理人员的分层次使用是适应现阶段护理管理的一种重要模式[3]。

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

笔者所在科是中西结合科封闭式病房,收治的是男性精神病患者。

通过实行护士分层管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科开放床位50张,共有17名护士,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9名;本科学历6名,大专学历6名,中专学历5名;性别:男护士2名,女护士15名;年龄分布:20~30岁12名,30~40岁3名,40岁以上2名,平均年龄27.3岁。

精神科工作时间:其中25年以上者1名,16~25年者1名,6~15年者4名,5年以下者11名。

1.2 方法1.2.1 确定层级根据护士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工作能力,按照笔者所在医院制定的护士分层使用标准,考核岗位胜任能力、专科实践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完成任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全局观念、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等,经过医院及科室两级考核后评定为N4护士1名,N3护士6名,N2护士5名,N1护士5名。

1.2.2 实施分层培训及考核根据不同层次制定各自的培训方案,护理部及科室负责培训计划的实施。

N1护士主要培训三基技能、应急能力、精神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患者沟通技巧等。

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60学时。

N2护士着重于精神专科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提高,中医各项物理治疗操作技术,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40学时。

N3护士培训主要以教学、科研能力、风险评估及防范能力为主,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30学时[4]。

护士长每日晨会进行提问,每月组织理论和/或操作技能考试,护理部定期组织抽考,成绩计入绩效考核。

1.2.3 工作模式采取扁平化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工作模式。

将16名护士分为两组,设2名责任组长,责任组长不参与值夜班,以保证患者治疗、护理的连续性。

组长经过竞争上岗,每3个月考核1次。

每组由不同层级护士组成,每名护士包干4~5位患者,负责所包干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工作。

N3护士负责急危重患者、护理技术难度大的患者。

N2护士负责较重患者,N1护士负责较轻患者[4]。

绩效与层级挂钩。

1.2.4 排班方法按照护士分层使用的方法弹性排班。

采用APN排班,各班次保证双岗制,强弱搭配。

每天安排备班,备班在家休息,24 h手机畅通,随时调配。

A班工作时间为08∶00-15∶00,P班为15∶00-22∶00,N班为22∶00-08∶00,护士长及责任组长、办公班护士上正常班,工作时间为08∶00-12∶00,14∶30-17∶30。

1.2.5 不良事件的上报笔者所在医院制定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采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各个班次发生不良事件直接用自己的工号在护理管理系统按照不良事件的种类、内容、原因分析、事件后果、整改措施等方面进行填报。

护士长每天对管理系统进行查看,防止漏报、错报,并在1周内组织全科工作人员对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每月统计不良事件数,计算每月不良事件、暴力行为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实施分层管理后6个月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较实施分层管理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3.1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对预防精神科暴力行为起到关键作用笔者所在科收治的是急性重性精神病患者,床位与护士比达到1∶0.34,与卫生部三级精神病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1∶0.35很接近[5]。

这与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护理工作是分不开的。

护理管理者要结合精神专科护理工作的性质、特点,科学合理排班、弹性排班,以保证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护理安全。

同时还要在充分考虑人力成本的基础上探索如何使护理工作达到最大的效益[6]。

3.2 分层管理有利于保证护理安全,降低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风险表1结果显示,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下降(P<0.01)。

实施分层管理后,护士按照能级上岗,各层级分管不同的患者,层级越高负责病情越重、护理难度越大的患者。

侯安营等[7]调查分析显示精神科护士年资越低应对精神科暴力行为能力越差。

精神科暴力行为往往发生比较突然,但绝非不能完全预测。

高年资护士与精神病患者接触时间长,临床经验丰富,运用精神科护理技能能力强。

在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识别、预防、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应用临床经验与科学相结合等方面强于低年资护士。

因此,不仅要加强对低年资护士防暴力知识和技巧培训,还要加强精神科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训。

及时发现可能发生暴力行为的先兆,有效预防和控制暴力事件的发生和升级,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和护士受到伤害[7]。

刘杰等[8]调查研究显示,精神科临床护士非常渴望得到更多的精神科专业的防爆知识和技巧。

近几年,笔者所在医院每年都会举办两岸三地精神科护理安全研讨班,特别邀请香港、台湾、大陆精神科护理专家来院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

每年组织对临床一线护士对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相关动作的考试,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分层管理提高护士的竞争意识及学习热情,消除职业倦怠护士分层次使用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对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

责任组长实施动态考核,3个月为一个考核周期轮换1次。

鼓励N3以上护士竞争责任组长,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激励了护士的学习意识,提高了护士自身的职业价值感和荣誉感。

3.4 分层管理对培养人才,对调动各层次护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起积极的作用分层管理拓展了护士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为专科护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

责任组长经过竞争上岗,这一举措刺激了护士的学习意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增强了职业荣誉感,提高了对职业的热爱。

分层管理模式由护士长全面负责护理人员的教学及护理质量监控,组长配合护士长负责本组护理人员的专科技能培训及考核工作,重点突出临床技能、专科护理、教学、沟通协调能力,同时承担护理业务指导和护理管理工作。

临床护理技能是护理管理者取得下属信任的基础,是衡量护理管理者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9-10]。

通过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了组长的专科技能、操作能力、教学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

暴力行为是精神科病房安全管理指标之一,通过分层管理,有效降低精神科病房暴力行为发生率,同时锻炼了组长,为笔者所在医院培养了一批护理骨干及临床教学师资,有3名组长成为福建医科大学及中医药大学的临床护理教师,1名组长参加2014年全国精神卫生专科护士培训班,取得全国理论第二名的好成绩,护理专业人才脱颖而出,为培养临床护理专家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